今天看到兩位家長的微信對話,是一個女生在學校被一個男生欺負了,女生家長聯繫男生家長詢問,然而男生家長的態度,卻讓人感到很不舒服。
其實客觀來說,男孩媽媽那句「小孩子調皮,我不敢保證有沒有下一次」是實話,就像魯迅先生筆下「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死的」一樣,這是事實。
可是實話真的用在什麼場合都是對的嗎?魯迅先生寫,滿月酒上說人家孩子一定會死,那你肯定是想被打出去。
這位男生的媽媽也一樣,別人家女兒已經被欺負了,雖然你不能保證立刻教育好兒子,但你不能說一些「小孩子調皮,我一定會認真管教他,如果還有下次,我會帶他登門道歉」這樣,態度好一點的話嗎?
女生家長最後那句狠話「如果你不能管教,那我幫您管教」,聽起來有幾分威脅的意味,這也讓女孩媽媽遭到了一些網友的批評。
確實,孩子之間的矛盾,不管最初是誰的錯,如果有一方大人加入,總會顯得有些恃強凌弱了。
所以遇到這種事情到底該怎麼處理呢?
很巧,前幾天在綜藝《婆婆和媽媽》裡,伊能靜就遇到了和這位女孩媽媽一樣的情況。
而他們家的處理方法,幾乎可以作為範本來學習了。
伊能靜在47歲的時候才生下女兒米粒,對她愛若珍寶,前兩年的綜藝《媽媽是超人》裡,伊能靜還因為沒照顧好女兒,崩潰到扇自己耳光。
米粒現在5歲了,在上幼兒園,卻在學校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
之前在操場上課時,因為操場太小,有個男孩子不小心撞了米粒一下。米粒告訴老師以後,老師就讓男孩對米粒道歉。
沒想到從此之後,那個男孩就經常有意無意地去撞米粒。
有一次舞蹈課,每個小朋友腳下一個圈,都要站在自己的圈裡,可是那個男孩卻不斷去撞米粒、擠米粒,把她逼到了牆角。
而米粒是比較活潑愛交朋友的性格,都被欺負成這樣了,還是笑著對教室外面的伊能靜揮手打招呼。
伊能靜講得心疼,秦昊聽得更心疼,對著鏡頭就忍不住哽咽落淚了。
想著女兒被擠到牆角委屈的樣子,秦昊衝動地說,你趕快跟老師說一下,跟老師說了沒用就跟那個孩子家長說,如果家長教育不了的話,我現在坐飛機回去……
一向溫和愛笑的秦媽媽,卻忽然嚴肅起來,非常認真大聲地告訴秦昊:下一句話就不要講了!
秦媽媽堅決地表態:
大人在孩子的問題上,你的責任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把你自己孩子教育好就可以了。
秦媽媽批評秦昊和伊能靜有點感情用事了,她覺得小孩兒受點挫折受點氣兒都無所謂。
秦昊弱弱地反駁了一句,男孩兒受氣可以,女孩兒不行,這是兩回事兒。
秦媽媽卻堅定地認為,男孩兒女孩兒都一樣。對於孩子之間的矛盾,大人只要負責管好自己的孩子,不能插手別人家孩子的教育。
如果我們孩子被打了,你們可以把想法告訴對方家長,對方家長會教育孩子,你們不要插手。
眼看秦媽媽和秦昊之間要起衝突,伊能靜出來緩和氣氛,向秦媽媽提問:
那如果米粒被那個孩子推倒受傷了,我們要不要教她保護自己?
秦媽媽點頭:這可以啊!這就是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
伊能靜先同意了婆婆的說話,你這麼沒有錯,你很理性。
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了解米粒為什麼不想上學,她遇到了什麼困難,而不是冷冰冰地告訴她「你是個小孩兒,受點挫折沒事兒,你去忍耐吧」,那她就會覺得沒有被關心到。
看到秦媽媽點頭同意,伊能靜繼續科普:3歲到6歲是一個孩子學會愛的時候。所以為什麼她那麼黏我,因為她知道,她回頭我永遠都在。
至此,他們一家人達成了「怎麼處理孩子被欺負事件」的觀點統一。
其實像這種「小男孩兒經常推搡小女孩兒」的事情,看起來很小,背後的原因卻又很複雜,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要解決問題,關鍵還是先找到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是被欺負的孩子的家長,我們可以從「心理上重視,行動上放手」兩方面去解決問題。
當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以後,有些家長或許認為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沒什麼問題,甚至認為「受氣」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某種角度來看,這種觀點也沒錯。
但是在孩子受欺負的當下,她最需要的就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她這時候想的未必是怎麼打回去,怎麼讓這個男生認錯,她只是想找個懷抱傾訴一番,發洩完情緒以後,才願意尋找方法。
父母一定要關心孩子到底在學習遭遇了什麼,對於被欺負的情況,她到底是怎麼想的,她希望從爸爸媽媽這裡獲得什麼幫助。
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給她強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孩子能夠勇敢面對欺凌的底氣。
就是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後,放手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
當然不是完全不管。而是先引導孩子想出合理的解決辦法,讓他嘗試去做,如果孩子遇到問題,隨時提供後援支持,但是不直接出面找另一個孩子。
比如說,孩子選擇的解決方案是打回去,但女孩兒明顯打不過男孩兒,那就幫她報一個跆拳道班,教她幾招適合女孩兒的打架方法。
(這裡只是隨便,我沒有在教唆校園暴力哈哈哈)
因為在我們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我們願意永遠保護她,卻可能忽略了,她已經逐漸有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事情,她哭過一場之後,是能夠自己解決的。
而孩子提出的解決方法,未必跟我們心裡想的一樣。
當孩子提出我們不認可的解決方法時,我們還能支持他,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嗎?
像我這樣的弱女子,非常反對暴力,如果我的女兒提出打回去,我真的能同意嗎?
還有米粒的做法,秦昊和伊能靜覺得她一直在受欺負,可實際上,「退到牆角」,是不是就是米粒的解決方法呢?
如果我們跟孩子談過以後,發現她就是不喜歡這種推推搡搡的行為,她認為打回去很沒有風度,她就是願意以「退讓」作為解決方法呢?
爸爸媽媽這時候,能不能尊重女兒的想法,並且發現她在看似「怯懦」的外表之下,有一顆成年人都難以企及的「寬容的心」呢?
面對「退到牆角」的女兒,我們可不可以先欣賞她的大度,再引導她學會「設置底線」:今天你推我,我可以忍讓,但是明天如果你打我巴掌,我就要反抗了。
未來的路終究是要孩子自己去走,父母不可能永遠幫她出頭。
今天你可以幫她打跑5歲的壞男生,等她20歲的時候,你還打得過20歲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嗎?
只有順應孩子的天性,引導她想出最適合她自己的解決辦法,漫漫人生路,她才能帶著我們的愛,堅定而有力地走下去。
作者:麥芽,讀書追劇寫文,育兒育己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