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大火的「張東升」秦昊,突然在節目《婆婆和媽媽》中哽咽落淚。
原來,秦昊的女兒秦米粒在學校受到了同學的排擠和欺負,但性格善良膽小的女兒卻不懂得反抗。為人父母,最心痛的,莫過於看到自己的孩子受欺負。
因此,秦昊情緒激動地說:「如果他家長教育不了的話,我現在坐飛機回去(教育一下那個男孩)。」
作為孩子的父親,看到女兒受欺負,第一反應就是幫女兒教訓欺負她的人,這恐怕是很多父親的直接反應,其舐犢之情,讓人淚目。但是,父母幫孩子教訓其他小朋友的做法,是否理智呢?
對此,秦昊媽媽非常冷靜地打斷了秦昊的話,說:「你不要有這種想法,大人在孩子的問題上,你的責任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可以了,別人家的孩子自有他們的家長教育。」
伊能靜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我們不能因為對方是個小孩兒,你就讓(自己的)孩子忍耐吧,那她就會覺得她沒有被關心到。
一時之間,三人各執己見,在節目中展開了討論。而視頻播出後,也受到廣大網友的圍觀和討論。
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尤其是近年來霸凌事件的頻繁上演,讓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重視此事。那麼,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家長到底該如何做呢?教孩子反擊,怕孩子以後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總是迴避,又擔心孩子今後在校園裡成「受氣包」,家長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小編在這一期內容中,就重點談談孩子受欺負的那些事兒。
小孩子之間,出現「打」與「被打」的情況非常正常,這種打鬧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孩子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只能通過行動來表達自己的喜愛或不滿的情緒;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拍打、推搡等行為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這種行為是孩子表達自我、學習交往的手段,也是孩子間的「社交方法」。
當然,孩子之間的欺負行為也是存在的,相比於正常的玩笑打鬧而言,欺負通常是帶有惡意的、持續的、力量懸殊的雙方之間的衝突。
因此,當孩子提到「媽媽,xx打我」時,家長先不用著急火冒三丈,不妨靜觀其變,通過孩子的描述,或者直接的觀察來分析,這到底是孩子間正常交往出現的打鬧行為,還是孩子被欺負了。
如果是正常交往的打鬧,父母不妨靜觀其變,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這是他成長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也是鍛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機會。如果家長時常把孩子間的摩擦解釋得很嚴重,孩子也會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更在意別人是否對自己有惡意,會把很多不是欺負的信息理解為欺負,這對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長遠的人格發展都沒有好處。有些孩子甚至會潛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對自己「受害者」的評價信息,強化了「受欺負」的感覺,從而變得怯懦膽小。
如果是孩子真的被欺負了,那麼家長就不能坐視不理了,具體可以這樣做。
第一,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具體情況。
很多父母一聽說孩子受欺負了,第一直接反應就是「打回去」,或者幫孩子出氣。這種激烈反應,其實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甚至引來兩個家庭的「火拼」。因此,遇到孩子受欺負的情況,家長首先應該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即使有多氣憤也不要說出叫孩子去報復他人的話。應心平氣和地詢問孩子事情的緣由經過,讓孩子懂得只有家長了解了發生什麼事,才能發表意見,而不是一味地「向著孩子」。
在這一點上霍思燕做的就值得很多家長借鑑。兒子嗯哼被打,而且不是第一次了,作為媽媽,心疼孩子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她的第一想法也是「打回去」,但稍微冷靜後就知道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
於是,她在平復心情後,在嗯哼相對放鬆的情況下,問事情的細節,因為孩子可能存在言語誇大的情況,所以建議家長不要在孩子傷心或者氣憤的節點上詢問孩子。
之後,尋求老師幫助,讓老師多注意兩個孩子,減少爭端。
第二,父母介入的時機
當確信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後,父母可以介入。但我建議父母們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打回去;你應該找老師;你應該……
作為父母,不妨等孩子停止哭泣情緒平穩的時候,詢問孩子的意見:寶貝,你覺得應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其實是有想法的,他可能會說: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報告老師、跑開、打回去……那麼,父母不妨在這時選擇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做好,給他嘗試解決爭端衝突的機會,有利於讓孩子體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同時,也有利於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的辦法不奏效,或者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時,父母就可以選擇直接介入。
在面對孩子受欺負挨打這件事上,父母該如何介入呢?
首先,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即挨打時應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肯定會異口同聲地說:打回去。打回去不失為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震懾對方:我不是好欺負的哦。但「打回去」並非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孩子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顯然是沒有辦法打回去的,甚至會引來更激烈的攻擊。
這時候,孩子的自我保護才是最重要的。家長可以教孩子:
①大聲呵斥和警告打人者,打人是不對的,打人是違反校規校紀的;
②如果警告無用又打不過,可以跑開,先逃離衝突現場再想辦法;
③如果無法逃開,又打不過,那要學會把傷害降到最低,即護住頭、臉等關鍵部位;
④大聲呼救,引起他人注意,給打人者帶來震懾效果。
⑤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學習自我防禦技能。
其次,要教會孩子如何對待被欺負一事,即挨打後應該怎麼辦。
一旦被欺負,而自己又無力解決時,父母要教育孩子千萬別忍氣吞聲,一定要勇敢面對,告訴父母,告訴老師。因為一味忍讓,反而增長打人者的囂張氣焰,給自己帶來更多傷害。所以,不要憋在心裡,這就需要前文所說的,家長要鼓勵孩子說出來,不要羞辱否定打擊孩子。
再次,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即如何讓孩子看待自己被欺負。
這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安慰孩子的情緒,重點向孩子輸出兩種觀點:受欺負不是你的錯;爸爸媽媽是你的後盾。
當孩子受欺負而來找父母尋找安慰時,父母切忌指責孩子:你真沒用!這句話比孩子受欺負更具有殺傷力。長此以往,孩子會在這種指責中變得更加自卑膽小,最主要的是孩子從此不敢向父母言明自己被欺負,從而長期忍受別人的欺負,給身心帶來嚴重後果。
因此,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要安慰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過……」,讓孩子知道被欺負不是他的錯,同時也要強調,不要害怕,爸爸媽媽是你堅強的後盾。父母的安慰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有利於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和自我否定心理。
最後,要藉助外力解決問題,即如何解決孩子被欺負的事情。
當家長教會了孩子自我保護,安慰了孩子受傷心靈之後,接下來就是父母出手了。當然,不建議兩個家庭「火拼」。不妨先找老師溝通情況,讓老師多留心孩子的舉動,加以教育。或者,減少兩個孩子的衝突機會。如果對孩子教育無效,可以建議老師與打人者家長聯繫溝通。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家長要保持理智,不要直接參與其中,相信老師。
如果老師與打人者家長溝通無果,可以再嘗試聯繫打人者家長,雙方理性溝通,切記,「為子報仇」的行為不可取。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考驗,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父母的懷抱。家長們能做的,除了保護,就是教會他們自我保護的本領。這樣,孩子才能獨立面對外來的挑戰,生活的更好。
我是@家庭教育讀書會,致力於家庭教育,與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歡迎關注!
今日討論話題:你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過嗎?你是如何解決的?歡迎在留言區分享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