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2020-09-18 變色龍AI課堂

轉眼,開學已經過去一周,無數父母大呼解放:神獸終於歸籠。

開心之餘,他們又滿是擔心:孩子在學校適應得怎麼樣呢?

萬一在新環境交不到朋友、我家娃被排擠、被欺負怎麼辦呢?

前段時間,伊能靜就曾提到女兒小米粒被排擠。

她說:「自從小米粒換了新學校,回來兩三天都跟我說,大家都不理她,我可心疼了。」

米粒是個很善良,也非常喜歡交朋友,但因為換新環境,人生地不熟,一時交不到新朋友,在學校常常被小男孩欺負。

一次舞蹈課上,小男孩撞了她一下,還把她逼到牆角,小米粒不但沒有反抗,還傻傻地笑著和他們打招呼。

這一幕讓米粒爸媽異常難過,兩人一心想為女兒討回公道,甚至恨不得趕到女兒學校,親自教育那個欺負自己女兒的小男孩。

沒想到秦昊媽媽潑了一盆冷水:「你們別再說了,誰家孩子不是個寶?你們的責任,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

微博上很多家長看哭了,有人覺得感同身受,太理解秦昊的反應了。

也有人覺得秦昊媽媽雖然話說得在理,但面對孩子被欺負,父母不能不管不顧。

最後,秦昊向大家發出靈魂拷問:

「如果你有女兒,在學校總受欺負。你跟老師說了,但孩子還是受欺負,你第二天又和對方家長了,可回來還受欺負。這時候你該怎麼辦?難道只能轉學嗎?」

看完這個問題,很多父母陷入困惑,如何處理小孩之間的衝突,也是家長面臨的大難題。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經常會有幼兒園家長說:「我的孩子被小朋友欺負了。」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曾經有個媽媽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兒子剛入園,最近不肯去幼兒園,問了原因怎麼也不肯說,她既擔心又著急。

細問之下,原來每天下午放學接寶貝,媽媽都會仔細查看他的小臉小手,一點點異樣都能引發她的被迫害妄想症。

直到有一天,老師告訴她,孩子和一個小朋友因為玩具分配起了衝突,互推了對方,小朋友額頭撞了個包,兒子的胳膊肘蹭破了皮。

當老師蹲下來讓孩子給媽媽看看胳膊時,他的反應出人意料——使勁往老師身後躲,說什麼也不肯給媽媽看他的胳膊,目光驚慌不安。

媽媽徹底懵了:為什麼兒子這麼害怕我知道他受傷?趁著晚上親子共讀時間,她輕聲問:「今天下午,為什麼不讓媽媽看你的胳膊?」

「因為媽媽看到我弄破胳膊,該生氣了。」

聽完孩子的回答,媽媽心裡更困惑了:「難道平日自己的擔憂、心疼、著急,在孩子眼裡就是在『生氣』嗎?」

其實,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孩子的判斷依據有兩個,一個是自身的感受,另一個是父母的態度。

如果父母的態度是緊張的,那麼孩子也會認為這件事情是需要緊張的,就會表現得慌亂不安。

霍思燕在《你好媽媽》節目中,就曾聊到了兒子嗯哼在學校被同學欺負的事。她說,有次嗯哼跟她聊天,無意中說出了自己在學校被同學打了。

霍思燕聽了之後,很震驚也很生氣,差點脫口而出:「那你就打回去啊……」,但她最後還是把這句話硬生生咽了回去。

冷靜下來後,霍思燕趁兒子玩耍的時候,詢問了他當時被打的情景。隨後,她又主動聯繫了嗯哼的老師進行溝通,並拜託老師多加留意嗯哼的狀態。

霍思燕說自己之所以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當時並沒有在現場,不能辨別誰對誰錯,而且她認為男孩之間的打打鬧鬧都是很正常的,父母貿然幹預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此,面對孩子間的衝突,無論你有多憤怒,建議在孩子面前,都應該保持鎮定、從容和放鬆,再去跟老師了解清楚情況。

父母處驚不亂的態度,是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孩子被欺負,爸媽的態度很關鍵


當孩子跑過來跟我們說:「媽媽,我被人欺負了」的時候,我們不要馬上著急氣憤,先仔細傾聽孩子,了解事情的緣由,判斷到底是一般的人際衝突還是有針對性的欺負。

如果是欺負,我們一定要及早介入。絕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沒關係的」,「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無所謂態度,他會覺得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忽視或不在乎自己,從而讓心靈的傷害更深一層。

還有些父母聽到孩子被欺負時,不但不安慰孩子,還「恨鐵不成鋼」、「怒其不爭」地訓斥他,這種應對更是不可取。

這無異於將孩子推向更加痛苦的深淵,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沒用,是否活該被別人欺負。親子關係也會因此日漸疏離,別再期望孩子以後有事情還會和父母溝通。

積極回應孩子的求助,重視問題的嚴重性,為他出謀劃策、甚至站到他的面前保護他,才是我們應該的態度

除此之外,我們要明白,衝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好時機,讓他們在衝突中學會解決問題,把衝突變為成長的機會,在以後的人生裡,他們將會走得更堅毅、更勇敢。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負?


看過不少相關的研究和文章,在學校容易被欺負的孩子,大致包括這些類型的孩子:膽小缺乏安全感、孤僻沒朋友、瘦小孱弱、與眾不同等等

特別再來說說這個與眾不同。《奇葩說》的柏邦妮,她們的「胖乎乎」很有可能就是容易被欺負的原因。有的孩子還會因為才華出眾,被同學嫉妒甚至欺負。

說這些,想提醒大家,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肯定是預防問題的出現!努力別讓孩子成為容易被欺負的對象。

如果萬一還是發生了,就立馬採取行動,終止欺負行為!


與其擋在孩子面前,不如教他學會自我保護


當孩子被欺負,家長怎麼做才能更好保護他的權益呢?

建議先收起你的「玻璃心」,與其擔心不如用心,下面7個方法也許就能幫到我們的孩子:


1、認真傾聽,給予正面回應。

當孩子和小朋友發生衝突,無論他是哭泣、害怕、退縮,還是淡定、漠然、無所謂,一定尊重他出於天性所採取的應激反應。

正確的做法是,認真傾聽,給予回應和安慰。

當得知孩子被欺負時,如果父母的態度是堅定的、包容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引導下變得堅韌不拔,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

愛和鼓勵,是孩子強大的背後力量,更是孩子面對世界最大的勇氣。


2. 教孩子把氣勢拿出來,勇敢拒絕傷害自己的行為

氣勢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身體的氣勢,另一個是語言的氣勢。

首先,受到欺負,教孩子用語言震懾對方。

當別人欺負我們時,我們要直視對他的眼睛,大聲說「不」,並用「你憑什麼欺負人?「或者「住手!這是我的玩具,不是你的,還給我!」這些簡單的問句連環發問。

而且聲音要比他更大,更洪亮,氣勢上不能輸。

小到幼兒園的打打鬧鬧,大到校園霸凌事件,大聲說「不」都具有震懾作用。

一方面,讓他知道,你不怕,欺負我,沒理由。另一方面,也告訴其他人,你遇到了危險,讓老師和同學聞聲而來,幫助你。

再次,要告訴孩子:如果在你大聲抗議以後,欺凌者依舊不依不饒,那麼一定要趕緊向同伴、向家長、向老師甚至可以向警察求助。


3. 多帶孩子接觸同伴,從小培養社交力

孩子從2歲左右起,就需要和同伴互動。

用心的媽媽,一定會從寶寶小時候,儘可能為寶寶創造接觸小朋友的機會。

互動能力強的寶寶,在集體中被欺負的概率會大大減少,也更善於在一次次互動體驗中提高應對能力。


4.陪伴孩子鍛鍊身體

李玫瑾教授在《開講啦》談到預防孩子被欺負時,有一點非常有道理:「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鍊。」

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要是孩子小胳膊細腿,人家一推就倒,這自然成為其他孩子欺負你的一個重要理由。相反,一個身體強壯,又充滿氣勢的孩子,又有哪個不開眼的「壞傢伙」會向他伸手呢?

因此,身體變強大了,自然那些欺軟怕硬的人不會輕易來招惹你。

除了鍛鍊身體,平時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 ,讓孩子扮演英雄人物,來增強他的自信心。


5. 引導孩子在學校交到好朋友

有朋友的孩子,在社交上比較有底氣。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情商,教孩子在班級中建立良好的社交,讓孩子孩子從同班小朋友中找一兩個「鐵哥們兒」。

這樣,有兩個關係好的"鐵哥們」在身邊,誰要再想來欺負你,那就要先想一想了。


6. 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很多父母不願孩子受欺負,常主動替孩子「伸張正義」。

這種「直接插手」的態度,容易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性,同時催生孩子的自卑情緒。

孩子之間的普通打鬧,我們可以適當給予建議,但記得把自行處理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嘗試著培養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

假如孩子請求你的幫助,一定毫無保留伸出援手。

不過,要注意以自我保護為主,任何時候,和別人家孩子直接有肢體接觸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很可能引發更大的戰爭。


7. 相信我們的孩子

我們總以為孩子時刻需要保護,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和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

我們不妨試著相信孩子,既不過分強調自己孩子的「軟弱」,也不去強調別人家孩子的「惡意」,鼓勵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容納和消化那些讓他們感到不愉快的事。

為人父母,都想盡力護孩子周全,希望他們一生順遂。

可是,很多時候,無論我們多麼精心呵護,孩子從上學起,就開始要獨自面對一些問題。

為人父母,與其凡事擋在孩子前面,不如培養孩子強壯和自信,給孩子自我保護的鎧甲。

相信能夠獨立面對問題的孩子,未來也更能適應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
    也是比打回去更重要的。1.首先,我們得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們永遠的後盾。孩子被欺負,很多父母除了心疼,還會氣孩子不反抗。甚至有些父母,會嫌棄孩子「沒本事」。教孩子打回去之前,先聽孩子的想法孩子被欺負,很多父母恨不得能自己幫孩子打回去。但,在這之前,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更重要。一位教育學家說過她女兒被欺負的事。
  • 當孩子被欺負時,不能一味的教孩子打回去,說這些話更重要
    ,但是從來沒有教過孩子當被欺負時應該怎麼去應對、怎麼去反抗才能保護自己。>他欺負你就打回去,他怎樣打你就怎麼樣去打他。其實這一做法是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一定要教孩子打回去。我們不去欺負別人,這是我們的教養,但是也不不能被別人欺負,這是我們的能力。
  •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無論什麼時間,有關孩子的新聞一出現,尤其是孩子之間出現欺凌事件,都會引起無數家長朋友們的擔憂。  01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感覺觸目驚心,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我兒子長大了遇到被欺負的事,我應該怎麼辦?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捫心自問,如果不考慮對孩子是否有不利因素的影響,我第一反應肯定是讓孩子打回去,相信這也正是大多數家長的心聲。
  • 孩子被欺負後,父母第一步要告訴他「勇敢打回去」,第二步更重要
    但如何教孩子自我防禦並不只是在教授單純的技能,也不是教「打回去、把玩具搶回來」那麼簡單,它更關乎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意識塑造。父母的一句「沒關係」,很可能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告訴他「勇敢打回去」李玫瑾教授說,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 孩子容易被欺負怎麼辦?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幾件事!
    1.安撫孩子受的傷這裡說的「受傷」並不只是外傷,更重要的是內傷。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被欺負了,往往自己的怒火先被點燃了,卻忽略了孩子委屈、難受的心情。2.先了解孩子是怎麼想的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孩子被欺負,到底要不要讓他打回去。
  • 孩子被打要打回去嗎?如何讓孩子具備自我保護的力量,不被欺負
    像今天這種情況,那兩孩子的媽媽只顧著聊天也不管,我如果又沒在身邊,那他該如何保護自己呢?校園霸凌日益低齡化,難道就只能蹲在那活活被打嗎?到底該怎麼辦?「孩子被打了,是否要打回去」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 孩子被欺負?比教他打回去,更有效的是這麼做
    1.被人打了當然要教他打回去呀,暴力不是解決事情的唯一方法,還是要教孩子溫和地處理。只有20%的孩子進行了反擊,他們有的反擊成功了、有的反擊失敗,也有向尋求老師和家長幫助的。結果發現,自己反擊成功的孩子,很少再被欺負;反擊失敗的孩子,之後還會被欺負,且更頻繁。而老師或家長的介入會讓攻擊者收斂自己的行為,或者轉移目標。
  • 秦昊因女兒被欺負落淚:父母這樣做,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
    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機會,以示範和引導的手段,讓孩子鍛鍊表達自己、體貼對方、解決問題、致謝致歉、友好相處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孩子被人欺負之後,家長應該以孩子自己的感受為主。不要斤斤計較自己的孩子是否「挨欺負」了,更不要試圖去幫忙「討公道」。
  • 孩子被欺負了,該讓孩子「打回去」嗎?
    ,更不是教「打回去、把玩具搶回來」那麼簡單,它關乎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意識塑造。這一點很重要,就是在教孩子尊重別人的權利的同時,也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權利。那家長們要如何正確示範幫助孩子「維權」呢?0-3歲的孩子,由於認知能力有限,當他們的權利被侵犯時,他們還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 看起來怯生生的孩子,更易受欺負。不改變,教孩子打回去也沒用
    幾天前,去弟弟家剛進門就聽到弟媳在罵侄子:「你連自己都不會保護自己,還去上學幹嘛?」只見侄子坐在客廳的地板上,不停的抹眼淚,低著頭一個勁的哭,沒有回應他媽媽的話。 「哭,有用嗎?我跟你說了多少遍,有人打你就要還回去了。你看剛才別人打你,你不僅沒有打回去,還一聲不吭的讓著別人。你這是要氣死我對嗎?···」看得出弟媳此時非常的生氣。
  • 孩子被欺負了,你還在教孩子「打回去」麼?這個辦法更有效
    其實孩子在「遭人欺負」時,不敢反擊或者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是很很常見的,這其中有天生的性格原因,也有後天教育不足的因素存在。然而,媽媽們要知道教孩子自我防禦並不只是單純在教技能,也不是教「打回去、把玩具搶回來」那麼簡單,它關乎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意識塑造。要讓孩子敢於說不,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是從小培養權利意識。很多孩子缺乏權利意識,原因在於他們的父母本身就不具備權利意識。
  • 秦昊談女兒被欺負瞬間崩潰: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
    身為父母,我們把孩子帶到世上,是希望他們有美好的人生,而不是讓他們受欺負的,也不是讓他學會總是以暴力反擊。我們要讓孩子擁有不打人的教養,但更要有不被欺負的氣場。 伯爵書院認為,面對孩子被欺負這件事情,我們父母能做的,該做的,應該是防患於未然,教會孩子可行的解決方案。你決定不了別人,但你可以保護自己。
  • 孩子受欺負被打,教會孩子做這三件事比「打回去」更有意義
    所以,當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時,父母分清情況,適時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父母要明白,眼前的「受欺負」「被打」並不代表孩子永遠就是吃虧的一方,所謂傻人還有傻福呢,但是,不打回去也不代表自己就是慫的。在育兒路上,父母要懂得做孩子的「領路人」,而不只是「消防員」。當孩子遇到社交問題時,我們應該想想,該怎麼藉助這個機會教會孩子,學會更成熟的人際交往能力。
  • 保護自己就是在被「欺負」打回去?
    今天看這篇文章說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明天看那篇文章又說孩子被欺負就是要打回去,不打回去就會一直被欺負……有一部分父母看著自己孩子「欺負」別人會沾沾自喜,心中得意。嘴上雖然說著「這孩子壞/兇得很嘞」,語氣卻是充滿驕傲的。這部分父母應該是「打回去」的擁護者。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做不到眼睜睜看著孩子被欺負而袖手旁觀。
  • 孩子受欺負了,應該「打回去」嗎?如何教會孩子不被欺負?
    俗話說「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孩子上學後家長難免擔心孩子被欺負。孩子受了欺負,要告訴孩子打回去嗎?這個話題也一直備受爭議。很多小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很缺乏。如何讓孩子不被欺負,如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 孩子被欺負不回手?家長該怎麼教育?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5點
    後面兩人被分開後,還聽到爸爸在教育女兒:「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別這麼沒用。」……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教孩子打回去,總是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有的家長會像上面的爸爸一樣,教孩子打回去。他們認為被欺負不還手,孩子會越來越懦弱,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好欺負。
  • 孩子被打,應該打回去嗎?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還擊的智慧」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的寶,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的打架事件,當孩子被打了,應該打回去嗎?父母正確的處理方式,將影響孩子一生。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正確的「還擊」。我們先來看看一般的父母常用的幾種處理方式,你認同嗎?第一種,教孩子一味的忍讓。
  • 孩子被欺負了,你還在教孩子「打回去」麼?其實有個辦法更有效
    「我的孩子從來不搶別人的東西,不打人。「「可是別人的孩子總要來搶他的東西,還打他。「我的孩子不知道回擊,就讓別人搶,我該怎麼教孩子呢?」其實孩子在「遭人欺負」時,不敢反擊或者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是很很常見的,這其中有天生的性格原因,也有後天教育不足的因素存在。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遇到事情只會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這反而是對不良行為的縱容,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的不斷發生。而教育孩子「打回去」並不是對暴力的縱容,而是用另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讓孩子少受傷害。我們經常教育孩子在受到欺負是的時候,要去告訴老師。然後你呢?孩子受到的欺負減少了麼?並沒有。
  • 孩子被欺負,除了「打回去」,爸媽這種做法更聰明
    被打了就還手,東西被搶了就搶回來,這樣想想好像並沒有毛病。但作為成年人,在面對孩子受欺負這件事情的時候,更應該注意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做的角色是孩子起爭執的「消防員」,而不是讓這把火越燒越旺。在孩子受欺負的時候,總會不分青紅皂白認為是自己孩子的錯,總一昧地要求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甚至明明是對方不對還要反過來責備自己孩子的不懂事。如果孩子從小被教育一味地忍讓,久而久之只會讓孩子失去反抗的能力,漸漸地性格也就變得懦弱,即便受了委屈,也只會把苦水往肚裡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