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開學已經過去一周,無數父母大呼解放:神獸終於歸籠。
開心之餘,他們又滿是擔心:孩子在學校適應得怎麼樣呢?
萬一在新環境交不到朋友、我家娃被排擠、被欺負怎麼辦呢?
前段時間,伊能靜就曾提到女兒小米粒被排擠。
她說:「自從小米粒換了新學校,回來兩三天都跟我說,大家都不理她,我可心疼了。」
米粒是個很善良,也非常喜歡交朋友,但因為換新環境,人生地不熟,一時交不到新朋友,在學校常常被小男孩欺負。
一次舞蹈課上,小男孩撞了她一下,還把她逼到牆角,小米粒不但沒有反抗,還傻傻地笑著和他們打招呼。
這一幕讓米粒爸媽異常難過,兩人一心想為女兒討回公道,甚至恨不得趕到女兒學校,親自教育那個欺負自己女兒的小男孩。
沒想到秦昊媽媽潑了一盆冷水:「你們別再說了,誰家孩子不是個寶?你們的責任,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
微博上很多家長看哭了,有人覺得感同身受,太理解秦昊的反應了。
也有人覺得秦昊媽媽雖然話說得在理,但面對孩子被欺負,父母不能不管不顧。
最後,秦昊向大家發出靈魂拷問:
「如果你有女兒,在學校總受欺負。你跟老師說了,但孩子還是受欺負,你第二天又和對方家長了,可回來還受欺負。這時候你該怎麼辦?難道只能轉學嗎?」
看完這個問題,很多父母陷入困惑,如何處理小孩之間的衝突,也是家長面臨的大難題。
經常會有幼兒園家長說:「我的孩子被小朋友欺負了。」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曾經有個媽媽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兒子剛入園,最近不肯去幼兒園,問了原因怎麼也不肯說,她既擔心又著急。
細問之下,原來每天下午放學接寶貝,媽媽都會仔細查看他的小臉小手,一點點異樣都能引發她的被迫害妄想症。
直到有一天,老師告訴她,孩子和一個小朋友因為玩具分配起了衝突,互推了對方,小朋友額頭撞了個包,兒子的胳膊肘蹭破了皮。
當老師蹲下來讓孩子給媽媽看看胳膊時,他的反應出人意料——使勁往老師身後躲,說什麼也不肯給媽媽看他的胳膊,目光驚慌不安。
媽媽徹底懵了:為什麼兒子這麼害怕我知道他受傷?趁著晚上親子共讀時間,她輕聲問:「今天下午,為什麼不讓媽媽看你的胳膊?」
「因為媽媽看到我弄破胳膊,該生氣了。」
聽完孩子的回答,媽媽心裡更困惑了:「難道平日自己的擔憂、心疼、著急,在孩子眼裡就是在『生氣』嗎?」
其實,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孩子的判斷依據有兩個,一個是自身的感受,另一個是父母的態度。
如果父母的態度是緊張的,那麼孩子也會認為這件事情是需要緊張的,就會表現得慌亂不安。
霍思燕在《你好媽媽》節目中,就曾聊到了兒子嗯哼在學校被同學欺負的事。她說,有次嗯哼跟她聊天,無意中說出了自己在學校被同學打了。
霍思燕聽了之後,很震驚也很生氣,差點脫口而出:「那你就打回去啊……」,但她最後還是把這句話硬生生咽了回去。
冷靜下來後,霍思燕趁兒子玩耍的時候,詢問了他當時被打的情景。隨後,她又主動聯繫了嗯哼的老師進行溝通,並拜託老師多加留意嗯哼的狀態。
霍思燕說自己之所以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當時並沒有在現場,不能辨別誰對誰錯,而且她認為男孩之間的打打鬧鬧都是很正常的,父母貿然幹預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此,面對孩子間的衝突,無論你有多憤怒,建議在孩子面前,都應該保持鎮定、從容和放鬆,再去跟老師了解清楚情況。
父母處驚不亂的態度,是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當孩子跑過來跟我們說:「媽媽,我被人欺負了」的時候,我們不要馬上著急氣憤,先仔細傾聽孩子,了解事情的緣由,判斷到底是一般的人際衝突還是有針對性的欺負。
如果是欺負,我們一定要及早介入。絕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沒關係的」,「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無所謂態度,他會覺得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忽視或不在乎自己,從而讓心靈的傷害更深一層。
還有些父母聽到孩子被欺負時,不但不安慰孩子,還「恨鐵不成鋼」、「怒其不爭」地訓斥他,這種應對更是不可取。
這無異於將孩子推向更加痛苦的深淵,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沒用,是否活該被別人欺負。親子關係也會因此日漸疏離,別再期望孩子以後有事情還會和父母溝通。
積極回應孩子的求助,重視問題的嚴重性,為他出謀劃策、甚至站到他的面前保護他,才是我們應該的態度。
除此之外,我們要明白,衝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好時機,讓他們在衝突中學會解決問題,把衝突變為成長的機會,在以後的人生裡,他們將會走得更堅毅、更勇敢。
看過不少相關的研究和文章,在學校容易被欺負的孩子,大致包括這些類型的孩子:膽小缺乏安全感、孤僻沒朋友、瘦小孱弱、與眾不同等等。
特別再來說說這個與眾不同。《奇葩說》的柏邦妮,她們的「胖乎乎」很有可能就是容易被欺負的原因。有的孩子還會因為才華出眾,被同學嫉妒甚至欺負。
說這些,想提醒大家,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肯定是預防問題的出現!努力別讓孩子成為容易被欺負的對象。
如果萬一還是發生了,就立馬採取行動,終止欺負行為!
當孩子被欺負,家長怎麼做才能更好保護他的權益呢?
建議先收起你的「玻璃心」,與其擔心不如用心,下面7個方法也許就能幫到我們的孩子:
1、認真傾聽,給予正面回應。
當孩子和小朋友發生衝突,無論他是哭泣、害怕、退縮,還是淡定、漠然、無所謂,一定尊重他出於天性所採取的應激反應。
正確的做法是,認真傾聽,給予回應和安慰。
當得知孩子被欺負時,如果父母的態度是堅定的、包容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引導下變得堅韌不拔,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
愛和鼓勵,是孩子強大的背後力量,更是孩子面對世界最大的勇氣。
2. 教孩子把氣勢拿出來,勇敢拒絕傷害自己的行為
氣勢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身體的氣勢,另一個是語言的氣勢。
首先,受到欺負,教孩子用語言震懾對方。
當別人欺負我們時,我們要直視對他的眼睛,大聲說「不」,並用「你憑什麼欺負人?「或者「住手!這是我的玩具,不是你的,還給我!」這些簡單的問句連環發問。
而且聲音要比他更大,更洪亮,氣勢上不能輸。
小到幼兒園的打打鬧鬧,大到校園霸凌事件,大聲說「不」都具有震懾作用。
一方面,讓他知道,你不怕,欺負我,沒理由。另一方面,也告訴其他人,你遇到了危險,讓老師和同學聞聲而來,幫助你。
再次,要告訴孩子:如果在你大聲抗議以後,欺凌者依舊不依不饒,那麼一定要趕緊向同伴、向家長、向老師甚至可以向警察求助。
3. 多帶孩子接觸同伴,從小培養社交力
孩子從2歲左右起,就需要和同伴互動。
用心的媽媽,一定會從寶寶小時候,儘可能為寶寶創造接觸小朋友的機會。
互動能力強的寶寶,在集體中被欺負的概率會大大減少,也更善於在一次次互動體驗中提高應對能力。
4.陪伴孩子鍛鍊身體
李玫瑾教授在《開講啦》談到預防孩子被欺負時,有一點非常有道理:「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鍊。」
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要是孩子小胳膊細腿,人家一推就倒,這自然成為其他孩子欺負你的一個重要理由。相反,一個身體強壯,又充滿氣勢的孩子,又有哪個不開眼的「壞傢伙」會向他伸手呢?
因此,身體變強大了,自然那些欺軟怕硬的人不會輕易來招惹你。
除了鍛鍊身體,平時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 ,讓孩子扮演英雄人物,來增強他的自信心。
5. 引導孩子在學校交到好朋友
有朋友的孩子,在社交上比較有底氣。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情商,教孩子在班級中建立良好的社交,讓孩子孩子從同班小朋友中找一兩個「鐵哥們兒」。
這樣,有兩個關係好的"鐵哥們」在身邊,誰要再想來欺負你,那就要先想一想了。
6. 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很多父母不願孩子受欺負,常主動替孩子「伸張正義」。
這種「直接插手」的態度,容易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性,同時催生孩子的自卑情緒。
孩子之間的普通打鬧,我們可以適當給予建議,但記得把自行處理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嘗試著培養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
假如孩子請求你的幫助,一定毫無保留伸出援手。
不過,要注意以自我保護為主,任何時候,和別人家孩子直接有肢體接觸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很可能引發更大的戰爭。
7. 相信我們的孩子
我們總以為孩子時刻需要保護,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和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
我們不妨試著相信孩子,既不過分強調自己孩子的「軟弱」,也不去強調別人家孩子的「惡意」,鼓勵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容納和消化那些讓他們感到不愉快的事。
為人父母,都想盡力護孩子周全,希望他們一生順遂。
可是,很多時候,無論我們多麼精心呵護,孩子從上學起,就開始要獨自面對一些問題。
為人父母,與其凡事擋在孩子前面,不如培養孩子強壯和自信,給孩子自我保護的鎧甲。
相信能夠獨立面對問題的孩子,未來也更能適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