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編刷微博看見一個話題,講的就是近日上海一男子因自己孩子積木被搶,掌摑推搡對方孩子,後因毆打他人被拘。
圖片來源@021視頻微博截圖
小孩子一起玩的時候起爭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話雖這樣說,作為父母,自己的小寶貝在外面被欺負了,心裡自然難受。
在一次節目中,秦昊談女兒小米粒在學校被其他孩子欺負的時候,甚至一度哽咽落淚。
圖片來源:網絡
站在成年的角度,孩子被欺負了肯定不能忍,稍微脾氣不好的家長一聽自己孩子被欺負了,可能第一個反應就是「以暴制暴」。
被打了就還手,東西被搶了就搶回來,這樣想想好像並沒有毛病。
但作為成年人,在面對孩子受欺負這件事情的時候,更應該注意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做的角色是孩子起爭執的「消防員」,而不是讓這把火越燒越旺。
01
情緒不穩定的家長
毀掉的是孩子未來
還記得前段時間那個新聞,因女兒在學校被同學弄傷了眼睛,父親最後氣不過,竟然狠心將女兒9歲同學殺害。
圖片來源@網易財經微博截圖
在這件事情中,受傷害的不僅是受害同學一家,該家長的衝動行為,也讓自己在女兒的成長中過早缺席。對女兒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傷害?
心理學專家李雪說:孩子之間發生衝突,若不存在病態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衝突中使用槍枝、刀具等危險物品,原則上是不應該幹預和評判的,除非孩子主動要求家長介入。
圖片來源:Pixabay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在所難免,但如果家長一昧地偏袒或是採用謾罵、打架互毆甚至更為極端的方式處理,只會讓孩子陷入更為被動之中。
02
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
家長的做法至關重要
了解真相
孩子受欺負,很多時候自然認為是對方的錯。但事實究竟是怎麼樣呢?家長在做判斷之前,應該先問清楚狀況。
有時候孩子會不願意說,這時候不妨先不著急問原因,先給孩子安慰。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說:「我知道寶寶現在很生氣/傷心,要是媽媽/爸爸我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很生氣/傷心的。」
先給寶寶必要的安慰,讓寶寶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爸爸媽媽是站在自己這一方的,給寶寶以安全感。那麼後面的事情自然能夠引導寶寶開口了。
正確引導
在問清楚狀況後,父母可以通過分析事情的經過、示範和引導孩子,思考下次再發生這種情況該怎麼辦,還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反省能力,致謝致歉、人際交往能力等。
圖片來源:Pixabay
在《接納孩子》一書中,作者提到,衝突是孩子學習社會規則的寶貴機會。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護著孩子,作為父母,應該做的就是教會孩子當暴力和不公正的事情發生時,應該怎樣去解決,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保護。
不一味忍讓
相對於「護犢心切」的父母,還有另一類十分「友愛」的父母。在孩子受欺負的時候,總會不分青紅皂白認為是自己孩子的錯,總一昧地要求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甚至明明是對方不對還要反過來責備自己孩子的不懂事。
如果孩子從小被教育一味地忍讓,久而久之只會讓孩子失去反抗的能力,漸漸地性格也就變得懦弱,即便受了委屈,也只會把苦水往肚裡吞。
圖片來源:soogif
我們可以教孩子禮貌謙遜,但若是遇到暴力傷害,故意刁難時。我們也應該教會孩子反抗,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學會尋求幫助
受欺負時,一味地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能讓施暴者變本加厲。在受到欺負時,一定要教會孩子及時尋求幫助,而不是默默地承受。
加強鍛鍊
很多時候,受欺負往往都是外表比較瘦弱的孩子。家長可以帶孩子多進行一些體育鍛鍊,比如練一些既可以強身健體又能在受到暴力時可以自我保護的運動項目。
圖片來源:soogif
告訴孩子鍛鍊並不是要欺負別人,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欺負別人是教養,受欺負有能力自我保護是氣場。
比粗暴的「打回去」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引導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孩子受欺負的時候,除了給孩子理解和安全感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不讓這件事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保護傘。
圖片來源:Pixabay
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點擊分享和關注查看更多育兒知識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