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發現,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後情緒不高,而且早晨去幼兒園前,還會說不想去幼兒園,想讓我給他換一個新的幼兒園之類的話。這些話讓我變得警惕起來。
我有每天和孩子回顧在幼兒園一天的習慣。在幼兒園有什麼開心的事?學到了什麼新的知識?有沒有需要爸爸幫忙之類的話題。聊天中,孩子說,幼兒園有個壞小孩,總是亂扔東西,有時候還會推人、打人。說他自己也被打了,而且很疼。我想這種事放在任何一個家長身上,都會特彆氣憤,而且可能會對孩子說:「你怎麼不還手」。會覺得孩子很懦弱,挨打了都不知道還手。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這樣的。因為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情緒有時是不能被控制的,如果說情緒能被控制,那只能說明,發生的事情還沒有真正的觸及到心底。
但過後我反思了一下與孩子溝通後的情景,發現自己的處理方法並不理想。孩子當時並沒有顯得很堅定,只是更沉默了,還會岔開話題,有明顯不想面對的情緒,這讓我確認教育的方法可能錯了。所以,我開始嘗試新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並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表情。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觸即就的。做為父母我們要認真對待孩子出現的每一個問題,並且要有耐心。
孩子在成人前,社會閱歷、處事能力、心理調節能力都要比成年人差很多。所以,當孩子遇到某些特殊問題時,並不能妥善的解決。如果家長是「嚴厲型」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壓力更是無法想像的。更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疾病。
如果想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就要平時多關注孩子的表現情況。學會觀察是為人父母必備的能力之一,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觀察孩子情緒變化等等。如果有違背常態的情況發生,父母就要嘗試溝通,了解發生的問題情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當知道事情的原委時,我們首先不要責怪,要理解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和他站在一起,而不是對立面。對父母沒有敵對情緒。心平氣和才是溝通的基礎。
《羅馬典故》中有一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意思就是任何問題的解決方法都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我們想要得到的結果應該是惟一的。我們想要的結果是什麼?就是想讓孩子在不欺負別人的情況下,也不被人欺負。
孩子有兩次暴力行為的高發期,一次是3歲左右,孩子成長的萌芽階段;另一個就是孩子的「青春期」。
在這兩個時期,作為家長預防和規避特殊事件的發生才是最重要的。
「不欺負人是一種教養,不被欺負是一種氣場。」
一位幼兒園家長的名言
① 教孩子學會觀察
首先就是要孩子觀察實際情況。判斷處境是不是十分危險,對比實力是否懸殊。如果對方人多,或是比自己孩子強壯,讓孩子先學會退讓,哪怕逃跑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保證個人的生命安全。
② 語言警告
年齡小的孩子如果被同齡小朋友欺負了,首先要大聲警告,要讓對方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負的,同時也可以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也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③ 擇情還擊
有些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的問題,性格和脾氣都沒有學會合理控制。在幼兒園或是其它公共場所會顯得十分霸道,比如搶玩具、習慣性挑釁、推搡等等。在孩子語言威懾沒有用的時候,告訴孩子可以適當出手還擊。但這種還擊的方式需要父母平時對其進行訓練,練習成一種本能反應。這樣在有同等情況發生的時候,孩子就會通過本能的反應進行還擊。
④ 不要忍氣吞聲
一定給孩子灌輸遇到如果有人欺負自己,不要忍氣吞聲的觀念。 我們不可能打過所有人,但在氣勢上不能輸,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並不懦弱,也不害怕他。同時,要告訴家長和老師。
⑤ 多交朋友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被孤立和人際關係不好都會被其他人排擠或欺負。所以,我們要教導孩子多交朋友,朋友多了,相互都會有所依靠,也會抱團取暖,同時,會減少被欺負的概率。可能很多家長看到這,覺得有點小題大做,其實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就已經開始接觸複雜的社會中,只是與成人的社會階段不同而已。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工作單位,聽起來不一樣,但實際的人際關係連接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需要服從領導指令(老師),與身邊同事搞好關係(小朋友)。這樣才會被所處的環境接納。
中國公安人民大學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明確表示,避免孩子不被欺負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孩子一定要有強健的體魄。讓孩子多參加體育運動,身體素質好了,爆發力也會隨之變強。
這時,爸爸的作用尤其突出,多帶孩子玩些爆發力強的遊戲,比如:踢足球、打籃球等等。孩子經常跟爸爸在一起,還可以學習到爸爸遇事時處理事情的能力,同時感受爸爸的陽剛之氣,孩子也不會顯得好欺負。
當然,告訴孩子自己變強壯了後,不要去欺負別人,越是弱小,就越不能欺負。
人在任何時候都是需要依靠的,這成年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讓他們知道,在他身後有父母守護著他,讓孩子有依靠,有事可以找人傾訴或是幫忙。
如果想讓孩子能把自己當成&34;,平時就需要對孩子多些關愛,多些溝通。讓孩子多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在心裡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教養。
其實,孩子受了委屈或是被欺負了,我想這都是人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課。但做為家長,我們不要盲目的否定孩子,反而我們要接受孩子的內心,撫慰他受傷的心靈,我們要了解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容易被欺負,被欺負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孩子自己的行為不當?還是語言用詞不佳?我們需要根據問題來幫助還自己找尋解決的方法。不是一味的語言強調打回去。
幫助孩子不被欺負不是一個簡單的指令,而是真正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父母不能一輩子守護在孩子身邊,而且也並不是所有的事,父母都能幫助解決。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孩子處理問題、和解決的能力。讓孩子在敢於面對問題,不懦弱、不逃避,獨立解決。這才是父母對孩子的期許。
育兒方法有很多,但是並一定每一種方法都適合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們需要多嘗試一些方法,從中找尋最適合自己孩子那一種。
關注【老爸知帶娃】,可獲得老爸帶娃的的更多知識。從爸爸的角度講解育兒方法,幫助更多爸爸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去。提倡老爸多帶娃,以上闡述均為自己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實際體會,如有更多育兒經驗和想法歡迎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