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去弟弟家剛進門就聽到弟媳在罵侄子:「你連自己都不會保護自己,還去上學幹嘛?」只見侄子坐在客廳的地板上,不停的抹眼淚,低著頭一個勁的哭,沒有回應他媽媽的話。
「哭,有用嗎?我跟你說了多少遍,有人打你就要還回去了。你看剛才別人打你,你不僅沒有打回去,還一聲不吭的讓著別人。你這是要氣死我對嗎?···」看得出弟媳此時非常的生氣。但看到我們進來了,她也有意的,整了整自己的情緒。
同時也向我們說起侄子被欺負的過程:弟媳下午去了幼兒園接4歲侄子放學。侄子不願這麼早回家,就跟同學在幼兒園內玩滑滑梯去了。
弟媳就在旁邊看著他們玩,突然正準備上滑滑樓梯的侄子,被他的同學從後面一把推開,還趁機快速的打了幾下侄子。
弟媳看到孩子沒什麼大礙,就一直站在遠處,心想看看孩子被打後會有什麼反應。沒想到侄子一點反抗的意識都沒有,不僅不會還手,還像個沒事人似的,被打完後還屁顛的跟在別人後面玩了。
看到侄子這番表現,弟媳本來有點不高興了,有點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的感覺。誰知,不一會兒,那個孩子又推了一下侄子。這次侄子「哇」的一聲,直接哭了出來。因為他那一推,侄子的頭嗑到滑滑梯,痛了就哭了起來。
看到侄子坐在地上哭了,弟媳著急的跑了過去。很大聲的問那名孩子,為什麼要推侄子?那位孩子的家長也在現場,他自己也看到是他孩子推倒了侄子,就趕緊跑過來道歉了,事情在那名家長的「敷衍」下不了了之了。
弟媳也理解孩子在外面玩,免不了會與他人有衝突。但像侄子在無緣無故被人打,或推的情況下,都不懂還手,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是弟媳生氣的導火線。
孩子被排擠,受了欺負不懂避開和應對,這讓很多父母都非常抓狂的問題。父母恨不得把自己18般武藝武教給孩子。
但事與願違,教孩子打回去;或者教孩子不理他,都解決不了實質的問題。孩子似乎被沾上了「易欺負」體質,常受他人欺負或排擠。
其實孩子並不是易受欺負體質,而是我們在孩子受欺負這件事的處理方式,沒有起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應對問題的能力,導致孩子看起來一副性生生的樣子,經常受欺負都不懂怎麼應對。
不同的父母在處理孩子受欺負時的處理方式和觀點各有不同,父母不同的觀點對孩子有著不一樣的影響。
在生活中,父母在孩子受欺負後的大相逕庭的可以分為以下二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告訴孩子一定要反擊,打回去。可方法當場可能奏效,但也有可能會導致問題向壞發展。
講一個真實身邊例子,一位朋友她先生跟她兒子說過,在幼兒園只要有人敢打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
孩子很「聽話」,也這樣做了。但孩子的動作經常不分輕重,別人只是輕輕打他一下,他就狠狠的給別人打回去,或者有人只是排隊時不小心踩到他,他也狠狠的把別人打回去…
最後這個孩子發展成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在幼兒園,即使別人不打他,他也會打別人。因此朋友也會經常被老師叫去幼兒園,處理孩子動手打人的問題。
說到這裡,可見父母對孩子受欺負後的觀點,是直接影響孩子的應對方式的。也許大家可能認為這個孩子例子有點特殊,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這樣仗勢欺人的。
但以牙還牙,用打來解決問題,並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這樣也有可能會讓孩子處處樹敵,習慣攻擊他人行為,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不但不利於解決實質問題,還會讓問題向壞發展。
第二種觀點:告訴孩子不要理,遇到這樣的人就遠離他,但孩子後續受到欺負也並沒有少
這一點相信很多媽媽都深有體會,不少媽媽,會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同時也了解自己的孩子,怕孩子打不過別人,就預先告訴孩子不跟一些愛動手的小朋友玩,有人打你就趕緊跑,不要理他們 。
但生活中,身邊看到很多事例,證明孩子一味的迴避,也避免不了會再受欺負的可能。反而會有可能因為我們的孩子一味的退讓,讓那些愛打人的孩子,誤以為這樣做這很好玩,或覺得我們的孩子好好欺負。反而會更得寸進尺的來「騷擾」孩子。
一味的迴避,孩子沒辦法習得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會讓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在與他人交往時處在弱勢,不敢發表個人意見,怕惹別人不高興,反而給了他人再欺負自己的機會。
所以我們看,教孩子狠狠的打回去,或教孩子「逃跑」。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且還會影響孩子後續的性格發展,和會影響孩子社交的信心。我們要幫助孩子,從根本上拿掉易欺負這個標籤,才可以避免孩子以後受到更多的欺負。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一直處於易受欺負和弱勢一方。
要從根本上幫助孩子,避免成為易受欺負的對象,我們需要做到以下這幾點:
首先,從根本上建立孩子個人自信(包括外表整潔,保持體重)。不要讓孩子看起來怯生生的樣子
英國作家理察.泰普勒在《極簡父母法則》一書中寫道:如果你的孩子本來就是一個自信,注重儀表的人,那孩子受欺負的可能性就已經降低了一大半。
這句話很現實,在生活中,當我們以為孩子還小很多東西都不懂。但事實上孩子的群體也是一個小型小社會一樣,孩子們一般會找自己喜歡的小朋友一起玩。當然對於不喜歡的,也會拒絕他人加入自己的團體。也會一起,起鬨故意孤立某一位孩子。
比如在幼兒園裡或者一集體中,易受到欺負的孩子,往往是不自信的孩子和蓬頭垢面的孩子。洋洋是我以前帶小班的一名孩子,記得班上的孩子經常說他臭而不跟他玩。
說實在的,不知道洋洋媽是怎麼想的,她給洋洋帶來幼兒園的衣服,都是有一股黴味,一種很久的味道沒穿的味道。
雖然我們經常引導孩子要跟洋洋一起玩,但是因為洋洋衣服的味道,有時會孩子起鬨說不要跟臭臭玩,然後都跟著跑了。(真實事例)
你想,若我們從不注意孩子個人衛生,整天讓孩子邋裡邋遢的出去,是增加孩子被別人笑話,或欺負的機會。
孩子交不到朋友,也怕被笑,不敢放開自己,那麼孩子在集體中習慣是一副怯生生的樣子,是很容易成為他人欺負的對象的,所以我們要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建立信心。
但如果我們從小就幫助孩子養成講衛生,乾淨潔整,保持體重的形象。也是可以避免孩子成為易受欺負對象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父母如果能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無論是從形象上還是行為上,都要成為一個積極的,樂觀的,開朗的孩子,那都是有利於孩子日後在群集避免受欺負的「加分項」。
其次,教給孩子要敢於直視對方,抬頭挺胸的應對欺負
我們上面說的是在生活上幫助孩子從形象和行為上建立自信,免避免易受到欺負。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當孩子被人欺負了,應該怎麼做才可以把事情化解,並讓對方以後都不動欺負孩子的念頭呢?
答案是:告訴孩子在面對欺負自己的人時,要自信滿滿的,並且抬頭挺胸的,直視他們。
當然,這個答案不是唯一,因為孩子所受到欺負的程度也不一樣。所以應該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
比如,別人動手了,那麼此時不僅要直視他們還要及時抓住別人打過來的雙手,並清晰的自信地表達打人是不行的。
如果他人是用語言來欺負孩子,那麼我們也要自信的直視他人,來進行對話。
當孩子懂得用正直用去應對那些來欺負自己的人,自帶的自信和勇氣,是可「震攝」那些想欺負孩子的人。即使大人不在孩子身邊,孩子自己也有信心去解決別人欺負自己的問題。
最後,在孩子越小的時候,就越要給他學習應對與他人矛盾的機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一書說到: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
也就是說我們想孩子習得應對他人欺負的「技能」,那孩子自身要有應對與他人矛盾的經驗才行。
正如心理學也有一個這樣的結論:人並不是根據現在的生活去選擇應對方式,而是會根據熟悉的應對方式來構建現在的生活。
這句話很容易理解,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都會根據自己熟悉的方式來應對現在的問題。
就好比如,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別人一搶他玩具,我們就立馬幫他奪回來。孩子沒有經歷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熟悉經驗,那麼孩子就無法習得如何把玩具拿回來的經驗。
當他與其他孩子產生了衝突時,我們即使看見了,也可以先緩一緩。不要急著給予孩子的幫助,先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嘗試學習應對衝突的機會。因為應對衝突的經驗,對孩子來說也是寶貴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的幫助來得太快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但從小給孩子自己學會清掃他們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障礙。那孩子不僅成長了,更有獨立應對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用自信和應對問題的能力「撕去」怯生生的樣子,才是解決孩子易受欺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