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怯生生的孩子,更易受欺負。不改變,教孩子打回去也沒用

2020-09-05 曉笛育兒分享記

幾天前,去弟弟家剛進門就聽到弟媳在罵侄子:「你連自己都不會保護自己,還去上學幹嘛?」只見侄子坐在客廳的地板上,不停的抹眼淚,低著頭一個勁的哭,沒有回應他媽媽的話。

「哭,有用嗎?我跟你說了多少遍,有人打你就要還回去了。你看剛才別人打你,你不僅沒有打回去,還一聲不吭的讓著別人。你這是要氣死我對嗎?···」看得出弟媳此時非常的生氣。但看到我們進來了,她也有意的,整了整自己的情緒。

同時也向我們說起侄子被欺負的過程:弟媳下午去了幼兒園接4歲侄子放學。侄子不願這麼早回家,就跟同學在幼兒園內玩滑滑梯去了。


弟媳就在旁邊看著他們玩,突然正準備上滑滑樓梯的侄子,被他的同學從後面一把推開,還趁機快速的打了幾下侄子。

弟媳看到孩子沒什麼大礙,就一直站在遠處,心想看看孩子被打後會有什麼反應。沒想到侄子一點反抗的意識都沒有,不僅不會還手,還像個沒事人似的,被打完後還屁顛的跟在別人後面玩了。

看到侄子這番表現,弟媳本來有點不高興了,有點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的感覺。誰知,不一會兒,那個孩子又推了一下侄子。這次侄子「哇」的一聲,直接哭了出來。因為他那一推,侄子的頭嗑到滑滑梯,痛了就哭了起來。

看到侄子坐在地上哭了,弟媳著急的跑了過去。很大聲的問那名孩子,為什麼要推侄子?那位孩子的家長也在現場,他自己也看到是他孩子推倒了侄子,就趕緊跑過來道歉了,事情在那名家長的「敷衍」下不了了之了。


弟媳也理解孩子在外面玩,免不了會與他人有衝突。但像侄子在無緣無故被人打,或推的情況下,都不懂還手,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是弟媳生氣的導火線。

孩子被排擠,受了欺負不懂避開和應對,這讓很多父母都非常抓狂的問題。父母恨不得把自己18般武藝武教給孩子。

但事與願違,教孩子打回去;或者教孩子不理他,都解決不了實質的問題。孩子似乎被沾上了「易欺負」體質,常受他人欺負或排擠。


其實孩子並不是易受欺負體質,而是我們在孩子受欺負這件事的處理方式,沒有起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應對問題的能力,導致孩子看起來一副性生生的樣子,經常受欺負都不懂怎麼應對。

父母的觀點,影響孩子應對問題的方式

不同的父母在處理孩子受欺負時的處理方式和觀點各有不同,父母不同的觀點對孩子有著不一樣的影響。

在生活中,父母在孩子受欺負後的大相逕庭的可以分為以下二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告訴孩子一定要反擊,打回去。可方法當場可能奏效,但也有可能會導致問題向壞發展。

講一個真實身邊例子,一位朋友她先生跟她兒子說過,在幼兒園只要有人敢打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

孩子很「聽話」,也這樣做了。但孩子的動作經常不分輕重,別人只是輕輕打他一下,他就狠狠的給別人打回去,或者有人只是排隊時不小心踩到他,他也狠狠的把別人打回去…

最後這個孩子發展成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在幼兒園,即使別人不打他,他也會打別人。因此朋友也會經常被老師叫去幼兒園,處理孩子動手打人的問題。


說到這裡,可見父母對孩子受欺負後的觀點,是直接影響孩子的應對方式的。也許大家可能認為這個孩子例子有點特殊,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這樣仗勢欺人的。

但以牙還牙,用打來解決問題,並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這樣也有可能會讓孩子處處樹敵,習慣攻擊他人行為,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不但不利於解決實質問題,還會讓問題向壞發展。


第二種觀點:告訴孩子不要理,遇到這樣的人就遠離他,但孩子後續受到欺負也並沒有少

這一點相信很多媽媽都深有體會,不少媽媽,會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同時也了解自己的孩子,怕孩子打不過別人,就預先告訴孩子不跟一些愛動手的小朋友玩,有人打你就趕緊跑,不要理他們 。

但生活中,身邊看到很多事例,證明孩子一味的迴避,也避免不了會再受欺負的可能。反而會有可能因為我們的孩子一味的退讓,讓那些愛打人的孩子,誤以為這樣做這很好玩,或覺得我們的孩子好好欺負。反而會更得寸進尺的來「騷擾」孩子。


一味的迴避,孩子沒辦法習得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會讓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在與他人交往時處在弱勢,不敢發表個人意見,怕惹別人不高興,反而給了他人再欺負自己的機會。

所以我們看,教孩子狠狠的打回去,或教孩子「逃跑」。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且還會影響孩子後續的性格發展,和會影響孩子社交的信心。我們要幫助孩子,從根本上拿掉易欺負這個標籤,才可以避免孩子以後受到更多的欺負。


那避免孩子易欺負的正確做法是什麼呢?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一直處於易受欺負和弱勢一方。

要從根本上幫助孩子,避免成為易受欺負的對象,我們需要做到以下這幾點:


首先,從根本上建立孩子個人自信(包括外表整潔,保持體重)。不要讓孩子看起來怯生生的樣子

英國作家理察.泰普勒在《極簡父母法則》一書中寫道:如果你的孩子本來就是一個自信,注重儀表的人,那孩子受欺負的可能性就已經降低了一大半。

這句話很現實,在生活中,當我們以為孩子還小很多東西都不懂。但事實上孩子的群體也是一個小型小社會一樣,孩子們一般會找自己喜歡的小朋友一起玩。當然對於不喜歡的,也會拒絕他人加入自己的團體。也會一起,起鬨故意孤立某一位孩子。

比如在幼兒園裡或者一集體中,易受到欺負的孩子,往往是不自信的孩子和蓬頭垢面的孩子。洋洋是我以前帶小班的一名孩子,記得班上的孩子經常說他臭而不跟他玩。


說實在的,不知道洋洋媽是怎麼想的,她給洋洋帶來幼兒園的衣服,都是有一股黴味,一種很久的味道沒穿的味道。

雖然我們經常引導孩子要跟洋洋一起玩,但是因為洋洋衣服的味道,有時會孩子起鬨說不要跟臭臭玩,然後都跟著跑了。(真實事例)

你想,若我們從不注意孩子個人衛生,整天讓孩子邋裡邋遢的出去,是增加孩子被別人笑話,或欺負的機會。


孩子交不到朋友,也怕被笑,不敢放開自己,那麼孩子在集體中習慣是一副怯生生的樣子,是很容易成為他人欺負的對象的,所以我們要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建立信心。


但如果我們從小就幫助孩子養成講衛生,乾淨潔整,保持體重的形象。也是可以避免孩子成為易受欺負對象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父母如果能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無論是從形象上還是行為上,都要成為一個積極的,樂觀的,開朗的孩子,那都是有利於孩子日後在群集避免受欺負的「加分項」。


其次,教給孩子要敢於直視對方,抬頭挺胸的應對欺負

我們上面說的是在生活上幫助孩子從形象和行為上建立自信,免避免易受到欺負。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當孩子被人欺負了,應該怎麼做才可以把事情化解,並讓對方以後都不動欺負孩子的念頭呢?

答案是:告訴孩子在面對欺負自己的人時,要自信滿滿的,並且抬頭挺胸的,直視他們。

當然,這個答案不是唯一,因為孩子所受到欺負的程度也不一樣。所以應該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


比如,別人動手了,那麼此時不僅要直視他們還要及時抓住別人打過來的雙手,並清晰的自信地表達打人是不行的。

如果他人是用語言來欺負孩子,那麼我們也要自信的直視他人,來進行對話。

當孩子懂得用正直用去應對那些來欺負自己的人,自帶的自信和勇氣,是可「震攝」那些想欺負孩子的人。即使大人不在孩子身邊,孩子自己也有信心去解決別人欺負自己的問題。


最後,在孩子越小的時候,就越要給他學習應對與他人矛盾的機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一書說到: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

也就是說我們想孩子習得應對他人欺負的「技能」,那孩子自身要有應對與他人矛盾的經驗才行。

正如心理學也有一個這樣的結論:人並不是根據現在的生活去選擇應對方式,而是會根據熟悉的應對方式來構建現在的生活。

這句話很容易理解,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都會根據自己熟悉的方式來應對現在的問題。


就好比如,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別人一搶他玩具,我們就立馬幫他奪回來。孩子沒有經歷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熟悉經驗,那麼孩子就無法習得如何把玩具拿回來的經驗。


當他與其他孩子產生了衝突時,我們即使看見了,也可以先緩一緩。不要急著給予孩子的幫助,先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嘗試學習應對衝突的機會。因為應對衝突的經驗,對孩子來說也是寶貴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的幫助來得太快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但從小給孩子自己學會清掃他們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障礙。那孩子不僅成長了,更有獨立應對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用自信和應對問題的能力「撕去」怯生生的樣子,才是解決孩子易受欺負的根本。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老師直言:教他打回去或者告老師其實都沒用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作為家長的角色,在送孩子去上學的時候最怕聽到的就是孩子回來後告訴自己說「爸爸媽媽,學校有人欺負我」。有的家長可能會直接教孩子說別人欺負你你就欺負回去,別人打你你也打他,或者會直接怒氣衝衝地跑到學校找老師和欺負自家孩子的那個孩子算帳,替自己孩子出頭。
  • 孩子受欺負被打,教會孩子做這三件事比「打回去」更有意義
    正所謂,別人家的孩子輪不到我們教育,當我們不能教孩子遇到霸凌時打回去,我們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不被別人欺負的人。父母要明白,眼前的「受欺負」「被打」並不代表孩子永遠就是吃虧的一方,所謂傻人還有傻福呢,但是,不打回去也不代表自己就是慫的。在育兒路上,父母要懂得做孩子的「領路人」,而不只是「消防員」。當孩子遇到社交問題時,我們應該想想,該怎麼藉助這個機會教會孩子,學會更成熟的人際交往能力。
  • 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
    如果你孩子,在學校總被人欺負,你跟老師說,回來還是欺負,第二天跟老師跟家長說,還是欺負,難道只能轉學嗎?其實,這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孩子被欺負了,父母該怎麼辦?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肯定要打回去,孩子不能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防止孩子被欺負,也是父母要教會的問題。」
  • 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也有人覺得秦昊媽媽雖然話說得在理,但面對孩子被欺負,父母不能不管不顧。最後,秦昊向大家發出靈魂拷問:「如果你有女兒,在學校總受欺負。你跟老師說了,但孩子還是受欺負,你第二天又和對方家長了,可回來還受欺負。這時候你該怎麼辦?難道只能轉學嗎?」
  • 孩子被打了,叫他「打回去」沒用,下場會更慘,聰明的媽媽這樣做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大家各說紛紜:部分家長認為要「打回去」,不然[被打了都不知道還手,只會越來越軟弱];也有部分家長認為[還手,只會讓孩子學會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看起來,大家說的都有道理,那麼,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呢?不妨先看看上世紀90年代著名的[攻擊-反擊]實驗吧。
  • 孩子受欺負了,應該「打回去」嗎?如何教會孩子不被欺負?
    俗話說「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孩子上學後家長難免擔心孩子被欺負。孩子受了欺負,要告訴孩子打回去嗎?這個話題也一直備受爭議。很多小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很缺乏。如何讓孩子不被欺負,如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 孩子被欺負,「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專家教你這麼做
    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挨打。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
  • 孩子被欺負?比教他打回去,更有效的是這麼做
    ,暴力不是解決事情的唯一方法,還是要教孩子溫和地處理。只有20%的孩子進行了反擊,他們有的反擊成功了、有的反擊失敗,也有向尋求老師和家長幫助的。結果發現,自己反擊成功的孩子,很少再被欺負;反擊失敗的孩子,之後還會被欺負,且更頻繁。而老師或家長的介入會讓攻擊者收斂自己的行為,或者轉移目標。
  • 孩子被打,教他「打回去」沒用,下場會更慘,高情商的家長這樣做
    孩子被打,教他「打回去」沒用心理學家曾經針對該問題進行了一項測試,其數據顯示,當孩子被欺負時,不反擊,其結果是打人者未能得到教訓,對自己的行為更加無所顧忌,孩子將長期受到欺負。當孩子被欺負時,打回去,如果贏了,那麼下次打人者就會收斂其行為
  • 孩子受欺負了怎麼辦?除了教孩子「打回去」,這件事也要和孩子說
    隨著揭露校園暴力現象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校園暴力也被越來越多人所重視,特別是有孩子的人群,更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也會受到欺負。部分父母也曾告訴過孩子受到欺負要懂得反擊,但是簡單的「打回去」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呢?
  • 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挨打了,該不該「打回去」?聰明的父母這樣教
    一些父母一想到自己的孩子「被打了」,氣就不往一處來,恨不得親自上陣,把那個欺負自己娃的「壞孩子」暴打一頓。但冷靜下來想想,對方也不過是個孩子,要是讓自己的孩子看到父母如此「暴力」,會不會以後也變成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不會智取的「野蠻人」呢?
  • 孩子被欺負了,是打回去還是沉默,怎麼做才是最好的...
    誰家的孩子都是寶貝,不想被欺負,在面對「孩子被打要不要教孩子還手」的事情上,大家各有堅持。堅持打回去的家長會說:被欺負不還手只會變得越來越懦弱,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好欺負!反對還手的家長則認為:還手是以暴制暴,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加深孩子對暴力的認可。大家看起來各有道理,那孩子被欺負到底能不能還手呢?
  •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無論什麼時間,有關孩子的新聞一出現,尤其是孩子之間出現欺凌事件,都會引起無數家長朋友們的擔憂。  01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對此,睿睿父親直接帶著孩子找到欺負人的孩子,並告訴睿睿:「爸爸在這裡,你敢不敢打回去?」  但即使這樣,孩子也只是抓住對方小朋友的手打了一下。
  • 當孩子被欺負時,不能一味的教孩子打回去,說這些話更重要
    ,但是從來沒有教過孩子當被欺負時應該怎麼去應對、怎麼去反抗才能保護自己。>他欺負你就打回去,他怎樣打你就怎麼樣去打他。其實這一做法是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一定要教孩子打回去。我們不去欺負別人,這是我們的教養,但是也不不能被別人欺負,這是我們的能力。
  • 孩子被欺負教他打回去?這樣做效果更好
    ;60%的家長表示,如果自己孩子被欺負,他們會讓孩子「打回去」;25%的家長會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叫他們不要和對方玩了;而15%的家長表示不知該怎麼處理。當孩子受欺負時,家長內心時常矛盾衝突:好想憤怒還擊,又覺得反擊不對;好生氣又怕打不過;想文明溝通又發現總被不文明對待......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1.了解其中的緣由其實,得知孩子受委屈的本能反應是讓孩子回擊。
  • 拒絕校園暴力,孩子被欺負了,家長就要「打回去」?
    孩子被欺負了要不要打回去?是許多家長都在糾結的問題。前幾日,上海楊浦兩位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矛盾,在校門口約架,結果打破頭進了醫院。今天,朋友圈又流傳著一條家長歇斯底裡地讓孩子「打回去」的視頻。作為家長,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但是一旦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 孩子被打,應該打回去嗎?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還擊的智慧」
    當孩子委屈滿滿的跟父母說,自己被其他孩子欺負時,很多父母會跟孩子說「下次你離他遠一點,打一下也沒傷到哪裡,沒關係的」等等這樣的話。當他們再次被欺負的時候就變得茫然無措了,只能聽父母的話,每次都躲避、忍讓。久而久之欺負人的孩子更猖狂,被欺負的孩子只會任其欺負。長期被欺負的孩子心理會產生很大的陰影,慢慢的不再相信朋友也不愛社交了,遇事也很膽怯,甚至缺乏自信心。
  • 秦昊因女兒被欺負落淚:父母這樣做,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
    孩子被人欺負了,父母一定會感同身受,比自己被人欺負了還要難過。可是光難過沒用啊!在《接納孩子》一書中,作者提到,衝突是孩子學習社會規則的寶貴機會。孩子和孩子在一起,難免會出現各種衝突和分歧,「被欺負」和「受委屈」的事情肯定少不了,畢竟他們的心智都還不健全。一旦孩子「被欺負」,家長就絕不手軟地幫忙出頭,其實是在誤導孩子的三觀,必定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更多障礙和麻煩。
  • 孩子被欺負不回手?家長該怎麼教育?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5點
    後面兩人被分開後,還聽到爸爸在教育女兒:「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別這麼沒用。」……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教孩子打回去,總是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有的家長會像上面的爸爸一樣,教孩子打回去。他們認為被欺負不還手,孩子會越來越懦弱,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好欺負。
  • 孩子被欺負了,該讓孩子「打回去」嗎?
    ,更不是教「打回去、把玩具搶回來」那麼簡單,它關乎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意識塑造。另外,當孩子被欺負時,我個人不建議教孩子立馬打回去!原因很簡單:打回去這一招會阻礙孩子的情商和與人交往能力的發展。試想一下,如果讓孩子覺得打回去很有效,會使孩子解決問題時簡單粗暴,不論遇到什麼事只要打回去就行,別的小朋友都就可能不敢和他玩了。拳腳相向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