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出走~~「輸不起」扎在孩子心頭的這根刺!錯誤引導或出大事

2020-08-28 育兒琦說

「輸不起」的孩子,傷不起

最近天氣不錯,在全副武裝之後,我迫不及待地帶著糖豆下樓放風,之後碰巧遇上與糖豆同年同月生的小雨,孩子們在一旁踢球,我與小雨媽媽就在一旁嘮嗑。

被疫情禁足的那些日子我們聊得是熱火朝天,一說到孩子身上,小雨媽媽像是被雙黃連附身了一般,開始大倒苦水:「最近這些天我家孩子變得很奇怪,幹什麼都爭強好勝的,一旦輸了,就會亂發脾氣,還嚷嚷著『不要玩兒這個啦』。宅在家的這段日子,我們怕孩子的內心受影響,所以在好勝這件事上,我們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看我一臉詫異,小雨媽媽接著說:「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吃的速度不能比她快,不然她就會生氣;和小朋友一起拼拼圖,也會因為自己拼得慢而耍脾氣說『不要玩兒了』;甚至在早上起床穿衣服時,我都不能穿得比她快,否則就又會發脾氣」。

「這麼嚴重啊~~」我話音剛落,小雨就哭著跑到了我們身邊,嘴裡嚷嚷著:「我再也不要踢球了,我討厭那個哥哥」。原來,幾個小朋友互相傳球玩兒,有個年齡大點的小男孩在傳給小雨時腳上的用力大了點,小雨沒有截到球,被小哥哥笑了好幾次,頓時小雨就被惹惱了,一腳踢飛了球,哭著跑了過來。


後來我將這個事情分享到了大學舍友的媽媽群裡,隨即就有好幾位媽媽跟帖表示同意:「對啊,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身上的競爭意識竟變得這麼強烈了」「我家在上幼兒園後,也喜歡上了競爭,剛開始我還挺開心的,可後來孩子只盼望著『贏』,接受不了『輸』,我就懵圈了」……

「怕輸」,已經成為孩子心中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了!

那麼又是誰,給孩子灌輸了錯誤的想法,使得孩子變得如此「怕輸好勝」了呢

1.天性使然

從兒童心理學上來看,「怕輸」並不是某些孩子身上特有的現象,而是孩子天性的使然。人在本能上的勝負欲使得孩子極其希望自己在任何方面都要比其他孩子強,從內心就不願意成為一個弱勢者。

況且,在取勝時不僅能讓孩子感到爽,也能讓孩子獲得父母的讚許,甚至獲得物質上的獎勵。但若孩子「輸了」,因為心理髮育的不成熟,心中想不通,孩子便會有強烈的失落感。當強烈的失落感總是沒有被合理引導時,就會讓孩子有「怕輸」的心理

2.周邊人的遷就、寵溺

為了不讓孩子邊吃飯邊玩兒,家長就很容易給孩子建立一種競爭的模式——「我們來比賽,看誰先吃完飯」。這時,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特別是老人)就會故意讓孩子去贏。可每次的遷就,只會使絲毫不經挫折的孩子無法接受失敗,甚至在內心深處錯誤地將「比賽」的概念理解為「大家都應該讓著我」。

3.大環境的錯誤灌輸

從幼兒時期開始,孩子會通過模仿周圍人待人接物的態度及做法,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 當取得好成績、比賽贏的時候,就會得到老師/家人的表揚,甚至還有物質上的獎勵;
  • 當成績不佳、輸掉比賽時,自己不是被無視,就是被臭罵。

這些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認為:「只有『贏』才是可以的,『輸』是萬萬不可的」,從而在心中對「輸」產生極大的排斥感,但凡輸過一次,就不想再玩/接觸第二次了。

找到導致孩子「好勝怕輸」的根源後,我們就要對症下藥,儘可能去糾正孩子已走偏的認知了。

具體可以這樣做

1.享受過程,並非是結果

當孩子在遊戲中落後他人而情緒低落時,媽媽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哈哈,你剛剛那個動作好搞笑啊~~就像你最喜歡的小豬一樣」「你剛發出來的聲音太好聽了」。把孩子對遊戲輸贏的專注力轉移回遊戲本身的樂趣上,讓孩子明白:競技所帶給人的魅力,是在於享受競技這個過程帶給人的快樂,而不是最終的輸贏。

學會正確、全面看待問題後,孩子自然能看淡「輸了」的事實。

2.坦然接受輸與贏

在與孩子活動時,家長可以提前與孩子商議好遊戲的規則,家長可以提出「輸的人不可以發脾氣,也不能退出遊戲」,當然,孩子提出的意見只要不過分,也可以納入到遊戲的規則當中來。有約在先,就算孩子真的輸在了你的實力下,也不會厚著臉皮耍脾氣的。

總是無理由地讓著孩子,會給孩子一種「我最厲害,所有人都得讓著我」的錯覺。當孩子在沒有手下留情的人中輸得稀裡譁啦時,必定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比一開始就讓孩子「輸」更大的衝擊力。所以,當孩子贏的時候要表揚,當孩子輸的時候更應該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輕鬆的心情寬慰孩子:「全力以赴,努力過的你同樣是媽媽的驕傲」!

3.家長要擺正態度

贏了,就會得到讚揚與獎勵;輸了,就會被無視甚至被冷嘲熱諷。你若是孩子,是不是也只想贏不敢輸啊?

曾經在一檔真人秀節目《天才兒童》中,有一名名叫葛軍的男孩子,他一路的過關斬將,精彩的表現使得評委們驚嘆不已。雖然他的得分已經在所有選手中名列前茅了,但因為沒有答對所有的題目,所以他有可能與眼前觸手可得的冠軍獎盃失之交臂。

參加節目的都是「智商高」「情商高」「成績高」的孩子,這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場優中擇優的比賽,即使最終失敗了,它也是一場雖敗猶榮的高手間的切磋。

可葛軍的父母卻不這樣想,當葛軍沒能全答對題目時,他爸爸就衝著他大喊:「你唯一的未來就是贏得比賽」,媽媽也不甘示弱,直言:「你的表現讓我非常失望」。

聽到父母的話,葛軍的眼神就立刻黯淡了下來,之前還意氣風發的少年此刻就像做了錯事的孩子。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葛軍節節失利,最終止步於決賽。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到:「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承認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承認的評價。」

有些父母總自我覺得,孩子越是受挫越是被打擊,潛力才會爆發。他們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不知道自己失望的眼神及打擊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曾經的高考狀元王某,大二掛了一科,因為怕父母的責備,所以寧願流浪在外也不敢回家,這一流浪就是10年。天之驕子變身流浪漢,實在令人惋惜。

江蘇10歲小女孩,因成績不好被父母打罵,最終留下一封遺書,服藥告別了這個世界。


女孩遺書

這些「輸不起」的孩子,不是沒辦法面對自己的失敗,而是面對不了來自父母的失望。他們在意的點其實並不是「輸」「失敗」的本身,而是之後父母的態度。

結語

為人母的固然都希望孩子能勇奪冠軍、捧起獎盃,可比輸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比賽中學會面對挫折的勇氣,會學『再來一次』的永不言棄」。

輸掉比賽,不止是孩子,連我們成年人都會覺得失落與委屈,但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的是:「若在失敗、落後的那一刻能勇敢再次嘗試,那麼他就已經獲得了比贏得比賽更珍貴的東西——勇氣及堅持」。而這,才是讓孩子獲得成功人生的最大秘訣啊!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不要被「怕輸」絆住了享受生活的腳步。

相關焦點

  • 孩子「輸不起」?跟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係
    「沒有關係,輸就輸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不要輸,我要贏!」孩子太在乎輸贏了......無論是玩遊戲還是比賽,都要爭個高低,就連吃飯也要比別人吃得快,如果有人比他快,就會不樂意。這是為什麼呢?面對失落,有的孩子會發脾氣,有的孩子會低落沮喪......甚至媽媽可能還會擔心,孩子現在就這麼想贏,勝負心這麼重,但現實是不可能永遠得第一,現在就這樣,以後長大了怎麼辦?其實這是他們在特定的年齡,特有的心理現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引導讓孩子對於輸贏有過分的執念。
  • 孩子「輸不起」,又不會努力爭取,家長應該怎麼引導?
    「輸不起」心理是一種什麼狀態呢?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輸不起如果此時,父母經常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那麼,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極大的打擊,「輸不起」的心理油然而生,因為他心底知道,如果沒有獲得「勝利」,父母就又一次看不上自己,同時變相誇獎了「別人家的孩子」。自尊心在作怪想要在每一場「戰鬥中」都獲勝的孩子,他們的力量來源更多是外在的世界,通過外在的事件、外界的評價,他們才能獲得自我肯定。
  • 孩子輸不起?學會"接納失敗"是關鍵
    ,要想扭轉孩子輸不起,父母首先得輸得起。孩子輸不起,那他的人生也難贏。02 孩子輸不起的危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孩子輸不起,可能也就輸掉了友情、自信和良知。父母應該予以重視,幫孩子學會接納失敗!03 如何進行&34;的教育兒童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和失敗中習得技能和知識的。&34;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接受輸的事實。當孩子輸不起的時候,就是家長幫助孩子學習&34;的好機會。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經歷成對的教育,不能只讓孩子感受快樂,也要讓孩子嘗嘗苦的滋味。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接受快樂的東西,痛苦一點也不能承受,那麼問題就很嚴重了。曾經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上一年級的時候是班長,一直到三年級,但是四年級的時候落選了,這個小男孩的心裡就接受不了這件事。後來就直接不去學校,甚至絕食,最後被迫休學一年,接受心理治療。
  • 多起孩子離家出走原因被曝光,我從中發現了有一個共同點,很無奈
    孩子和父母發生矛盾、離家出走的導火索,主要是學業 前兩天,北京警方公布了多起報警錄音,報警內容都是父母稱家裡孩子離家出走了。錄音裡,警方問父母,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父母的回答幾乎毫無例外的是,孩子在學業上和父母發生矛盾,或者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很多大人說:現在的孩子不好管,動不動就自殺、跳樓,哪個家長老師敢硬管?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  讓孩子體驗挫折感,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但他沒有其他反抗能力,於是學會了什麼叫「無能為力」、接受、服從、遵守。
  • 孩子好勝輸不起?聰明父母這麼引導
    孩子好勝輸不起?聰明父母這麼引導孩子玩個遊戲一旦輸了就會哭鼻子,或者生氣了、不玩了,這麼容易放棄,輸不起的孩子該怎麼教育呢?為什麼的有的孩子就會輸不起呢?&34;,爸媽老師就會很喜歡我,如果輸了比賽那就是 &34;,為了維護自己&34;的形象,孩子會拒絕參加有難度的活動。
  • 3歲男孩眼睛裡扎進17根仙人掌刺 手術一小時才取出
    眼睛裡哪怕進去了頭髮絲,都會讓人十分難受,如果是仙人掌刺呢?昨天,記者從浙江東陽了解到,當地一名3歲小男孩,眼睛裡竟然被扎進了17根仙人掌細刺,想想都後怕。  男孩小名叫小傑,今年3歲,一家人住在橫店。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很多大人說:現在的孩子不好管,動不動就自殺、跳樓,哪個家長老師敢硬管?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讓孩子體驗挫折感,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但他沒有其他反抗能力,於是學會了什麼叫「無能為力」、接受、服從、遵守。
  • 孩子「玻璃心」、「輸不起」,遇挫折就哭鬧?可能源於你的兩句話
    其實孩子「輸不起」的情況很普遍,國內外的娃都一樣個。想要讓娃建立起「平常心」,父母首先要正確的認識娃的「玻璃心」。比如「喜歡的球隊輸了比賽」、「錯過了想要包包的打折季」等等。但我們成人對這種負面情緒有很好的認知,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快速地自我調節,有效的發洩負面情緒,可孩子不行,他們沒有這種能力,當下唯一的發洩方式就只有哭鬧。這在我們眼裡就成了明顯的「玻璃心」、「輸不起」。
  • 孩子:「我就是輸不起!」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但是,我們要告訴孩子,這只是一場遊戲,在遊戲中你只管體驗,不需要在乎結果,結果不重要。當孩子在遊戲時,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行為,看他的表現有沒有提高,然後告訴孩子哪裡的表現提高了,只要有提高就不是失敗,讓他明白「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理念。
  • 手指扎了根刺,不用針挑不用拔,一碗水就可以解決你的煩惱!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手指扎了根刺,不用針挑不用拔,一碗水就可以解決你的煩惱!生活中,我們幹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我們的雙手;但相信不少朋友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手指不小心扎了一根刺,幹起活來極其受影響,想把它挑出來可是用肉眼又很難看到,去醫院又太麻煩;那麼該怎麼辦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小方法。快速針對這種情況!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讓孩子體驗挫折感,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但他沒有其他反抗能力,於是學會了什麼叫「無能為力」、接受、服從、遵守。
  • 受不了委屈、輸不起…孩子的挫折教育,做對了嗎?
    陳靜/製圖近些年,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孩子自殺的事件層出不窮。考試成績不理想,沒考上好大學,不給玩手機……在我們眼裡的區區小事在孩子身上很有可能就成了自殺的誘因。很多人會感慨:現在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孩子的世界很小,高興的時候笑,難過的時候哭,直接又單純。
  • 孩子輸不起?家長了解原因,才能使孩子擁有正確的輸贏觀
    同事對於孩子的這種表現總是非常的不解,為什麼孩子會存在輸不起的情況呢?孩子身上存在輸不起的情況可能許多家長也都遇到過,他們只想著去解決,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有一些家長非常在乎輸贏,所以這就給孩子傳遞了錯誤的觀念,使孩子認為贏非常的重要,而輸非常的可恥,漸漸的孩子的勝負欲就會變得極強。2、家長幫助太多在孩子小的時候,一些家長總認為孩子的能力有限,所以不論孩子做什麼事情,家長都會幫助,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做事情非常簡單。
  • 手指「吃」根刺 腫成「水蘿蔔」
    幾天前,單老太的右手大拇指不小心扎進一根刺,動不動就鑽心地疼,手指頭也紅腫起來,可把老人家折磨苦了。11月15日,單老太在醫生的幫助下,她終於解除「連心之痛」。  家住鐵西廣場附近的單老太,已經80歲高齡了,身體還算硬朗,沒事時便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兒。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
    很多大人說:現在的孩子不好管,動不動就自殺、跳樓,哪個家長老師敢硬管?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有的父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孩子輸不起怎麼辦?積木倒了,就大哭;遊戲輸了,就發脾氣:「我再也不玩了!」
  • 輸不起,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面對孩子的失敗或成績不理想,就表現出一種失望。無形中讓孩子從小就產生一種觀念:我必須贏,堅決不能輸!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小傑,曾連續三年擔任班長。對自己向來嚴格要求,也在同學中樹立了威信。
  • 孩子對輸贏的態度,取決於父母的正確引導,讓孩子「輸得起」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有一個摳玉米比賽的環節。鄒市明在這個環節裡輸了,兒子軒軒看到爸爸輸了後就開始大哭大鬧,即便爸爸安慰他說:「這只是一個小比賽,比賽都會有輸贏,下次我們再贏回來就好了。」但軒軒依然不依不饒:「我要你現在就贏!」顯然,在孩子眼裡,比賽沒有大小,只有輸贏。
  • 孩子一輸就發脾氣,是真的「輸不起」嗎?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朋友說她家孩子一玩遊戲只要輸了就會大哭大鬧,朋友發愁說,你說這孩子「輸不起」以後可咋辦呢?是不是有很多人和我朋友一樣有這樣的困惑,孩子一輸就哭。孩子輸了就會心情很鬱悶,導致情緒失控,小小年紀又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就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但是家長不能因為孩子輸了哭鬧就給孩子貼上「輸不起」的標籤,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家長不能接受孩子輸了就哭鬧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