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不錯,在全副武裝之後,我迫不及待地帶著糖豆下樓放風,之後碰巧遇上與糖豆同年同月生的小雨,孩子們在一旁踢球,我與小雨媽媽就在一旁嘮嗑。
被疫情禁足的那些日子我們聊得是熱火朝天,一說到孩子身上,小雨媽媽像是被雙黃連附身了一般,開始大倒苦水:「最近這些天我家孩子變得很奇怪,幹什麼都爭強好勝的,一旦輸了,就會亂發脾氣,還嚷嚷著『不要玩兒這個啦』。宅在家的這段日子,我們怕孩子的內心受影響,所以在好勝這件事上,我們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看我一臉詫異,小雨媽媽接著說:「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吃的速度不能比她快,不然她就會生氣;和小朋友一起拼拼圖,也會因為自己拼得慢而耍脾氣說『不要玩兒了』;甚至在早上起床穿衣服時,我都不能穿得比她快,否則就又會發脾氣」。
「這麼嚴重啊~~」我話音剛落,小雨就哭著跑到了我們身邊,嘴裡嚷嚷著:「我再也不要踢球了,我討厭那個哥哥」。原來,幾個小朋友互相傳球玩兒,有個年齡大點的小男孩在傳給小雨時腳上的用力大了點,小雨沒有截到球,被小哥哥笑了好幾次,頓時小雨就被惹惱了,一腳踢飛了球,哭著跑了過來。
後來我將這個事情分享到了大學舍友的媽媽群裡,隨即就有好幾位媽媽跟帖表示同意:「對啊,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身上的競爭意識竟變得這麼強烈了」「我家在上幼兒園後,也喜歡上了競爭,剛開始我還挺開心的,可後來孩子只盼望著『贏』,接受不了『輸』,我就懵圈了」……
「怕輸」,已經成為孩子心中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了!
1.天性使然
從兒童心理學上來看,「怕輸」並不是某些孩子身上特有的現象,而是孩子天性的使然。人在本能上的勝負欲使得孩子極其希望自己在任何方面都要比其他孩子強,從內心就不願意成為一個弱勢者。
況且,在取勝時不僅能讓孩子感到爽,也能讓孩子獲得父母的讚許,甚至獲得物質上的獎勵。但若孩子「輸了」,因為心理髮育的不成熟,心中想不通,孩子便會有強烈的失落感。當強烈的失落感總是沒有被合理引導時,就會讓孩子有「怕輸」的心理
2.周邊人的遷就、寵溺
為了不讓孩子邊吃飯邊玩兒,家長就很容易給孩子建立一種競爭的模式——「我們來比賽,看誰先吃完飯」。這時,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特別是老人)就會故意讓孩子去贏。可每次的遷就,只會使絲毫不經挫折的孩子無法接受失敗,甚至在內心深處錯誤地將「比賽」的概念理解為「大家都應該讓著我」。
3.大環境的錯誤灌輸
從幼兒時期開始,孩子會通過模仿周圍人待人接物的態度及做法,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這些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認為:「只有『贏』才是可以的,『輸』是萬萬不可的」,從而在心中對「輸」產生極大的排斥感,但凡輸過一次,就不想再玩/接觸第二次了。
找到導致孩子「好勝怕輸」的根源後,我們就要對症下藥,儘可能去糾正孩子已走偏的認知了。
1.享受過程,並非是結果
當孩子在遊戲中落後他人而情緒低落時,媽媽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哈哈,你剛剛那個動作好搞笑啊~~就像你最喜歡的小豬一樣」「你剛發出來的聲音太好聽了」。把孩子對遊戲輸贏的專注力轉移回遊戲本身的樂趣上,讓孩子明白:競技所帶給人的魅力,是在於享受競技這個過程帶給人的快樂,而不是最終的輸贏。
學會正確、全面看待問題後,孩子自然能看淡「輸了」的事實。
2.坦然接受輸與贏
在與孩子活動時,家長可以提前與孩子商議好遊戲的規則,家長可以提出「輸的人不可以發脾氣,也不能退出遊戲」,當然,孩子提出的意見只要不過分,也可以納入到遊戲的規則當中來。有約在先,就算孩子真的輸在了你的實力下,也不會厚著臉皮耍脾氣的。
總是無理由地讓著孩子,會給孩子一種「我最厲害,所有人都得讓著我」的錯覺。當孩子在沒有手下留情的人中輸得稀裡譁啦時,必定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比一開始就讓孩子「輸」更大的衝擊力。所以,當孩子贏的時候要表揚,當孩子輸的時候更應該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輕鬆的心情寬慰孩子:「全力以赴,努力過的你同樣是媽媽的驕傲」!
3.家長要擺正態度
贏了,就會得到讚揚與獎勵;輸了,就會被無視甚至被冷嘲熱諷。你若是孩子,是不是也只想贏不敢輸啊?
曾經在一檔真人秀節目《天才兒童》中,有一名名叫葛軍的男孩子,他一路的過關斬將,精彩的表現使得評委們驚嘆不已。雖然他的得分已經在所有選手中名列前茅了,但因為沒有答對所有的題目,所以他有可能與眼前觸手可得的冠軍獎盃失之交臂。
參加節目的都是「智商高」「情商高」「成績高」的孩子,這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場優中擇優的比賽,即使最終失敗了,它也是一場雖敗猶榮的高手間的切磋。
可葛軍的父母卻不這樣想,當葛軍沒能全答對題目時,他爸爸就衝著他大喊:「你唯一的未來就是贏得比賽」,媽媽也不甘示弱,直言:「你的表現讓我非常失望」。
聽到父母的話,葛軍的眼神就立刻黯淡了下來,之前還意氣風發的少年此刻就像做了錯事的孩子。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葛軍節節失利,最終止步於決賽。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到:「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承認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承認的評價。」
有些父母總自我覺得,孩子越是受挫越是被打擊,潛力才會爆發。他們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不知道自己失望的眼神及打擊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曾經的高考狀元王某,大二掛了一科,因為怕父母的責備,所以寧願流浪在外也不敢回家,這一流浪就是10年。天之驕子變身流浪漢,實在令人惋惜。
江蘇10歲小女孩,因成績不好被父母打罵,最終留下一封遺書,服藥告別了這個世界。
女孩遺書
這些「輸不起」的孩子,不是沒辦法面對自己的失敗,而是面對不了來自父母的失望。他們在意的點其實並不是「輸」「失敗」的本身,而是之後父母的態度。
為人母的固然都希望孩子能勇奪冠軍、捧起獎盃,可比輸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比賽中學會面對挫折的勇氣,會學『再來一次』的永不言棄」。
輸掉比賽,不止是孩子,連我們成年人都會覺得失落與委屈,但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的是:「若在失敗、落後的那一刻能勇敢再次嘗試,那麼他就已經獲得了比贏得比賽更珍貴的東西——勇氣及堅持」。而這,才是讓孩子獲得成功人生的最大秘訣啊!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不要被「怕輸」絆住了享受生活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