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不起」?跟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係

2020-09-09 金寶貝泉州

「沒有關係,輸就輸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我不要輸,我要贏!」

孩子太在乎輸贏了......無論是玩遊戲還是比賽,都要爭個高低,就連吃飯也要比別人吃得快,如果有人比他快,就會不樂意。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傑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讚美。」

其實在孩子剛出生時並沒有輸贏的概念,但潛意識裡仍有獲得他人肯定與讚美的需求。

到了3歲左右,孩子會漸漸變得特別好勝,喜歡在比賽活動和競技行為中勝出,一旦發現自己不佔優勢,就容易產生失望、生氣、發脾氣等負面情緒......

有多少媽媽經歷過——孩子接受不了失敗,永遠想爭第一,永遠想贏,於是實現不了就會情緒崩潰。面對失落,有的孩子會發脾氣,有的孩子會低落沮喪......

甚至媽媽可能還會擔心,孩子現在就這麼想贏,勝負心這麼重,但現實是不可能永遠得第一,現在就這樣,以後長大了怎麼辦?

其實這是他們在特定的年齡,特有的心理現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引導讓孩子對於輸贏有過分的執念。

01

「過度讚美」

誇獎的話也要把握一個度,經常說、說太多,孩子就會不願意聽平淡、負面的聲音了。

而且讚揚如果太流於表面,沒有對客觀事實的描述,孩子之後的動機就不是為了事情本身,而是為了表揚和讚美。

02

「解救」

在孩子遭遇失敗、情緒崩潰時,很多家長聽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受傷就馬上解救,想立馬把孩子從「不快樂」中拉出來。

或者孩子正在嘗試探索,一錯再錯時,家長馬上看不下去了,捲起袖子說「我來」、「看媽媽」,慢慢的孩子就不願意嘗試了,或者變得十分依賴家長。

家長的本意是好的,可最後結果卻可能適得其反。孩子越來越愛哭,愛發脾氣,也越來越接受不了失敗,也來越不自信。

「過度讚美」和「解救」這兩個做法,不是在給孩子助力,而是在給Ta們洩力;

不會幫助孩子迎難而上,而是會讓Ta畏首畏尾;

不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評價,而是讓Ta們越來越依賴旁人的評價......

人生多風雨,世間有輸贏,從古至今歷來是輸者多,贏者少。與其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去糾結輸贏,不如現在就讓Ta們學會坦然面對輸贏。

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美國教育博主Sunny Chanel曾在《和女兒玩大富翁,為什麼我從來不讓她?》文中說起這樣一件事:

女兒和她玩大富翁時,輸得特別慘,邊叫邊哭:「你太壞了!你為什麼不讓我贏?你不應該放那麼多賓館在這條路上,害得我每次都要付很多錢,你為什麼不讓著我,太惡毒了!」

Sunny靜靜地擁抱她,幫她擦眼淚,在她自由地釋放內心的不滿後,Sunny說:「遊戲的關鍵不是你贏或者我贏,而是你需要承認失敗;咱倆是一樣平等的人,無論輸還是贏,至少是公平的。你一定要我讓你也可以,但你覺得玩一個不公平的比賽有意義嗎?」

女兒悄悄地說:「媽媽,我們等下能再來一局嗎?這次你也不要讓我。」

在孩子因為輸了而沮喪時,我們不妨讓Ta把內心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再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學會平淡的看待輸贏。

幫孩子找回自信

學會具體的讚美,當孩子學習穿衣服比上一次動作流暢一點時,我們可以讚美他們的穿衣技術;當孩子學習自行車騎行比上一次平衡感嫻熟一些時,我們可以讚美他們的努力……

每一次的小進步和小成功,都能給孩子帶來喜悅,與此同時,自信也慢慢地被建立。

自信的孩子不容易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評價上,不容易被輸贏左右情緒,喪失努力進取的勇氣。

最糟糕的其實不是輸,而是丟了不怕輸的勇氣。

「輸不起」的現象,只是孩子行為表現中一個非常小、非常小的維度,它會反覆,更會成長。

在孩子尚未長大成人時,我們沒有必要給孩子貼上「好勝心強」、「輸不起」的標籤,用我們的耐心慢慢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更好地在輸與贏之間相互平衡,用平常心看到輸贏結果。

只有我們自己接受「輸不起」是一件正常的事,才可以一步一步幫助孩子積累足夠的能量,更好地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

能贏的未必是真正的贏家,而「輸得起」才會贏得更長遠。

相關焦點

  • 孩子對輸贏的態度,取決於父母的正確引導,讓孩子「輸得起」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孩子不願意面對失敗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保護自己的意識在起作用。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會有輸不起的心態,這是一種人性的弱點。很多家長會問,孩子有很強的勝負欲是好還是壞?
  • 孩子好勝輸不起?聰明父母這麼引導
    孩子好勝輸不起?聰明父母這麼引導孩子玩個遊戲一旦輸了就會哭鼻子,或者生氣了、不玩了,這麼容易放棄,輸不起的孩子該怎麼教育呢?為什麼的有的孩子就會輸不起呢?父母用自己所謂的經驗給孩子選擇或者設立一些目標,讓孩子完成、實現,並認為只有做到這些才是孩子成功的前提。久而久之,孩子眼裡就會只有勝利,而失去了體驗的快樂。
  • 孩子輸不起?學會"接納失敗"是關鍵
    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父母不儘早幹預,孩子會形成輸不起的習慣,以後稍不如意就會大發脾氣,一遇到有難度的事情,就不敢嘗試甚至乾脆放棄。因此父母應該了解孩子輸不起背後的原因、潛在危害並設法糾正。本文接下來的內容將大致分為三部分:導致孩子輸不起的自身和父母因素孩子輸不起對自身的不良影響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學會&34;01 孩子輸不起的原因導致孩子輸不起的原因有一定的自身因素,但絕大部分跟父母的養育有關。
  • 孩子:「我就是輸不起!」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父母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話,孩子下次失敗了還會做跟這次一樣的行為。但是,我們要告訴孩子,這只是一場遊戲,在遊戲中你只管體驗,不需要在乎結果,結果不重要。當孩子在遊戲時,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行為,看他的表現有沒有提高,然後告訴孩子哪裡的表現提高了,只要有提高就不是失敗,讓他明白「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理念。
  • 孩子「輸不起」,又不會努力爭取,家長應該怎麼引導?
    「輸不起」心理是一種什麼狀態呢?如果此時,父母經常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那麼,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極大的打擊,「輸不起」的心理油然而生,因為他心底知道,如果沒有獲得「勝利」,父母就又一次看不上自己,同時變相誇獎了「別人家的孩子」。自尊心在作怪想要在每一場「戰鬥中」都獲勝的孩子,他們的力量來源更多是外在的世界,通過外在的事件、外界的評價,他們才能獲得自我肯定。
  • 孩子輸不起,再聰明也沒用!父母正確引導,幫孩子改掉「玻璃心」
    有的孩子很聰明,但是卻輸不起,不敢直面自己的錯誤,遇到問題只想著逃避,經受點挫折就會哭鬧,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玻璃心」。玻璃心的孩子將來難以承擔重任,只會不斷的退縮,所以父母要重視孩子的玻璃心。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內心變得強大起來,需要做好以下4點,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孩子輸不起、總耍賴?問題出在這兒,家長必看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孩子做遊戲輸不起的現象。比如在某綜藝節目中有一個剝玉米粒的環節,幾個明星爸爸都輸了,但鄒市明的兒子小軒軒不允許爸爸在比賽中失利,又哭又喊。孩子為什麼輸不起呢?孩子自我認知發展的必然結果2~6歲屬於自我認知初步形成的萌芽階段,孩子是在2歲左右才開始產生個體意識的,才逐步把自己跟外界區分開。
  • 孩子總是喜歡贏,輸了就不高興,父母該如何引導?
    作為父母,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同一個班級的孩子,總有那麼一兩個特別喜歡贏,事事都想拿第一,沒拿到就很明顯的不高興,其實這樣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那麼,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輸贏呢?一、帶孩子玩重過程的遊戲如果孩子太在意輸贏,家長可以帶孩子玩一些關注過程而不是關注結果的小遊戲。比如說,猜硬幣遊戲,猜對了就對了,猜輸了,可以大笑或者是做個鬼臉讓對方模仿。二、從父母身上找原因孩子在意輸贏,是不是父母太在意輸贏?
  • 孩子為什麼成績不好,跟這5點有很大關係
    因為動機是一種驅動力,當孩子覺得學習有趣、有意義、是自己想要的,就會不斷的想去嘗試。據研究發現,能主動學習的孩子,成績普遍比較好,學習更加有效率、做事能舉一反三,記憶力也比較好;因為人的大腦天生是愛學習、閒不住的,人生來都有學習動機,關鍵在於如何觸發、如何維持。其中父母的態度和做法是最關鍵的要素。
  • 孩子總是輸不起、玻璃心,怎麼辦?父母這樣做才是對孩子真的好
    直到前幾天,昊昊在家裡和姐姐玩的一次遊戲,才讓朋友重視起兒子的「輸不起」心理郭紹輝爸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女兒:考試失敗了,有什麼關係呢?坦然面對輸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正確引導,同時做好榜樣,讓孩子知道,能體面地輸,才能更好地贏,這才是最重要的。
  •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3步解析+4本繪本引導,提高逆商,培養抗挫力
    文 | 維尼媽媽沐瀅昨天咱們群裡的媽媽問我有哪些「逆商培養」的繪本能引導孩子「輸得起」,她很苦惱自己的娃,一輸就哭。這位媽媽的苦惱立刻引起了各位媽媽的共鳴,大家紛紛打開了話匣子:——我家寶寶也是,一點挫折都受不了!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漸漸地,小朋友們都不高興了,紛紛甩開她,不願再和她玩。 她跑到媽媽身邊,忍不住大哭說:他們都不跟我玩! 媽媽說:誰讓你非要讓自己贏?這麼耍賴誰跟你玩?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嘆: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不可能贏。
  • 孩子「輸不起」,可不是小事,都是「挫敗感」在作祟
    ,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面對「輸不起」的孩子家長該如何開導,讓孩子坦然面對輸贏?孩子「輸不起」的心理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生活中,家長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門面」逢人就誇自己的孩子最近獲得什麼獎、孩子最近有參加什麼比賽,把孩子誇得只能贏不能輸,輸了就是打家長臉,然後開始埋怨孩子。這種教育會讓孩子走向極端。成為一個做事極端的孩子。面對「輸不起」的孩子,父母應該花心思去幫助孩子排除這種心理障礙,鍛鍊孩子的心性、面對挫折和失敗都能坦然接受。
  • 孩子變得「怕輸」,與父母有多大關係?
    孩子輸不起,輸了就耍賴哭鬧,事事都要爭第一;孩子缺乏面對挫折的能力,遇到一點小事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學習新事物時,孩子總擔心學不會,乾脆不去嘗試;孩子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成人要允許孩子哭鬧、發脾氣,允許他有害怕和退縮的情緒,同時向孩子表達:「是的,寶貝,輸了讓你很生氣,也想放棄,你是可以生氣的,媽媽愛你,會一直陪著你。
  • 輸不起,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有贏有輸是一種常態:贏的時候不驕傲,輸的時候也坦然作者:文姬,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經授權發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被家長有意無意的灌輸一些爭強好勝的心理。比賽要拿第一……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次考試第幾名……?家長的焦慮,造就了孩子的「輸不起」。
  • 「輸不起」的孩子,缺少什麼鍛鍊?
    男孩4歲,特別爭強好勝,跟家人玩遊戲一定要贏了才可以。就拿搭積木來說吧,自己搭的不對倒下了,或者父母比他搭的快了就會發脾氣,使勁推倒別人的,還會大哭大鬧很久。在家的時候就會搞得人很心煩,出門玩還會因為爭勝負把別人家孩子也給弄哭,特別尷尬。爸爸提問:不想讓他這麼輸不起,有沒有什麼辦法鍛鍊一下孩子?
  • 孩子「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聰明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
    孩子的"好勝心"強,雖說可以讓孩子不服輸,勇於踏過挫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過度的好勝心並不是好事,聰明的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在這裡家長不妨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說孩子的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
  • 光光老師:面對輸不起的孩子 不是叫他不要哭
    學齡前孩子常讓父母頭痛「輸不起」的問題, 原本開心的遊戲往往搞到不歡而散。 對怕輸的孩子,我們可以用幾個方式來協助。
  • 光光老師:面對輸不起的孩子 不是叫他不要哭
    學齡前孩子常讓父母頭痛「輸不起」的問題, 原本開心的遊戲往往搞到不歡而散。 對怕輸的孩子,我們可以用幾個方式來協助。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引導孩子輸了也要玩完所以陪孩子遊戲或比賽時,重點並不是安慰他們輸了不要難過,而是引導他們一定要玩完。
  • 兄弟姐妹關係好不好,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現實生活中,你們覺不覺有時候親人之間的廝殺,比外人還激烈,特別是兄弟姐妹之間的仇恨,一輩子都有可能解不開。而有的家庭,尊老愛幼,兄弟姐妹團結和睦,每逢過年過節,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其實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好不好,很大程度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