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4歲,特別爭強好勝,跟家人玩遊戲一定要贏了才可以。
就拿搭積木來說吧,自己搭的不對倒下了,或者父母比他搭的快了就會發脾氣,使勁推倒別人的,還會大哭大鬧很久。在家的時候就會搞得人很心煩,出門玩還會因為爭勝負把別人家孩子也給弄哭,特別尷尬。
爸爸提問:
不想讓他這麼輸不起,有沒有什麼辦法鍛鍊一下孩子?
孩子「輸不起」,是比較容易讓家長煩惱的問題,我們接到的類似的諮詢非常多。
而且,這樣的問題常常來自爸爸,尤其是男孩的爸爸。把兒子培養成勇敢堅強的男子漢,是爸爸們普遍的願望,因此也就更容易因為孩子愛哭,退縮而焦慮。一凡爸爸的想法就非常有代表性。
我們先了解了不同家庭成員對於一凡「輸不起」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應對方式。
爸爸:
小男孩不能老哭,否則以後會無法在社會立足。在外邊跟小朋友玩有輸有贏很正常,在家也不能搞特殊。尤其是現在已經不是小寶寶了,得鍛鍊他的承受力。
爸爸每次都認真和他玩。如果孩子輸了大哭,爸爸通常會說「男孩子不許哭!」或者要告訴他「不是誰都會讓著你的!」
媽媽:
在輸贏問題上,媽媽會適當的控制一個比例,比如贏三次輸一次,算是讓他有點成就感也有點小挫折吧。
奶奶
老人就是完全讓著孩子,所以跟奶奶玩孩子會特別高興。有時候爸媽贏了,導致孩子哭了,奶奶還會特別生氣,直接就說「你們跟孩子較什麼勁,讓讓他不就行了」!
孩子也會特別得意,像有了靠山,所以特別愛跟奶奶玩。
面對輸贏問題,大家的分歧在於是要「讓著孩子」,還是要「鍛鍊孩子」?
對這個問題,我們一貫的觀點是:
父母在陪孩子遊戲時,以跟隨孩子的需求為主,讓孩子贏。因為孩子需要從與父母的互動中感受自己的力量,獲得安全感,建立自信心。
這個話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從不同角度討論過。今天再次提起,重點是想和大家討論一下——
在「輸不起」這個問題上,家庭和家人對孩子的影響。
主張「要鍛鍊孩子」這一派的主要觀點有兩個:
1. 在家讓著孩子,到了「外面」沒人讓了怎麼辦?
2. 為了適應外部環境,在家就要讓孩子承受一些挫折。
第一個觀點,大家看重的是公平競爭和一視同仁,但卻容易忽略一個問題:
家人與外人,對孩子來說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可以拿成年人的親密關係來打個比方。
比如,你今天剪了個新髮型,但感覺並不是很適合自己,上班時,你問同事覺得怎麼樣。
同事不失禮貌的說了一句「還不錯」。這樣的評論,會讓你覺得同事還挺善良的,會照顧你的感受。可晚上回家問丈夫時同樣的問題,,他同樣回了句:「還行吧」,但你可能瞬間就不高興,因為覺得丈夫是在敷衍你。
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間最容易吵架的「小事」,往往就是一句不經意的言語,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會對親密的人有不同於「外人」的期待與要求。
孩子也一樣。父母他最親近的人,在家裡與家人玩遊戲,與在幼兒園,在學校跟同齡夥伴玩遊戲,對孩子來說是不同的體驗,他本能地,也會有不一樣的期待和需求。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孩子跑著玩,不小心摔倒了。這時候,如果圍上來的人是小朋友和老師,孩子可能不會哭得太厲害。但如果是媽媽在旁邊,孩子搞不好會嚎啕大哭。
一樣的傷痛,面對不一樣的人的時候,孩子的表達是不同的。有人可能會解讀為「媽媽平常比較嬌慣孩子」,但我更願意理解為:孩子跟媽媽關係更親密,在媽媽身邊,更能夠放鬆地發洩情緒。
同樣,在遊戲,或比賽輸贏的問題上,父母讓著孩子,孩子接受到的信號是「爸爸媽媽願意陪我玩」,他們得到的除了遊戲的樂趣,還有關懷和支持。
而到了同齡夥伴中間,孩子自然會切換到公平競爭的狀態,遵守遊戲規則。因為絕大部分孩子都明白,只有遵守規則,才能被集體接納,才能和小朋友建立穩定持久的關係。
第二個觀點,關鍵詞是「鍛鍊」,父母總想做點什麼,讓孩子對失敗和挫折時有更強的承受力。但嚴格強調「公平競爭」(其實大人和孩子比賽,這本身就已經存在不公平了),並不是好辦法。
前面說過家人和外人的不同。
同樣,家庭和外部環境,對孩子而言也有不同的意義。
如果問大家:你覺得日常生活中,什麼時候你覺得最放鬆?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下班回到家裡的時候。
我們在外忙碌一天,承受了各種壓力,積累了各種焦慮和疲憊,都希望回到家能好好休息——不僅是身體的休息,更是心理層面的徹底的放鬆休息。回到家,大概沒有人願意再被考驗,被鍛鍊。
孩子也一樣。
他們的一天也不容易。雖然在大人看來就是玩玩鬧鬧,吃飯睡覺,但這些活動中,充滿著新挑戰帶來的壓力,各種要求未能如願引發的沮喪,還有與小夥伴之間的競爭和衝突……
回到家裡,在父母身邊,孩子們最需要的,也是放鬆和休息。如果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也要緊繃神經,拼盡全力,甚至做不好還會被批評,那孩子不僅當下感受不好,長遠來說,也就越來越不願意與大人互動了。
所以,陪孩子玩,讓孩子開心地玩,比所謂「鍛鍊」承受能力,更重要。
從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出發,爸爸媽媽在家裡和孩子遊戲,主要的作用是:
回到文章開頭一凡家的案例,一凡之所以最喜歡和奶奶玩,也是因為,和奶奶在一起,總能得到放鬆和愉快的感受。
不過,一凡爸爸的心情也完全能理解,孩子一輸就哭,家長能做點什麼幫助他改善這種情況呢?
幫助「輸不起」的孩子的幾個建議
第一,要允許孩子輸了之後的各種情緒。
每個孩子都不喜歡輸,輸了就會本能地產生負情緒,而且不光孩子是這樣,成人也一樣吧。我們不應該期望孩子輸了以後可以很平靜,更不要給輸了以後不高興扣上「輸不起」的帽子。
尤其是對於4、5歲以前的小年齡孩子,輸了以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事,
等到長大一點後就都會好的。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和安慰孩子的情緒。
如果每次孩子輸了不高興,都會遭到批評,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孩子「輸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的認識,下一次輸了,情緒會更糟糕。
第二,「讓著孩子」,也需要方法和技巧。
首先,比單純地「讓」效果更好的,是遊戲化的互動。比如:
「 兒子很喜歡玩賽跑的遊戲,但是和大人比賽,孩子基本不可能贏。所以我每次都會給他增加「魔法」。
我們擁有相同的起點、終點,我也是全力以赴的奔跑,但憨憨擁有「定住媽媽」的魔法,在比賽中隨時喊一聲「定!」媽媽就必須停住,數五個數才能繼續跑。
——憨憨媽媽」
憨憨媽媽的這個做法,為遊戲增加了樂趣,也進一步化解了輸贏的壓力。
其實,觀察孩子遊戲的狀態會發現,如果每次都贏得太輕鬆,他也會覺得沒意思。捕捉到孩子的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適當地增加難度。
所以說,「讓著孩子」也是可以分級別的:
第三,孩子的情緒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我們密切關注,並相應調整應對模式。
有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今天好像特別不能接受「輸」,必須要每一次都贏。
這種狀態,不是孩子退步了,而是他可能在其他地方,因為別的事情積累了過多的壓力,所以正在向你釋放「我需要幫助」的信號。
那我們就要相應調整,陪孩子開心地玩,並且給孩子足夠的痛快地「贏」的機會。以此來補足他內心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我們相信,當孩子放鬆了,開心了,內心的力量就又回來了。
掃碼關注
為家長提供遊戲化育兒指導
+
為孩子提供遊戲化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