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不起」的孩子,缺少什麼鍛鍊?

2020-08-28 遊戲力親子

男孩4歲,特別爭強好勝,跟家人玩遊戲一定要贏了才可以。

就拿搭積木來說吧,自己搭的不對倒下了,或者父母比他搭的快了就會發脾氣,使勁推倒別人的,還會大哭大鬧很久。在家的時候就會搞得人很心煩,出門玩還會因為爭勝負把別人家孩子也給弄哭,特別尷尬。

爸爸提問:

不想讓他這麼輸不起,有沒有什麼辦法鍛鍊一下孩子?

孩子「輸不起」,是比較容易讓家長煩惱的問題,我們接到的類似的諮詢非常多。

而且,這樣的問題常常來自爸爸,尤其是男孩的爸爸。把兒子培養成勇敢堅強的男子漢,是爸爸們普遍的願望,因此也就更容易因為孩子愛哭,退縮而焦慮。一凡爸爸的想法就非常有代表性。

我們先了解了不同家庭成員對於一凡「輸不起」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應對方式。

爸爸:

小男孩不能老哭,否則以後會無法在社會立足。在外邊跟小朋友玩有輸有贏很正常,在家也不能搞特殊。尤其是現在已經不是小寶寶了,得鍛鍊他的承受力。

爸爸每次都認真和他玩。如果孩子輸了大哭,爸爸通常會說「男孩子不許哭!」或者要告訴他「不是誰都會讓著你的!」

媽媽:

在輸贏問題上,媽媽會適當的控制一個比例,比如贏三次輸一次,算是讓他有點成就感也有點小挫折吧。

奶奶

老人就是完全讓著孩子,所以跟奶奶玩孩子會特別高興。有時候爸媽贏了,導致孩子哭了,奶奶還會特別生氣,直接就說「你們跟孩子較什麼勁,讓讓他不就行了」!

孩子也會特別得意,像有了靠山,所以特別愛跟奶奶玩。

面對輸贏問題,大家的分歧在於是要「讓著孩子」,還是要「鍛鍊孩子」?

對這個問題,我們一貫的觀點是:

父母在陪孩子遊戲時,以跟隨孩子的需求為主,讓孩子贏。因為孩子需要從與父母的互動中感受自己的力量,獲得安全感,建立自信心。

這個話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從不同角度討論過。今天再次提起,重點是想和大家討論一下——

在「輸不起」這個問題上,家庭和家人對孩子的影響。

主張「要鍛鍊孩子」這一派的主要觀點有兩個:

1. 在家讓著孩子,到了「外面」沒人讓了怎麼辦?

2. 為了適應外部環境,在家就要讓孩子承受一些挫折。

第一個觀點,大家看重的是公平競爭和一視同仁,但卻容易忽略一個問題:

家人與外人,對孩子來說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可以拿成年人的親密關係來打個比方。

比如,你今天剪了個新髮型,但感覺並不是很適合自己,上班時,你問同事覺得怎麼樣。

同事不失禮貌的說了一句「還不錯」。這樣的評論,會讓你覺得同事還挺善良的,會照顧你的感受。可晚上回家問丈夫時同樣的問題,,他同樣回了句:「還行吧」,但你可能瞬間就不高興,因為覺得丈夫是在敷衍你。

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間最容易吵架的「小事」,往往就是一句不經意的言語,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會對親密的人有不同於「外人」的期待與要求。

孩子也一樣。父母他最親近的人,在家裡與家人玩遊戲,與在幼兒園,在學校跟同齡夥伴玩遊戲,對孩子來說是不同的體驗,他本能地,也會有不一樣的期待和需求。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孩子跑著玩,不小心摔倒了。這時候,如果圍上來的人是小朋友和老師,孩子可能不會哭得太厲害。但如果是媽媽在旁邊,孩子搞不好會嚎啕大哭。

一樣的傷痛,面對不一樣的人的時候,孩子的表達是不同的。有人可能會解讀為「媽媽平常比較嬌慣孩子」,但我更願意理解為:孩子跟媽媽關係更親密,在媽媽身邊,更能夠放鬆地發洩情緒。

同樣,在遊戲,或比賽輸贏的問題上,父母讓著孩子,孩子接受到的信號是「爸爸媽媽願意陪我玩」,他們得到的除了遊戲的樂趣,還有關懷和支持。

而到了同齡夥伴中間,孩子自然會切換到公平競爭的狀態,遵守遊戲規則。因為絕大部分孩子都明白,只有遵守規則,才能被集體接納,才能和小朋友建立穩定持久的關係。

第二個觀點,關鍵詞是「鍛鍊」,父母總想做點什麼,讓孩子對失敗和挫折時有更強的承受力。但嚴格強調「公平競爭」(其實大人和孩子比賽,這本身就已經存在不公平了),並不是好辦法。

前面說過家人和外人的不同。

同樣,家庭和外部環境,對孩子而言也有不同的意義。

如果問大家:你覺得日常生活中,什麼時候你覺得最放鬆?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下班回到家裡的時候。

我們在外忙碌一天,承受了各種壓力,積累了各種焦慮和疲憊,都希望回到家能好好休息——不僅是身體的休息,更是心理層面的徹底的放鬆休息。回到家,大概沒有人願意再被考驗,被鍛鍊。

孩子也一樣。

他們的一天也不容易。雖然在大人看來就是玩玩鬧鬧,吃飯睡覺,但這些活動中,充滿著新挑戰帶來的壓力,各種要求未能如願引發的沮喪,還有與小夥伴之間的競爭和衝突……

回到家裡,在父母身邊,孩子們最需要的,也是放鬆和休息。如果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也要緊繃神經,拼盡全力,甚至做不好還會被批評,那孩子不僅當下感受不好,長遠來說,也就越來越不願意與大人互動了。

所以,陪孩子玩,讓孩子開心地玩,比所謂「鍛鍊」承受能力,更重要。

從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出發,爸爸媽媽在家裡和孩子遊戲,主要的作用是:

  1. 幫孩子放鬆,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
  2. 讓孩子開心,補充正情緒,以對抗他在其他環境中積累的負情緒。

回到文章開頭一凡家的案例,一凡之所以最喜歡和奶奶玩,也是因為,和奶奶在一起,總能得到放鬆和愉快的感受。

不過,一凡爸爸的心情也完全能理解,孩子一輸就哭,家長能做點什麼幫助他改善這種情況呢?

幫助「輸不起」的孩子的幾個建議

第一,要允許孩子輸了之後的各種情緒。

每個孩子都不喜歡輸,輸了就會本能地產生負情緒,而且不光孩子是這樣,成人也一樣吧。我們不應該期望孩子輸了以後可以很平靜,更不要給輸了以後不高興扣上「輸不起」的帽子。

尤其是對於4、5歲以前的小年齡孩子,輸了以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事,

等到長大一點後就都會好的。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和安慰孩子的情緒。

如果每次孩子輸了不高興,都會遭到批評,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孩子「輸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的認識,下一次輸了,情緒會更糟糕。

第二,「讓著孩子」,也需要方法和技巧。

首先,比單純地「讓」效果更好的,是遊戲化的互動。比如:

「 兒子很喜歡玩賽跑的遊戲,但是和大人比賽,孩子基本不可能贏。所以我每次都會給他增加「魔法」。

我們擁有相同的起點、終點,我也是全力以赴的奔跑,但憨憨擁有「定住媽媽」的魔法,在比賽中隨時喊一聲「定!」媽媽就必須停住,數五個數才能繼續跑。

——憨憨媽媽」

憨憨媽媽的這個做法,為遊戲增加了樂趣,也進一步化解了輸贏的壓力。

其實,觀察孩子遊戲的狀態會發現,如果每次都贏得太輕鬆,他也會覺得沒意思。捕捉到孩子的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適當地增加難度。

所以說,「讓著孩子」也是可以分級別的:

  • 第1級,讓他比較輕鬆地贏;
  • 第2級,逐漸加大難度,讓他感覺到一定的阻力困難,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堅持才能贏,當然最終還是孩子贏;
  • 第3級,開始讓孩子有輸有贏,有一些輸的經歷,但多數還是贏。

第三,孩子的情緒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我們密切關注,並相應調整應對模式。

有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今天好像特別不能接受「輸」,必須要每一次都贏。

這種狀態,不是孩子退步了,而是他可能在其他地方,因為別的事情積累了過多的壓力,所以正在向你釋放「我需要幫助」的信號。

那我們就要相應調整,陪孩子開心地玩,並且給孩子足夠的痛快地「贏」的機會。以此來補足他內心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我們相信,當孩子放鬆了,開心了,內心的力量就又回來了。


掃碼關注

為家長提供遊戲化育兒指導

+

為孩子提供遊戲化心理支持

相關焦點

  • 輸不起」的孩子,缺少什麼鍛鍊
    「輸不起」的孩子,缺少什麼鍛鍊?提問男孩4歲,特別爭強好勝,跟家人玩遊戲一定要贏了才可以。就拿搭積木來說吧,自己搭的不對倒下了,或者父母比他搭的快了就會發脾氣,使勁推倒別人的,還會大哭大鬧很久。在家的時候就會搞得人很心煩,出門玩還會因為爭勝負把別人家孩子也給弄哭,特別尷尬。
  • 父母和孩子玩遊戲,總讓孩子贏,會讓孩子在外面輸不起?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父親是一個軍人,從小她的父親對她就比較嚴苛,沒有因為她是女孩兒而對她有半點寵溺,即便是和她玩遊戲,也不會讓著她,經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玩遊戲也得憑本事贏,在家裡有人讓著,在外面必定輸不起!」因為她父親總贏她,讓她特別洩氣、沮喪,後來,她越來越不喜歡和她的父親一起玩耍遊戲。
  •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爸媽這個能力很重要
    小小年紀,如此輸不起,這長大了可怎麼辦?什麼叫「輸不起」?在成人的角度,「輸不起」是一個貶義詞。我們是怎麼定義「輸不起」這個詞的呢?參加比賽或者是玩遊戲輸了,感到生氣或者憤怒這不是正常人的心理反應嗎?因此,孩子並不是我們所謂的「輸不起」,而是情緒管理還沒到位!
  • 孩子「輸不起」,可不是小事,都是「挫敗感」在作祟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孩子總是希望自己比別人強,這樣更容易獲得身邊人的認可。6歲的小剛(化名),人小可是「野心」大,典型的輸不起,一群小朋友玩遊戲捉迷藏,小剛一直沒有被找到,贏了好幾把。最後快結束的時候,很快被發現了。於是小剛很不高興,哭著跑走不玩了。留下一群無助的小朋友們。小剛有次作文被老師評了滿分,還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誇獎了,有次小剛的成績因為不理想,扣分最多還是因為作文,一氣之下把試卷撕了。
  • 孩子輸不起?學會"接納失敗"是關鍵
    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父母不儘早幹預,孩子會形成輸不起的習慣,以後稍不如意就會大發脾氣,一遇到有難度的事情,就不敢嘗試甚至乾脆放棄。因此父母應該了解孩子輸不起背後的原因、潛在危害並設法糾正。本文接下來的內容將大致分為三部分:導致孩子輸不起的自身和父母因素孩子輸不起對自身的不良影響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學會&34;01 孩子輸不起的原因導致孩子輸不起的原因有一定的自身因素,但絕大部分跟父母的養育有關。
  • 輸不可怕,輸不起才可怕—四招教你讓孩子輸得起
    我自然很開心地對著跳跳說,媽媽也沒得第一名,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玩得開心。她似乎明白了,笑著對我說:「媽媽,輸了也沒關係,我又不是神仙!」對於兒子,我則告訴他,他還小,很多事情做不好很正常。小傢伙也開竅了,說:「媽媽,我才剛過三歲。」兩個小朋友終於找到輸的理由了,又可以開開心心地跳了。在不斷的實踐和學習中,我總結了四招培養孩子輸得起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 孩子:「我就是輸不起!」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父母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話,孩子下次失敗了還會做跟這次一樣的行為。但是,我們要告訴孩子,這只是一場遊戲,在遊戲中你只管體驗,不需要在乎結果,結果不重要。當孩子在遊戲時,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行為,看他的表現有沒有提高,然後告訴孩子哪裡的表現提高了,只要有提高就不是失敗,讓他明白「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理念。
  • 輸不起,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競選班長失敗後,小傑因接受不了打擊在家一直悶悶不樂,也不願去上學。選擇了轉校,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休學一年。這件事不得不讓我們反思,贏真的那麼重要嗎?教育專家曾說過:那些從小就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了。「輸」本身沒有錯,但「輸不起」卻成了傷害孩子心靈的一把鋒刃的刀。
  • 「輸不起」的孩子,到底是在害怕什麼?
    長此以往,當孩子輸的時候,他們自然會條件反射一樣的預料到自己肯定又會被爸媽批評甚至懲罰了,這種恐懼感讓他們越來越害怕輸。孩子被表揚後非常開心,但是也很可能增加了孩子對輸牴觸的可能。如果自己這次沒有考好,或者比賽輸了,那就代表自己不「聰明」或者不是「天才」了。
  • 受不了委屈、輸不起…孩子的挫折教育,做對了嗎?
    「看他這樣子,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勸他,我也怕一聊這方面的事他會更不高興。」林女士有些無措。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浙江省首屆中小學學校心理督導師、台州學院椒江附屬中學老師張靈芝表示,抗挫折能力差在學生群體中是一個共性問題,很多孩子在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成績下滑後就精神萎靡,沒有鬥志,常常會出現「輸不起」的狀況。疫情期間,學生們都宅在家上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網課。
  • 別把孩子培養成輸不起的人,越脆弱越是贏不了!
    可以有好勝心,但不要輸不起經常聽到家長反饋,自己孩子好勝心很強,在玩遊戲的時候,一旦贏家不是自己,就會發脾氣,或者說不公平,或者選擇直接放棄。孩子有好勝心並非壞事,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出現的心理現象。2歲左右的小孩,進入完美敏感期,就開始會有爭強好勝的表現。
  • 經驗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耐挫力?「輸得起」也是一種優秀品質
    如何培養孩子的耐挫力?向孩子傳遞「輸得起」也是一種優秀品質?我們做父母的可以嘗試這樣做:在遊戲中鍛鍊孩子「輸得起」:我相信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有過和孩子一起玩耍的經歷。比如我們家,有時候米米會找外婆跟他一起玩紙牌接龍,有時候會要爸爸陪他玩遊戲,有時候又會纏著外公和他扳手指。
  • 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聽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每次一玩遊戲輸了,就會覺得自己不對,心情沮喪,有時還會為此鬧脾氣,甚至還會哭得沒完沒了。都不知道該怎樣讓輸不起的他去正確認識失敗,但又怕他沒了好勝心,這個度好難拿捏!「輸不起」嗎?
  • 光光老師:面對輸不起的孩子 不是叫他不要哭
    學齡前孩子常讓父母頭痛「輸不起」的問題, 原本開心的遊戲往往搞到不歡而散。 對怕輸的孩子,我們可以用幾個方式來協助。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想想看,當你和幾個好朋友一起玩撲克牌,好不容易拿到一手好牌,正準備大贏一場的時候,坐在你對面的牌友,突然把牌一蓋,抱怨說:「這是什麼爛牌,我不玩了!」你會有什麼感覺呢?你還會享受到贏的喜悅嗎?我想肯定是不可能的。在一場遊戲中,有贏就一定有輸。
  • 孩子輸不起,再聰明也沒用!父母正確引導,幫孩子改掉「玻璃心」
    有的孩子很聰明,但是卻輸不起,不敢直面自己的錯誤,遇到問題只想著逃避,經受點挫折就會哭鬧,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玻璃心」。玻璃心的孩子將來難以承擔重任,只會不斷的退縮,所以父母要重視孩子的玻璃心。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內心變得強大起來,需要做好以下4點,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光光老師:面對輸不起的孩子 不是叫他不要哭
    學齡前孩子常讓父母頭痛「輸不起」的問題, 原本開心的遊戲往往搞到不歡而散。 對怕輸的孩子,我們可以用幾個方式來協助。
  • 小學生落選班長竟休學一年: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因為一次班長競選輸了就休學,因為別人比自己優秀就心態炸裂,這是好勝心太強的結果。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孩子爭強好勝不是好事嗎?有進取心是對的,但一遇到挫折就崩潰,這是逆商低,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輸不起,一旦遇到挫敗就失控,為了贏甚至不惜破壞規則、傷害別人。
  • 競選班委失敗就絕食,養了一個輸不起的孩子怎麼辦?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抖音上,一位育兒師分享了一個心理脆弱、禁不起批評的孩子的案例。小朋友王暢是個典型的「輸不起」的孩子,比賽輸了就暴跳如雷,甚至在溜冰比賽中,結果還沒出來,只是感覺到會輸了就開始大喊大叫。
  •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家長甚至有些不太理解,為什麼孩子好像特別無法接受自己有任何的失敗。孩子這一副輸不起的反應,到底是因為什麼?1其實,輸不起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希望自己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做得更好,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自己更加優秀,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
  • 培養孩子心理彈性,從這幾步著手,讓他敢輸並輸得起有助未來成長
    失敗沒有什麼大不了,可能失敗還是以後人生的常態。但是很多孩子還不了解這一點,不喜歡失敗,討厭挫折。家長在這時就要開始慢慢引導。小王覺得孩子已經非常棒了,但是孩子卻是悶悶不樂,一副不開心的樣子。小王問其原因,孩子說到,第一名美美沒有自己跳得好,自己應該才是第一名,說完還委屈地哭了起來。小王當然知道評委是公平的,但是孩子認為自己才是第一讓小王很無奈,孩子輸不起真的是太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