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河南省教育網 (ID:wwwhaedu)
鬧脾氣、絕食、休學……這些貌似只有身處青春期的叛逆少年才幹得出來的行為,偏偏發生在寧波餘姚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小傑身上。
並且,他的理由還十分「充分」:競選連任班長失敗,很生氣。
自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當班長後,小傑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在同學中樹立了一定威信。
連續三年擔任班長,也讓「班長」這兩個字,成為自己的專屬。
但是第四次班長競選開始,同學們把票投給了另外一位成績優異的同學。
競選班長失敗當天,小傑回到家就悶在房間,除了吃飯就再也沒出來過,第二天也不願意上學。
連續幾天如此,父母和班主任都想不通為什麼小傑對「班長」那麼在乎,無奈之下找來了心理醫生。
通過溝通,醫生分析,小傑並非不想上學,而是不能接受挫折,拒絕承認別的同學比自己更優秀。
反覆溝通後,小傑終於同意折中的辦法——只要轉校,他就繼續上學。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他休學了一年。
因為一次班長競選輸了就休學,因為別人比自己優秀就心態炸裂,這是好勝心太強的結果。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孩子爭強好勝不是好事嗎?
有進取心是對的,但一遇到挫折就崩潰,這是逆商低,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輸不起,一旦遇到挫敗就失控,為了贏甚至不惜破壞規則、傷害別人。
比如某一期《快樂大本營》節目中,做遊戲時,為了爭輸贏,關曉彤情急之下非常不得體地手撕馬思純衣領。
懲罰遊戲時,她更是用橡皮筋把馬思純的嘴彈腫了,馬思純當即疼到眼含淚光。
而在另一檔綜藝《為她而戰》中,世界體操冠軍楊威之子楊陽洋也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出了比較極端的好勝心。
因為怕爸爸輸,楊陽洋在節目進行中不停叫嚷。而當爸爸落水可能被判決輸了的時候,他不僅大喊:「你們都不要說話!」更飆淚疾呼對手「用腳」犯規,迫使對手致歉。
可能孩子年幼,還不懂得其實結果並不重要,過程中自身的成長更關鍵。
但是作為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
一味執著於輸贏,最後贏的是結果,輸的是心態。
而人生的道路那麼長,一次的輸贏勝負並不重要,能支撐我們走完這一生的是能夠迎難而上、越挫越勇的健康心態。
楊瀾在一次採訪中說道,她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後在北京的國際學校上中學。
有一次她問女兒,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女兒想了想,說:「在本地的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句話讓她心生感慨。
為什麼我們的老師、家長、孩子都這麼怕自己犯錯誤?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說:「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但父母常常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對於失敗的體驗。
其實,一個很少體驗失敗的人,當然會難以承受失敗,或者很容易被失敗重傷。
大家都聽過一個說法——「芬蘭教育全球第一」。
美國和平基金會每年會從經濟、社會、教育等多個方面,對全球178個國家做綜合評比,排出「失敗指數排行榜」,芬蘭已經連續七年排最後一名。
可是,這個以「成功」著稱的國家,竟開創性地設立了「國際失敗日」,致力於把「失敗教育」滲透到芬蘭人的日常生活中,並普及到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自2010年,「國際失敗日」(Day of failure)成立以來,每年10月13日,芬蘭人都會鼓勵全世界人民「自曝己短」,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擺脫對於失敗的恐懼。
瑞典心理學教授Samuel West建的「失敗博物館」
他們甚至在官網上列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失敗指南」,教人們如何「失敗」:
1.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地失敗一次。
2.把你的失敗發布在twitter或instagram上,貼上話題#dayforfailure#,分享的同時,盡情為其他同樣經歷了失敗的小夥伴點讚。
3.買超棒的食材,仔細研讀食譜,一切準備就緒以後,把所有食材燒掉,等到冷卻之後,再把它們吃下去。
4.把你的「囧照」分享到instagram。
5.人們都說,錢不是萬能的,趁這天好好破費一次吧。
6.把你喜歡的男孩或女孩約出來。
7.在youtube上搜索「失敗」。記住,沒有人一開始就是為了拍一部「失敗」的作用,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失敗」的視頻?
8.在Facebook上分享你今天遇到的一件囧事,越讓你尷尬的事情越好。
9.請私藏這個行動指南。
10.從你的失敗中學習!
"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並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艱辛成長與蛻變。」
"國際失敗日」創立機構Aalto大學創業社團主席Elina Uutela如是說。
而這種從失敗中汲取正能量的訓練,孩子們從讀幼兒園起就要接受。
芬蘭的孩子普遍從4、5歲起學習滑雪——這是芬蘭最傳統的運動之一,而他們的第一堂滑雪課,就是練習跌倒。
教授孩子某項運動時,我們總是下意識想知道:要怎麼給孩子傳授正確的動作,才能防止他們受傷和跌倒呢?
但芬蘭人的思維是反過來的,他們希望孩子先搞清楚一點: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
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跌倒之後如何爬起來的正確姿勢,更學到了對整個人生而言都非常寶貴的一課——人生就像滑雪,充滿意外和挫折,跌倒很正常,只要勇敢地爬起來,就好了。
前段時間,日本桌球名將福原愛退役的消息引發了熱議。
有網友發微博說:「福原愛的人生就是每個女孩子的夢想。」
幼年成名,家教好,不管是在日本還是中國,都是團寵;
交了個同行的帥氣男朋友,28歲結婚,29歲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如今剛剛30歲的她,事業、家庭雙豐收……
但其實「團寵」福原愛的真實人生,沒有網友想像中那樣完美。
2017年,富士電視臺推出了一部紀錄片,名為《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福原愛從4歲到28歲的全部成長曆程均被收錄在影片中。
福原愛拿到的第一個冠軍是在日本宮城縣仙臺市的低段組比賽中。
誰也沒想到,和球桌差不多高、連球拍都拿不穩的4歲的她,憑藉一次次扣殺,一路勇往直前拿到了冠軍。
福原愛的媽媽有一本練習手冊,上面用心地記錄著女兒的性格特點:不服輸、不放棄……
堅韌不拔的個性是一位運動員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有時候也能成為他們的致命弱點。
福原愛的媽媽深知這一點,於是她根據女兒身上的這一特性對她進行了引導。
比賽中,福原愛輸球了,母親也沒有責備,反而為她加油和鼓勵,在她不停啜泣時也會說:「不要哭,就算輸了也不要哭。」
而另一邊,被福原愛扣殺的小男生哭著回到家長身邊,換來的只有身邊大人、隊友們的冷嘲熱諷:
「自己不好好練習有什麼辦法。快打球去,去!」
「人家在等著呢,等你呢,聽見沒!」
比起批評和指責,福原愛的母親更善於引導孩子學習和改進。
嘗試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鼓勵她自己找到方法努力解決。
在訓練時,母親也抓住了福原愛不輕易服輸的個性。
在她一直打不好,開始哭泣後,母親故意使用激將法:
「小愛不要太撒嬌,不想練就算了,5個球練還是不練,你定。」
面對母親的反應,即使哭得喘不過氣,福原愛也倔強地回答:
「要練!繼續練!」
這位不過度嬌慣孩子、懂得「對症下藥」的母親成功地將孩子的好勝心轉化為了前進的動力,
而也正是這股不竭的動力支撐著福原愛在桌球領域不斷挑戰自我。
這樣一位備受全國關注的「天才少女」,如果出現在文學或影視作品中,一定是無往不勝的女主角人設,但現實並非如此。
2001年,12歲的福原愛,以特邀選手身份與36歲的前中國隊員何智麗對決。
福原愛慘敗。
比賽結束,何智利稱:「大家太大驚小怪了,在中國,福原愛這樣的選手有1000個。」
於是,就是這一年,福原愛獨自踏上了來中國的旅途,在各個俱樂部輾轉學習技術、參加比賽。
雖然極度勤奮、刻苦,但競技體育是殘酷的。
回顧她的職業生涯,最好的成績也就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四強。而在中國,更有「流水的大魔王,鐵打的福原愛」一說,可以說,她的職業生涯完全被中國運動員碾壓。
對於職業選手來說,沒有拿到冠軍,就算輸。
也許對福原愛來說,未能獲得一座冠軍獎盃始終是種遺憾,但這不妨礙她在人生中獲得圓滿。
日本的一檔綜藝裡,每隔一段時間,主持人都會問福原愛同一個問題:
福原愛最後一次的回答是:「一種絕對不可以辜負的存在。」
但在最近的綜藝《幸福三重奏》裡,福原愛對丈夫所說的一句話,也許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她當下的心境:
「不是桌球裡有人生,是人生裡有桌球。」
這個姑娘何其聰慧,她早已在輸輸贏贏中懂得了取與舍,也參透了應以怎樣的心態面對人生。
孩子早期的自我價值大部分是從父母那邊得到的。
如果一個孩子幼年的生活中,缺少被關心,總是被評價和比較,總是被貼標籤,常常被忽視……這些心理映射最終也會反應成強烈想贏的需求。
很多父母都會有誤解,覺得缺少自我價值認可的孩子會自卑膽怯,其實還有一面就是想贏怕輸,因為孩子的成長經歷讓他知道,自己只有贏,才能被喜歡、被認可,才能受到關注。
關於孩子勝負欲的引導,綜藝《爸爸去哪兒1》中的林志穎父子和張亮父子給出了非常生動的正面示範。
在「小豬賽跑」遊戲中,五對親子要分別選一隻小豬作為選手進行賽跑。
林志穎的兒子kimi年紀較小,沒有辦法獨自牽著小豬通過障礙跑道,所以在試比賽時沒有進入前三名。
正式比賽開始,kimi極度焦慮,非常害怕自己會輸,甚至把牽引繩甩到一邊,表示不要繼續比賽。
這時,林志穎意識到兒子的勝負欲已經嚴重到影響比賽了,於是急忙開導kimi。
最終,kimi在爸爸的開導下重新返回賽場,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第三名。
林志穎的教育,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
不要輕言放棄,完成任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而另一對父子張亮和張悅軒,他們的小豬一直在起跑線不肯走。
張悅軒非常沮喪、生氣,甚至說出了「換爸爸」的話。
面對兒子提出的「想換一隻豬」的想法,他是這樣解答的。
張亮其實在告訴兒子:
無論輸贏,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教育研究機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邀請大人和小孩嘗試把雞蛋立在杯沿上,看看能堅持幾秒鐘不倒。
挑戰的結果很有趣:大多數成年人一聽到這種「不可能任務」,第一反應是笑一笑,然後反問:「應該怎麼做?」而孩子更願意先去嘗試,且年齡越小的,嘗試起來越積極。
後來,大部分孩子最後都想出了極富創意的方法:用膠布固定住雞蛋,用鹽水讓雞蛋浮起來,內外都放一個磁鐵,把雞蛋牢牢吸住……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當孩子們不計較成敗,或者說,不害怕失敗,他們也就能輕裝上陣,不會為常識所限制。
其實,小到在杯沿上立雞蛋,大到陪孩子走人生路,家長們總恨不得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方案,幫他們掃清所有障礙。
但「完美」從不存在,一路坦途更是乏味,不妨讓「失敗」二字輕鬆一點。
畢竟,懂得贏的人何其多,輸得起的人何其少,但恰是後者才能迎來真正的成功。
這世界上多得是比輸贏更重要的事,
比如情感、道德、原則……
作為家長,要讓孩子的眼界變得博大,
他們的世界裡不應僅僅只有輸贏,
還應該有坦然面對自身缺點的勇氣,
和從容欣賞沿途風景的心情
來源:河南省教育網(ID:wwwhaedu) 轉載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