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有好勝心,但不要輸不起
經常聽到家長反饋,自己孩子好勝心很強,在玩遊戲的時候,一旦贏家不是自己,就會發脾氣,或者說不公平,或者選擇直接放棄。
孩子有好勝心並非壞事,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出現的心理現象。
2歲左右的小孩,進入完美敏感期,就開始會有爭強好勝的表現。4-7歲的孩子,這種表現會更加突出,懂得與他人進行客觀比較,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積極推動力。當孩子輸或贏時,無論他們經歷著什麼樣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表達出來。
所以當孩子因為輸而哭鬧、發脾氣時,千萬不要急於批評孩子。
在遊戲中的輸贏本身是一件不容易接受的事情,成年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也很難抑制挫敗感,更何況是孩子。
孩子輸了以後,通過大聲吵鬧,不玩了跑到一邊,來掩飾他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或者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希望得到安慰,以重新開心起來。
孩子的「輸不起」,需要我們包容,父母要收起我們的責備。
例如「輸不起啊」「輸了就輸了,哭什麼呀」之類的否定性、標籤性的語言統統要不得!
輸不起會讓孩子失去動機
每個孩子都會有好勝心,這是本能,是一種向上的動力,是一種成就動機。只是強弱的區別。
男孩天生好勝心更強,因為生物性和演化歷史決定男性更敢於競爭、戰鬥、搶奪,而女性天生更加傾向於共享、互助。
可以說,輸不起的孩子的成就動機比較高,但是不足之處也很明顯。
在於成就動機主要受外部條件刺激,必須要用「贏」這個外部獎勵來讓他繼續保持動機。
如果沒有贏,就會失去了動機。
孩子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出於什麼原因去做這件事,就是他的動機,而動機又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一個孩子為了贏得父母的獎勵或者老師的表揚而努力去完成作業,這個時候孩子就是被外部動機驅動著完成任務。
這也意味著沒有人誇她、父母不給獎勵的時候,他就不做了。
對孩子來說,贏只是一種獲得獎勵和誇獎的渠道,他無法享受遊戲過程的樂趣。
也就是說,家長越是只看輸贏,會讓孩子越輸不起。
享受過程是孩子的必修課
讓孩子做他們喜愛的事而不是你喜愛的事,幫他們找到他們獨特的愛好、天賦、能力,並不吝嗇稱讚。
當孩子在學習中發現學到新東西是有趣的,是有成功感的,是開心的,在學校和同學們是融洽快樂的,他就是出於內部動機去學習。
這樣的話,即使是外部動機慢慢減弱,沒有人要求和催促了,孩子也會自己想要達成目標。
這就是我們說的「要我學」和「我要學」的區別,這就是假學霸和真學霸的區別。
玩遊戲也一樣,他會在輸了之後還想嘗試,因為他不是為了贏而去做,是為了這個有趣的過程本身。
「玩得開心就是贏」 「一起玩最重要」等等這一些話,是我們需要常在遊戲中去灌輸孩子們的。
享受過程而非僅關注結果,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從小教給孩子勝不驕敗不餒,讓孩子更關注和享受這個過程,是每個父母都需要做的事。
教會孩子欣賞對手,與人合作
作為父母,不只為自己孩子喝彩,為每個選手喝彩,沒有誰會是永遠的主角。
教孩子學會欣賞對手,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快走出挫敗感,更可以讓孩子收穫友誼。
相反的,輸不起的孩子在學校或其他社交場合往往是霸道的,他們以為贏或者指揮別人才是最重要的。
這會讓孩子失去同伴的尊重,還可能因此失去朋友。
隨著校園暴力現象越來越嚴重,教育孩子從小大度地面對與小夥伴之間輸贏,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們可以不斷地向孩子強調競技的核心精神,不是第一,而是:公平、分享、快樂、提高技術、團隊合作等,就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與人合作,贏得更多的友誼。
引導孩子跟自己比較,享受過程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孩子多聽話」「別人都可以,你也要做到」....
下次這些快到嘴邊的時候,記得千萬忍住不要講出來,因為你的比較只會讓孩子更看重輸贏,情緒更加偏激!
父母以結果為導向的比較,會讓孩子更多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得意驕傲、失意懊悔,甚至對別人的長處心生嫉妒和怨恨:「都是你,害得我被媽媽罵。」
所以,父母需要引導孩子,在整個過程中更多地跟自己比較。
以過程為導向引導孩子,會讓他看到自己的付出、自己的成長,也會讓他看到周圍人的努力,願意認同和讚賞其他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裡,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讓孩子學會接受失敗,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培養謙虛、堅韌的品質,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失敗與失望 。
人生之路漫漫,一時的輸贏不能代表什麼,堅韌,勇敢、勇不服輸的精神才能指引我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