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培養成輸不起的人,越脆弱越是贏不了!

2021-02-14 成長盒子

可以有好勝心,但不要輸不起

經常聽到家長反饋,自己孩子好勝心很強,在玩遊戲的時候,一旦贏家不是自己,就會發脾氣,或者說不公平,或者選擇直接放棄。

孩子有好勝心並非壞事,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出現的心理現象。

2歲左右的小孩,進入完美敏感期,就開始會有爭強好勝的表現。4-7歲的孩子,這種表現會更加突出,懂得與他人進行客觀比較,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積極推動力。

當孩子輸或贏時,無論他們經歷著什麼樣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表達出來。

所以當孩子因為輸而哭鬧、發脾氣時,千萬不要急於批評孩子。

在遊戲中的輸贏本身是一件不容易接受的事情,成年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也很難抑制挫敗感,更何況是孩子。

孩子輸了以後,通過大聲吵鬧,不玩了跑到一邊,來掩飾他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或者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希望得到安慰,以重新開心起來。

孩子的「輸不起」,需要我們包容,父母要收起我們的責備

例如「輸不起啊」「輸了就輸了,哭什麼呀」之類的否定性、標籤性的語言統統要不得!

輸不起會讓孩子失去動機


每個孩子都會有好勝心,這是本能,是一種向上的動力,是一種成就動機。只是強弱的區別

男孩天生好勝心更強,因為生物性和演化歷史決定男性更敢於競爭、戰鬥、搶奪,而女性天生更加傾向於共享、互助。

可以說,輸不起的孩子的成就動機比較高,但是不足之處也很明顯

在於成就動機主要受外部條件刺激,必須要用「贏」這個外部獎勵來讓他繼續保持動機。

如果沒有贏,就會失去了動機

孩子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出於什麼原因去做這件事,就是他的動機,而動機又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一個孩子為了贏得父母的獎勵或者老師的表揚而努力去完成作業,這個時候孩子就是被外部動機驅動著完成任務。

這也意味著沒有人誇她、父母不給獎勵的時候,他就不做了。

對孩子來說,贏只是一種獲得獎勵和誇獎的渠道,他無法享受遊戲過程的樂趣。

也就是說,家長越是只看輸贏,會讓孩子越輸不起。


享受過程是孩子的必修課

讓孩子做他們喜愛的事而不是你喜愛的事,幫他們找到他們獨特的愛好、天賦、能力,並不吝嗇稱讚

當孩子在學習中發現學到新東西是有趣的,是有成功感的,是開心的,在學校和同學們是融洽快樂的,他就是出於內部動機去學習

這樣的話,即使是外部動機慢慢減弱,沒有人要求和催促了,孩子也會自己想要達成目標。

這就是我們說的「要我學」和「我要學」的區別,這就是假學霸和真學霸的區別。

玩遊戲也一樣,他會在輸了之後還想嘗試,因為他不是為了贏而去做,是為了這個有趣的過程本身

「玩得開心就是贏」 「一起玩最重要」等等這一些話,是我們需要常在遊戲中去灌輸孩子們的。

享受過程而非僅關注結果,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從小教給孩子勝不驕敗不餒,讓孩子更關注和享受這個過程,是每個父母都需要做的事。

教會孩子欣賞對手,與人合作

作為父母,不只為自己孩子喝彩,為每個選手喝彩,沒有誰會是永遠的主角。

教孩子學會欣賞對手,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快走出挫敗感,更可以讓孩子收穫友誼

相反的,輸不起的孩子在學校或其他社交場合往往是霸道的,他們以為贏或者指揮別人才是最重要的。


這會讓孩子失去同伴的尊重,還可能因此失去朋友。

隨著校園暴力現象越來越嚴重,教育孩子從小大度地面對與小夥伴之間輸贏,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們可以不斷地向孩子強調競技的核心精神,不是第一,而是:公平、分享、快樂、提高技術、團隊合作等,就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與人合作,贏得更多的友誼。

引導孩子跟自己比較,享受過程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孩子多聽話」「別人都可以,你也要做到」....

下次這些快到嘴邊的時候,記得千萬忍住不要講出來,因為你的比較只會讓孩子更看重輸贏,情緒更加偏激

父母以結果為導向的比較,會讓孩子更多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得意驕傲、失意懊悔,甚至對別人的長處心生嫉妒和怨恨:「都是你,害得我被媽媽罵。」

所以,父母需要引導孩子,在整個過程中更多地跟自己比較。

以過程為導向引導孩子,會讓他看到自己的付出、自己的成長,也會讓他看到周圍人的努力,願意認同和讚賞其他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裡,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讓孩子學會接受失敗,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培養謙虛、堅韌的品質,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失敗與失望 。

人生之路漫漫,一時的輸贏不能代表什麼,堅韌,勇敢、勇不服輸的精神才能指引我們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別誤會了!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聽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每次一玩遊戲輸了,就會覺得自己不對,心情沮喪,有時還會為此鬧脾氣,甚至還會哭得沒完沒了。都不知道該怎樣讓輸不起的他去正確認識失敗,但又怕他沒了好勝心,這個度好難拿捏!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一輸就哭鬧或者發脾氣,就為孩子貼「輸不起」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經歷成對的教育,不能只讓孩子感受快樂,也要讓孩子嘗嘗苦的滋味。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接受快樂的東西,痛苦一點也不能承受,那麼問題就很嚴重了。曾經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上一年級的時候是班長,一直到三年級,但是四年級的時候落選了,這個小男孩的心裡就接受不了這件事。後來就直接不去學校,甚至絕食,最後被迫休學一年,接受心理治療。
  •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3步解析+4本繪本引導,提高逆商,培養抗挫力
    ——玩遊戲只能她贏,輸了就不高興。——天啊!我以為我就家孩子這樣呢,特別頭疼,輸了就不願意承認!——是啊!下棋的時候只能是他贏,不然就哭。媽媽們更為苦惱的是,孩子輸了就哭,哄還哄不好。說不好了,反而哭得更厲害了!
  •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家長甚至有些不太理解,為什麼孩子好像特別無法接受自己有任何的失敗。孩子這一副輸不起的反應,到底是因為什麼?1其實,輸不起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希望自己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做得更好,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自己更加優秀,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
  • 孩子:「我就是輸不起!」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在他們三人你爭我辯下,終於明白他們為什麼吵架:原來是他們三個人玩單腳跳,我家寶貝已經被抓住,他輸了,但是我家寶貝為了自己的面子,強硬的說自己沒輸,說別人耍賴。他有這種行為是我的責任,在家跟我一起玩耍的時候,他幾乎都是贏的狀態,沒有輸過。
  • 輸不起,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有贏有輸是一種常態:贏的時候不驕傲,輸的時候也坦然作者:文姬,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經授權發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被家長有意無意的灌輸一些爭強好勝的心理。比賽要拿第一……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次考試第幾名……?家長的焦慮,造就了孩子的「輸不起」。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和父母爭執、被老師訓斥、成績不理想、犯錯怕遭責罵......甚至是「爸爸不讓看電視」「老師沒收手機」這樣不能稱之為「事件」的起因,竟成了一朵朵鮮活生命凋謝的緣由。感嘆生命教育缺位之時,也必須看到其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們的孩子亟待補上挫折教育課。
  •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看著眼前的一幕我哭笑不得,贏了就笑逐顏開,輸了就無理取鬧,這樣「輸不起」的孩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01、為什麼孩子會輸不起?等女兒平靜一些,她對女兒說,遊戲的關鍵不是你贏或者我贏,而是你需要承認失敗,輸了就是輸了,其次你該從失敗中吸取一些經驗,知道下一次要如何排兵布陣。媽媽不讓你並不是不愛你,媽媽只是把你看成一個和我一樣平等的人,無論輸還是贏,至少是公平的。你一定要我讓你也可以,但是你覺得玩一個不公平的比賽有意義嗎?」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我曾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小學生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是班長,上四年級時競選班長落選,內心接受不了,乾脆不去學校,甚至絕食,後來休學一年,接受心理治療。
  • 葉一茜感嘆孩子沒有勝負心,心理專家:「輸得起」的孩子更容易贏
    而孩子連輸三輪跟之前第一局輸掉之後崩潰的心態不無關係,當下女孩們就覺得:不行了,肯定要輸了。心態越是崩潰,越不能從容應對之後的局面。而教育專家張敏在提到孩子的現象時提到,現在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輸不起,而輸不起的孩子,以後的人生會過得很慘。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
    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適當地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 孩子總是贏並不是好事,清華附中校長:輸得起的孩子心理才最健康
    我知道他是因為自己的牌被我快贏完了而懊惱,於是我問他:「你是不是害怕輸了?」,他紅著臉不說話,我又問他,平時和爸爸媽媽玩牌會輸麼?他說每次都是他嬴,自己從來都不會輸。我明白他的爸爸媽媽是想通過讓孩子贏來建立他的自信心、自豪感,可是卻忽略了另一個心理成長因素,那就是逆商。
  • 孩子輸不起,只想贏?及早讓孩子接受不完美,有輸有贏才是常態
    追求完美是人的本性,大家都喜歡把事情做得又對又好,可是沒有天生的優秀,也沒有天生的笨拙。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容易因為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完美而失去信心,自我否定。大寶四歲開始學習圍棋,只想贏不想輸,一輸就哭鬧,甚至不想上圍棋課了。二寶前幾天學習寫字,因為不能很好地控筆,寫得「2」歪歪扭扭,直接氣哭了,說再也不上幼兒園了。
  • 玩遊戲輸不起的孩子,長大後靠什麼心態去贏?
    在孩子多的家庭裡,哥哥姐姐大多會被這樣教育:「你讓著點弟弟(妹妹),他年紀小,別讓他哭。」 當然,還有些「不懂事」的小叔小姨小姑小舅,也是要被吐槽的:「你怎麼一點都不會帶小孩,玩個遊戲都不知道讓著他,還把他惹哭。」 於是,在全家人隱藏實力的退讓下,很多孩子無論玩什麼遊戲都能贏,而且總能收到一大波「寶寶真棒」的愛心讚揚。
  • 孩子只能贏不能輸,輸不起孩子聰明也沒用,巧用3步策略法改善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想獲得身邊人的幫助,但如果無人願意幫助他,反而要他自己獨立完成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非常氣急敗壞。因為這種時候孩子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而他看著自己身邊的人一步一步馬上要贏得一切的時候,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落後與別人,導致自己在所有的競爭中都是輸的那一方。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我曾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小學生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是班長,上四年級時競選班長落選,內心接受不了,乾脆不去學校,甚至絕食,後來休學一年,接受心理治療。
  • 父母和孩子玩遊戲,總讓孩子贏,會讓孩子在外面輸不起?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父親是一個軍人,從小她的父親對她就比較嚴苛,沒有因為她是女孩兒而對她有半點寵溺,即便是和她玩遊戲,也不會讓著她,經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玩遊戲也得憑本事贏,在家裡有人讓著,在外面必定輸不起!」因為她父親總贏她,讓她特別洩氣、沮喪,後來,她越來越不喜歡和她的父親一起玩耍遊戲。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不僅僅是給予,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近年來,青少年輕生事件屢見不鮮,且有低齡化趨勢。和父母爭執、被老師訓斥、成績不理想、犯錯怕遭責罵......甚至是「爸爸不讓看電視」「老師沒收手機」這樣不能稱之為「事件」的起因,竟成了一朵朵鮮活生命凋謝的緣由。
  • 小學生落選班長竟休學一年: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因為一次班長競選輸了就休學,因為別人比自己優秀就心態炸裂,這是好勝心太強的結果。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孩子爭強好勝不是好事嗎?有進取心是對的,但一遇到挫折就崩潰,這是逆商低,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輸不起,一旦遇到挫敗就失控,為了贏甚至不惜破壞規則、傷害別人。
  • 孩子玩遊戲輸不起怎麼辦?該不該培養孩子的勝負心呢?
    輸贏乃生活常事,人不可能一輩子都贏,也不會一輩子都輸。但孩子的勝負欲太高或者太低,都不是好事。家長應該教會孩子:你不一定要贏,但應該學會如何體面地輸。一開始給孩子灌輸好這些玩遊戲的設定,以後就省事了:玩遊戲,就是有輸有贏的。沒人能只贏不輸。公平競爭。玩遊戲要遵守規則,不遵守規則遊戲就沒法玩。文明禮貌。沒人喜歡跟沒禮貌的孩子一起玩,贏了別嘚瑟,輸了別撒潑。不能半途而廢。哪怕看上去贏不了,也不能「哼,我不玩了」,那樣沒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