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類孩子,和別人玩遊戲時,只能贏不能輸,贏了特開心,輸了悶悶不樂,撒潑打滾、發脾氣。
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裡,小捲毛鄒明軒因爸爸在「摳玉米」比賽中失利而大發脾氣。
原本是個非常簡單的小遊戲,但小捲毛卻在現場大喊大鬧,不允許爸爸在比賽中失利,儘管他爸爸一直說:「這只是一個小比賽,比賽都會有輸贏,這次輸了我們下次贏回來就好啦。」可鄒明軒依舊不依不饒:「我要你現在就贏。」
輸贏乃生活常事,人不可能一輩子都贏,也不會一輩子都輸。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正確看待輸贏,正確看待名次和成績。
有的爸爸媽媽表示,好勝心太強這件事很傷腦筋,不知道該怎麼把孩子糾正過來,甚至不知道該不該糾正。
每個孩子性格和生長環境不同,對待勝負輸贏的心態也不同。但孩子的勝負欲太高或者太低,都不是好事。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你不一定要贏,但應該學會如何體面地輸。
做設定
有句話叫「一旦接受這個設定,就不想再輕易改變了」。小孩子特別容易接受規則設定,一旦設定好了,就很難改動。
一開始給孩子灌輸好這些玩遊戲的設定,以後就省事了:
爭勝,而不執著於勝負
首先家長自身的心態要放平:「玩遊戲,要努力去贏。但遊戲嘛,總會有勝有負——輸輸贏贏,那都不是事」。
如果勝負過於懸殊,就換個遊戲類型,提升運氣成分,降低思考維度,把勝負歸結為「這次運氣不好」。
重點在於:運氣不好不是你的錯,但態度上要努力爭取。
與同齡人一起玩
父母與孩子是長輩與晚輩、成年人與孩童、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關係,關係和地位不可能完全平等。
但許多我們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孩子們之間不存在。
許多我們教來教去講不清楚的事情,他們七嘴八舌吵吵鬧鬧,過一陣子莫名其妙就搞明白了。
換遊戲,換類型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有規律的,但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又都是不同的。
就比如桌遊,桌遊五花八門,各種類型都有。計算的、邏輯的、記憶的、口才的、分析的、策略的、圖形圖像的、空間想像的、買賣交易的、規劃設計的、統籌協調的、眼明手快的……甚至還有動作遊戲,考驗孩子的精細動作和手腳協調。
和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輸可能代表孩子不擅長這一類桌遊,那不如換一種孩子擅長的,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可以在不斷嘗試中發現孩子更擅長的領域。
2
要是已經把孩子養成了「輸不起」的個性該怎麼補救?
孩子失控時——接納,孩子只是在尋求關注:
孩子因「贏」而興奮的時候,無需誇大吹捧,也無需刻意打壓,客觀誇獎就好。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平靜地陪伴孩子,即使孩子極力要求我們走開,那也要告訴他:「好,媽媽知道你輸了比賽很難過,那等你好了,媽媽再來陪你」。
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無論輸贏,爸爸媽媽的愛與關注都一直在。
示範、引導孩子了解、觀察別人是怎麼應對失敗的:
和孩子分享自己輸了的時候,是怎麼難過,後來又怎麼通過努力恢復,多講講努力過程中的快樂;
引導孩子觀察別的小朋友:「你看,那個小哥哥也摔倒了,但是他站起來又試了一次……哇,你看他成功啦!」,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失敗,失敗不可怕,重來就好了。
適當讓孩子經歷失敗
許多媽媽害怕孩子輸了不高興,找各種理由安慰孩子。這些安慰,甚至故意讓孩子贏的做法,只會更讓孩子覺得「贏才是最好的」「我應該每次都贏」。
我們應該把孩子每一次「輸」,當成孩子體驗「輸」的一次機會,一個練習。應對失敗時,孩子應該自我疏導、重新評估自己、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孩子得以成長的機會。
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在孩子情緒平靜後,和孩子客觀分析「輸了」的原因,以及下次應該怎麼做。
誇獎不一定要「說」出來:
如果覺得上文誇獎「努力」的方法太複雜,其實在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中,你的一個讚賞的眼神、一個帶著微笑的點頭、一個摸頭的動作、一個擊掌,甚至一個擁抱,一個親吻,都勝過所有語言上的稱讚。
多教孩子說這幾句話
平時陪孩子大聲念這幾句話,從改變孩子的語言習慣開始,改變孩子內心對「輸贏」的消極扭曲態度。
您家孩子在遊戲中
遇到過好勝心強的問題嗎?
您是怎麼和孩子講這件事的呢?
快給我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