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能贏不能輸,輸不起孩子聰明也沒用,巧用3步策略法改善

2020-08-27 超人芭比

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如今的很多孩子在出生之後就享受著眾星捧月般的待遇,全家兩口人甚至是六口人都在圍著孩子一個人轉,孩子要什麼就能有什麼。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沒有什麼無法完成的事情。

雖然,是身邊的人給了孩子這種錯覺,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無法完成的事,但孩子卻意識不到這點。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想獲得身邊人的幫助,但如果無人願意幫助他,反而要他自己獨立完成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非常氣急敗壞。


因為這種時候孩子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而他看著自己身邊的人一步一步馬上要贏得一切的時候,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落後與別人,導致自己在所有的競爭中都是輸的那一方。


但在眾星捧月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必然無法接受自己輸給別人的事實。因為在他們自己眼中,自己才是能力最強的那個人,贏只能是自己贏,輸只能是別人輸。

一、輸不起的心態對孩子可能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1.對優秀的人產生嫉妒心理


通常情況下,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爭第一,即使是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也會引起孩子的內心激怒勝利慾。


在他們眼中,自己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輸不起,但是如果最後孩子得不到第一,就會很傷心,進而十分懊惱,之後除了對自己的失望之外,也會對別人產生嫉妒心理。如果其他同伴的表現都比自己好,那麼有些孩子就會拒絕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更會因此而疏遠他們。

2.爭取他人認可成最終的奮鬥目標


如果孩子們總是渴望得到讚揚,但是父母和老師又沒有及時表揚他們的時候,那孩子就會找機會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變得十分做作,而且這是一種極其不成熟的行為。如果孩子不加以改正,必然會對他之後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

3.導致孩子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


有些時候,成功者的欲望太強烈,就會走入一個非常極端的情緒中。孩子自然也是如此,孩子不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失敗,更不能向他人敞開心扉,覺得這是自己人生的汙點,心態更是隨時處於崩潰的邊緣,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


一旦孩子產生了這種想法,就必然會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就很容易做出各種傷害自己、危及生命的事。

二、家長如何改變孩子輸不起的心態?


1.學會放手


沒有比犯錯更有效的成長方式。父母的過度幫助,是建立孩子的自信並培養孩子獨立的大敵。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起,立刻停掉自己頻繁幫助孩子的行為,就算是穿鞋、穿衣這種小事也不可以,因為這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孩子因為行動緩慢而接受了批評,那麼父母也要想辦法提升孩子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直接代替他去做一些事情。這樣永遠無法培養孩子客觀面對自己的心態。


一些小小的失誤和錯誤將教會他成長,使孩子能夠承擔後果的前提是要放手,讓他去嘗試,讓他去犯錯。

2.停止過分稱讚,學會溫和鼓勵


在孩子收穫成功的時候,父母不要因為一時的喜悅而對孩子進行盲目的鼓勵。同樣,當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也不應該冷淡孩子,更不應該表現出失望。這種行為會把孩子逼到絕境。對父母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安靜地陪伴和鼓勵孩子。


父母要在生活中給予積極、正確的指導,而不是引導孩子只在乎輸贏,這是一種極其膚淺的教育方式。

3.多與孩子一起參加活動


除了錯誤之外,經歷也是可以讓人迅速成長的。而家長與孩子共同的經歷一件事,無疑是在給孩子一種力量。適時地讓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經歷一些挫折,能讓孩子更加有安全感,因為有父母陪著,孩子會自然而然的摒棄掉輸贏的概念,只會在乎自己與父母的表現差距在哪裡。


其實,很多孩子輸不起完全是因為平時父母的教育過於嚴厲和緊張,雖然贏是一件好事,但不是所有的贏都是有價值的,也不是所有的輸就是無意義的。

三、總結


孩子熱愛挑戰,能夠積極面對面對困難和失敗依舊堅持完成一件事物的心態,其實比輸贏更重要。父母不如教會孩子怎樣是正確的心態,將眼光放長遠,格局放大,不要只拘泥於當前的輸贏。

相關焦點

  • 孩子再聰明輸不起也沒用,三步策略法,讓孩子告別「玻璃心」
    孩子再聰明輸不起也沒用,三步策略法,讓孩子告別「玻璃心」「玻璃心」這個詞,如今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提起,孩子被別人誇獎的時候一臉的得意洋洋,非常的享受,但是一旦遇到困難,或者就被家長教訓了幾句,就開始受不了了,甚至大發脾氣,聽不得別人說他不好。
  • 讓孩子學會輸得起,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許多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只能贏不能輸、事事要爭當第一」的概念,還會被父母有意無意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事實能如他們所願嗎?不一定。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90%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退化、壓抑、固執和退卻。當孩子被一定不能輸的理念所支配時,就沒法理性地看待挫折和失敗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調節負面情緒。
  • 孩子:「我就是輸不起!」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父母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話,孩子下次失敗了還會做跟這次一樣的行為。其實父母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這種行為就是在縱容孩子,讓孩子形成不易抗壓的能力。孩子跟父母玩遊戲時,他們處於贏的狀態,反而就會認為自己一直都是最厲害的,最強的。當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而輸了時,他就會接受不了自己輸的事實,就會鬧情緒。
  •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3步解析+4本繪本引導,提高逆商,培養抗挫力
    ——玩遊戲只能她贏,輸了就不高興。——天啊!我以為我就家孩子這樣呢,特別頭疼,輸了就不願意承認!——是啊!下棋的時候只能是他贏,不然就哭。媽媽們更為苦惱的是,孩子輸了就哭,哄還哄不好。說不好了,反而哭得更厲害了!
  • 孩子只能贏不能輸,怎么正確引導?
    第一個孩子就怕沒有獎狀,上課什麼也不敢說也不敢做;第二個孩子輸不起,哭鬧發脾氣。我分析原因有如下兩點: 孩子把獎狀視作唯一的精神寄託 孩子把獎狀看作自己學習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成功標誌,這本沒有問題,代表榮譽的獎狀是對孩子進步的激勵。
  • 孩子好勝輸不起?聰明父母這麼引導
    孩子好勝輸不起?聰明父母這麼引導孩子玩個遊戲一旦輸了就會哭鼻子,或者生氣了、不玩了,這麼容易放棄,輸不起的孩子該怎麼教育呢?為什麼的有的孩子就會輸不起呢?父母用自己所謂的經驗給孩子選擇或者設立一些目標,讓孩子完成、實現,並認為只有做到這些才是孩子成功的前提。久而久之,孩子眼裡就會只有勝利,而失去了體驗的快樂。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不僅僅是給予,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近年來,青少年輕生事件屢見不鮮,且有低齡化趨勢。和父母爭執、被老師訓斥、成績不理想、犯錯怕遭責罵......甚至是「爸爸不讓看電視」「老師沒收手機」這樣不能稱之為「事件」的起因,竟成了一朵朵鮮活生命凋謝的緣由。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和父母爭執、被老師訓斥、成績不理想、犯錯怕遭責罵......甚至是「爸爸不讓看電視」「老師沒收手機」這樣不能稱之為「事件」的起因,竟成了一朵朵鮮活生命凋謝的緣由。感嘆生命教育缺位之時,也必須看到其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們的孩子亟待補上挫折教育課。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經歷成對的教育,不能只讓孩子感受快樂,也要讓孩子嘗嘗苦的滋味。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接受快樂的東西,痛苦一點也不能承受,那麼問題就很嚴重了。曾經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上一年級的時候是班長,一直到三年級,但是四年級的時候落選了,這個小男孩的心裡就接受不了這件事。後來就直接不去學校,甚至絕食,最後被迫休學一年,接受心理治療。
  •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家長甚至有些不太理解,為什麼孩子好像特別無法接受自己有任何的失敗。孩子這一副輸不起的反應,到底是因為什麼?1其實,輸不起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希望自己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做得更好,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自己更加優秀,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
  • 孩子小小年紀,為何如此「輸不起」?
    【編者按】你有沒有因為孩子太喜歡競爭而擔心?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不管和誰在一起玩遊戲,總是喜歡爭第一?想必很多家長都為此而糾結過,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我贏了,他輸了,孩子就很不高興。可是,不讓他經歷失敗,他會不會越來越輸不起呢?今天,我們邀請心悅教育周刊郜廣存老師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如果您在教育過程中也有困惑和疑問,歡迎給我們留言。
  • 孩子一輸就發脾氣,是真的「輸不起」嗎?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朋友說她家孩子一玩遊戲只要輸了就會大哭大鬧,朋友發愁說,你說這孩子「輸不起」以後可咋辦呢?是不是有很多人和我朋友一樣有這樣的困惑,孩子一輸就哭。孩子輸了就會心情很鬱悶,導致情緒失控,小小年紀又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就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但是家長不能因為孩子輸了哭鬧就給孩子貼上「輸不起」的標籤,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家長不能接受孩子輸了就哭鬧這件事情。
  • 用遊戲讓孩子體驗「輸」
    受訪專家: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遲毓凱很多家長發現,4~5歲開始,孩子漸漸理解並喜愛競賽遊戲,但只能接受贏,不能接受輸,否則就耍賴、哭鬧甚至發脾氣,還經不起批評,活脫脫的「玻璃心」。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遲毓凱表示,這種「輸不起」又「說不得」的狀態是由不良的競爭意識和成敗觀導致,需要家長及時疏導。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她跑到媽媽身邊,忍不住大哭說:他們都不跟我玩! 媽媽說:誰讓你非要讓自己贏?這麼耍賴誰跟你玩?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嘆: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不可能贏。 因為可能已經沒人願意給他提供贏的機會了。 從兒童心理學上講,「輸不起」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現象,因為孩子年齡還小,還不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一旦輸給了別人,自然就表現出了不開心,甚至哭鬧。 然而任由孩子如此發展下去,輸掉的很可能會是孩子的一生。
  • 孩子,我為什麼會願意你「輸」
    「贏了就喜笑顏開、輸了就痛哭流涕」,有許多孩子都有這樣「只能贏不能輸」的通病。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總是「輸不起」?事實上,喜歡贏是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但孩子輸不起的心態,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卻是來源於父母。孩子對待輸贏的態度,其實都藏在父母的勝負心裡。
  • 孩子輸不起,只想贏?及早讓孩子接受不完美,有輸有贏才是常態
    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容易因為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完美而失去信心,自我否定。大寶四歲開始學習圍棋,只想贏不想輸,一輸就哭鬧,甚至不想上圍棋課了。二寶前幾天學習寫字,因為不能很好地控筆,寫得「2」歪歪扭扭,直接氣哭了,說再也不上幼兒園了。朋友家孩子上了三年級,因為不能像一二年級一樣考滿分,心裡接受不了,一考試就緊張......
  • 孩子「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聰明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
    孩子的"好勝心"強,雖說可以讓孩子不服輸,勇於踏過挫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過度的好勝心並不是好事,聰明的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輸得起"。在這裡家長不妨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說孩子的好勝心強並不是好事。
  • 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聽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每次一玩遊戲輸了,就會覺得自己不對,心情沮喪,有時還會為此鬧脾氣,甚至還會哭得沒完沒了。都不知道該怎樣讓輸不起的他去正確認識失敗,但又怕他沒了好勝心,這個度好難拿捏!仔細想想,我們大人也是贏了才開心,輸了自然也會有一點失落不是麼?!因為在乎,所以在意,人之常情。所以,輸了後大哭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小孩子還不會情緒管理,更加不懂掩飾,自然會用更加直接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
  • 父母和孩子玩遊戲,總讓孩子贏,會讓孩子在外面輸不起?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父親是一個軍人,從小她的父親對她就比較嚴苛,沒有因為她是女孩兒而對她有半點寵溺,即便是和她玩遊戲,也不會讓著她,經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玩遊戲也得憑本事贏,在家裡有人讓著,在外面必定輸不起!」因為她父親總贏她,讓她特別洩氣、沮喪,後來,她越來越不喜歡和她的父親一起玩耍遊戲。
  • 輸不起的孩子,只有這個辦法能「拯救」
    我們倆急急忙忙趕緊跑過去安慰他,可那小子完全不接受安撫,還揮著小手超我們打過來,嘴裡惡狠狠地嚷道:我不要輸,我不要輸! 他已經不是第一次,因為輸不起而情緒崩潰了。 這段時間,他跟我下圍棋,一開盤就會先用凌厲的眼神盯著我,幽幽地威脅道:「媽媽,你不能太厲害喔。」 哭笑不得的我,悻悻地對他說,「兒子啊,媽媽一直輸,這不科學呀!」 「我不管,我就要贏!」他還挺振振有詞,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