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主動學習,就不得不說動機。因為動機是一種驅動力,當孩子覺得學習有趣、有意義、是自己想要的,就會不斷的想去嘗試。
據研究發現,能主動學習的孩子,成績普遍比較好,學習更加有效率、做事能舉一反三,記憶力也比較好;
因為人的大腦天生是愛學習、閒不住的,人生來都有學習動機,關鍵在於如何觸發、如何維持。其中父母的態度和做法是最關鍵的要素。
那麼應該如何引導和觸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呢?
1、有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會跟學習時的感覺一起儲存起來,自己喜歡的內容會特別容易記憶。大家想想是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做起來更容易學會。
我們都知道「發明大王」愛迪生,他一生擁有上千種發明。記得他五歲時,他對任何事都有強烈的興趣。一天,他看了母雞孵蛋,於是他就模仿母雞,將雞蛋放在屁股下孵小雞。父母看了以後,苦笑不得。就是這樣一個僅讀了三個月書的人,卻成為了偉大的發明家。可見興趣是他最好的老師。
2、有成就感
學習動機和成就感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能夠獨立的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符的事情,就會感到最大的快樂,這就有了成就感。
人一旦有了成就感,自己就會鍥而不捨的努力,因為他的精神上獲得了很大的愉悅,它會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待的那種人。
就像考試一樣,儘管我們對某一科不感興趣,但只要考得好,就會覺得『我可以的』,願意再投入時間學習。
3、有未來性
這其實跟一個未來時間觀有關係,一般對未來越有憧憬的孩子,越容易有學習動機。
為什麼國內的孩子跟國外的孩子會有這麼大差距?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未來時間觀。小學到高中全心全意在學習上,喜歡的事不能做。而國外的孩子呢?從小各種創新,各種發明,各種挑戰。
4、有主動性
主動學習最好的是,不是老師/家長叫我做什麼,而是做我自己想做的。
有些孩子就是每天家長強迫學習,而缺乏主動性,這時候就要家長正確引導。
5、有挑戰精神
根據腦科學研究,完成挑戰的成就感,會刺激腦部分泌快感物質多巴胺,有效引導出學習動機。所以要鼓勵孩子不斷挑戰。
愛因斯坦如果不挑戰牛頓力學,也不會提出相對論。
我記得《小王子》作者聖修伯裡曾寫:「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光忙著催人採木、分配工作和發號施令,要激發他們對大海的無限渴望。」這其中的深意,或許正是缺乏學習動機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