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學生的成績好壞首先看智力,聰明的孩子一學就會一點就通,學習成績就好,而人的智力,是天生的。這個觀點是錯的。真正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家長從小的教育方式,學生的學習能力跟原生家庭環境,絕對正相關。
我們常說的孩子聰明不聰明,到底指的是什麼?衡量標準是什麼?是學習成績?領悟能力?記憶力?對知識的擴展應用能力?遺憾的是,聰不聰明,教育界本身就沒有一個統一標準。
智商是什麼?
多數人的理解是,成績好能上清北985的孩子都是「聰明」的。但是家長們最常見的一句話是:我的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肯好好學習——多數成績中下的學生家長都這麼說。這句話其實已經暗示著一個結論:聰明與否,跟學習成績沒有關係,只要孩子不「笨」,肯不肯好好學習才是關鍵。
詹姆斯.沃森
聰明與否,牽扯到另一個更讓人頭疼的概念:智商。前些時候DNA的發現者之一詹姆斯.沃森因為人類智商天生性遺傳性的族別高低言論而上了全世界的頭條新聞。沃森的言論不是今天才有的,他其實因為「智商遺傳」的觀點已經被科學界邊緣化許多年了。事實上,科學家們早就知道,比起「不懂智商遺傳卻深信不疑」的普通人,真正對智商有話語權的研究者,主要是腦神經、分子生物學、表觀遺傳學、發展心理學等領域的科學家,他們越來越多的對智商持否定態度。
智商遺傳嗎?
什麼是智力?智力真的存在麼?心理學界有個老笑話,你問十二個心理學家什麼是智力,就會得到十二個不同的答案。現在科學家們的共識是:沒有證據支持智力是遺傳性的,就連長期鼓吹智慧基因的科學家圖克海默(Eric Turkheimer),也在2015年公開承認,「科學家目前還沒發現任何基因能夠滿足相應的標準進而被稱為智慧基因和性格基因。」
從細胞與分子生命科學、表觀遺傳學、複雜及動力系統論等各學科的最新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智力是「動態且終生可塑」,基因在其中的影響微乎其微。
如果你依然覺得,同樣是小孩,為什麼有的聰明有的看上去沒那麼機靈?那麼不妨再看幾個確定的科學結論:
1.妊娠期壓力大會使孩子更大概率患上壓力症候群,這導致孩子抗壓能力差、低自信、低自律等問題——低收入家庭通常面臨更大壓力,這可能對孩子智力形成負面影響,但這是環境所致,不是遺傳。
2.幼年時缺乏親子互動、缺失安全感將削弱大腦認知功能的發育,使孩子對生存以外的問題缺乏好奇心,這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有所謂「窮人思維」,這是原生環境所致。
3.成長環境是否「豐富」,對孩子的認知成長幫助甚大——中產以上家庭的孩子閱歷和見識通常更為豐富,吸收知識的能力更強,這導致貧困的孩子輸在「起點上」。
以上這些這些影響都是後天的,非遺傳的。既然智力的主要表徵不是遺傳而是後天獲得性的,那麼孩子聰不聰明跟什麼有關?這個問題很好,卻不好回答。經常有家長問,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辣麼好,回回名列前茅,而自己家的就是不行,不努力不上進不肯學習……等等。確實是這樣,為什麼有些學生「天生」學習就好,天生就是學習的材料?
首先說,很多人認為學霸都是高智商的「聰明人」,聰明人才能學習好,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學霸中有不少是高智力,非常聰明,這沒錯。可學霸中有一多半也就是中上等智力,並不比別人聰明多少。學渣中也有很多是高智商,聰明的學渣大把大把的——你隨便問問哪個班主任就知道。
別人一聽就懂一看就會是不是「高智商」?未必像你想的那樣。他只是比你有興趣,比你有更多的先期儲備,他打小喜歡電器拆了好幾個電視機,講電路電子當然比你容易開竅。這不是「智力」而是興趣,興趣是最大的推動力,而對學習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學霸和學渣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不是智力遺傳,是家庭環境。孩子白紙一張,孩子的錯,歸根結底都是父母教育原生環境的錯。每個父母都會犯錯,做父母的高境界是:知道這點並儘量少犯錯。
學霸的共同特點之一,是對知識的興趣,從書本中吸取知識的習慣,這得從小養成,從多小?最好從三四歲開始。為什麼教師醫生公務人員家庭學霸比例多?你覺得是遺傳的智商?不是,是讀書的習慣,是對知識的理解力,是與父母交流時的應用能力。父母天天看韓劇打遊戲搓麻將,指望孩子冷冷清清坐在那裡讀書?不太可能。父母的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責任是陪伴,是表率,促進智力的「動態發展」,才是最好的教育。
學霸的共同特點之二,目標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這沒有聽上去那麼高大上,簡單點說,想不想上好學校?每個孩子都想。怎麼才能上好學校?為了上好學校願意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能不能付出?堅持不住時有多大力量逼迫自己?這都是——情商!怎麼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抱歉,我沒有也不敢提出標準答案,有很多這類的書可以借鑑。
學霸的共同特點之三,效率值高。有沒有發現頂級學霸都不是最用功的那幫子學生?別人磨到12點,他九點半就睡了?就算是大家都從七點開始,普通學生全力以赴全部注意力都在書本上的時間(就是那種充耳不聞的狀態),或者更學術化一點叫做「有效時間」,或者叫「專注力」,平均每小時也就是一二十分鐘。學霸們,可能會四十分鐘以上。人家學到九點就睡,一晚上學習效率值跟你十二點一樣。第二天人家精力充沛你睡眼惺忪,課堂效率又沒了。第三天呢?半年呢?三年呢?他不贏沒有天理。控制自我的能力,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這又是——情商!
情商對成績的影響,遠大於智商。
學霸共同特點之四,掌握方法。每門課都有自己的方法。好老師教方法,普通老師教解題。解題沒有止境,方法對了一通百通。比如歷史,上網找找石國鵬老師的歷史課,按照他的時間軸方法,一目了然——「歷史再也不難了」。比如數學,王金戰老師的數學課教授的方法,非常有效。方法對了事半功倍。
我是王金戰老師的粉。都知道他過去是人大附中數學教學「大腕」,現在已經是科學院大學的博導了。他的一個理論非常有道理:對於中學生來說,影響成績的因素中,重要性排列是
學習方法 > 努力程度 > 智力
智商,沒有那麼重要。方法,比想像的重要。
當然,這裡說的是「學霸」,指考試能力書本知識,高考考上985/211的能力,不是說今後的成就,那是另一回事,咱們這個教育體制,培養創新人才,夠嗆。
學霸,不是天生的,一定是後天培養,一定是可訓練的。沒有150的逆天智商沒關係,方法對路,從小最好從幼兒開始培養,就考試選拔體制來說,有章可循。
為什麼要從幼兒開始?這就回到本文的主旨:聰明,成績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所有老師都認可一點,影響成績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習慣。習慣於讀書,習慣於從書本中學習知識,習慣於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這真得從小養成。為什麼學霸多出在醫生教師事業單位公務人員家庭?原生家庭對孩子的讀書習慣的影響非常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