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不起、總耍賴?問題出在這兒,家長必看

2020-08-28 跟葉子老師學感統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孩子做遊戲輸不起的現象。

比如在某綜藝節目中有一個剝玉米粒的環節,幾個明星爸爸都輸了,但鄒市明的兒子小軒軒不允許爸爸在比賽中失利,又哭又喊。

儘管鄒市明已經跟他表示下次再贏回來就好,可他依舊不依不饒:「我要你現在就贏。」

結果主持人只好故意安排了一局拳擊「比賽」讓鄒市明贏,小軒軒才破涕為笑。


其實這些「小情緒」可不是明星的寶寶專有的,而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孩子為什麼輸不起呢?

孩子自我認知發展的必然結果

2~6歲屬於自我認知初步形成的萌芽階段,孩子是在2歲左右才開始產生個體意識的,才逐步把自己跟外界區分開。

這時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也很簡單和樂觀:

我是男孩,我跑得很快;

我是女孩,我很漂亮;

我跑的很快;

我力氣很大;

……

2-6歲的孩子因為認知能力有限,他們的自我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受外人影響的,特別是他們認為比較權威的父母、老師。

如果父母、老師總是表揚他們,誇獎他們聰明、棒,他們就會真的認為自己很聰明、很棒。


而孩子的爭強好勝、輸不起這些表現,往往也發生在這個階段,他們想用「贏」這個評價來肯定自己,形成良性的自我評價。

因為如果沒有了樂觀、積極的內心,他們又怎麼敢於去探索,勇於去冒險,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呢?

正是基於這階段的自我評價需要,最終目的是滿足成長的需要,所以這階段的孩子表現的輸不起,輸了就耍賴。

父母過度注重結果,導致孩子太看重名次

如果孩子做成了某件事情,就會得到表揚和稱讚;如果沒有做成,不管孩子是否努力了,都會遭到否定。

於是孩子渴望用好的結果去獲得肯定,而對於不好的結果會盡力排斥,避免發生,甚至不願被人知道。

另外,有些家長老師過分推崇「第一」,讓孩子從小就產生了「第一很厲害,我要第一」的思維定式。


但是,畢竟「第一」只有一個,並且「人外有人」,沒有人可以永遠保持「第一」。

所以,這種太想「成為第一」的思維定式有時反而會成為孩子前行的壓力甚至是阻力,當他感覺對結果沒有把握、不確定時,就會想要逃避,以避免發生「不好」的結果。

家長盲目誇獎、過度保護,造成孩子耐挫力差

家長培養孩子從小就要有「贏」的競爭意識:吃飯時大家故意慢慢吃,讓孩子「第一名」;玩遊戲時,故意輸給孩子,讓孩子贏。

孩子每次都能輕輕鬆鬆地贏得大人,並且大人時不時地給予孩子誇張隨意的表揚:好厲害!真棒!聰明!能幹!

結果孩子缺失了生活中本來該經歷的挫折體驗,對自己的實際能力自信過度,一旦獨立行動中發生挫折,就很難承受。

我們應該怎麼做?

不要批評孩子的"輸不起」

既然孩子輸不起是這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的結果,那麼父母應該正確的接受這種行為,不要批評打擊孩子的輸不起行為。

否則,自以為是在糾正孩子的認知,實際上是幹擾了孩子的正常成長,帶來的是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不僅如此,在很多時候,父母還要適當的示弱,讓孩子多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以及付出的努力

不要過分強化結果和名次,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努力就會有進步,為過程中的進步鼓掌。

當孩子學會為過程中自己的態度和細小的進步鼓掌時,就不會那麼在乎結果是「贏」還是「輸」。


給孩子獨立面對困難的機會,不要急於幫助

在挫折來臨的時候,是孩子成長的機會,尤其是抗挫力提升的好機會。

家長給孩子一些自己面對和調整的機會,不要急於傳授方法,不要加以指責,更不要包辦代替。

而是應該在孩子嘗試一段時間後(5~15分鐘),若還沒有成功,再給孩子一些提示。


讓孩子更正確地看待輸贏和成敗

很多時候,尤其在同伴之間,很多遊戲都有「輸贏」的結果。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競技比輸贏是一個遊戲規則,即便很厲害的人,也很難永遠保持贏和勝利。

而且「輸」和「失敗」並非一文不值,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總結經驗,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當孩子把經歷「輸」和「失敗」看成是遊戲或比賽中很常見的事,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對於2~6歲的孩子來說,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的行為表現,所以父母不要過度緊張,也不要總是批評教育孩子的輸不起行為,否則,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輔助兒童素質教育,普及兒童感統訓練,我們一直在路上!


本文由【跟葉子老師學感統】原創,歡迎關注,我們一起進步~

相關焦點

  • 孩子輸不起,家長應該怎麼辦?
    引子據說,「漢削藩之亂」,起源於一盤輸不起的棋。在我們身邊,像漢景帝劉啟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少,這些孩子只愛贏,卻輸不起。當孩子在玩遊戲、參加比賽、競賽等情況下輸了的時候,情緒失落是正常現象,此時家長應該理解並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和孩子一起面對失敗。
  • 孩子輸不起?家長了解原因,才能使孩子擁有正確的輸贏觀
    同事對於孩子的這種表現總是非常的不解,為什麼孩子會存在輸不起的情況呢?孩子身上存在輸不起的情況可能許多家長也都遇到過,他們只想著去解決,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孩子為什麼存在輸不起的表現?1、家長在乎輸贏孩子存在輸不起的表現,很有可能是家長太過在乎輸贏所導致的。
  • 孩子一輸就發脾氣,是真的「輸不起」嗎?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朋友說她家孩子一玩遊戲只要輸了就會大哭大鬧,朋友發愁說,你說這孩子「輸不起」以後可咋辦呢?是不是有很多人和我朋友一樣有這樣的困惑,孩子一輸就哭。孩子輸了就會心情很鬱悶,導致情緒失控,小小年紀又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就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但是家長不能因為孩子輸了哭鬧就給孩子貼上「輸不起」的標籤,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家長不能接受孩子輸了就哭鬧這件事情。
  • 孩子:「我就是輸不起!」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父母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話,孩子下次失敗了還會做跟這次一樣的行為。但是,我們要告訴孩子,這只是一場遊戲,在遊戲中你只管體驗,不需要在乎結果,結果不重要。當孩子在遊戲時,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行為,看他的表現有沒有提高,然後告訴孩子哪裡的表現提高了,只要有提高就不是失敗,讓他明白「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理念。
  • 孩子"輸不起"?是抗挫能力差,家長不重視孩子很難成功
    教育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總會遇見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問題家長能夠輕鬆解決,有的問題則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有一個問題卻經常被家長忽略,那就是孩子&34;。與此同時,不願輸、想當第一名的想法也會出現。只不過每個孩子的發展過程不同,有的孩子這方面的意識會比較差,而有的孩子則比較強,以至於會出現輸了就不開心,輸了就哭的情況。家長要注意,這並不是孩子的無理取鬧,只不過是他們成長路上的過程。
  • 輸不可怕,輸不起才可怕—四招教你讓孩子輸得起
    我第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安慰她,就說是手柄出問題了,隨機的,並不會排名次。本來奇果得了第一名挺開心的,聽了我的話也不開心了,大聲為自己辯護就是他贏了。姐弟倆都不開心了,哭哭啼啼的。我讓他們把手柄交給我和爸爸,我們來跳,他倆做在沙發上看。他倆看我們跳的開心,也漸漸開心起來。跳完一首曲子,爸爸得了第一名,而我得了第二名。
  • 家長別故意輸給孩子,否則孩子將來可能會輸不起,做好這點很重要
    很多家長都會陪孩子玩遊戲,但是有的爸爸媽媽會為了讓孩子開心,會故意在玩遊戲的時候輸給孩子,但是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長一直這樣做,會讓孩子的好勝心變強,長大之後跟別人進行競爭時可能會出現完全輸不起的心態,因此家長的這個行為是對孩子的性格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
  • 孩子「輸不起」,又不努力爭取,家長要怎麼做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些家長時常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要和別人比較,自己平時不努力,輸不起,這讓很多家長都措手不及,那麼作為家長要怎樣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輸贏觀呢?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有這樣的心裡是出於什麼樣的狀況,會有什麼原因,我想主要有兩點,一是父母經常念魔咒一樣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慢慢他自己也有想超越其他人的想法;第二是自尊心在作怪,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希望自己輸的,他們也會有強烈的想法。
  • 孩子玻璃心,輸不起?3個方法,幫助家長塑造孩子強大內心
    對於這樣玻璃心、輸不起的孩子,家長其實也很是頭疼。因為不像是調皮搗蛋的孩子,還可以給孩子立一些規矩,規範孩子的行為。但是這動不動就哭的孩子,本身也沒錯什麼,如果家長只是因為孩子哭而打孩子,那也太不講道理了。
  • 輸不起」的孩子,缺少什麼鍛鍊
    「輸不起」的孩子,缺少什麼鍛鍊?提問男孩4歲,特別爭強好勝,跟家人玩遊戲一定要贏了才可以。就拿搭積木來說吧,自己搭的不對倒下了,或者父母比他搭的快了就會發脾氣,使勁推倒別人的,還會大哭大鬧很久。在家的時候就會搞得人很心煩,出門玩還會因為爭勝負把別人家孩子也給弄哭,特別尷尬。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經歷成對的教育,不能只讓孩子感受快樂,也要讓孩子嘗嘗苦的滋味。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接受快樂的東西,痛苦一點也不能承受,那麼問題就很嚴重了。曾經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上一年級的時候是班長,一直到三年級,但是四年級的時候落選了,這個小男孩的心裡就接受不了這件事。後來就直接不去學校,甚至絕食,最後被迫休學一年,接受心理治療。
  • 「輸不起」的孩子,缺少什麼鍛鍊?
    就拿搭積木來說吧,自己搭的不對倒下了,或者父母比他搭的快了就會發脾氣,使勁推倒別人的,還會大哭大鬧很久。在家的時候就會搞得人很心煩,出門玩還會因為爭勝負把別人家孩子也給弄哭,特別尷尬。爸爸提問:不想讓他這麼輸不起,有沒有什麼辦法鍛鍊一下孩子?
  • 輸不起,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有贏有輸是一種常態:贏的時候不驕傲,輸的時候也坦然作者:文姬,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經授權發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被家長有意無意的灌輸一些爭強好勝的心理。比賽要拿第一……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次考試第幾名……?家長的焦慮,造就了孩子的「輸不起」。
  • 「輸不起,愛哭」的孩子,將來容易「玻璃心」,家長要注意了
    在兒童成長時期,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育兒難題,當家長在生活中發現孩子心理素質差,很脆弱,受不了家長的指責等等,那麼家長要注意了哦,及早發現還是可以提前改善的。輸不起在跟小夥伴的比賽中,輸了有些低落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孩子就接受不了,會發脾氣不再繼續遊戲,或者其他過激行為。那就說明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渴望成為焦點。
  • 孩子輸不起?學會"接納失敗"是關鍵
    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父母不儘早幹預,孩子會形成輸不起的習慣,以後稍不如意就會大發脾氣,一遇到有難度的事情,就不敢嘗試甚至乾脆放棄。因此父母應該了解孩子輸不起背後的原因、潛在危害並設法糾正。,要想扭轉孩子輸不起,父母首先得輸得起。
  • 「媽媽,你不能吃我的黑子」,孩子「輸不起」,家長該如何引導?
    ,輸不起。大多是表現在如果孩子寫字寫不好,會把那一整頁全部撕掉;畫畫有一個地方畫錯了,會把一整頁全部撕掉;在家裡和別人說話說不過人家就會非常生氣,非常憤怒。讓孩子從小遠離「輸不起」,做一個「輸得起」的積極向上的好少年。培養孩子「輸得起」品質會讓孩子擁有更強大的抗挫折能力。
  • 孩子玻璃心、輸不起,爸媽該怎麼辦?
    important}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孩子在玩遊戲時輸不起,一輸就撒潑、耍賴、賭氣說不玩了……仿佛在這場遊戲中,他只能是獲勝的一方,一旦結果不隨他的心意,那麼他便用自己的方式「贏」得比賽。當你的孩子出現「輸不起」的情況,很可能是你對他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參照以下六點,看你中了幾招!
  •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家長甚至有些不太理解,為什麼孩子好像特別無法接受自己有任何的失敗。想爭第一倒是沒什麼,但是無法接受自己不是第一,這也是個大問題。孩子這一副輸不起的反應,到底是因為什麼?1其實,輸不起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希望自己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做得更好,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自己更加優秀,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
  • 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聽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每次一玩遊戲輸了,就會覺得自己不對,心情沮喪,有時還會為此鬧脾氣,甚至還會哭得沒完沒了。都不知道該怎樣讓輸不起的他去正確認識失敗,但又怕他沒了好勝心,這個度好難拿捏!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一輸就哭鬧或者發脾氣,就為孩子貼「輸不起」
  • 孩子小小年紀,為何如此「輸不起」?
    【編者按】你有沒有因為孩子太喜歡競爭而擔心?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不管和誰在一起玩遊戲,總是喜歡爭第一?想必很多家長都為此而糾結過,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我贏了,他輸了,孩子就很不高興。可是,不讓他經歷失敗,他會不會越來越輸不起呢?今天,我們邀請心悅教育周刊郜廣存老師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如果您在教育過程中也有困惑和疑問,歡迎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