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孩子做遊戲輸不起的現象。
比如在某綜藝節目中有一個剝玉米粒的環節,幾個明星爸爸都輸了,但鄒市明的兒子小軒軒不允許爸爸在比賽中失利,又哭又喊。
儘管鄒市明已經跟他表示下次再贏回來就好,可他依舊不依不饒:「我要你現在就贏。」
結果主持人只好故意安排了一局拳擊「比賽」讓鄒市明贏,小軒軒才破涕為笑。
其實這些「小情緒」可不是明星的寶寶專有的,而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孩子為什麼輸不起呢?
2~6歲屬於自我認知初步形成的萌芽階段,孩子是在2歲左右才開始產生個體意識的,才逐步把自己跟外界區分開。
這時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也很簡單和樂觀:
我是男孩,我跑得很快;
我是女孩,我很漂亮;
我跑的很快;
我力氣很大;
……
2-6歲的孩子因為認知能力有限,他們的自我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受外人影響的,特別是他們認為比較權威的父母、老師。
如果父母、老師總是表揚他們,誇獎他們聰明、棒,他們就會真的認為自己很聰明、很棒。
而孩子的爭強好勝、輸不起這些表現,往往也發生在這個階段,他們想用「贏」這個評價來肯定自己,形成良性的自我評價。
因為如果沒有了樂觀、積極的內心,他們又怎麼敢於去探索,勇於去冒險,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呢?
正是基於這階段的自我評價需要,最終目的是滿足成長的需要,所以這階段的孩子表現的輸不起,輸了就耍賴。
如果孩子做成了某件事情,就會得到表揚和稱讚;如果沒有做成,不管孩子是否努力了,都會遭到否定。
於是孩子渴望用好的結果去獲得肯定,而對於不好的結果會盡力排斥,避免發生,甚至不願被人知道。
另外,有些家長老師過分推崇「第一」,讓孩子從小就產生了「第一很厲害,我要第一」的思維定式。
但是,畢竟「第一」只有一個,並且「人外有人」,沒有人可以永遠保持「第一」。
所以,這種太想「成為第一」的思維定式有時反而會成為孩子前行的壓力甚至是阻力,當他感覺對結果沒有把握、不確定時,就會想要逃避,以避免發生「不好」的結果。
家長培養孩子從小就要有「贏」的競爭意識:吃飯時大家故意慢慢吃,讓孩子「第一名」;玩遊戲時,故意輸給孩子,讓孩子贏。
孩子每次都能輕輕鬆鬆地贏得大人,並且大人時不時地給予孩子誇張隨意的表揚:好厲害!真棒!聰明!能幹!
結果孩子缺失了生活中本來該經歷的挫折體驗,對自己的實際能力自信過度,一旦獨立行動中發生挫折,就很難承受。
我們應該怎麼做?
既然孩子輸不起是這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的結果,那麼父母應該正確的接受這種行為,不要批評打擊孩子的輸不起行為。
否則,自以為是在糾正孩子的認知,實際上是幹擾了孩子的正常成長,帶來的是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不僅如此,在很多時候,父母還要適當的示弱,讓孩子多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不要過分強化結果和名次,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努力就會有進步,為過程中的進步鼓掌。
當孩子學會為過程中自己的態度和細小的進步鼓掌時,就不會那麼在乎結果是「贏」還是「輸」。
在挫折來臨的時候,是孩子成長的機會,尤其是抗挫力提升的好機會。
家長給孩子一些自己面對和調整的機會,不要急於傳授方法,不要加以指責,更不要包辦代替。
而是應該在孩子嘗試一段時間後(5~15分鐘),若還沒有成功,再給孩子一些提示。
很多時候,尤其在同伴之間,很多遊戲都有「輸贏」的結果。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競技比輸贏是一個遊戲規則,即便很厲害的人,也很難永遠保持贏和勝利。
而且「輸」和「失敗」並非一文不值,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總結經驗,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當孩子把經歷「輸」和「失敗」看成是遊戲或比賽中很常見的事,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對於2~6歲的孩子來說,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的行為表現,所以父母不要過度緊張,也不要總是批評教育孩子的輸不起行為,否則,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輔助兒童素質教育,普及兒童感統訓練,我們一直在路上!
本文由【跟葉子老師學感統】原創,歡迎關注,我們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