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個特別不喜歡輸,總喜歡贏的孩子嗎?
他對輸贏極度在乎,只要是輸了或者失敗了,負面情緒就會很強烈,以致於每次和他做遊戲的時候,都很糾結。
如果故意放水讓孩子贏了,雖然保全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會不會因此影響他逆商的提升?
那麼,問題來了。
在陪伴孩子遊戲的過程中,我們到底要不要故意輸給他們?
1 千萬不要一直故意輸
首先這會影響親子關係。
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有一種微妙的威嚴和崇拜。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才會信任、依賴父母,才會更容易遵守規則。一旦崇拜關係被打破,父母的權威不復存在,親子關係就會陷入非常糟糕的處境。
你的話,你的建議,你的勸告,都可能變得毫無意義。
如果孩子意識到你故意放水,不僅無法體會到勝利的快樂,反而會感到被愚弄和憤怒。同時也會讓孩子誤解原來規則可以被輕易違背。
其次孩子無法學會失敗,就不會懂得如何成功。
如果總是「贏家」,孩子將永遠學不會如何應對逆境。
他們看不到練習和努力的價值,也無法懂得,一個成年人之所以能贏得遊戲,是因為有經驗的積累。
當他們面對真正公平的競技時,便會不堪一擊。
2 和孩子遊戲時的小技巧
1. 提前修改遊戲規則,做出合理讓步
比如跳房子的遊戲,大人從1開始,孩子從4開始。
比如自由式比賽,大人可以讓孩子遊到1/4處再出發,這樣雙方都能在比賽中拼盡全力。
但遊戲開始後,就不要隨意更改規則、做出妥協,不然未來會有無休止的糾纏。
這些做法,既可以讓孩子和父母有一種勢均力敵的競技,又會避免父母違背規則故意放水。
2. 遊戲過程中,引導他找到自身的亮點
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遊戲過程中,而非遊戲結果。
「你這個傳球太棒了,只不過前鋒沒踢進,太可惜了!」
「你這一步棋下得太妙了,我都沒想到。」
「這個球進得漂亮,來,give me five!」
要告訴孩子,遊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有時候是為了鍛鍊身體,有時候是為了學習技能,有時候是為了快樂和互動。
輸贏其實並不是目的。
3. 輸了,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
你可能因孩子過於爭強好勝而不悅,感覺自己勸解他很多次了,但他每次輸了依然發脾氣鬧彆扭。你也許沒了耐心,會吼他:如果輸不起,就別玩!
可是用這樣的話去刺激他,只會適得其反。所以要理解孩子,並站在他的角度幫助他。
如果孩子輸了鬧脾氣,可以這樣和他說:「如果你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受到了委屈,請你過來找媽媽/爸爸,而不是發脾氣。」
還有,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輸和贏並不影響父母對他們的愛。
雖然孩子好勝好強的心性很難做出改變,但是他們面對輸贏的心態,思考問題的方式,卻會因為父母的陪伴和引導發生改變。
當孩子因為輸了而亂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讓他們知道,「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文字來源:《巴喬愛吃糖》公眾號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李晨宓
校對:劉雨晴
審核:徐霞
把「橙長ing」設置為星標★
只需3步
就能第一時間獲取動態哦
設置星標步驟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