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曾遇到這樣的場景:孩子漫不經心地做著某件事,比如在畫畫或者在看電視,當你提醒孩子可以結束正在做的事情,雖然孩子滿口應著,但就是嘴動身不動。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家長難免火大,要麼用吼,要麼動手,無論哪種,和孩子之間一場不和諧的「爭執」是難免的。
比如昨晚,小寶在擺弄她的布娃娃,用自己的襪子和衣服給布娃娃打扮。看時間差不多,我提醒小寶到睡覺時間了。小寶立刻答應:「哦,馬上就來。」可是,五分鐘過去了,小寶依然在擺弄她的布娃娃,我不得不再次提醒。這次小寶一邊收拾玩偶一邊答應:「好的,我來了。」可是,即便回答如此乾脆,手上的動作卻仍是不緊不慢……如此,又五分鐘過去了,我強壓住心裡的火氣,走過去收了她的布娃娃。
不得不說,當孩子答應很爽快時,我們心裡是開心的,可見到孩子遲遲不動時,我們心裡又是恨恨的。為什麼孩子會我們的話充耳不聞、聞而不動呢?
原因有很多,但十之八九是專注力太強,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還有一兩個是故意不理你。
無論哪一種,都和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有一定關係,當然,也不排除有可能是我們的「喊」法不對。
對於此類情況,除了需要把清晰的邏輯用簡單明了的表述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明確自己要做什麼,並適時站在孩子面前進行監督。
除此之外,對於那些充耳不聞的孩子,有家長支招,可以和孩子玩「你喊我答」的遊戲,規則很簡單,就是你回答我,我下次就能回答你,你若是不回答我,那麼,同理,下次我也對你的呼喚充耳不聞。
一個簡單的小遊戲,在一喊一答間,不僅能讓孩子在玩得興味盎然時不知不覺間改掉了充耳不聞的「習慣」,歡樂的親子時光還讓親子關係更進一步。
02.
說到遊戲,很多父母想到的是帶著孩子走出家門去玩耍,如果給遊戲區域劃分一個有限空間,比如在家中,「和孩子玩什麼」,幾乎是困擾所有父母的普遍難題。
那如何才能既陪伴孩子成長,一起度過歡樂的親子時光,又能讓孩子玩得興味盎然,甚至還能長些本事呢?
由被譽為「中國非職業戲劇教父」的資深戲劇導演、導表演訓練導師顏永琪與近年來一直關注兒童教育和能力培養的少年得到App「泉靈的語文課」教研負責人陳達萌所著的《陪孩子玩的100種遊戲》一書中,提供了整整100種適合在家裡玩的遊戲。
書中的遊戲形式豐富多樣,有肢體動作的,語言表達的,還有表情拿捏的。不僅如此,操作起來都非常容易,遊戲道具都是隨處可見的物件,比如墊子、紙張、凳子等等,都是不需要特意準備的東西。
當然,這些遊戲並非「瞎玩」,而是來自戲劇訓練中非常成熟和系統的學習方法,並將這些訓練方法融入符合孩子成長特點的遊戲中,讓孩子在玩的同時,不知不覺間培養起控制力、注意力、感受力、觀察力、表現力、想像力和記憶力等等底層能力。
在書中,針對每個能力的訓練,都提供了10個作用的戲劇遊戲,並且,每個遊戲都標註了適合孩子的年齡,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興趣隨意挑選孩子喜歡的來操作。
03.
說到「戲劇訓練」,可能有很多父母會認為那就是教演戲,認為那並不適合兒童,或者說那並不能算是兒童的遊戲形式。
其實,早在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就提出了「在戲劇實踐中學習」的教育觀念。也就是說,對兒童進行戲劇訓練,到現在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如今,很多國家也已經把戲劇訓練作為各學科不可缺少的部分。
比如在美國,其中戲劇佔重要部分的藝術課程是唯一由國家教育部制定標準的課程。其國家教育大綱規定,戲劇教育應該從幼兒園開始,戲劇不僅應該作為藝術學習的對象,更應該成為學習的方式和技能。
《陪孩子玩的100種遊戲》一書,作者顏永琪和陳達萌為家長和孩子開發了戲劇遊戲。他們先從訓練演員能力的系統方法中,精心挑選出上百個遊戲,再結合孩子的成長和認知發展特點以及興趣,進行了改編,從而有了書中「陪孩子玩的100個遊戲」。
此書一經出版,就得到了「凱叔講故事」創始人凱叔、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寧、央視著名主持人王曦梁,以及少年得到App董事長張泉靈的聯袂推薦。
04.
無論是小學家長還是初中生家長,甚至高中生家長,都不可避免地嘮叨過或聽過這麼一句話——又粗心了!
寫了錯別字——「你又粗心了!」數學運算把加號當成減號——「你又粗心了!」考試審題不對——「你又粗心了!」上學帶錯了課本——「說了多少次,你怎麼還是粗心!!!」
家長總是習慣把粗心看作孩子犯錯的原因。但實際上這些錯誤背後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觀察力。
寫作業時,觀察力好的孩子能夠發現字和字的區別,能夠準確捕捉每個符號;而觀察力差的孩子在每道題上即便花了大量時間,錯誤依然頻頻出現,日常表現就這樣拉開了差距。
考試時,觀察力好的孩子能看見每道題下的提示和要求,觀察力差的孩子很容易錯過,成績就這樣拉開了差距。
閱讀時,觀察力好的孩子看得快,而且還有餘力去記憶和分析讀到的內容;但觀察力差的孩子集中全部能量,不僅讀得慢,效率還低,長此以往,知識積累就拉開了差距,
在生活中,觀察力好的孩子能更容易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可以很快地看清各種標誌牌,輕鬆找到需要的東西。他們還因為懂得「察言觀色」,能更體貼人,也能交到更多朋友。
觀察力是能力積累的基礎,是學習的底層能力,但很多孩子在生活中不懂得觀察周遭的人和環境,特別是有了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後,更是沉溺於網絡世界的生活,忽略了身邊的人和事物。那到底要怎麼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呢?
如果你的孩子處於3歲以上,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五處更動」遊戲
訓練目的:培養孩子對人的觀察和關注道具要求:室內、計時工具參加人數:3人
第一步:1人坐在沙發上先擺好一個舒服的靜止動作,成為「靜止人」。讓孩子仔細觀察「靜止人」,包括其穿著打扮,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
第二步:孩子觀察3分鐘後,請孩子轉過身去,或者到其他房間去。由另一位家長在「靜止人」的身上進行5處更動,這些更動可以是衣飾的調整(比如換掉一個發卡,調整手上的戒指,或是捲起衣袖等),也可以是動作姿勢上的細微變更(比如彎曲某根手指,腳尖的位置改變等)。
第三步:調整完以後,讓孩子再次回來觀察,並在3分鐘內找出「靜止人」的5處變化,一一告知家長。
這個遊戲也可以和年紀小的孩子玩。只需要在遊戲過程中把變化加大,把變化的部位減少。比如只給兩到三處變化,在訓練中隨著孩子觀察力的提高,再提高難度。
如果你的孩子處於4歲以上,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手的不同」遊戲
訓練目的: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提問能力道具要求:無參加人數:2人以上
第一步:讓孩子仔細觀察自己的手,說說自己觀察到了什麼。比如:
食指和中指有什麼不同?
手心和手掌有什麼不同?
手掌上有幾條最明顯的線?
每根手指的指紋都一樣嗎?
第二步:讓孩子觀察一位家長的手,說說自己又觀察到了什麼不同。比如:
家長的手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有繭子嗎?有傷疤嗎?有裝飾嗎?哪裡有裝飾?)
孩子的手掌和家長相比有什麼不同?
除了用眼睛觀察,還可以去感受手的溫度、觸覺、氣味等。
第三步:讓孩子看著家長的手,試著提出至少3個有關手的他覺得疑惑的問題。如果孩子提不出來,家長可以和孩子輪流對對方的手來提問和回答。讓孩子模仿家長提出問題,從而慢慢學會主動提問。
再進一步,可以讓孩子觀察更多家人的手,找出不同。還可以把家人的手都拍成照片,讓孩子來試試能不能認出是誰的手。
這個遊戲看起來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好好地觀察自己的手和家長的手,但是玩起來也可以有很多變化。
如果你的孩子處於5歲以上,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什麼不見了」遊戲
訓練目的:培養快速觀察能力和圖像記憶能力道具要求:室內,家裡的各種小物件參加人數:2人
第一步:家長在一張桌子上擺放許多小物件,如:鞋子、帽子、鑰匙、卡片、牙籤、鉛筆、針線、梳子等。根據孩子的能力確定數量,但每次遊戲最少需要擺放10件物件。
第二步:擺好物件後,讓孩子仔細觀察每個物件並記住它們。
第三步:讓孩子閉上眼睛,家長悄悄拿走一個物件藏起來,再讓孩子睜開眼睛,重新查看桌上的物件,問問孩子,剛剛丟失的物件是什麼?
參與的孩子年齡越大,可以放的物件就越多,在他閉上眼睛後,一次拿走的物件也可以越多。
以上只是提升觀察力中的三個小遊戲,在《陪孩子玩的100種遊戲》一書中,針對3-12歲孩子,提升每一項底層能力的遊戲都有10個以上。我們只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喜好選擇適合孩子的遊戲,即可在玩中培養並提升孩子的9大能力。
如果,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除了讀繪本,玩玩具,不知道還能一起玩點啥,那麼,翻開《陪孩子玩的100種遊戲》,趕快用書裡的遊戲和孩子玩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