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2020-08-14 米拉讀書育兒

前幾天,一位爸爸在微信群分享了自己陪伴6歲孩子通過5場英語考試——兩場小小託福,一場劍三,一場KET和一場PET的經歷,其中含金量最高的PET考試拿到了B1英語證書,可以對標雅思4.5分。

還沒等我從震驚中反應過來,群裡又一位媽媽甩出了孩子申請上海閔行公辦小學所作的準備。

小學一年級學前準備

入學準備不僅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等基本學科,還有達到素雞水平的自由式、籃球和主持,6歲的孩子已經準備要考二胡三級了。據這位媽媽說,這樣的準備,申請公辦學校只能算是勉強合格,因為雞娃、牛娃一大批,她家孩子只能算是普娃。

是不是已經繞暈了?什麼雞娃、牛娃、普娃?

這是近幾年北上廣深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即不停的讓孩子去學習、去拼搏

普娃,就是指普通孩子;這麼看來,普娃也是分「級別」的。

牛娃,就是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孩子,比如奧牛,即數學比較好;英牛,即英語比較好,這個好指的是至少能看英文原版著作。

雞娃,指的是各種才藝情商活動統統包含,什麼馬術、擊劍、鋼琴、圍棋、畫畫等等。

現在的你,是不是有種滿滿的焦慮感?人家的孩子不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連奔跑的過程都是以光速前進的。

沒錯,焦慮是這屆父母身上烙印最深的標籤。

無論孩子處於什麼狀態,總能讓父母找到焦慮的點。

五歲的孩子300以內的加減法需要思考才能算出,六歲的孩子奧數才刷到四年級,七歲的孩子只會幾百首詩詞,這些在普通人看來已經非常牛的成長,卻還是讓他們的父母們夜不能寐,焦慮不安。

如何才能在育兒的道路上不那麼焦慮?

如何才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美國作家麗莎·舒格曼所著的《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和啟發。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的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作者。這次,她將目光聚焦在5~8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身上,總結出這個年齡段孩子父母常見的18個教養誤區,並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給出教養建議和解決方法。

其實,一開始翻看這本書的目錄,想讀的欲望並不強烈,直到看到作者的這句告誡:教養之道並非坦蕩大道,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們的童年還給他們。

教養子女,是為人父母的一次修行。

電視劇《三十而已》最近爆火,劇中顧佳為了兒子「拼命」的狀態令人動容。

為了能讓學校董事的太太寫一封入園推薦信,她赤腳從21樓走下,蹲在地上幫王太太提鞋、穿鞋。

當好朋友鍾曉芹看到顧佳的「卑微」和「委屈」時,難過得直掉眼淚。顧佳卻滿不在乎地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不需要靠別人,就靠自己。」

電視劇《三十而已》

就是這場修行,讓我們體會到了育兒道路上的荊棘叢生。一些我們奉為圭皋的理念,比如顧佳一定要讓兒子上貴族幼兒園,卻是實實在在的教養誤區。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就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教養現象,列出了18種教養誤區。

18種教養誤區

這18個教養誤區,總有一種直戳你的心房,每一個誤區都有可能讓父母們變得焦慮不已,讓孩子變得疲憊不堪。

多少次,我們看到孩子試卷上的分數勃然大怒;

多少次,我們為了讓孩子實現「彎道超車」而將暑假安排得日無暇晷;

多少次,我們因為孩子玩手機電腦而給予他們非常嚴厲的呵斥與懲罰;

多少次,我們總把孩子當孩子而剝奪他們家務勞動的機會。

……

這些在我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教養,卻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成長。

所謂「 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為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一場修己德行,修己內在,修己觀念的蛻變。

育兒的道路上,我們都是新手,誰不是一邊升級,一邊打怪?關鍵是我們在這場永無休止的戰役中,需要不斷成長,給予孩子最適合成長的沃土。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前幾天刷到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四歲的小姑娘用了6個月的時間從認字母到GE4.5的傳奇經歷。GE4.5是美國STAR閱讀能力的測試成績,相當於初中閱讀水平,才四歲的娃,那可不是一般的牛氣。

6個月從認字母到GE4.5

這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也許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是能控制住「比較」的,因為畢竟太遙遠了,即使我們現在努力奔跑,也無法實現這個目標。

但下面這些時候,我想每位父母儘管知道比較對孩子的不利影響,還是會控制不住地比較。

幼兒園門口,一群家長在等待著孩子。

「我家孩子學跆拳道已經一年了,你孩子在學幾年了?到藍帶了嗎?」

「我兒子現在3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就能出結果,你家孩子能做到幾百以內的加減法了?」

「我姑娘這個周末要去考舞蹈三級了,你姑娘考了幾級了?」

我想當每一個問題你都回答「沒有」的時候,你的內心已經起了波瀾,甚至暗暗下決心回去就給孩子報上一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因為這些似乎我們踮踮腳就能夠著,只是平時沒踮起腳。

踮起腳

就是這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多少父母為之努力啊!

我們總是對孩子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希望他能完成我們未曾實現的願望,但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普通,卻無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這不公平。

作為父母,總是仰望天空,看看孩子飛得有多高,卻未曾關心過孩子飛得那麼高累不累,怕不怕,更不曾問過孩子是否想飛得那麼高。

比較在所難免。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明確指出:做到不比較非常困難。

因為當父母進入學校,開始與其他父母進行互動時,才意識到,原來教育孩子是多種多樣的。在與別人的比較互動中,不斷反思、優化自己的教育方式。

比較孩子

但教育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適合別人家孩子的方法,卻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一對兒女,採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一個在家由自己教,一個送往學校學習,兩個孩子的發展都非常不錯。

「孩子生而不同」,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當我們用別人家孩子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孩子時,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發展軌道和發展節奏。

學會放手,把孩子的童年還給孩子。

前段時間與一位暑期培訓班的負責人聊天,他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孩子「充實」的暑假,用孩子媽媽的話說是「彎道超車」。

一三五上午補習數學,下午補習英語;

二四六上午預習物理,下午預習化學;

周天上午練書法,周天下午寫作業。

即使是這樣,孩子的媽媽還在網上給孩子預約了英語一對一外教,每天晚上45分鐘。

對這個孩子表示十二萬分的同情。

不要以為這樣瘋狂的補習是個例,推開補習班的大門,有80%以上的孩子在這個暑假至少報了2門以上的培訓班或興趣班。

還記得曾經刷爆朋友圈的那篇《月薪三萬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文章嗎?那位高管媽媽的財務預算自始至終透露著為人父母的焦慮。

《月薪三萬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

試問,這樣沒有自由的童年,作為孩子,焦慮嗎?願意要嗎?

別再為孩子的不聽話而憤憤不平了,更別再把「為你好」當作「綁架」孩子自由的藉口。

想實現「彎道超車」沒有問題,這一切都應建立在孩子自主自願的過程中,而不是父母強制安排,並以犧牲孩子的自由為代價。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就梳理了孩子缺乏自由時間所導致的後果:

  • 他們不會自娛自樂,只會纏著家長不放;
  • 他們無法參與靜態和相對獨立的活動,諸如窩在沙發上看書、畫畫或利用身邊的事物進行創意活動等;
  • 他們缺乏想像力;
  • 他們無法消化日常積壓的情緒,不知道如何紓解壓力;
  • 他們不容易接受他人的鼓勵;
  • 他們不知道如何獨立生活。

孩子失去自由

恐怕又有父母說了,孩子還小,我給他安排好,有錯嗎?

不能說有錯,也不能說沒錯,關鍵是一個度,這個度把握好了,孩子的人生也就把握好了。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所有愛都是指向親密,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指向分離的。」當你以「為他好」的名義去安排他的人生道路時,親子關係就會失去平衡——一個不尊重,一個不聽話。

人生是一趟不可逆的列車,逝去的童年永遠不會再回來。把孩子的童年還給孩子,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是為人父母最深沉的愛。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今天,為人父母的最大心願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擁有無限趨於完美的人生,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而這個願望實現的過程,卻並不是坦途,而是布滿荊棘,《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已經告訴了我們18個家庭教育誤區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法,這需要我們父母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並逐漸退出孩子的生活,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就像《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書中說的那樣:「家長唯一能為孩子們做的,就是為他們在發現獨特而美好自我的路途時喝彩,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育兒並非一帆風順,父母不焦慮才是正解
    雖然吵了架,可是他的內心,又暴露了他還是很在意我很愛我。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確實是有些過了,我們之間的導火索就是學英語事件,因為我很焦慮,怕他落後,所以要求過多。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變得越來越焦慮。這種焦慮感甚至有時影響了我和孩子的溝通,相信很多家長和我一樣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 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封面低音·北京聯合出版社2020年5月份新出版的育兒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後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正好在這個階段給了我很多心理緩衝。
  • 做不焦慮的父母,先了解5—8歲常見育兒誤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在這樣的心情下,看到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一下子被它的書名所吸引。這本書以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的18個教養誤區為主線,幫助家長們識別育兒誤區,遠離不必要的焦慮,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暢銷書作者,多家專欄的定期撰稿人,同時也是十幾年的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
  • 家庭教育|5~8歲育兒避坑指南,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當了媽媽以後,我開始關注育兒類、家庭教育相關的書,最近讀了麗莎•舒格曼《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面提到5~8歲孩子的18個育兒誤區,如孩子去幼兒園,哭鬧怎麼辦?孩子要不要做家務?孩子沉迷手機、電子產品怎麼辦?孩子交不到朋友怎麼辦?作者麗莎•舒格曼,兩個女孩的媽媽,學校老師,研究兒童心理20多年,在書中她用具體案例,追根溯源,提出了她的教養建議和方法。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當了父母之後是開心的,但是很多父母也開始焦慮,隨著孩子的長大,當父母的變得越來越焦慮。而這日復一日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也讓孩子變得敏感焦慮,那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掌握育兒的尺度,如何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讓我們不再焦慮呢?
  • 你之所以焦慮,是不懂親子教育裡,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愛
    如何破解這樣的怪圈:孩子擁有美好的童年,父母不焦慮?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中分享了自由成長。讓孩子自由成長,父母學會恰當的放手。麗莎·舒格曼研究兒童心理二十多年,從事兒童教育工作十餘年,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希望幫助家長們真正地遠離育兒煩惱、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春天的梨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梅花。一年四季,花香不斷。
  •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育兒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正如英國著名教育伯特.斯賓塞所說:「如果父母從來沒有受過養育孩子的教育,但卻大膽地從事教養兒童這個艱巨的任務,就好像一個做生意的人不會算帳,一個沒有學過解剖學的人做外科手術一樣.....」所以,如果我們想在教育孩子上有所作為而不是「聽天由命」的話,就需要對教育孩子有敬畏之心,要去好好學習。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有邊界的自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前言】我們都說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在修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性格、心態,多少次被孩子氣崩,多少次攥起的拳頭又默默地放下來,默念一百句:親生的,親生的……孩子上學了,家長會上老師的委婉批評,鮮紅的寫著「鄙視」二字的試卷,也在暗自提示父母們:你家孩子是個笨蛋,滿分100分的試卷竟能考50分,正好是一半,他們班上最高分是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學會放手,學會愛
    一本育兒書,也許你從書中發現不一樣的經典案例,成為你教育孩子的參考指南。她用二十多年來的時間觀察「未能如願」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並以十幾年小學老師和兩個孩子母親的身份一直提醒家長們:生活永遠是不斷變化的,請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們的童年還給他們。
  • 育兒路上,你嘮叨了嗎?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
    我們應該試著相信孩子,讓她有獨立成長的機會,那麼你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父母的格局》裡,黃靜潔老師提到他的兒子在12歲那年寫的一篇作文《父母總是過度保護孩子》一文中提出了幾個論點:1、孩子是需要獨立與自由才能成長的。
  • 陪孩子寫作業感覺心累?育兒路上的誤區,你踩了多少個
    大抵是因為我們都希望「培養完美孩子」,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一個個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同時我們也想做「完美家長」,並且這一誤區中不可自拔。前幾天,收到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書中提到的18個育兒誤區,都是我們曾經或即將要經歷的,深有感觸。
  • 教養孩子3個誤區,你中了嗎?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才能滋養他們
    身為兩個孩子媽媽的麗莎·舒格曼在10幾年的教師生涯中,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從而變得焦慮,忍不住安排孩子生活,督促孩子拼命爭輸贏。為了提醒廣大家長跳出培養「完美孩子」的教養誤區,她撰寫了《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
  • 《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如何在焦慮的育兒路上前行?
    因為我全職五年,正處在養育二胎的焦慮和迷茫之中。我不知道是該給四歲的大寶報平衡車俱樂部的訓練班還是幼兒英語學習班;不知道大寶跟小寶爭搶玩具時,我是該幫忙還是「袖手旁觀」,給他們自己解決的權利; 不知道當大寶犯錯,頂嘴,發脾氣時應該如何正確的教育……我寄希望於育兒書上,可是所有的育兒書都沒有針對性的具體解決辦法。
  • 給父母的禮物:育兒書籍整理,養育孩子從來不是打一頓那麼簡單
    給孩子最牛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高度,足以讓孩子站在肩頭,看到未來。成長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的成長何不是父母的修行,養育一個身體健康、性格健全、有成長型思維、對社會有用的孩子,父母首先得明白,你能給孩子什麼?
  • 書單|愛是一場修行:父母改變了,孩子就會改變
    3年兩個男孩,成為媽媽後,有過焦慮、有擔心、有壓力等情緒的洗禮,現在回望,還好有些育兒書籍在關鍵時刻為我點亮一盞燈。育兒就是育兒,這些育兒書籍不僅教會我一些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更是更新了我的育兒理念,陪伴著我一起成長。下面,盤點給我兒童教育帶來很大收穫感的5本書。
  • 育兒路上70%的痛苦,都是由焦慮產生的
    每一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長大、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正是因為目標過於理想,才導致許多父母們都陷進了深深的育兒焦慮中。嚴重的育兒焦慮不僅會妨害父母的正常生活,甚至會讓父母們以「付出感」為藉口,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最終導致親子關係破裂。
  • 一個「恰到好處」的父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然而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總是擔心,自己為人母親,會不會因為自己的無知和犯錯最終傷害了孩子。其實,恰到好處的父母,就是你在愛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好好的愛自己。1從孩子未出生開始,許多父母們就開始了在漫長的育兒之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希望能夠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企圖成為孩子心目中的驕傲。
  • 育兒,是父母的修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父母大可不必過度焦慮,給孩子成長一點時間,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抱著理解的態度。孩子還小,很多事情做不好,這是正常的,父母要給孩子時間去學習和適應,孩子不是做不好,只是需要一個過程,做父母的不必親歷親為,事事包辦。
  • 搞定育兒三要素,做一個不焦慮的父母
    中國家長心情的主旋律就是兩個字:焦慮! 對家長不友好的環境,必然對孩子也不友好;家長承擔的壓力,也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轉嫁到孩子身上;只要看一下那些遍地開花的興趣班、補習班,那些流傳甚廣的搞定孩子的招數,甚至關於怎麼打孩子才是「愛」的懲罰等等變態理論,就明白這個環境對孩子是多麼的不友好了;其實即便家長只是內在有壓力,表面還沒有說什麼做什麼,孩子已經可以感受到這種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