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爸爸在微信群分享了自己陪伴6歲孩子通過5場英語考試——兩場小小託福,一場劍三,一場KET和一場PET的經歷,其中含金量最高的PET考試拿到了B1英語證書,可以對標雅思4.5分。
還沒等我從震驚中反應過來,群裡又一位媽媽甩出了孩子申請上海閔行公辦小學所作的準備。
小學一年級學前準備
入學準備不僅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等基本學科,還有達到素雞水平的自由式、籃球和主持,6歲的孩子已經準備要考二胡三級了。據這位媽媽說,這樣的準備,申請公辦學校只能算是勉強合格,因為雞娃、牛娃一大批,她家孩子只能算是普娃。
是不是已經繞暈了?什麼雞娃、牛娃、普娃?
這是近幾年北上廣深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即不停的讓孩子去學習、去拼搏。
普娃,就是指普通孩子;這麼看來,普娃也是分「級別」的。
牛娃,就是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孩子,比如奧牛,即數學比較好;英牛,即英語比較好,這個好指的是至少能看英文原版著作。
而雞娃,指的是各種才藝情商活動統統包含,什麼馬術、擊劍、鋼琴、圍棋、畫畫等等。
現在的你,是不是有種滿滿的焦慮感?人家的孩子不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連奔跑的過程都是以光速前進的。
沒錯,焦慮是這屆父母身上烙印最深的標籤。
無論孩子處於什麼狀態,總能讓父母找到焦慮的點。
五歲的孩子300以內的加減法需要思考才能算出,六歲的孩子奧數才刷到四年級,七歲的孩子只會幾百首詩詞,這些在普通人看來已經非常牛的成長,卻還是讓他們的父母們夜不能寐,焦慮不安。
如何才能在育兒的道路上不那麼焦慮?
如何才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美國作家麗莎·舒格曼所著的《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和啟發。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的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作者。這次,她將目光聚焦在5~8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身上,總結出這個年齡段孩子父母常見的18個教養誤區,並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給出教養建議和解決方法。
其實,一開始翻看這本書的目錄,想讀的欲望並不強烈,直到看到作者的這句告誡:教養之道並非坦蕩大道,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們的童年還給他們。
電視劇《三十而已》最近爆火,劇中顧佳為了兒子「拼命」的狀態令人動容。
為了能讓學校董事的太太寫一封入園推薦信,她赤腳從21樓走下,蹲在地上幫王太太提鞋、穿鞋。
當好朋友鍾曉芹看到顧佳的「卑微」和「委屈」時,難過得直掉眼淚。顧佳卻滿不在乎地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不需要靠別人,就靠自己。」
電視劇《三十而已》
就是這場修行,讓我們體會到了育兒道路上的荊棘叢生。一些我們奉為圭皋的理念,比如顧佳一定要讓兒子上貴族幼兒園,卻是實實在在的教養誤區。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就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教養現象,列出了18種教養誤區。
18種教養誤區
這18個教養誤區,總有一種直戳你的心房,每一個誤區都有可能讓父母們變得焦慮不已,讓孩子變得疲憊不堪。
多少次,我們看到孩子試卷上的分數勃然大怒;
多少次,我們為了讓孩子實現「彎道超車」而將暑假安排得日無暇晷;
多少次,我們因為孩子玩手機電腦而給予他們非常嚴厲的呵斥與懲罰;
多少次,我們總把孩子當孩子而剝奪他們家務勞動的機會。
……
這些在我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教養,卻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成長。
所謂「 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為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一場修己德行,修己內在,修己觀念的蛻變。
育兒的道路上,我們都是新手,誰不是一邊升級,一邊打怪?關鍵是我們在這場永無休止的戰役中,需要不斷成長,給予孩子最適合成長的沃土。
前幾天刷到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四歲的小姑娘用了6個月的時間從認字母到GE4.5的傳奇經歷。GE4.5是美國STAR閱讀能力的測試成績,相當於初中閱讀水平,才四歲的娃,那可不是一般的牛氣。
6個月從認字母到GE4.5
這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也許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是能控制住「比較」的,因為畢竟太遙遠了,即使我們現在努力奔跑,也無法實現這個目標。
但下面這些時候,我想每位父母儘管知道比較對孩子的不利影響,還是會控制不住地比較。
幼兒園門口,一群家長在等待著孩子。
「我家孩子學跆拳道已經一年了,你孩子在學幾年了?到藍帶了嗎?」
「我兒子現在3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就能出結果,你家孩子能做到幾百以內的加減法了?」
「我姑娘這個周末要去考舞蹈三級了,你姑娘考了幾級了?」
我想當每一個問題你都回答「沒有」的時候,你的內心已經起了波瀾,甚至暗暗下決心回去就給孩子報上一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因為這些似乎我們踮踮腳就能夠著,只是平時沒踮起腳。
踮起腳
就是這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多少父母為之努力啊!
我們總是對孩子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希望他能完成我們未曾實現的願望,但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普通,卻無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這不公平。
作為父母,總是仰望天空,看看孩子飛得有多高,卻未曾關心過孩子飛得那麼高累不累,怕不怕,更不曾問過孩子是否想飛得那麼高。
比較在所難免。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明確指出:做到不比較非常困難。
因為當父母進入學校,開始與其他父母進行互動時,才意識到,原來教育孩子是多種多樣的。在與別人的比較互動中,不斷反思、優化自己的教育方式。
比較孩子
但教育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適合別人家孩子的方法,卻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一對兒女,採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一個在家由自己教,一個送往學校學習,兩個孩子的發展都非常不錯。
「孩子生而不同」,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當我們用別人家孩子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孩子時,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發展軌道和發展節奏。
前段時間與一位暑期培訓班的負責人聊天,他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孩子「充實」的暑假,用孩子媽媽的話說是「彎道超車」。
一三五上午補習數學,下午補習英語;
二四六上午預習物理,下午預習化學;
周天上午練書法,周天下午寫作業。
即使是這樣,孩子的媽媽還在網上給孩子預約了英語一對一外教,每天晚上45分鐘。
對這個孩子表示十二萬分的同情。
不要以為這樣瘋狂的補習是個例,推開補習班的大門,有80%以上的孩子在這個暑假至少報了2門以上的培訓班或興趣班。
還記得曾經刷爆朋友圈的那篇《月薪三萬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文章嗎?那位高管媽媽的財務預算自始至終透露著為人父母的焦慮。
《月薪三萬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
試問,這樣沒有自由的童年,作為孩子,焦慮嗎?願意要嗎?
別再為孩子的不聽話而憤憤不平了,更別再把「為你好」當作「綁架」孩子自由的藉口。
想實現「彎道超車」沒有問題,這一切都應建立在孩子自主自願的過程中,而不是父母強制安排,並以犧牲孩子的自由為代價。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就梳理了孩子缺乏自由時間所導致的後果:
孩子失去自由
恐怕又有父母說了,孩子還小,我給他安排好,有錯嗎?
不能說有錯,也不能說沒錯,關鍵是一個度,這個度把握好了,孩子的人生也就把握好了。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所有愛都是指向親密,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指向分離的。」當你以「為他好」的名義去安排他的人生道路時,親子關係就會失去平衡——一個不尊重,一個不聽話。
人生是一趟不可逆的列車,逝去的童年永遠不會再回來。把孩子的童年還給孩子,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是為人父母最深沉的愛。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今天,為人父母的最大心願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擁有無限趨於完美的人生,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而這個願望實現的過程,卻並不是坦途,而是布滿荊棘,《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已經告訴了我們18個家庭教育誤區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法,這需要我們父母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並逐漸退出孩子的生活,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就像《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書中說的那樣:「家長唯一能為孩子們做的,就是為他們在發現獨特而美好自我的路途時喝彩,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