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焦慮的父母,先了解5—8歲常見育兒誤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2020-09-03 糖果媽媽愛孩子

復學上班後我們實行6天制,工作十分緊張忙碌,隨著小學、幼兒園也陸續復學,我們這些媽媽教師又面臨接送自家孩子上下學、輔導作業、提高成績等問題,周圍開始充斥著焦躁的氣氛。

面對著個頭一天天竄高的兩個孩子,我也倍感壓力,尤其在當前充滿變數的大環境下,真不知道怎樣教育,才能讓他們有一個明朗的未來。

在這樣的心情下,看到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一下子被它的書名所吸引。讀完之後,特別認同作者的理念: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養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父母能夠傳授給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後可以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

這本書以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的18個教養誤區為主線,幫助家長們識別育兒誤區,遠離不必要的焦慮,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

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暢銷書作者,多家專欄的定期撰稿人,同時也是十幾年的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她在這本書裡一直提醒家長們:生活永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請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們的童年還給他們。

今天重點來分享5——8歲孩子父母常見的3個誤區:想讓孩子保持學術競爭力,就必須報更多的輔導班與興趣班、科技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和孩子太小還不能幹家務。


誤區一、想讓孩子保持學術競爭力,就必須報更多的輔導班與興趣班。

周末和假期被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填充得滿滿當當,已經成了新時代青少年的標配。父母知道輔導班讓孩子和自己都很忙很累,可是對於未來的憂慮,讓很多人還是選擇「寧願現在苦點累點,給孩子的以後多點保障。」

但問題是孩子付出的代價,可不僅僅是現在苦點累點這麼簡單。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中梳理了孩子缺乏自由時間所導致的後果:

  • 缺乏放鬆及自我疏解的機會,無法及時釋放壓力緩解焦慮,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 對父母更加依賴,無法學會自立。
  • 無法參與靜態和相對獨立的活動,比如閱讀。
  • 缺乏想像力,無法進行創意活動。



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過於滿當,會阻礙孩子成長。

當然,興趣班本身並無問題,因為感悟自身之外更廣闊的世界本就是成長的必由之路,孩子也能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如何樹立自尊自信等。

但父母要把握好度,懂得取捨,不要一味跟風。

作者對課外活動的建議是「在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做加法」,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時間。

不要擔心自由玩耍是在浪費時間,會讓孩子落後於其他爭分奪秒上課外班的同學。因為研究指出:

孩子在放空的狀態下,思維極度活躍且富有創造性、可以自主探索世界、形成獨特的興趣、沉浸在有助於激發幸福感的幻想遊戲中、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理智地管理時間,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能力。


誤區二:科技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現在高科技電子產品層出不窮,一兩歲的孩子都能無比嫻熟地玩手機,我們常戲稱手機為哄娃神器,有時不得不把孩子帶到學校,卻要去上課的情況下,把孩子和手機一起留在辦公室,保證能45分鐘不哭不鬧不作妖。

可電子產品超強的吸引力也讓父母發愁,不給手機就不吃飯、關掉電視就嚎啕大哭、軟磨硬泡就要ipad等現象時有發生,既有害孩子健康,又影響學習。

有些父母一邊擔憂一邊縱容,而另一些則採取強硬措施,乾脆不讓孩子碰任何電子產品。

對此,《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作者有更加理智的看法。她說:

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數位化的社會,需要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和未來職場中通曉科技知識,熟練使用科技產品,並以此作為聯繫他人、聯繫社會的主要工具。

對於未來的大勢所趨,一味靠堵,把孩子和一切高科技電子產品隔絕開來,既不可行,也不應該。

當然,也不能讓孩子隨心所欲。更智慧的做法是,作為電子產品的提供者,父母有權、也有責任在孩子初次接觸時,建立清晰的使用規則並加以監督。

包括使用時長、時段、觀看的內容、聯繫的人群、注意事項等,都做出明確的要求。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就細節進行協商,考慮孩子的意見,但規則一旦制定下來,就要堅決執行。

誤區三:孩子太小了,還不能幹家務。

觀察了一下周圍的家庭,孩子做家務的並不多。普遍的原因是現在的孩子學業任務重,父母不想再讓家務擠佔孩子的時間,還有的媽媽比較能幹,覺得孩子幫忙也幹不好,還需要自己收拾殘局,反而更浪費時間,不如不讓他插手。

可作者指出,孩子做家務的意義不僅僅是「幫父母」那麼簡單。

首先,做家務能為家庭出力,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一份子,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有助於培養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歸屬感是孩子願意主動積極進取的基礎。

而孩子一旦擁有了責任感,就會體現在各個方面,包括學習。我見過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事事包辦,不讓孩子有任何自我負責的機會,卻希望孩子在學習中能夠主動自覺、有責任心,這是不科學的。

其次,孩子未來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必須具備必要的生活技能。這些能力並不是長到一定的年齡自然就能會的,需要通過常年的反覆練習才能掌握,做家務正好是練習生活技能的好機會。

而且孩子掌握了這些技能,就會有一種勝任感和掌控感,自然對未來充滿自信和希望。

此外,通過參與家務勞動,孩子能學會互相合作、幫助他人、一起努力工作的意義等,還能懂得換位思考,感受到爸爸媽媽的付出,並鍛鍊孩子設身處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能成為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在做事過程中,感受到的像被成人一樣對待的認可和尊重,同樣對孩子有著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

通過做家務讓孩子得到鍛鍊,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大家都恨不得傾盡所有都給孩子,但更多不一定就更好。我們總有一天要離開孩子,讓孩子掌握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本領,將來可以很好地地獨立生活,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根本目的。

就像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中所說的那樣,學會放手,學會愛,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吧。

讓孩子具備愛與被愛的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自我管理、獨立生活的能力、能夠自信、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的挑戰,享受自由、豐富、完滿的人生,才是我們為人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更多精彩】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寫在評論區和我一起討論吧。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喜歡讀書,喜歡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美國作家麗莎·舒格曼所著的《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和啟發。《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的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當了父母之後是開心的,但是很多父母也開始焦慮,隨著孩子的長大,當父母的變得越來越焦慮。而這日復一日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也讓孩子變得敏感焦慮,那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掌握育兒的尺度,如何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讓我們不再焦慮呢?
  • 家庭教育|5~8歲育兒避坑指南,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當了媽媽以後,我開始關注育兒類、家庭教育相關的書,最近讀了麗莎•舒格曼《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面提到5~8歲孩子的18個育兒誤區,如孩子去幼兒園,哭鬧怎麼辦?孩子要不要做家務?孩子沉迷手機、電子產品怎麼辦?孩子交不到朋友怎麼辦?作者麗莎•舒格曼,兩個女孩的媽媽,學校老師,研究兒童心理20多年,在書中她用具體案例,追根溯源,提出了她的教養建議和方法。
  • 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封面低音·北京聯合出版社2020年5月份新出版的育兒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後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正好在這個階段給了我很多心理緩衝。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教養孩子3個誤區,你中了嗎?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才能滋養他們
    身為兩個孩子媽媽的麗莎·舒格曼在10幾年的教師生涯中,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從而變得焦慮,忍不住安排孩子生活,督促孩子拼命爭輸贏。為了提醒廣大家長跳出培養「完美孩子」的教養誤區,她撰寫了《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育兒並非一帆風順,父母不焦慮才是正解
    美國一位知名專欄的作家、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作者麗莎·舒格曼,以十幾年從事兒童教育的實踐經驗,出版了《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它的宗旨是「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告誡家長們生活是不斷變化的,一定要放下高期待,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做不焦慮的父母
  • 你之所以焦慮,是不懂親子教育裡,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愛
    如何破解這樣的怪圈:孩子擁有美好的童年,父母不焦慮?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中分享了自由成長。讓孩子自由成長,父母學會恰當的放手。麗莎·舒格曼研究兒童心理二十多年,從事兒童教育工作十餘年,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希望幫助家長們真正地遠離育兒煩惱、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春天的梨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梅花。一年四季,花香不斷。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學會放手,學會愛
    一本育兒書,也許你從書中發現不一樣的經典案例,成為你教育孩子的參考指南。她用二十多年來的時間觀察「未能如願」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並以十幾年小學老師和兩個孩子母親的身份一直提醒家長們:生活永遠是不斷變化的,請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們的童年還給他們。
  • 多數父母存在養育焦慮,18個養育誤區來「減壓」
    作為兩個男孩的媽媽,我明顯感覺母親群體的焦慮。娃走路比同齡的慢,擔心;娃說話慢,更是擔心;娃,好動活潑,情緒多變,擔心……感統問題、多動症、自閉症等這些專業心理學問題也成為很多早教機構宣傳的關鍵點。周邊充滿育兒焦慮的環境、以及焦慮的內心,讓我們育兒路上心驚膽戰了。更別提,上幼兒園後,老師請去學校、孩子學習問題、社交問題、自理能力等問題了。
  • 陪孩子寫作業感覺心累?育兒路上的誤區,你踩了多少個
    所以,才有「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這樣一個說法吧。為什麼會這樣?大抵是因為我們都希望「培養完美孩子」,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一個個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同時我們也想做「完美家長」,並且這一誤區中不可自拔。前幾天,收到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書中提到的18個育兒誤區,都是我們曾經或即將要經歷的,深有感觸。
  • 父母逼著孩子道歉,暴露育兒常見誤區
    那麼小孩子打了人,卻不願意道歉,你覺得該不該強迫他們道歉呢?不同應對方法,結果也不盡相同,其中還有很多育兒誤區,你中招了麼?這位媽媽的做法,可能在大家看來也沒什麼問題,很多父母可能面對這事兒,都會這樣做,但這樣的做法,卻暴露了父母在育兒方面的誤區。你知道麼?
  • 如何做到不吼、不怒、不驕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但仔細一想,這其實反應了在養育問題上,父母的焦慮。麗薩·舒格曼的新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就是為了解決父母的焦慮問題。當我們自己還是孩童的時候,我們會在戶外盡情玩耍,直到父母扯著嗓子喊我們回家吃飯,我們會玩10根木棍、5顆石子、一盒知了。天氣熱的時候,就在家裡看電視、做手工、做家務,一刻也沒有閒著。那時候,我們覺得童年就該如此。
  • 那個被父母「狠心」對待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走出教育誤區,做不焦慮的父母。言下之意是,養育孩子,先修煉自己的內心,成為學習型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做到不在比較的洪流中焦慮的母親,那就看看《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就向我們提出了18個育兒誤區,其中我整理出了8條比較關鍵的,包括我自己也在育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各位家長朋友們一起分享。 1、成績至上,現實是學習基本生存技能更重要。
  • 「做不焦慮的父母」,你的「不焦慮」就是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教育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一歲半的大寶在幼兒園入學面後就被淘汰了,這讓寶媽Irene十分焦慮。因為在香港,上不了好的幼兒園,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沒有好的文憑,就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會被社會淘汰。她同時也困惑不解,面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不過是一堆一歲半的寶寶在一起做遊戲而已。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我們現在的父母為什麼越來越焦慮。我們的生活中為什麼直升機父母變得越來越多,直升機父母就是說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下孩子的頭頂,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關注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密集。不同經濟背景的父母實施不同的教養方式。首先,一個社會的藍領階層的收入,將決定著家長是否足夠焦慮。第二父母的地位和社會關係,還有父母是否長期和孩子一起生活也會影響父母的焦慮程度。育兒的價值觀,是:想像力,獨立性,勤奮。而我們大多數父母比較看中的只是勤奮。
  • 孩子沉迷玩手機不上學是廢了嗎?美國著名作家幫你分析教育誤區
    我本來要先處理一下這個父親的焦慮情緒,但他拒絕了,他不覺得是自己焦慮,而是直接把孩子送了過來。美國著名作家麗莎 • 舒格曼通過二十多年的觀察,總結出了家長在孩子教育上陷入的誤區。她在自己的著作《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這些誤區,給出了合理的應對策略。一、家庭教育都有哪些誤區?
  • 有了孩子之後才會知道的育兒「誤區」,你碰觸了沒?
    父母,作為唯一可以無證上崗的的職業,雖然不會像無證駕駛會被扣分扣錢,不會像三無產品會被沒收銷毀,但是所經歷的各種煎熬、不知所措到焦慮不已卻是找不出第二個職業能與之匹敵的。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剛入手的實操性的「知識」——《兒保醫生手記——懂方法的父母不焦慮》。
  • 別擔心,育兒難題有妙招
    當爹媽的都知道帶娃兒比上班累多了,忍耐了大半年,終於盼到神獸出籠的日子,實在太不容易了!可在家瘋玩了這麼久,忽然要回歸校園,開始集體生活,很多娃兒不太適應,爹媽也不放心。而那些剛上幼兒園和小學的寶寶們,就更不適應了,所以開學季哭聲一片。說實在的,不僅娃兒有分離焦慮,「喜獲自由」的爹媽心裡也不好受。
  • 孩子學齡前有「6大敏感期」,不知道的父母,可能走入育兒誤區
    然而並不是每對父母都能稱之為「父母」,近年來我們看到數不勝數的例子,一些年輕的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不慎走入一些育兒誤區,對孩子產生難以挽回的傷害。要想讓孩子能夠順順利利長大,父母不能心太大,多了解一些育兒知識,多花時間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