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學上班後我們實行6天制,工作十分緊張忙碌,隨著小學、幼兒園也陸續復學,我們這些媽媽教師又面臨接送自家孩子上下學、輔導作業、提高成績等問題,周圍開始充斥著焦躁的氣氛。
面對著個頭一天天竄高的兩個孩子,我也倍感壓力,尤其在當前充滿變數的大環境下,真不知道怎樣教育,才能讓他們有一個明朗的未來。
在這樣的心情下,看到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一下子被它的書名所吸引。讀完之後,特別認同作者的理念: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養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父母能夠傳授給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後可以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
這本書以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的18個教養誤區為主線,幫助家長們識別育兒誤區,遠離不必要的焦慮,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
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暢銷書作者,多家專欄的定期撰稿人,同時也是十幾年的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她在這本書裡一直提醒家長們:生活永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請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們的童年還給他們。
今天重點來分享5——8歲孩子父母常見的3個誤區:想讓孩子保持學術競爭力,就必須報更多的輔導班與興趣班、科技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和孩子太小還不能幹家務。
周末和假期被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填充得滿滿當當,已經成了新時代青少年的標配。父母知道輔導班讓孩子和自己都很忙很累,可是對於未來的憂慮,讓很多人還是選擇「寧願現在苦點累點,給孩子的以後多點保障。」
但問題是孩子付出的代價,可不僅僅是現在苦點累點這麼簡單。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中梳理了孩子缺乏自由時間所導致的後果:
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過於滿當,會阻礙孩子成長。
當然,興趣班本身並無問題,因為感悟自身之外更廣闊的世界本就是成長的必由之路,孩子也能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如何樹立自尊自信等。
但父母要把握好度,懂得取捨,不要一味跟風。
作者對課外活動的建議是「在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做加法」,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時間。
不要擔心自由玩耍是在浪費時間,會讓孩子落後於其他爭分奪秒上課外班的同學。因為研究指出:
孩子在放空的狀態下,思維極度活躍且富有創造性、可以自主探索世界、形成獨特的興趣、沉浸在有助於激發幸福感的幻想遊戲中、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理智地管理時間,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能力。
現在高科技電子產品層出不窮,一兩歲的孩子都能無比嫻熟地玩手機,我們常戲稱手機為哄娃神器,有時不得不把孩子帶到學校,卻要去上課的情況下,把孩子和手機一起留在辦公室,保證能45分鐘不哭不鬧不作妖。
可電子產品超強的吸引力也讓父母發愁,不給手機就不吃飯、關掉電視就嚎啕大哭、軟磨硬泡就要ipad等現象時有發生,既有害孩子健康,又影響學習。
有些父母一邊擔憂一邊縱容,而另一些則採取強硬措施,乾脆不讓孩子碰任何電子產品。
對此,《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作者有更加理智的看法。她說:
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數位化的社會,需要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和未來職場中通曉科技知識,熟練使用科技產品,並以此作為聯繫他人、聯繫社會的主要工具。
對於未來的大勢所趨,一味靠堵,把孩子和一切高科技電子產品隔絕開來,既不可行,也不應該。
當然,也不能讓孩子隨心所欲。更智慧的做法是,作為電子產品的提供者,父母有權、也有責任在孩子初次接觸時,建立清晰的使用規則並加以監督。
包括使用時長、時段、觀看的內容、聯繫的人群、注意事項等,都做出明確的要求。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就細節進行協商,考慮孩子的意見,但規則一旦制定下來,就要堅決執行。
觀察了一下周圍的家庭,孩子做家務的並不多。普遍的原因是現在的孩子學業任務重,父母不想再讓家務擠佔孩子的時間,還有的媽媽比較能幹,覺得孩子幫忙也幹不好,還需要自己收拾殘局,反而更浪費時間,不如不讓他插手。
可作者指出,孩子做家務的意義不僅僅是「幫父母」那麼簡單。
首先,做家務能為家庭出力,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一份子,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有助於培養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歸屬感是孩子願意主動積極進取的基礎。
而孩子一旦擁有了責任感,就會體現在各個方面,包括學習。我見過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事事包辦,不讓孩子有任何自我負責的機會,卻希望孩子在學習中能夠主動自覺、有責任心,這是不科學的。
其次,孩子未來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必須具備必要的生活技能。這些能力並不是長到一定的年齡自然就能會的,需要通過常年的反覆練習才能掌握,做家務正好是練習生活技能的好機會。
而且孩子掌握了這些技能,就會有一種勝任感和掌控感,自然對未來充滿自信和希望。
此外,通過參與家務勞動,孩子能學會互相合作、幫助他人、一起努力工作的意義等,還能懂得換位思考,感受到爸爸媽媽的付出,並鍛鍊孩子設身處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能成為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在做事過程中,感受到的像被成人一樣對待的認可和尊重,同樣對孩子有著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
通過做家務讓孩子得到鍛鍊,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大家都恨不得傾盡所有都給孩子,但更多不一定就更好。我們總有一天要離開孩子,讓孩子掌握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本領,將來可以很好地地獨立生活,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根本目的。
就像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中所說的那樣,學會放手,學會愛,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吧。
讓孩子具備愛與被愛的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自我管理、獨立生活的能力、能夠自信、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的挑戰,享受自由、豐富、完滿的人生,才是我們為人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更多精彩】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寫在評論區和我一起討論吧。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喜歡讀書,喜歡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