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2020-08-13 宸媽碎碎念

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86篇原創內容。

全文共計3766字,大約需要4-6分鐘時間閱讀

暑假前,朋友聚會時,大家慣例問起我今年的暑假安排,正常情況下我的假期安排會有親子旅遊和兒子的補習,可是今年我沒有這樣安排,取消旅行計劃是迫於這場疫情,而取消似乎每個中學生都在參與的補習,是決定用這長達兩個月的假期來做一場全情的陪伴。

兒子上學期的學習情況不太好,網課期間背著我沉迷於網絡小說和遊戲,成績一落千丈,再加上青春期的到來,情緒極其不穩定,與其將他送到補習班,不如留在家裡好好陪伴,既可以省去來回奔波的辛苦,也可以在我的觀察下有意識的幹預。

暑假你好


隨著青春期少年的成長,我越發清晰的意識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因為錯過了小學中低段的習慣培養,所以這幾年我的養育重點都在試圖彌補之前的問題上,而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彌補了這裡,那裡又出現了狀況,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

聽了我的安排,同桌一個小夥伴壞笑著讚賞了我的勇氣,肯定了我的想法,並預言她將看到我崩潰的兩個月暑期生活……

時至今日,兩個月的假期即將結束,小結一下我們的假期生活:

有益的是:陪伴是有效的;查漏補缺也是有效的;情緒控制越來越好了;親子關係持續穩定。

但是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效率沒有想像中那麼高;我也會有焦慮情緒;孩子也會出現焦慮和崩潰情緒。

焦慮時常有


孩子焦慮和崩潰的點在於學習真的很辛苦,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我的督促,一方面是想要自我管理,另外一方面卻又希望我能幫助他在失控時將他拉回來。特別明顯的是在他失控後的挫敗感,那麼無助的對我說:「媽媽,幫幫我!」

我焦慮的點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青春期是一個自我快速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將逐漸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識,他們需要一方面適應自己身體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斷習得社會化過程中的各種自我發展要求,面對當前壓力十足的應試教育,孩子也想要一個緩衝區,可是哪裡有緩衝區?!家長能做的,即使內心再焦急,外表也要強裝穩定給孩子做那顆「定海神針」。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封面


低音·北京聯合出版社2020年5月份新出版的育兒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後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正好在這個階段給了我很多心理緩衝。

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的作者是麗莎 • 舒格曼——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作家、《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作者,GATEHOUSE的長期專欄作家、幽默作家,以及LITTLETHINGS.COM、BEINGAMOM.LIFE的定期撰稿人。

在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裡,麗莎 • 舒格曼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旨在幫助家長們真正地遠離育兒煩惱、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

雖然這本書是主要針對5-8歲孩子家長寫的家庭教育指導書,然而對於現在孩子已經讀初中的我而言,仍然具有極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青春期問題,都可以回到孩子的童年經歷中去尋找原因。

比如我家少年的習慣和情緒管理問題,我就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01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養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麗莎 • 舒格曼

現代的中國式家庭教育最難的是什麼?是讓父母們承認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個普通孩子,和普通的自己一樣,將擁有一個普通的人生。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的孩子?也許有。但是完美的孩子多不多?不多。

在各類資訊大爆炸的今天,我們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很多「別人家的孩子」,其實背後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沒有一個家庭教育是絕對的輕鬆的,與其去雞飛狗跳的努力培養一個完美的高智商孩子,不如努力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高情商孩子。

IQ?EQ?

卡耐基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人的經濟成就85%取決於人類基因所決定的天賦技能,包括人的性格以及人的溝通、協商和領導能力,只有15%取決於人的技能知識。

雖然成績對於孩子升學具有不可撼動的重要意義,但是分數絕對不應該成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一昧關心孩子成績的家長自身的壓力很大,傳達給孩子的壓力更大。

從事教育工作這麼長時間以來,我親自看到了身邊很多孩子在父母這樣的高壓力下,心理飽受摧殘。


《小歡喜》中的喬英子絕望到想跳海


前兩年的熱播劇《小歡喜》中,女孩喬英子就是在媽媽長期的壓力影響下失眠、抑鬱,最後被媽媽逼到離家出走還想跳海的。這些年屢屢曝光的孩子因為考差了自殺的新聞也是最好的例證。

而除了自殺這種慘烈的現象,還有大量的孩子患上了飲食功能失調、焦慮、睡眠紊亂甚至抑鬱症。我所在的學校,每年考試前,醫務室就會來很多「肚子疼」的孩子,其實大多數都是過於緊張而造成的假性「肚子疼」。

對於家庭教育,父母們的心態放正,不追求完美孩子,孩子的心理自然能夠找到更合適的空間來自我適應,最終才能夠養成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高情商!

02

父母能夠傳授給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後可以重新站起來,繼續前進。——麗莎 • 舒格曼

攀比是人類的天性之一。不論你承不承認,我們生活在一個處處都是攀比的世界:同事A的裙子比我的好看?!B家的孩子居然比我家的孩子更早扔掉遊泳圈?!C家的老公居然賺那麼多錢!……

麗莎 • 舒格曼在第15個誤區中強調:個體,尤其是孩子的發展是存在差異的,有時候,種子不發芽僅僅是因為季節未到而已。

種子發芽存在差異

拿她的大女兒舉例:大一時入選了優秀學生名單,並且積極投身於各種課外活動的雷莉,學前班時其實被老師建議重修,更因為她總是固執的按照自己的節奏行事不聽從老師的安排,被老師們戲稱為「雷莉時間」。

大部分家長會怎樣應對這樣的情況呢?估計會聽從老師的建議,讓孩子真的重修一個學前班吧?可是麗莎 • 舒格曼和丈夫大衛反覆商量對策,最終做出了不讓孩子重複上幼兒園,直接上小學的決定。

他們認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如果在孩子還沒有跨進小學校門的時候就對她下結論,未免為時過早!

事實證明,麗莎 • 舒格曼是對的,雷莉在後來的學習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節奏,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父母觀察到孩子的壓力就好


從麗莎 • 舒格曼家的事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家長們需要對孩子進行細緻的觀察,堅信孩子具有發展潛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需要提醒孩子的是:努力的過程最重要,只要盡力,結果自然不會差,即使結果讓人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孩子收穫到的經驗也是下一次成功時必不可少的。「跌倒」不可怕,站起來,吸取教訓,往前走就好!

03

從孩子的生活中退一小步,讓孩子們學會自己把控自己的生活。————麗莎 • 舒格曼

在學校工作這麼多年,每年開學初都會有不同的孩子和家長在學校門口上演「生離死別」的大戲,這些孩子和父母在校門口爭執著,症狀輕的小聲哭泣著,撒著嬌不進校門;再劇烈一點的在車裡哭著,拒絕自己背著書包進校門;最慘烈的往往會爭執一兩個小時,然後家長開始崩潰,生氣、大哭,孩子也大哭……

分離焦慮的背後是父母的不放手


入學造成的分離焦慮,似乎成了當下一個社會現象,為什麼會存在這個情況呢?

除了孩子自身的安全感造成的分離焦慮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自身對孩子過度依賴下的分離焦慮。面對孩子因為入學獨立造成的分離,他們會在這個時期下意識的用行為或語言暗示孩子,最終「引導」孩子和他們一起在校門口上演這齣「分離大戲」。

再大一點,是現在社會上的另外一個現象:媽寶男。

媽寶男是指過度依戀父母,成人後還不能獨立的成年人。而造成孩子這樣成人後還不能獨立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口口聲聲最愛孩子對孩子最好的父母!

獨立的孩子最值得培養


孩子的養育過程中,龍應臺說過:「所謂母子一場,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其實在教育這條路上,也是存在著多米諾效應的。從長遠來看,孩子越獨立,就越自信,適應能力也就越強。對於孩子而言,沒有什麼比依靠自己獨立完成任務更棒的事了。所以其實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家長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執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是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也是給孩子建立自信心。

前兩年有一篇熱門文章,講的是中外孩子的家務量的差異,和中國嬌生慣養的孩子相比,國外很多家庭有意識的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極其自然的要求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小到將髒衣服放入洗衣筐,飯前擺放碗筷,大到整理房間,修建草坪等等,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既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也順便培養了孩子的家庭集體意識感,家是我們每個人的,家務也是一家人都應該參與的。

孩子做家務獲得自信心


麗莎 • 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中提到一個讓孩子做家務更有意義的點: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孩子小時候能夠順手幫忙碌的媽媽做家務開始,媽媽對他的肯定給予孩子的自信就開始了。越多的肯定,越多的自信!

家長越放手,孩子越獨立,孩子越獨立,越自信!這就是典型的多米諾效應!

教育的多米諾效應


綜上,孩子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家庭教育要跟上孩子的變化,父母需要做的,除了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還應該正確認識到孩子的擅長點和短板,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從家務事開始,逐漸放手,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將孩子的童年還給孩子!

我喜歡麗莎 • 舒格曼的睿智,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是她用十幾年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的身份積累的財富,這些案例重現了重現家庭教育中各種「小宇宙爆發」的激烈時刻,並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給出教養建議和解決方法,《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推薦給你!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讚、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

相關焦點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美國作家麗莎·舒格曼所著的《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和啟發。《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的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
  • 家庭教育|5~8歲育兒避坑指南,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當了媽媽以後,我開始關注育兒類、家庭教育相關的書,最近讀了麗莎•舒格曼《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面提到5~8歲孩子的18個育兒誤區,如孩子去幼兒園,哭鬧怎麼辦?孩子要不要做家務?孩子沉迷手機、電子產品怎麼辦?孩子交不到朋友怎麼辦?作者麗莎•舒格曼,兩個女孩的媽媽,學校老師,研究兒童心理20多年,在書中她用具體案例,追根溯源,提出了她的教養建議和方法。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育兒並非一帆風順,父母不焦慮才是正解
    美國一位知名專欄的作家、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作者麗莎·舒格曼,以十幾年從事兒童教育的實踐經驗,出版了《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它的宗旨是「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告誡家長們生活是不斷變化的,一定要放下高期待,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做不焦慮的父母
  • 做不焦慮的父母,先了解5—8歲常見育兒誤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在這樣的心情下,看到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一下子被它的書名所吸引。讀完之後,特別認同作者的理念: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養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父母能夠傳授給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後可以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學會放手,學會愛
    一本育兒書,也許你從書中發現不一樣的經典案例,成為你教育孩子的參考指南。她用二十多年來的時間觀察「未能如願」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並以十幾年小學老師和兩個孩子母親的身份一直提醒家長們:生活永遠是不斷變化的,請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們的童年還給他們。
  • 你之所以焦慮,是不懂親子教育裡,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愛
    如何破解這樣的怪圈:孩子擁有美好的童年,父母不焦慮?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中分享了自由成長。讓孩子自由成長,父母學會恰當的放手。二、以不變應萬變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中分享到,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應當秉持隨機應變原則。我們的孩子,以及所處的環境,都在一直不斷的變化。
  • 如何做到不吼、不怒、不驕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但仔細一想,這其實反應了在養育問題上,父母的焦慮。麗薩·舒格曼的新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就是為了解決父母的焦慮問題。與其為了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以至於身心疲憊,倒不如在「數量上做減法,質量上做加法」,讓孩子自主選擇喜歡的項目,長期堅持下去。父母需要給孩子灌輸「勝敗乃兵家常事」,「輸贏並非人生定論」的理念,重要的是全情投入的過程。你不會有完美的人生,也就不應該奢望有完美的孩子。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當了父母之後是開心的,但是很多父母也開始焦慮,隨著孩子的長大,當父母的變得越來越焦慮。而這日復一日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也讓孩子變得敏感焦慮,那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掌握育兒的尺度,如何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讓我們不再焦慮呢?
  •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做「完美父母」,只做會成長的父母
    然而,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外在表現沒有達到標準,爸媽就會覺得丟面子,認為自己是不負責的父母,會被長輩親友嘲笑是不成功的父母。看到朋友圈裡別的家長在帶著孩子旅遊、畫畫、培養各種特長,焦慮就開始發作,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阻礙了孩子的天賦成長。所以,我們要求自己在「帶孩子」這件事上盡力做到完美。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愛的爬爬梯」。每一個階段,父母都需要面對一個新的,甚至是陌生的孩子。孩子越小,這個變化的過程就越快。
  • 教養孩子3個誤區,你中了嗎?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才能滋養他們
    身為兩個孩子媽媽的麗莎·舒格曼在10幾年的教師生涯中,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從而變得焦慮,忍不住安排孩子生活,督促孩子拼命爭輸贏。為了提醒廣大家長跳出培養「完美孩子」的教養誤區,她撰寫了《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我們現在的父母為什麼越來越焦慮。我們的生活中為什麼直升機父母變得越來越多,直升機父母就是說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下孩子的頭頂,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關注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密集。父母越來越焦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據專家研究,其實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原由解析:為什麼我們會使勁的去教孩子,而在父母那一代,他們對於教育沒有這麼關注,而且,那時的父母也不會像現在父母這麼焦慮,大家的教育方式都比較鬆散,不會像現在挑什麼學區房,老師也沒這麼大壓力,當時的工人和工程師的工資差不了多少,都是按級別來的。
  • 家庭教育如何擺脫焦慮
    調查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或「非常焦慮」  ■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隱形財富,是風險係數最低、最具價值的「家庭不動產」  ■想要育兒,需先育己,做具有底氣和素養的「硬核」父母,讓自己成為孩子從心理上認可的榜樣  ■在後物質時代,父母要學會對孩子的
  • 家庭教育,從學做更好的父母開始
    在過去的2020年,「雞娃」「內卷」是引發許多父母有所共鳴的熱詞。在這種教育焦慮的驅使下,密集型的養育、教育方式,讓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疲憊不堪。來到2021年,如何逃離焦慮,重新回歸教育的常識和本質,是父母們需要進一步冷靜思考的問題。新的一年,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
  • 父母的家庭教育沒有做好,痛苦的不僅僅是孩子
    很多失敗的父母都愛說自己生了一個「白眼狼」,供孩子吃、供孩子穿,最後卻換來自己老了以後孩子不僅惡語相向還出現暴力對待的行為。 他們把一切的過錯都推給了孩子,卻不知道孩子的改變和自己的教育息息相關。 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不要怪孩子變成這一副可怖的模樣。
  • 放下「完美」的執念,做「更好」的父母
    不少朋友都說,當媽以後,多了無處安放的焦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真正的起跑線不是孩子的表現,而是父母的育兒觀念。在孩子出生後,我感到焦慮無比,孩子咳嗽感冒,我就在想是不是自己餵養照顧孩子不夠注意;看到別的孩子會數數、會一兩個英語單詞,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錯過了重要的知識啟蒙階段;看到孩子不愛吃飯菜,我就在想是不是自己的廚藝不精,為什麼無法做出很多母嬰博主那麼色香味俱全的輔食……在這一連串追求完美的焦慮中,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自信了,直到有一天,孩子他爸說,感覺我整天愁眉苦臉、苦大仇深的
  • 他拋棄五個孩子,卻寫出世界教育著作?給焦慮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南
    我經常去的一家美容院的老闆懷孕了,跟我閒聊,說她最近很焦慮,害怕生了孩子之後養不好。「倒不是怕沒錢養,現在誰家都不至於窮得養不起孩子。就是怕自己教育不好,以後耽誤了孩子。」我從她身上,讀到了新手媽媽的焦慮。很多人可能都和她一樣,從未接觸過任何與育兒相關的知識,就已經做好了生孩子的準備。
  • 一個「恰到好處」的父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很多媽媽說,「自從做了媽媽,就忘記了自己是誰」的確,從為人父母開始,變化最大的,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媽媽。嬌弱的女孩,變成了鐵娘子曾經手機不離手的姑娘,已經變成孩子不離手了。很多時候,為人父母角色的轉變,不僅是角色的轉變。還有更多是內心的變化,以及生活方方面面的變化。面對嗷嗷待哺的孩子,沒有哪個媽媽希望孩子不好。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母愛
    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小心翼翼,用力過猛孩子經受不住,放任鬆懈孩子又可能成長走偏。這讓很多媽媽頭疼不以,所以,作為一個母親,一份恰到好處的愛,不僅能讓你輕鬆自在,更能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一個恰到好處的媽媽,會寬容而耐心地對待犯錯的孩子。而不會只是打擊孩子,責罵孩子笨手笨腳。03恰到好處的媽媽會懂得放手,得體退出做了媽媽,不要將自己跟孩子綁在了一起。過度的愛,只會讓彼此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 到底有沒有完美的父母?
    冷靜下來以後,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有沒有完美的父母?在我們心中,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孩子是自然而然的養育。但現實卻是,根據二八法則,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財富,導致了社會資源的不平衡。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不管是在教育、醫療 、就業等等各方面都是一路通吃。反過來,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就會陷入沒有資源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