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在學習了心理學知識之後,生怕自己被貼上「不盡責」的標籤,所以在養育孩子時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將從原生家庭帶過來的「不好」的性格特質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發達的年代,「養育孩子」已經成為一個不斷被眾人拿來檢視與討論的議題。每當網上出現引發爭議的育兒方式時,網絡上許多人就會開始討論為什麼這些方法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有的網友還會分享自己童年遭受過的類似傷痛。這讓很多父母感到壓力巨大,好像自己一不小心就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從而背上了沉重的「完美父母」的重擔。
這種觀念的結果是父母開始用高標準去看待孩子的表現。只有孩子乖巧懂事、有禮貌、成績好,並且受到周遭親朋好友的肯定,父母才會覺得自己是成功的爸媽。然而,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外在表現沒有達到標準,爸媽就會覺得丟面子,認為自己是不負責的父母,會被長輩親友嘲笑是不成功的父母。
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進一步放大了這種焦慮。看到朋友圈裡別的家長在帶著孩子旅遊、畫畫、培養各種特長,焦慮就開始發作,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阻礙了孩子的天賦成長。所以,我們要求自己在「帶孩子」這件事上盡力做到完美。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愛的爬爬梯」。每一個階段,父母都需要面對一個新的,甚至是陌生的孩子。孩子越小,這個變化的過程就越快。刻意追求完美的父母,往往會更加焦慮,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德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很多人認為剛成為父母的前兩年所帶來的壓力程度,比起離婚和失業所產生的壓力還嚴重。不僅如此,這些受訪者還說,如果坦承這些掙扎與不安,會讓他們看起來像是個很差勁的父母,會很沒面子。畢竟,大家都說「母愛是本性」「孩子出生後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好像當父母是件很自然、很簡單的事情。
但顯然,當父母不僅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的,而且需要持續的學習。前陣子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新手媽媽說自己生完孩子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她還說,如果可以重來,會選擇不要生小孩。她遭到眾多網友攻擊:「你自己決定要生的,生了就不要抱怨。」當父母承認自己的掙扎時,得到的不是接納與支持,反而是社會大眾與周遭親友的指責與批評。
當周遭沒有支持,許多爸爸媽媽只好戴上「完美父母」面具,隱藏起自己的挫折與掙扎。給自己戴上了「完美面具」,實際上也就相當於給孩子戴上了同樣的面具。因為只有孩子表現優異,只有孩子很成功,父母才會覺得有面子,覺得「我是個成功的父母」。
但是,「完美父母」並不存在,每個父母都會犯錯。而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父母,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花時間和力氣去了解他的父母。願意看見他們的需求、聽他們說話、不斷學習、不斷改變的父母。
在面對教養子女這件事時,父母可以選擇成為「學習者」,自己能不斷進步,所以可以接受自己有不會的事情,願意一點一滴地吸收並且理解,讓自己不斷成長提升。
「我的媽媽從來沒跟我道過歉,也從來不承認她做錯了。」曾有另一位年輕的來訪者這樣說,
「從小到大,什麼事情都是她說得對。有一次她錯怪我拿了她的東西,東西找到後,她也不跟我道歉,只是開玩笑地轉移話題。我真希望她可以跟我道歉,一次就好。」
許多人的童年經驗都是「我的父母從來都不跟我道歉」。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沒看過自己的父母示範如何健康地修補關係,所以長大成為父母后,也同樣不知道如何修補裂痕。於是,許多人在成為父母后開始追求完美,不敢犯錯或是不敢承認自己做錯——代際間的又一輪輪迴開始。
當父母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會犯錯,並且在犯錯後及時做修補,其實是在給孩子示範一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犯錯並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論是親子、婚姻、戀愛、職場,還是朋友關係,要維繫一段健康關係並不是確保「關係沒有裂痕」,而是要能夠辨識並承認這些裂痕,並且修補所產生的傷害。
關係破裂後需要伴隨著修補,這是許多父母忽略的事情。因為在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誰對你示範過如何修補關係。於是,很多人在成為父母后,無法接納自己犯錯,或是在傷害孩子後,不知道該如何承認錯誤,更不用說修補裂痕了。
父母要能夠辨認裂痕,承認並修補錯誤,第一步就是要練習成為不完美的父母,要接受身為人類就會犯錯的事實,這樣才能夠承認並接納自己的錯誤。只有拋下完美父母的面具,才能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需求,不然,如果父母只看見孩子的行為,就可能認為孩子做什麼都是故意的、認為都是孩子的錯,也就錯失了辨認與修補裂痕的機會。
我們不需要完美父母,也不需要完美小孩,我們需要的是正常的父母和正常的小孩。正常是指會犯錯,而且還可能常常犯錯。但是在犯錯後,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承認錯誤,修補關係。
這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樣的孩子,也沒有一樣的父母。當父母願意放下對「完美父母」的執著,試著讓孩子不再成為重大壓力源,而是學習陪伴著孩子成長,接受彼此的不完美,在互相理解與陪伴當中感受彼此的愛與信任,孩子也會更加輕鬆健康。
「足夠好的父母」不需要做那麼多,只要給予孩子基本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