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做「完美父母」,只做會成長的父母

2020-10-03 杭州海恩教育

很多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在學習了心理學知識之後,生怕自己被貼上「不盡責」的標籤,所以在養育孩子時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將從原生家庭帶過來的「不好」的性格特質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發達的年代,「養育孩子」已經成為一個不斷被眾人拿來檢視與討論的議題。每當網上出現引發爭議的育兒方式時,網絡上許多人就會開始討論為什麼這些方法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有的網友還會分享自己童年遭受過的類似傷痛。這讓很多父母感到壓力巨大,好像自己一不小心就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從而背上了沉重的「完美父母」的重擔。

這種觀念的結果是父母開始用高標準去看待孩子的表現。只有孩子乖巧懂事、有禮貌、成績好,並且受到周遭親朋好友的肯定,父母才會覺得自己是成功的爸媽。然而,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外在表現沒有達到標準,爸媽就會覺得丟面子,認為自己是不負責的父母,會被長輩親友嘲笑是不成功的父母。

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進一步放大了這種焦慮。看到朋友圈裡別的家長在帶著孩子旅遊、畫畫、培養各種特長,焦慮就開始發作,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阻礙了孩子的天賦成長。所以,我們要求自己在「帶孩子」這件事上盡力做到完美。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愛的爬爬梯」。每一個階段,父母都需要面對一個新的,甚至是陌生的孩子。孩子越小,這個變化的過程就越快。刻意追求完美的父母,往往會更加焦慮,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德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很多人認為剛成為父母的前兩年所帶來的壓力程度,比起離婚和失業所產生的壓力還嚴重。不僅如此,這些受訪者還說,如果坦承這些掙扎與不安,會讓他們看起來像是個很差勁的父母,會很沒面子。畢竟,大家都說「母愛是本性」「孩子出生後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好像當父母是件很自然、很簡單的事情。

但顯然,當父母不僅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的,而且需要持續的學習。前陣子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新手媽媽說自己生完孩子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她還說,如果可以重來,會選擇不要生小孩。她遭到眾多網友攻擊:「你自己決定要生的,生了就不要抱怨。」當父母承認自己的掙扎時,得到的不是接納與支持,反而是社會大眾與周遭親友的指責與批評。



當周遭沒有支持,許多爸爸媽媽只好戴上「完美父母」面具,隱藏起自己的挫折與掙扎。給自己戴上了「完美面具」,實際上也就相當於給孩子戴上了同樣的面具。因為只有孩子表現優異,只有孩子很成功,父母才會覺得有面子,覺得「我是個成功的父母」。

但是,「完美父母」並不存在,每個父母都會犯錯。而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父母,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花時間和力氣去了解他的父母。願意看見他們的需求、聽他們說話、不斷學習、不斷改變的父母。

在面對教養子女這件事時,父母可以選擇成為「學習者」,自己能不斷進步,所以可以接受自己有不會的事情,願意一點一滴地吸收並且理解,讓自己不斷成長提升。

「我的媽媽從來沒跟我道過歉,也從來不承認她做錯了。」曾有另一位年輕的來訪者這樣說,

「從小到大,什麼事情都是她說得對。有一次她錯怪我拿了她的東西,東西找到後,她也不跟我道歉,只是開玩笑地轉移話題。我真希望她可以跟我道歉,一次就好。」

許多人的童年經驗都是「我的父母從來都不跟我道歉」。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沒看過自己的父母示範如何健康地修補關係,所以長大成為父母后,也同樣不知道如何修補裂痕。於是,許多人在成為父母后開始追求完美,不敢犯錯或是不敢承認自己做錯——代際間的又一輪輪迴開始。



當父母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會犯錯,並且在犯錯後及時做修補,其實是在給孩子示範一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犯錯並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論是親子、婚姻、戀愛、職場,還是朋友關係,要維繫一段健康關係並不是確保「關係沒有裂痕」,而是要能夠辨識並承認這些裂痕,並且修補所產生的傷害。

關係破裂後需要伴隨著修補,這是許多父母忽略的事情。因為在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誰對你示範過如何修補關係。於是,很多人在成為父母后,無法接納自己犯錯,或是在傷害孩子後,不知道該如何承認錯誤,更不用說修補裂痕了。

父母要能夠辨認裂痕,承認並修補錯誤,第一步就是要練習成為不完美的父母,要接受身為人類就會犯錯的事實,這樣才能夠承認並接納自己的錯誤。只有拋下完美父母的面具,才能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需求,不然,如果父母只看見孩子的行為,就可能認為孩子做什麼都是故意的、認為都是孩子的錯,也就錯失了辨認與修補裂痕的機會。



我們不需要完美父母,也不需要完美小孩,我們需要的是正常的父母和正常的小孩。正常是指會犯錯,而且還可能常常犯錯。但是在犯錯後,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承認錯誤,修補關係。

這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樣的孩子,也沒有一樣的父母。當父母願意放下對「完美父母」的執著,試著讓孩子不再成為重大壓力源,而是學習陪伴著孩子成長,接受彼此的不完美,在互相理解與陪伴當中感受彼此的愛與信任,孩子也會更加輕鬆健康。

「足夠好的父母」不需要做那麼多,只要給予孩子基本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就夠了。

相關焦點

  • 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後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正好在這個階段給了我很多心理緩衝。——麗莎 • 舒格曼現代的中國式家庭教育最難的是什麼?是讓父母們承認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個普通孩子,和普通的自己一樣,將擁有一個普通的人生。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的孩子?也許有。但是完美的孩子多不多?不多。
  • 家庭教育,從學做更好的父母開始
    父母的養育滋養了孩子的心靈,老師的教育發展了孩子的學識,有著共同的責任與使命:讓孩子成才。家長和老師這對隊友,需要信任與配合,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肩並肩,一起走。老師通常是站在中立和客觀的角度在看待學生,而家長偶爾會帶有親情的因素。當家長對老師產生不信任,也會導致孩子不信任老師,即使才能再出眾的老師對孩子的教育也是無效的,這無疑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傷害。
  • 許可馨的父母沒出面?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由於涉及到她父母,接著蘇州市紀委監委通過其官方微博針對許可馨事件進行了回應。蘇州市紀委監委表示,如有確實線索涉及到我市黨員幹部、公職人員存在違紀違法問題的,將依規依紀依法進行處理。如果說許可馨年輕不知深淺,作為父母理應及時岀手,指出女兒之錯,制止事態蔓延,說到這裡,不由得不提起許可馨的家人。
  • 不做完美父母或許才是更好的父母
    在育兒這件事上,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父母,還有一群追求最好的父母。他們一旦成為父母,就告誡自己做一個最完美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他們每天被各種育兒知識洗腦,還常常在理念完全相反的育兒思想中,反覆衡量;他們這種極度追求完美的思想,也讓他們自身感到焦慮,甚至還產生不良情緒。
  • 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新時代的家庭教育怎麼做?
    我認為這麼多年來,一個很大的變化是越來越多的父母都認同和接納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關注家校合作,開始主動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今年3月,我通過網絡開展了一次家庭教育的視頻課程,將近50萬人在線收看,這足以說明中國的父母現在非常渴望學習,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父母在拼命育兒
    家長對孩子求學路上的投入除了錢財,還需要親自去讀書學習嗎?家庭教育究竟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多大作用呢?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成就動機」這一概念。孩子看到這麼個場景,心裡只會產生逆反情緒,家長自己都在玩手機、看電視打麻將,卻要求孩子認真學習,這怎麼給孩子帶來好的示範效應呢,這種家庭教育又如何能夠和學校培訓機構的教育接軌呢?不愛學習的父母不能帶領孩子進入書香世界之中,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
  •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只會阻礙孩子前行,要學會做淡定的父母
    在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父母對孩子總有各種各樣的擔心。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會擔心孩子會受傷,這點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孩子受傷,父母會比孩子更加難受,恨不得能夠代替孩子受傷,由於父母擔心孩子會受傷,他們會對孩子過度保護,甚至把孩子圈養起來,不讓孩子接觸外界,只為了減少孩子受傷的機率。
  •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紅臉、白臉」模式,對孩子成長有哪些好處?
    文/滕建躍 家庭教育的「紅臉白臉」模式就是作為教育方的父母兩人,一個人是紅臉角色,教育孩子是比較嚴厲的,孩子犯錯了要隨時指正批評;另一個人就是白臉角色,剛好和紅臉是相反的,就是和孩子做心理溝通,安慰和引導孩子的心靈成長; 紅白臉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出現在一個教育家庭裡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作用呢?
  • 原創:不做完美媽媽,只做夠好的父母
    ,希望孩子越來越好,然而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人,作為父母,我們是人,我們不是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一定會犯錯,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做父母是一個基於孩子的展現,不斷調整的過程,關鍵在於是去逃避這些錯誤和不如人意的地方,還是選擇從中學習,在錯誤中做的更好。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aaa 「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不放棄自己的成長,與孩子同行同學共同成長。父母理解孩子的天真爛漫,孩子理解父母的酸甜苦辣。父母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孩子努力學習積極向上。」
  •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為什麼要重視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良好的家庭教育將會給孩子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小編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這也是為什麼要重視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1.教會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樹立自信心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學生們在互相聊天的時候經常會說起自己的爸媽是做什麼工作的,帶自己去哪裡玩了,給自己買了什麼東西之類的話題。有些學生說起來眉飛色舞,有的則在一旁插不上話。
  •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說「黑臉」會對對孩子產生影響
    如今很多80後、90後已經是為人父母,雖然他們並不老,但他們有很強的育兒觀念,特別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他們會不斷學習育兒知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起跑線中獲勝,將來變得越來越優秀。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想要「分工明確」,因為父親和母親的個性不一樣,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影響也不一樣。
  • 父母怎樣做才是對孩子負責?
    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最重要的影響有兩個,一個是:心理健康,一個是人格健康。父母相愛,家庭和睦,那孩子就會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起碼她的人生底色是溫暖明亮的,情商良好。正確的家庭教育、心智教育,可以讓孩子爭取人生的幸福笑對人生苦難。假如不在孩子的心智教育與人格健康上面下功夫,未來他的表現是經不起存摺與大風大浪的,心智的弱者會被殘酷的生活摧殘甚至毀滅。新聞報導:洛陽某小區一個10歲小男孩從14樓跳了下來。據鄰居介紹,男孩雖然平時不太愛說話,但一直是大家眼中聽話的好孩子。
  • 家庭教育要先從父母的自我教育開始,家長試試這樣做
    也是因為這樣的想法,所以父母會把孩子當成一種工具,他們想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這些決定並不是孩子的心所想,而是父母希望孩子變成怎樣的在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絕對不能夠抱有這樣功利性的目的,覺得自己把孩子生出來了就可以對孩子指手畫腳可以讓他們做任何的事情,可以替他們的人生就決定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作為我們會讓孩子逃離父母,越走越遠。
  •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不承認錯誤,不承擔責任。父親暴力。孩子逃避責任,才能保護自己。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處理好關愛與管教的關係。理想的父母是嚴慈並用的,對孩子不嬌縱,不溺愛,愛在細微處,嚴在該嚴處。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逐漸社會化的過程,剛剛出生的嬰兒是完全沒有規則意識,它可以自由的吃喝拉撒睡,一旦需要得不到滿足,以哭叫的方式來自由表達。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裡的長者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你見過的好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呢?2《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冠軍,「集才華與智慧於一身」的才女武亦姝,她的背後更是詮釋了什麼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有格局,父母做最好的自己。從武亦姝上學起,身為知名律師的爸爸每天4:30下班後即使再忙都不會看手機,而是專心的陪孩子學習、讀名著、玩知識遊戲。
  • 放下「完美」的執念,做「更好」的父母
    這本書的作者周洲,是深耕少兒節目21年的央視資深主持人和製片人,也是「中國見過最多孩子的人」之一,從央視離職後,創辦了「有養」平臺,致力於1-12歲兒童家庭教育的內容輸出和傳播,可以說,《聰明養育》一書集合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很多理念和實踐心得,從教育觀、方法論、實踐法以及工具箱展開了非常詳細的論述。
  •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年輕的父母該怎樣做?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自身有著什麼樣的價值觀念,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一些細小的生活習慣,都會在孩子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記,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影響最深入、最全面的,並不是一些空洞的說教,而是父母以身作則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如果希望孩子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父母首先就應該努力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父母需做一條
    我們班有個學生,見老師沒打招呼,對同學也是漠不關心,輪到他值日一定是第一個逃跑的,連基本的日常行為都不遵守,更別說成績有多好了,後來通過私下了解這個學生家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自小就在家裡跟奶奶一起生活,在農村奶奶只管孩子是否吃飽,漸漸這孩子就養成了自私,不懂尊重,不懂感恩的惡習。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父母的語言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先天潛能的發揮,對孩子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自身行為約束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語言,微笑,唱歌,各種有趣的互動幫助孩子為日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很少人知道父母的語言是資源,會直接影響孩子智商,情商等。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意識到語言的巨大力量,它能幫助孩子們消除成績的差距,發掘潛力,笑迎人生。孩子的大腦有多強大,就看你怎麼「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