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2020-08-27 Grace敏兒

我們現在的父母為什麼越來越焦慮。我們的生活中為什麼直升機父母變得越來越多,直升機父母就是說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下孩子的頭頂,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關注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密集。父母越來越焦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據專家研究,其實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原由解析:

為什麼我們會使勁的去教孩子,而在父母那一代,他們對於教育沒有這麼關注,而且,那時的父母也不會像現在父母這麼焦慮,大家的教育方式都比較鬆散,不會像現在挑什麼學區房,老師也沒這麼大壓力,當時的工人和工程師的工資差不了多少,都是按級別來的。社會收入差距不大。上一代人還沒有準備好,孩子就長大了,

而現在,社會收入差距拉大,一個人會賺錢可以賺上百萬,幾十萬,一個人不會賺錢,一個月賺三四千生活費而已,這樣的生活就差距太大了,而人們慢慢觀察到,教育的投資回報很大,上大學,和沒上大學收穫是完全不同的,這個時候,家長和學校就開始較勁,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傳統問題,它和我們的經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我們的教育方式也取決於經濟問題。不同經濟背景的父母實施不同的教養方式。

首先,一個社會的藍領階層的收入,將決定著家長是否足夠焦慮。第二父母的地位和社會關係,還有父母是否長期和孩子一起生活也會影響父母的焦慮程度。

育兒的價值觀,是:想像力,獨立性,勤奮。而我們大多數父母比較看中的只是勤奮。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他的教養方式,第一個觀念,第二個是錢,當父母每天要為生計奔波的時候,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陪孩子。在育兒戰爭中受損最大的就是中產階級。有點錢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

不管是什麼階層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怎樣減少父母的焦慮,不要陷入育兒的陷阱中,所有的職業都要執業證或進行培訓上崗,都要有準入的資格,只有父母這份職業就這樣上崗了。不管什麼階層的父母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了解教育的一些知識,學習一些必備的兒童心理學,了解孩子成長階段的不同需求,,學習一些心理學,學會一些溝通技巧,我們才能從容淡定的面對孩子的各種不同問題而不是盲目的跟風和焦慮。成長性思維模式,幫助孩子在面對社會中不良定性或偏見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首先了解孩子的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

第一階段:0-6歲,溫柔歲月,種下親密基因。

0-3歲 安全感,是否被愛,是否安全。生命的早期是大腦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大腦每一秒都會產生700-1000條不等的神經連接。父母的語言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先天潛能的發揮,對孩子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自身行為約束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語言,微笑,唱歌,各種有趣的互動幫助孩子為日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很少人知道父母的語言是資源,會直接影響孩子智商,情商等。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意識到語言的巨大力量,它能幫助孩子們消除成績的差距,發掘潛力,笑迎人生。孩子的大腦有多強大,就看你怎麼「說」了。《父母的語言》這本書做了詳細的解答。

這個時期一定要父母親自撫養,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歸宿感,施恩於孩子。

3-6歲 學習探索,世界是否有趣快樂

培養良好的社會習慣,性格習慣父母要做到溫柔有邊界,愛而不寵,定而不讓,要立威於孩子。學會傾聽共情孩子,交給孩子大量的情感詞彙,比如:傷心,沮喪,生氣,擔心,開心,憤怒,不安,煩躁等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溝通。情感引導式教育讓父母輕鬆面對孩子的問題。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孩子的哭鬧,吵嚷,冷暴力,等主要原因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準確的教會孩子認識這種情緒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做。

尊重,道歉,不專橫,同情,耐心,誠實等。

訓練延遲滿足,讓慢慢學會孩子克制衝動,抵制誘惑,學會分享。練就意志,每天要保證孩子大量的運動,有助於孩子協調能力,大腦發育等很多方面的好處。

性格的教育比能力的教育更重要,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是心理撫養出來的。而能力有天賦的成分。

敏感期,觸覺,次序感,完整完美要求,尊嚴感,語言,動作,處於建立內部模式。閱讀與書寫 ,身體的發展 孩子們都具有天然的探索之心,我們不要幹預,抓住孩子的各種敏感期進行科學的早期啟蒙教育,將收到超過這個時期,幾倍甚至10倍的學習成效。

比如,進行第二語言的啟蒙,比如英語。這個時期進行了科學的啟蒙教育,孩子會像母語一樣習得這門語言,而不是學得,在以後的學習中會輕鬆自如應對。同時,對孩子規則意識,習慣等的培養也是最好的建立時期。

六歲以下孩子的任何行為能力的偏差,都是大人對孩子的愛或關注有缺失!安全感不足!

對孩子足夠真正的愛,讓孩子自信陽光!接納孩子的特質,幫助他成為最好的自己!





第二階段:6-13歲 他們嘗試著成為大人

6-10歲,與人交往,我跟他人是否能好好相處。孩子們慢慢更願意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這個時候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尤為重要。

培養孩子社會能力。就是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能力。教會孩子怎麼做,而不是替孩子做,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大人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替人解決問題的慣性,交而不教,帶而不代,相信孩子,他們具有解決問題的潛力。

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關掉電子產品.電子產品的使用過多會影響孩子專注力的發育。培養數學能力的對話。生活中很多與數字有關的和孩子一起參與。培養自制力與獨立思考的對話。

10-13歲 了解內心,發現自我,發現真正的快樂

男孩正向男人轉變,他們必須從身邊的男人身上學習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時候的父愛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階段,孩子需要你的幫助和指導,安全問題,敬畏邊界意識,感恩教育,等是很重要的。

讓孩子在細節的行為中吸取教訓,承擔自然結果。讓孩子知道他是家裡的一員,有義務和責任做家務,並一起和孩子享受勞動成果。從小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常常說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讓孩子在天賦,性格,責任中得到巨大的快樂,父母的任務是發現和強化孩子的火花,這些火花能讓他們表現得更快樂,自信和健康。




第三階段:14歲-18歲,為成年做準備,向成人進軍。

孩子進入快速發育期,他們不再依戀父母,熱衷於自己的想法和興趣。很容易忽視他人的感受和社會的約束,他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與家庭生活越離越遠。這就是所謂青春期,讓很多父母陷入了焦慮.

這個時候,父母要有意識的擔任「導師」。得到孩子的喜歡善於溝通,贏得孩子的信任,陪伴孩子,要不斷調整你的教育方式,這個時候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和陪伴。

這個時期,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性的觀念。教會孩子區分喜歡,愛和色慾的不同。進行科學的性知識教育。

正確的價值觀的教育也很重要,青少年的天性是崇拜自己的偶像,正確認識追求物質和攀比心理。

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路清晰,情感強大,處理好和別人的關係,做事有目的性。


當社會飛速發展,我們要培養人工智慧取代不了的能力,是未來社會取代不了的能力。

培養機器人做不到的事。

1.陪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發散型思維力

2.溝通的優勢,人類說活有特別神奇的魅力,會說話,會表達,會溝通,會感染,會宣傳,會召喚,不能只滿足於做事情,要做領袖,會說話召喚領導一些人。

3. 情商同理心,察言觀色的能力,自控能力,道德之心,感恩教育。重要的決策還是要人來做,機器是替代不了的,

孩子的情商很大程度來自母親的穩定程度。大人要認識到,我們的教養方式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但你建立的家庭比你出生的家庭更重要,你有能力改變慣性,真知能改變獨行。

生活在快樂中,永遠選擇無限遊戲,相信自己相信。




堅持,熱情,尋找,試錯,刻意練習,培養習慣,面對失敗,成長性心態,富足性心態,建設內驅力,激發興趣,讓孩子找到純粹求知的樂趣,不要浪費生為人的權利獲得更多知識的天賦。喜歡的自己去學,利用翻轉式學習,越學越厲害,這是正確的教育理念。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科技的進步人們對網際網路的依賴與日俱增。反而會像達克效應那樣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保持認知謙遜,多去學習不同類型的知識,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更加謙遜,更加強大,以達到終身成長的目的。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當你的意識沒有進入潛意識這就是命運。

為未知而學,為未來而學!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相關焦點

  • 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當我開始做媽媽時,我發現自己最常感受到的是:經常被焦慮感圍繞著。有時候覺得不應該讓孩子被補習班淹沒,讓她有個快樂的童年,玩玩泥巴,抓抓魚,但是看到身邊的朋友的孩子都在努力、上各種課外興趣班,學英語、學編程、學樂器,自己就會開始焦慮,我是否太不上心?我是否太放任孩子?我是否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 養出焦慮不自信的孩子,是父母做了這些
    其結果往往是,高焦慮的父母導致了高焦慮的孩子,從而導致了不自信的孩子。要想讓孩子自信,父母要先調整好心態,科學引導,尤其避免打擊孩子自信的一些錯誤做法。想要孩子不焦慮,首先父母就要做到心態平和,凡事不要去對比。孩子的成長有其內在的規律,不要「拔苗助長」。
  • 想要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試試做顧問型父母
    這周,我們將繼續和大家分享一個提升孩子控制感的方法,讓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那就是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將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展開:什麼是顧問型父母?為什麼要做顧問型父母?如何做顧問型父母?以及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 「做不焦慮的父母」,你的「不焦慮」就是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教育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一歲半的大寶在幼兒園入學面後就被淘汰了,這讓寶媽Irene十分焦慮。因為在香港,上不了好的幼兒園,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沒有好的文憑,就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會被社會淘汰。她同時也困惑不解,面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不過是一堆一歲半的寶寶在一起做遊戲而已。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陪伴孩子時,父母情緒焦慮怎麼辦?別著急,做成長型父母可以解決
    這個世界上只有做父母不需要培訓考試上崗,然而父母則擔負著最大的責任!父母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就要做孩子最堅實可靠的保護者!孩子的出生不僅僅是家庭多一個小生命那麼簡單,孩子的出生給家庭增添了快樂之外,會考驗家庭關係,夫妻關係,還有父母的心智成熟度等等。
  •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做「完美父母」,只做會成長的父母
    看到朋友圈裡別的家長在帶著孩子旅遊、畫畫、培養各種特長,焦慮就開始發作,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阻礙了孩子的天賦成長。所以,我們要求自己在「帶孩子」這件事上盡力做到完美。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愛的爬爬梯」。每一個階段,父母都需要面對一個新的,甚至是陌生的孩子。孩子越小,這個變化的過程就越快。
  • 做成長型新手父母,養孩子借鑑經驗也相信自己直覺,不焦慮不將就
    其實,做父母也需要有成長型心態。但焦慮與不安的通常源於未知。對某件事的了解得越多,就越有掌控感,而學習有利於形成掌控感。電視劇《請回答1998》中說,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但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那我們也沒有必要要求自己一開始就能做完美的父母,而是要樹立「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一邊各種育兒知識,一邊調整自己焦慮的心態,獲得成長。比如,我們都知道,對於新手父母,最讓人崩潰的情況之一,大概就是帶孩子不能睡整覺了。
  • 小學生被父母叫去感受高考:父母的焦慮,是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這哪裡是感受高考,只是感受父母的焦慮而已。」深以為然!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不確定性的擔憂。為了消除這種擔憂,父母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並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這種設計和控制的意識,不僅使父母自己在育兒焦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 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封面低音·北京聯合出版社2020年5月份新出版的育兒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後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正好在這個階段給了我很多心理緩衝。
  • 父母的焦慮,孩子的焦慮
    「我很笨,沒有別人做的好,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當孩子的內心出現逆反的情緒,焦慮就會產生,關係也會有所淡化。(四)從另一個維度來講,父母逼迫孩子儘快成長,是自身焦慮的體現。(五)父母分三種:第一種,無論孩子做什麼,他們都會批評;第二種,無論孩子做什麼,他們都會忽視;第三種,無論孩子做什麼
  • 不做焦慮的父母,先從自己學會如何做人開始
    為人父母,培育孩子,首先要自己能夠心理健康,放下對孩子過多的期待,先去學會如何做人。否則,自己時常焦慮、時常反覆,並且不思進取,心理狀態紊亂,怎麼能夠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我問孩子:「怎麼會這樣?」孩子說:「與同學踢球時,同學不小心踢到了鋼筋尖兒上。」我問孩子:「這怎麼辦啊?」孩子說:「同學答應了要分幾次賠償,因為同學家庭困難。」面對這個情況,我會與孩子從心理層面進行交流溝通,一方面要求他今後要珍惜物品,另一方面,告訴孩子不要讓同學賠償了,因為同學家庭困難。
  • 父母對自閉症孩子的成長焦慮是如何毀掉他們的?做到這5點不焦慮
    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父母對自閉症孩子的成長和康復焦慮已經根深蒂固,家長很容易被孩子刻板化的行為打擊,不知不覺中放大了孩子的不足卻忽略了發展的潛力,進而對他們的成長失去了信心,如果焦慮不停止,甚至越來越深,就有極大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毀了自閉症孩子。
  • 從芬蘭父母的三大焦慮,聊聊為人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孩子的成長問題
    閱讀這樣的調查,對我來說很有趣,天下父母心,我想無論在哪裡,都難免對於父母這個角色,有些心理上的期許和現實的落差,之間的距離難免讓人焦慮。 我自己,就曾經在嬰兒初生的那一年,焦慮自己的母奶量,焦慮他的成長指標。在臺灣的幾個朋友,則焦慮著孩子該不該去補習,該上什麼學校。 因此,看到媒體的調查呈現出芬蘭爸媽們在意的事,我很有興趣了解,他們對於父母這個角色,在意的是什麼,又是否有任何焦慮?
  • 孩子哭鬧父母就嚇唬 不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聰明父母都這樣做!
    對於這種父母嚇唬孩子的伎倆,都是大人來說都是瞭然於心的,知道只是騙騙孩子,怎麼可能捨得孩子一個人留在公園呢?可是每次孩子都會當真,真的以為父母就會丟下自己。父母知道孩子害怕,可是父母仍然這麼做了。那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會害怕父母的嚇唬呢?
  • 【心海無憂】焦慮的父母,正在「培養」不自信的孩子
    焦慮性格的父母,一旦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很容易動怒甚至打罵,讓孩子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折感、缺乏自信心甚至是畏縮;而過分保護孩子安全,則易導致孩子的過分依賴、能力低落。父母親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學習對象,身為父母如果沒有了解自己的個性,就很難避免一些問題的出現。父母愛焦慮,孩子就容易不自信,所以,父母不妨檢視一下自己情緒發展,避免影響孩子的學習及身心發展狀況。
  • 搞定育兒三要素,做一個不焦慮的父母
    中國家長心情的主旋律就是兩個字:焦慮! 對家長不友好的環境,必然對孩子也不友好;家長承擔的壓力,也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轉嫁到孩子身上;只要看一下那些遍地開花的興趣班、補習班,那些流傳甚廣的搞定孩子的招數,甚至關於怎麼打孩子才是「愛」的懲罰等等變態理論,就明白這個環境對孩子是多麼的不友好了;其實即便家長只是內在有壓力,表面還沒有說什麼做什麼,孩子已經可以感受到這種壓力了。
  • 做不焦慮的父母,先了解5—8歲常見育兒誤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在這樣的心情下,看到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一下子被它的書名所吸引。這本書以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的18個教養誤區為主線,幫助家長們識別育兒誤區,遠離不必要的焦慮,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暢銷書作者,多家專欄的定期撰稿人,同時也是十幾年的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
  • 育兒情感: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而且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父母的陪伴,還需要父母的養育。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茁壯成長,將來成才。我們先要保證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父母。做父母不是沒有門檻,尤其是做一名合格的父母,門檻不可謂不高。
  • 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
    這離不開專注力的培養,而現實卻是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教育專家研究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孩子的專注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因為後天我們不注意保護和改善,反而可能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其中殺傷力最大的就是父母的自我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