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芬蘭父母的三大焦慮,聊聊為人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孩子的成長問題

2020-10-08 顯金之道


芬蘭父母的三大焦慮


芬蘭赫爾辛基日報曾登出了一篇調查報告,發問卷問大約兩萬個芬蘭爸媽,心中對於父母這個角色的期許。
閱讀這樣的調查,對我來說很有趣,天下父母心,我想無論在哪裡,都難免對於父母這個角色,有些心理上的期許和現實的落差,之間的距離難免讓人焦慮。 我自己,就曾經在嬰兒初生的那一年,焦慮自己的母奶量,焦慮他的成長指標。在臺灣的幾個朋友,則焦慮著孩子該不該去補習,該上什麼學校。 因此,看到媒體的調查呈現出芬蘭爸媽們在意的事,我很有興趣了解,他們對於父母這個角色,在意的是什麼,又是否有任何焦慮?
芬蘭爸媽關心的三件事從報導看來,整體來說芬蘭爸媽最關心的是三件事:

1、如何做好父母;
2、如何讓孩子有玩伴;
3、如何讓孩子過健康的生活。


具體來說,大多數的芬蘭爸媽同意,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全家人一起享用、應該幫孩子找到與他年紀相仿的同伴、培養一種嗜好、而且每天要運動至少兩小時!
至於學業?至少在這次的調查問卷中,沒有出現,也沒有芬蘭爸媽特別提及。
他們擔心孩子沒有朋友。
芬蘭是個很個人主義的社會,人們尊重彼此的獨立選擇,不太會越界幹涉,但另一方面或許也不輕易求助,孤獨的例子時有所聞,不知是否因此,芬蘭爸媽們似乎特別在意,要讓孩子從小就可以有年紀相仿的朋友。
芬蘭兒童保護協會的員工就說,在這一點上,芬蘭爸媽似乎會不小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打電話向他們求助的爸媽中,很多都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在社交場合中太害羞或不夠主動。 兒童保護協會針對這一點特別強調:「要讓孩子自然的做自己,不要強迫孩子在社交場合中一定要有的舉動,要尊重孩子發展的自然時程。」


其實,我從來沒有在公眾場合看到任何芬蘭爸媽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害羞」,或是「你應該去融入群體」之類的話,我看到的芬蘭爸媽,大多是讓孩子自然的做自己,至少會儘可能的尊重孩子。
不過從問卷調查看來,一些芬蘭爸媽可能是口中沒說,但是「悶在心裡」,最後只好打電話去問社工人員。
不說別人了,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我曾經也三不五時就為了阿雷的慢熟或害羞而有些焦慮,雖然我從來沒對阿雷說什麼,但我私下也會跟阿雷的爸爸討論,或是去詢問老師和護士。
而整個過程中,從芬蘭護士、到幼兒園的老師、再到音樂遊戲課的老師們都不斷地對我強調,不同個性的孩子,各有優點,做父母的,要學著接受孩子的自然天性,不要勉強,孩子才能快樂的自然成長。

其它討論的事項例如:「孩子要零用錢時,一定要給他嗎?」(大部分父母都不同意)。「在孩子面前可以喝超過兩杯酒嗎?」(大部分父母不同意)
倒是大部分的父母同意,對於孩子有興趣的電玩和社群媒體,爸媽自己也該花時間了解。同時,將近一半的爸媽同意,哪怕孩子還是學前兒童,爸媽在工作之餘,還是可以擁有自己外出的自由時光與嗜好。
也許我們可以說,大部分的芬蘭爸媽認為,爸媽過得開心,孩子才會過得好,所以哪怕家有學前兒,也不用以孩子為唯一中心,甚至換個角度想,孩子也可以了解爸媽有成年人自己的生活,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爸媽都該做好的行為示範,在把持原則的同時,也要試著了解孩子所做的事。

想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爸媽自己就先安心做自己


雖然我身邊的芬蘭爸媽看起來不特別焦慮,但這樣的問卷調查,標題問「什麼是好爸媽?」,也足夠讓一些芬蘭爸媽焦慮了。
一些受訪的專家和爸媽就針對調查指出,不需要看大多數的爸媽怎麼做,就跟著這麼做。
「跟孩子在一起,就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處理日常生活的狀況,不用跟別人比較。」
「每個家庭都儘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做到好,鄰居怎麼做不關我們的事,同樣的,我們的方式也不見得適合用在別人身上。」

不說別的,「全家每天都要一起吃飯」、「讓孩子培養至少一種嗜好」,這些看來很平常的要求和期許,很多爸媽都會因為生活和工作狀況的關係而無法做到,但這並不減損他們做為好父母的價值。
比如需要日夜輪班的爸媽,或是單親家庭,或是家裡有許多孩子,每個孩子都要做到好,那麼壓力也太大了。
看著芬蘭爸媽們對父母這個職業的討論,也讓人看見,哪怕芬蘭是評比中最適合「當媽媽」的國度,社會上對於孩童與家庭的支持政策也做得很好,並且鼓勵個體的全方位自由發展,但這並不表示,生活在這裡的爸媽就沒有他們的煩惱與擔憂。
芬蘭人有一個詞「Ruuhkavuosi」,直譯翻成中文就是「塞車年」,形容當爸媽工作很忙,小孩也還小時,每天都很忙,所有事情都要去顧到就好像是「塞車」一樣。

處於「塞車年」的歲月中,雖然不一定會焦慮,但忙碌是免不了的,焦不焦慮,恐怕也與爸媽對自己的期許、價值觀,有相當大的關係。
比方我自己曾經焦慮的「母奶不足」,芬蘭媽媽們似乎總是很看得開,我的芬蘭朋友中,雖然知道母奶最好,但他們也不是太堅持,有的一要出門玩就直接配方奶伺候,有的來不及做飯就買超市的嬰兒罐頭當一餐。 也許在不同的文化與社會之中,容易焦慮的點難免不同,對芬蘭爸媽來說,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足夠運動、有沒有朋友。
觀察思考文化差異之餘,無論身在何處,如果我們能把父母這個職業當做生活中的一部分,儘可能地不要跟別人「比較」、也不用給自己過多「要求」。
想讓孩子安心做自己,爸媽自己就先安心做自己,享受為人父母這段既充滿歡樂也充滿各種焦慮失敗,和雖然忙碌但也可以忙的很豐富的「塞車歲月」,也許就更能放心面對育兒路上三不五時的焦慮,也更能將它視為一段讓人喜悅的生命之旅吧。

相關焦點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我們現在的父母為什麼越來越焦慮。我們的生活中為什麼直升機父母變得越來越多,直升機父母就是說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下孩子的頭頂,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關注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密集。不同經濟背景的父母實施不同的教養方式。首先,一個社會的藍領階層的收入,將決定著家長是否足夠焦慮。第二父母的地位和社會關係,還有父母是否長期和孩子一起生活也會影響父母的焦慮程度。育兒的價值觀,是:想像力,獨立性,勤奮。而我們大多數父母比較看中的只是勤奮。
  • 學會應對孩子叛逆,是父母自我提升的必修課
    在劇中一對父母的教育方式一度成為熱點,而夏東海爸爸是一個優秀的教育者。作為爸爸,他以身作則、包容孩子的缺點、挖掘孩子的優點、尊重孩子的意願與想法。他說: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有時候,他不願被別人知道,往大了說,尊重隱私權,往小了說,一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麼能學會尊重別人呢?
  • 蔣佩蓉:父母越焦慮 孩子越學不好
    焦慮是一種包含恐懼、不安、擔憂的感覺,父母的焦慮很容易傳導給孩子,給孩子帶來壓力。在居家學習的特殊時期,孩子對上網課有個適應過程,父母的焦慮不僅幫不了忙,反而可能成為幹擾。但研究證明,僅僅對成績有興趣的父母會給下一代帶來抑鬱和焦慮,父母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正視和解決自身的焦慮問題,就會陷入父母越焦慮、孩子越學不好的惡性循環。焦慮的產生與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有關。
  • 陪伴孩子時,父母情緒焦慮怎麼辦?別著急,做成長型父母可以解決
    「有網友說:「我也剛剛有了寶寶,也是一個人帶孩子,即使再累再委屈,每當我看看懷裡可愛的小人兒,我都覺得一切都值得。看到這個新聞我感覺特別特別的揪心!」更有網友評論:「再衝動,52天的小寶寶也不能成洩憤工具,世上沒有後悔藥,不要為了一時衝動搭上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因此留下後遺症,做父母的怎麼對得起孩子?
  • 父母的焦慮,孩子的焦慮
    焦慮本身是一種情緒,是面對棘手的問題或者壓力很大的時候產生的情緒,孩子成為焦慮的影響者,對孩子而言並不是太好的事情。心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屬於孩子的特定階段,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不可否認的是,父母的焦慮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孩子。
  • 為人父母在於修行
    當今資訊時代變化莫測,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幾乎席捲百分之八十的家庭,初為人父人母,對於孩子的愛,不敢愛多了,也不能愛少了。我們該如何去愛孩子,用成人自己的方式嘛?在孫瑞雪老師《愛和自由》這本書中,告訴我們:請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就是孩子實現自我成長的最好捷徑。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4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都說孩子依賴父母,其實時間久了,父母也會依賴孩子,儘管照顧孩子很辛苦,但是當自己要離開孩子的時候,會感到特別不舍,尤其是看到孩子哭著鬧著不讓父母離開,父母會感到很心疼。孩子不讓父母出門,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怪,幾乎所有的小寶寶都會產生這種焦慮,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時,要妥善處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4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都說孩子依賴父母,其實時間久了,父母也會依賴孩子,儘管照顧孩子很辛苦,但是當自己要離開孩子的時候,會感到特別不舍,尤其是看到孩子哭著鬧著不讓父母離開,父母會感到很心疼。孩子不讓父母出門,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怪,幾乎所有的小寶寶都會產生這種焦慮,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時,要妥善處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多少孩子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優秀的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幫助孩子成長,但父母的愛卻太過於焦慮,就會是以愛的名義,毀掉了孩子。如果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都能做到不焦慮、不浮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永遠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一顆安靜的內心,孩子就會自帶發動機,等時機成熟,他們欣然發動。
  • 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情緒穩定
    假如為人父母需要通過考試,那麼現實生活中,至少有一半的父母,大概都是不及格的,並且很多父母並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社會學極其關注原生家庭,認為人在一生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是深遠的——當然,他們可能存在過度解讀的情況,因為當一個人獨立成人以後,對自己就有了調試的能力,所以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父母。
  • 養育孩子,你焦慮嗎?育兒不僅僅是養育孩子,更是父母成長的旅程
    孩子的成長沒有標準答案,選擇並不是死守,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用包容的心態接納自己,用自信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以及這個世界。這樣你才會放下焦慮,真切地感受到養育孩子的快樂。朋友的孩子我常常見,雖然偏瘦一點,但活潑可愛,我覺得不應該存在能力不達標的問題。我問:「你們去測試時孩子是不是剛睡醒啊?這樣她會不配合醫生的檢查。」朋友一拍大腿,說:「是啊,我想起來了,還真是從車上抱醒的。」我說:「其實很多情況下,這樣的測試都無法真實地反映孩子的情況。測試結果跟孩子的性格、當時的情緒以及碰到一個怎樣的醫生都有關係。
  • 育兒情感: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而且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父母的陪伴,還需要父母的養育。養育可不只是把孩子拉扯大,那只是養而已,還有育呢?育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教育。父母雖然也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但是父母不能代替下一代的成長。因此,當我們的身份開始了轉變,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也是從零學起。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們也是小白。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不愛說話、情緒差、膽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項表現是由於焦慮引起的,孩子可能在成長道路上受其困擾,身心無比疲憊。如果父母了解了焦慮形成的原理及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孩子怎麼面對焦慮,從而孩子憑自身能力成功應對,走出焦慮泥潭。
  • 新書上架|《孩子的問題是問題嗎》,養孩子是父母的修行
    這本書從父母的視角出發,收錄了他們在孩子的各個年齡段遇到的各種棘手問題,比如:分床睡還是一起睡、為什麼暑假計劃很難執行、不愛看學校指定書目怎麼辦、怎樣做一個有童心的大人等等。別看這些問題瑣碎,它們可絕對能夠難倒一大票高學歷父母!
  • 為什麼那些看上去很努力的父母,結果卻更加焦慮?
    在艾瑞諮詢公布的《2019中國父母孩子成長焦慮白皮書》中顯示:在孩子成長的相關問題上,父母的焦慮度在80%以上,而在孩子心理/情緒管理,孩子學習/教育,而孩子越長大,父母就越會覺得孩子的成長脫離了自己的期待。
  • 為什麼芬蘭的教育世界第一?芬蘭父母的5大教育方法,值得借鑑
    (憤怒的小鳥、部落衝突、馬克思佩恩等多款網際網路熱門遊戲都出自芬蘭)還是因為芬蘭被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和「最適合為人父母,養育孩子」的國家。那麼,芬蘭的教育體系為什麼這麼好呢?在芬蘭,一個受到高度重視的教育階段不是小學,也不是大學,而是學前教育,而是0-6歲兒童的教育。
  • 家庭教育:為什麼芬蘭的教育世界第一?芬蘭父母的5大教育方法
    說到芬蘭,各位會想到什麼?極光、搖滾、諾基亞?除了這些,芬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屬教育了。芬蘭教育作為西方教育的典範,為什麼能一直領跑全世界,保持世界第一,這恐怕是全世界的父母都想知道的秘密。當然,中國和芬蘭國情不同,也許芬蘭學校對中國的孩子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棲息的港灣。孩子的性格、品行、價值觀、志趣等都與自己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作為父母該如何針對各個階段的孩子心理特點來進行良好親子互動、家庭教育呢?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課題,讓我們通過專業學習、專家指導,與孩子共同成長,為孩子的身心成長鋪墊健康之路吧!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如果父母不能解讀孩子「苦惱的語言」,家長的育兒焦慮就消除不了
    布拉夫曼博士圍繞「只有軀體症狀卻找不到疾病病因」的問題,總結了自己50多年醫學實踐和豐富諮詢經歷,分析了來自心理諮詢臨床一線的24個案例,寫成《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這本書。另外,布拉夫曼博士始終認為:養育孩子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因為這也是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