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輔導作業的痛苦,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
這不,前段時間,湖南一父親就因輔導兒子寫作業突發腦溢血。
好不容易在醫生、家人的細心照料下勉強康復,可最近又恰逢女兒高考失利,出人意料的是,夏先生又被診斷患有抑鬱症。
連醫生都說,夏先生接二連三的病情,都是由於家裡面孩子的學習問題。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屆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真是用力過猛!
可能從孩子剛出生那一會,父母就開始操心,替孩子規劃一切。
孩子幾歲認字?要學哪些特長?上什麼課外班?考什麼樣的好大學?
孩子稍不如自己的意,就會讓父母陷入無限焦慮之中。
電影《起跑線》裡,就有這樣被焦慮附體的媽媽,計劃著女兒要上什麼樣的幼兒園,如果女兒進不了好的幼兒園,對她來說就意味著女兒的一輩子就完蛋了:
「如果孩子沒能進好的幼兒園,她就學不好英文,她就不適應社會,然後被孤立,感到沮喪,甚至吸毒……」
之前在朋友圈還看過一篇題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的文章。
文中提到某名校幼升小8000人只錄取60人,不少家長精心撰寫了「牛娃簡歷」,簡歷顯示這些孩子懂核反應堆、學過微積分……頻現「高學歷」父母、超前能力。
「牛娃簡歷」是否有誇大嫌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不難看出,「牛蛙」的背後是一群焦慮的父母。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報告也顯示,2018年,68%的受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僅有6%不焦慮。
這些家長的焦慮來自於對孩子的不滿,總認為別人家孩子優秀,自家的孩子一事無成。
而過度焦慮對身體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嚴重的話,還會影響身心健康。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說:
「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父母,就是焦慮的父母。」
面對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是無法做到冷靜、淡定。
而不知,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一味的焦慮教育,不僅會傷了自己,甚至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在《愛情保衛戰》的一期看到一個特別焦慮的媽媽:
說出來連主持人都不敢相信:給3歲的孩子,報了5個培訓班,還覺得自己報的班是少的了,同時最多報十幾個……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小朋友,還沒到上幼兒園的年紀,焦慮的父母就開始教寫字、背詩、做數學題。
可這樣的教育,真的會讓孩子更優秀嗎?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年級的神童,到了三年級成了落後生」。
主人公是一個叫伊伊的小女孩。
重視教育的伊伊媽,從小就愛培養她的各種興趣,從寫字認字、到英語學習,統統不落下。
聰明的伊伊,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都非常強,沒上幼兒園就能認識六七百的漢字和英語單詞,熟練運用簡單的加減法。
很快,伊伊上了小學,有了媽媽教育的基礎,上了一年級的伊伊得心應手。
但讓媽媽想不到的是,伊伊上了二年級後,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還經常被老師說「學習方法比較死板,不會靈活變通」。
勉強升到三年級,伊伊徹底成了「落後生」。
學習跟不上,媽媽的不滿,同學異樣的眼光,這些都讓伊伊性格變得內向,脾氣也開始暴躁,最終得了抑鬱症。
愛因斯坦曾說過:
&34;
伊伊的媽媽為了讓她成為人們口中稱讚的「神童」,過早地對女兒進行強壓教育,一旦「神童」的身份隕落,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滿滿都是陰影。
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伊伊的媽媽做夢也沒有想到,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如今卻變成女兒成長的毒藥。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弗羅姆曾經告誡父母:
「愛」孩子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不斷學習掌握的,一定要努力防止一不留神由「愛孩子」變成「害孩子」。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優秀的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幫助孩子成長,但父母的愛卻太過於焦慮,就會是以愛的名義,毀掉了孩子。
去年高考成績出爐時,上海的高中家長群因一張圖片炸開了鍋。
上海高考前十名,有一名是來自盲童學校的王蘊,獲623高分的他,與最高分僅差3分。
從四歲就開始失明的王蘊,取得這樣的出色成績,已讓人吃驚,更讓人吃驚的是,王蘊全家的「淡定」。
一些父母在焦急萬分守著電腦想第一時間得知分數時,而王蘊的父母是從同事的口中得知兒子的成績。
一些父母在得知孩子取得好成績後歡呼雀躍、迫不及待想與親朋好友分享喜訊,而王蘊的父母在接到校長報喜電話後依舊不驚不喜。
淡定的他們甚至都沒有叫醒已經入睡的兒子,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平淡地告訴他。
兒子得知成績後,也是出人意料地「淡定」。
很多人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造就如此優秀且榮辱不驚的孩子?
從媒體報導的細節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全部源於父母的淡定教育:
從不在意孩子考試的排名、從不問起孩子的考試分數,只想著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
從不給孩子思想包袱,告訴王蘊「只要有大學上就很好了,實在沒大學上,現在學習途徑很多,就在家裡學也可以……」
在父母這樣的自由開明的淡定教育下,王蘊不慌不忙、不緊不慢,按照自己的步伐,閃耀出自己的光芒。
有人說,這是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最焦慮的,莫過於父母了。
可往往父母越淡定,孩子越優秀。
之前有個特別火的演講視頻:
有的人21歲畢業,27歲才找到工作;而有的人25歲畢業,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有的人沒上過大學,卻在18歲就找到了熱愛的事;
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卻過的不開心……
演講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按自己的節奏走。不要讓任何人打亂我們的節奏。」
教育到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心態 。
如果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都能做到不焦慮、不浮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永遠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一顆安靜的內心,孩子就會自帶發動機,等時機成熟,他們欣然發動。
在媽媽交流群裡,經常有媽媽吐露自己的煩惱:
「我的孩子是怎麼了?他怎麼會這樣?」
「愁死了,他怎麼一點都不聽話?」
「這孩子不正常,別人家的孩子都很聽話,就他不行。」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媽媽們愁眉不展的背後,有著的一顆焦躁不安的心。
焦慮的父母,如何學會淡定自若,不妨收藏以下幾種方法。
知名兒童心理學家李辛說:
不管是教育還是健康問題,最重要的在於父母,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心態和清晰的判斷力,而不是一個盲從、攀比的人。
因為盲從,愛比較,容易陷入焦慮、浮躁,而這些都是為人父母的大忌。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而真正的人生功底,不是父母擁有多少錢,擁有多高的社會地位,而是在教育孩子時,永遠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都有的期待,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孩子都想成為龍鳳。
只有父母放下這種期待,接納孩子的平凡,才會不那麼焦慮。
還要記住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請學會鼓勵他。
當你無條件接納你眼中滿是缺點的孩子,並學會鼓勵他時,你會發現你用心找出孩子生命裡的鑽石,他就會想盡辦法琢磨自己,發出閃亮耀眼的光芒。
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先生每次回憶父母都充滿感激,他說父母從不對他寄予什麼希望。
但會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告訴他:
只要你是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一句「你都是我的好孩子」,讓柳傳志無比溫暖,給予了他最需要的安全感和自信,也讓他在任何困境面前都能輕鬆應對。
黑幼龍在《慢養》中說:將一顆種子埋進花園裡,提供豐沃的土壤、溫暖的陽光和充足的水分,讓這顆種子慢慢長成它真正的樣子。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耐性,不要急著看到成果,一切慢慢來,不是大人的催促,就能讓孩子做好一切的。
《聖經》中也有言,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
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父母需要靜下心來,在哪個階段就應該讓孩子做這個階段的事情。
孩子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父母只能陪跑前面一小段,與其焦慮,不如擺正心態,心平氣和,靜待花開。
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