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父母"如何毀掉孩子:高壓環境引發焦慮抑鬱

2020-12-19 網易新聞

(原標題:「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一項研究發現,如今所謂的「Z世代(Generation Z)」,即如今16歲到22歲的年輕人,正在掙扎著應對自己的生活,而他們黏人的「直升機父母」可能需要為此承擔責任。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7日報導,美國密西西比大學調查了335名離家入學的新生,結果發現,那些認為父母過於幹涉,沒有給自己太多獨立空間的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過渡更焦慮,心理負荷、金錢以及他人是否喜歡自己的擔憂更強烈。

儘管很多美國孩子在18歲早早獨立,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在美國社會,為孩子大包大攬的「直升機父母」也越來越多了。

什麼是直升機父母?

所謂「直升機父母」,顧名思義,就是像直升機一樣整天盤旋在孩子的周圍,時時刻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指導或幫助,恨不得生出三頭六臂替孩子包攬一切。


這個詞語誕生於九十年代中期,由於美國社會對兒童安全和保護意識加強,同時孩子升學、就業等競爭較以往更加激烈,導致一些父母內心焦慮。他們除了不計成本為子女花錢「投資」外,對孩子的呵護也已到了費盡心思的地步。

天天接送孩子,時不時給老師打電話,沒事往學校跑,時刻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凡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或是活動,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等等。於是有人就把這樣的父母叫做「Helicopter parents」,直譯過來就是「直升機父母」。

那麼,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屬於「直升機父母」?直升機父母究竟又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怎樣的影響?

害怕自己也成為直升機父母

近日,美國散文家艾麗莎·施特勞斯在CNN撰文,講述了自己身為父母的心路歷程。

「在第一個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就開始恐懼自己會成為一個『直升機父母』。那時,我很自信可以避免過度養育,讓我的孩子健康自由成長。然而現在,七年過去了,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這點。」

「如果我趴在地板上和蹣跚學步的孩子堆積木,究竟是在引導還是在監督他?如果我幫幼兒園的孩子完成學校課題,究竟是激勵還是專制的表現?」

雖然「直升機父母」這個定義早在十年前就有了,但人們圍繞它的擔憂卻在不斷演變。


資料圖據《每日郵報》

一開始,主要擔憂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他們成長在高壓鍋的環境裡,造成內心的焦慮和抑鬱。接著,又開始擔憂對父母也有影響,尤其是無法時刻滿足孩子的在職媽媽。而如今,我們又開始擔憂,越來越多的父母正在用直升機式的教育,來彌補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經濟學家馬蒂亞斯·多普克和法布裡齊奧·齊利伯蒂在他們的新書《愛、金錢和養育:經濟學如何解釋我們撫養孩子的方式》中,闡述了在美國這樣的不平等社會中,父母如何創造平等,比如瑞典的父母,更拼命地給孩子施壓。父母越覺得這個世界是贏家通吃的世界,他們就越要竭盡所能確保自己孩子成為贏家。

除了上述三點,還需要考慮一個更複雜的因素。研究表明,某種程度的親力親為的父母實際上對孩子有益,能在情感和認知上幫助他們。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對父母而言,某種程度的親力親為也能帶來滿足感。我不是在懷念那些善意忽視的日子,但我也不想在孩子上大學時,還要給他們買衛生紙。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了解養育孩子正確的尺度在哪裡?我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把握住了這個尺度?或者,換句話說,我是一個直升機父母嗎?

直升機父母不是虎媽狼爸

我之所以對自己是否屬於「直升機父母」感到困惑,原因之一是「直升機父母」的定義並不明確。「直升機式養育」常被用作「高壓式養育」的同義詞,更令人困惑的是,有時還會與「寬容養育」、「專制養育」畫上等號,但其實這四個詞都各有不同。

「高壓式教育」意味著,父母在撫養孩子上傾注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思想。「直升機式教育」則意味著,父母過度掌舵和過度保護孩子的成長,幾乎不給孩子任何選擇的機會。但直升機父母也有著不同的形式:有的沉默寡言,將目光放在常春藤盟校的學位上;有的自由奔放,將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自我表達視為一項重大的任務。

專制型是不考慮孩子的意願,只會命令孩子;寬容意味著,讓孩子自由自在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

你可以是寬容或是專制的,但同時也是直升機父母。寬容的直升機父母確保孩子得到他們想要的。專制的直升機父母確保孩子得到父母想要的。不管是哪一種,這個孩子幾乎都沒有機會獨立照顧自己。

臨床心理學家凱薩琳·斯坦納-阿代爾指出:「直升機父母不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宣傳能力。」

找到最佳平衡點

但這樣的父母,並不能直接被否認。在撫養孩子和控制孩子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他們、我們和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心理諮詢師卡倫·茲爾伯斯坦認為,無論是對直升機父母,還是對虎媽狼爸的一些罪責都有被誤導的因素。

「現在的(社會)文化,要求我們在一個比過去更加複雜的環境中培養出有技能的孩子,」茲爾博斯坦說。她解釋到,以前人的童年要短很多,一個人可能在13歲之前就具備了成功所需的所有技能。

然而,現在孩子的童年要長得多,有的甚至說,延續到了20歲出頭,部分原因是現在的人要學會如何獨立生活,需要比過去的同齡人學習更多的東西。這使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多於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這變得不可避免,而且在很多方面,也是值得的。


在養育孩子和控制孩子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他們、我們和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圖據CNN

也許,父母應該少注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多注重與孩子互動的質量。試著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們想要什麼,然後幫助他們去實現它。斯坦納-阿代爾表示,關鍵在於(父母)儘早地、經常地傾聽孩子的心聲,但這其實並不容易實現。

「父母對成功有一個狹隘的定義,或是他們認為身為父母的責任是繪製一條通往他們對成功定義之門的低風險路徑,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斯坦納-阿代爾說道。「你最不希望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他們喜愛什麼對你(父母)並不重要。」

因此,在父母無力滿足孩子的真實需求,與人們普遍認為,如今的父母都是無情的之間,應該劃出一道界限。毫無疑問,現在父母們的負擔過重,部分原因是殘酷的工作環境和社會對工薪家庭缺乏的支持。儘管對一些父母而言,特別是中高收入家庭,通過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他們發揮領導作用,可以減輕一些為人父母的負擔。

直升機父母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家庭

最後一點,直升機式教育最有害的影響是,它反應出了父母的內心。作為個體,我們思考了很多,自己是否做得太多,自己能否做得更好。而這種高度的關注卻很少延伸到為他人著想,為我們可以幫助的人著想,或是我們可以和誰一起,為自己和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

茲爾伯斯坦指出,父母支持普遍的、高質量的託兒所、學前教育和課外項目,也是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好辦法。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做得太多,但卻不知道如何停下來,因為這是大多數人都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

「如果你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文化中:沒有成年人來接,你就不能讓孩子下車,否則你會因讓孩子獨自步行回家而被逮捕。那麼,除了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你還能怎麼辦呢?」自由放養兒童運動的創始人兼Let Grow的總裁斯肯納茲解釋到。

「要記住,沒有人是純粹的。人們認為我反對直升機父母,但我真正反對的是一種文化,它讓我們對一切都感到恐懼,比如我們的孩子是否落後了,是否因此受到了傷害,」斯肯納茲說。因此,人們不應該擔心自己是什麼樣的父母,而是問問自己:「在我們周圍的文化、社區、街區、學校或家裡,有沒有什麼東西讓我和孩子感到痛苦,而我可以去改變的?那些我本來覺得太麻煩和不必要的事情。」

本文來源:紅星新聞 責任編輯:潘晴晴_NBJS5830

相關焦點

  • 「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那麼,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屬於「直升機父母」?直升機父母究竟又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怎樣的影響?近日,美國散文家艾麗莎·施特勞斯在CNN撰文,講述了自己身為父母的心路歷程。「在第一個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就開始恐懼自己會成為一個『直升機父母』。
  • 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
    這離不開專注力的培養,而現實卻是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情緒是會傳遞的,等孩子大一些,你的焦慮會不自主的,通過言行傳遞和感染,孩子的焦慮也會與日俱增,隨之進入排斥反應和專注力下降的惡性循環。父母對孩子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全感,缺少的不是愛,而是包容。解鈴還須繫鈴人,父母怎麼辦才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第一,創造環境。
  • 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正在傷害孩子
    一、什麼是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關於「直升機父母」一詞,其實最早是出現在《父母與青少年》一書中,作者形容這類型的父母的大致意思是——父母就像一架直升機,總是盤旋在孩子的頭頂上方,監控他的一舉一動。二、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凡事都喜歡攔在孩子面前,致使孩子長大後步入社會一旦遭遇坎坷,就會難以適應社會節奏的變化,容易焦慮抑鬱。1.傷害孩子的情感發展。
  • 李連杰女兒六個月請家教:全民焦慮下,如何避免做「直升機父母」
    家長們覺得自己是過來人,自己比孩子更懂得哪些該學,什麼時間學。所以儘可能的利用孩子的空餘時間進行規劃和要求,這也是目前「直升機父母」的典型特徵。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們關心孩子的教育與學業,這點無可厚非。但凡事過猶不及,在全民焦慮的環境下,更要擁有一顆平穩的心,尋找適合自己孩子適合的節奏,不要拔苗助長,操之過急。
  • 中國家庭普遍的育兒誤區:「直升機式」育兒,毀掉的只能是孩子
    其實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少見的了,我認為這樣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會更有負擔,父母也會因此失去了他們的自由。這樣不但犧牲了許多寶貴的時間,而且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壓力。作為家長應該反思一下,我們這樣對孩子,真的是孩子心裡所想要的嗎?"直升機式"育兒,毀掉的只能是孩子。
  • 蔣佩蓉:父母越焦慮 孩子越學不好
    焦慮是一種包含恐懼、不安、擔憂的感覺,父母的焦慮很容易傳導給孩子,給孩子帶來壓力。在居家學習的特殊時期,孩子對上網課有個適應過程,父母的焦慮不僅幫不了忙,反而可能成為幹擾。但研究證明,僅僅對成績有興趣的父母會給下一代帶來抑鬱和焦慮,父母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正視和解決自身的焦慮問題,就會陷入父母越焦慮、孩子越學不好的惡性循環。焦慮的產生與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有關。
  • 直升機式父母,正在毀掉下一代
    新加坡教育局出了一個「直升機式父母」的小冊子,讓我們看到亞裔文化裡,父母總是過度付出,而這些付出常常反而成為孩子成長和親子關係的障礙……有這麼幾個關鍵點,值得我們思考:害怕孩子受傷害,是父母最大的焦慮。但父母的敏感卻會讓孩子變得無比脆弱。
  • 高中生抑鬱不願上學,父母焦慮無助,看心理醫生如何化解難題
    孩子抑鬱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焦慮和無助!焦慮、無助會讓父母對孩子失去耐心,這會進一步加重孩子的抑鬱反應!小明是一位高中生,因為最近在學校裡被老師批評了,出現了強烈的自殺念頭,最後不得不請假回家!無助的媽媽帶小明來我門診諮詢!
  • 「爸媽,我就是想要逃離你們」|一句話戳痛了所有「直升機父母」
    威廉•德雷謝維奇在書中提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出現的角色之一「直升機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直升機」父母是與「溺愛式父母」與之相對立的一種教養角色。所謂「直升機父母」指的是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半空中,掌控著子女的發展方向,事無巨細的過問,並喜好為兒女定製他們所想的模樣的父母。
  • 你是直升機式父母嗎
    原標題:你是直升機式父母嗎 最近做了一個整理統計,發現以往的數據報告中,情感護理中心每年接待的諮詢,53%是婚姻情感問題,35%是親子關係和學業問題。 自以為的完美 比較是因為期待自己的孩子更完美。 針對初高中的孩子,他們的個性類型已經基本形成。諮詢的時候,我經常會給孩子與父母做性格測試練習。有趣的是,有些父母,自己是內向、急躁和抑鬱的性格類型,幽默和決斷的係數得分都很低,卻要求孩子既要幽默活潑,又要做事高效、完美。
  • 「打擊式教育」引發的青少年抑鬱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開學還不到一個月,網上就爆出了十幾個青少年跳樓的新聞,而前來諮詢即眠師的人中,青少年學生的人數顯著增加,焦慮、煩躁、興趣喪失、自罪感、注意困難以及失眠這些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毫無疑問,這群孩子都抑鬱了。家長們可能會覺得奇怪,好好的孩子為什麼會突然抑鬱呢?抑鬱不是成年人才會有嗎?
  • 如何在抑鬱時期應對工作的高壓(細節描述)
    本系列課程主要分享我作為抑鬱親歷者以及後來成長為諮詢師所聞所見對抑鬱症的理解。很多人可能在抑鬱的時候有一個困惑就是,自己該如何面對工作高壓,一方面自己想好好工作,一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因為症狀影響著自己。那麼在抑鬱症面前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工作的高壓,儘量在工作中保持一個相對稍好一些狀態,或者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考慮辭職。這是今天我打算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東西。
  • 來自父母的擔憂:我應該如何判斷我的孩子是不是抑鬱了?
    這些因素既有遺傳傾向,也包括了環境的影響。關於環境的影響,有一種系統性的模型。在這種模型理論下,孩子們會模仿父母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式。如果父母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式是不健康的,那麼他們可能會因為模仿而習得一種天生的無助感。
  • 高壓、抑鬱、焦慮、分心,這些扼殺現代人的困境,要如何改變?|第六...
    總結來說,在慢性壓力中,身體應激反應引發的連鎖反應不但會導致諸如焦慮和抑鬱等全面的心理失常,還會升高血壓、增加心臟病和癌症的發病率。慢性壓力甚至還會破壞大腦的結構。 那麼,運動到底是如何狙擊壓力的?
  • 母親越焦慮、孩子就越抑鬱,什麼樣的父母,就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孩子就會感到焦慮。,孩子就越抑鬱。如果母親的情緒總是焦慮、煩躁,對撫養孩子缺乏耐心,疏於和孩子溝通交流,遇到棘手的教育問題動輒大吼大叫,甚至抄起棍棒對孩子打罵責罰。在這種家庭環境和焦慮母親教育下的孩子,往往會自卑怯懦、不善交流或抑鬱脆弱。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 你是「直升機父母」嗎?
    直升機父母喜歡在出現問題的第一個現場進行幹預,告訴孩子不能做、如何做……這樣做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孩子缺乏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事實上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需要具備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直升機父母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以至於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如果一位媽媽每天都要親自叫醒10歲的孩子以確保他按時上學,他就永遠學不會自己按時起床。
  • 孩子學習的路上,作為父母如何減少焦慮?
    教育的環境和以前不同的,誘惑變得更多了,孩子們不愛學習的變多了。教育的競爭比以前變強了,幾乎全員參加輔導班,有的孩子甚至參加三四門。面對學霸,中等生或者下等生的父母無比焦慮。焦慮之下壓力變大,最後混亂了自己培養孩子的思路,盲目的跟風,或者揠苗助長,孩子變得比以前學習時間更長,而學校效果卻不見得有多好,家長們變得更焦慮了。 那麼優等生的父母就不焦慮嗎?
  • 《安家》:直升機父母的弊端,諸多通病該如何破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直升機父母的弊端,以及如何去解決類似的教育問題。一直升機父母的具體特徵和誕生養成1.直升機父母的定義和具體特徵直升機父母: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具有很強的控制欲,希望每一件事都為孩子安排妥當,甚至不管不顧孩子的想法,這類人被稱之為直升機父母。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多少孩子
    孩子稍不如自己的意,就會讓父母陷入無限焦慮之中。,就是焦慮的父母。」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優秀的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幫助孩子成長,但父母的愛卻太過於焦慮,就會是以愛的名義,毀掉了孩子。
  • 向「直升機/掃雪式家長」說不
    20世紀有一個詞叫做「直升機式父母」,描述的一些父母焦慮地在孩子頭頂盤旋,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21世紀一些富裕的父母照顧起自己的孩子則更像掃雪機:他們隆隆前進,清除孩子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任何障礙,讓孩子不必遭遇失敗和挫折。2019年,在一起醜聞中,美國50人被控為確保學生進入大學而進行了廣泛的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