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一項研究發現,如今所謂的「Z世代(Generation Z)」,即如今16歲到22歲的年輕人,正在掙扎著應對自己的生活,而他們黏人的「直升機父母」可能需要為此承擔責任。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7日報導,美國密西西比大學調查了335名離家入學的新生,結果發現,那些認為父母過於幹涉,沒有給自己太多獨立空間的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過渡更焦慮,心理負荷、金錢以及他人是否喜歡自己的擔憂更強烈。
儘管很多美國孩子在18歲早早獨立,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在美國社會,為孩子大包大攬的「直升機父母」也越來越多了。
什麼是直升機父母?
所謂「直升機父母」,顧名思義,就是像直升機一樣整天盤旋在孩子的周圍,時時刻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指導或幫助,恨不得生出三頭六臂替孩子包攬一切。
這個詞語誕生於九十年代中期,由於美國社會對兒童安全和保護意識加強,同時孩子升學、就業等競爭較以往更加激烈,導致一些父母內心焦慮。他們除了不計成本為子女花錢「投資」外,對孩子的呵護也已到了費盡心思的地步。
天天接送孩子,時不時給老師打電話,沒事往學校跑,時刻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凡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或是活動,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等等。於是有人就把這樣的父母叫做「Helicopter parents」,直譯過來就是「直升機父母」。
那麼,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屬於「直升機父母」?直升機父母究竟又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怎樣的影響?
害怕自己也成為直升機父母
近日,美國散文家艾麗莎·施特勞斯在CNN撰文,講述了自己身為父母的心路歷程。
「在第一個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就開始恐懼自己會成為一個『直升機父母』。那時,我很自信可以避免過度養育,讓我的孩子健康自由成長。然而現在,七年過去了,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這點。」
「如果我趴在地板上和蹣跚學步的孩子堆積木,究竟是在引導還是在監督他?如果我幫幼兒園的孩子完成學校課題,究竟是激勵還是專制的表現?」
雖然「直升機父母」這個定義早在十年前就有了,但人們圍繞它的擔憂卻在不斷演變。
資料圖據《每日郵報》
一開始,主要擔憂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他們成長在高壓鍋的環境裡,造成內心的焦慮和抑鬱。接著,又開始擔憂對父母也有影響,尤其是無法時刻滿足孩子的在職媽媽。而如今,我們又開始擔憂,越來越多的父母正在用直升機式的教育,來彌補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經濟學家馬蒂亞斯·多普克和法布裡齊奧·齊利伯蒂在他們的新書《愛、金錢和養育:經濟學如何解釋我們撫養孩子的方式》中,闡述了在美國這樣的不平等社會中,父母如何創造平等,比如瑞典的父母,更拼命地給孩子施壓。父母越覺得這個世界是贏家通吃的世界,他們就越要竭盡所能確保自己孩子成為贏家。
除了上述三點,還需要考慮一個更複雜的因素。研究表明,某種程度的親力親為的父母實際上對孩子有益,能在情感和認知上幫助他們。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對父母而言,某種程度的親力親為也能帶來滿足感。我不是在懷念那些善意忽視的日子,但我也不想在孩子上大學時,還要給他們買衛生紙。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了解養育孩子正確的尺度在哪裡?我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把握住了這個尺度?或者,換句話說,我是一個直升機父母嗎?
直升機父母不是虎媽狼爸
我之所以對自己是否屬於「直升機父母」感到困惑,原因之一是「直升機父母」的定義並不明確。「直升機式養育」常被用作「高壓式養育」的同義詞,更令人困惑的是,有時還會與「寬容養育」、「專制養育」畫上等號,但其實這四個詞都各有不同。
「高壓式教育」意味著,父母在撫養孩子上傾注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思想。「直升機式教育」則意味著,父母過度掌舵和過度保護孩子的成長,幾乎不給孩子任何選擇的機會。但直升機父母也有著不同的形式:有的沉默寡言,將目光放在常春藤盟校的學位上;有的自由奔放,將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自我表達視為一項重大的任務。
專制型是不考慮孩子的意願,只會命令孩子;寬容意味著,讓孩子自由自在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
你可以是寬容或是專制的,但同時也是直升機父母。寬容的直升機父母確保孩子得到他們想要的。專制的直升機父母確保孩子得到父母想要的。不管是哪一種,這個孩子幾乎都沒有機會獨立照顧自己。
臨床心理學家凱薩琳·斯坦納-阿代爾指出:「直升機父母不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宣傳能力。」
找到最佳平衡點
但這樣的父母,並不能直接被否認。在撫養孩子和控制孩子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他們、我們和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心理諮詢師卡倫·茲爾伯斯坦認為,無論是對直升機父母,還是對虎媽狼爸的一些罪責都有被誤導的因素。
「現在的(社會)文化,要求我們在一個比過去更加複雜的環境中培養出有技能的孩子,」茲爾博斯坦說。她解釋到,以前人的童年要短很多,一個人可能在13歲之前就具備了成功所需的所有技能。
然而,現在孩子的童年要長得多,有的甚至說,延續到了20歲出頭,部分原因是現在的人要學會如何獨立生活,需要比過去的同齡人學習更多的東西。這使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多於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這變得不可避免,而且在很多方面,也是值得的。
在養育孩子和控制孩子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他們、我們和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圖據CNN
也許,父母應該少注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多注重與孩子互動的質量。試著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們想要什麼,然後幫助他們去實現它。斯坦納-阿代爾表示,關鍵在於(父母)儘早地、經常地傾聽孩子的心聲,但這其實並不容易實現。
「父母對成功有一個狹隘的定義,或是他們認為身為父母的責任是繪製一條通往他們對成功定義之門的低風險路徑,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斯坦納-阿代爾說道。「你最不希望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他們喜愛什麼對你(父母)並不重要。」
因此,在父母無力滿足孩子的真實需求,與人們普遍認為,如今的父母都是無情的之間,應該劃出一道界限。毫無疑問,現在父母們的負擔過重,部分原因是殘酷的工作環境和社會對工薪家庭缺乏的支持。儘管對一些父母而言,特別是中高收入家庭,通過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他們發揮領導作用,可以減輕一些為人父母的負擔。
直升機父母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家庭
最後一點,直升機式教育最有害的影響是,它反應出了父母的內心。作為個體,我們思考了很多,自己是否做得太多,自己能否做得更好。而這種高度的關注卻很少延伸到為他人著想,為我們可以幫助的人著想,或是我們可以和誰一起,為自己和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
茲爾伯斯坦指出,父母支持普遍的、高質量的託兒所、學前教育和課外項目,也是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好辦法。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做得太多,但卻不知道如何停下來,因為這是大多數人都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
「如果你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文化中:沒有成年人來接,你就不能讓孩子下車,否則你會因讓孩子獨自步行回家而被逮捕。那麼,除了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你還能怎麼辦呢?」自由放養兒童運動的創始人兼Let Grow的總裁斯肯納茲解釋到。
「要記住,沒有人是純粹的。人們認為我反對直升機父母,但我真正反對的是一種文化,它讓我們對一切都感到恐懼,比如我們的孩子是否落後了,是否因此受到了傷害,」斯肯納茲說。因此,人們不應該擔心自己是什麼樣的父母,而是問問自己:「在我們周圍的文化、社區、街區、學校或家裡,有沒有什麼東西讓我和孩子感到痛苦,而我可以去改變的?那些我本來覺得太麻煩和不必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