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父母的擔憂:我應該如何判斷我的孩子是不是抑鬱了?

2020-09-17 鋼鐵防彈玻璃心

孩子們會感到壓力或抑鬱嗎?

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們也會因為很多問題而感到壓力和抑鬱,比如說:

  • 當他們目睹家庭爭吵時

  • 當他們有很多功課要做時

  • 當父母不在、或因為太忙而沒有時間陪他們

  • 讓他們沒有人來討論他們所經歷的事情

  • 父母和社會對他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在這些情況下,有些孩子會感受到壓力,甚至變得抑鬱。

原因是什麼?

抑鬱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既有遺傳傾向,也包括了環境的影響。關於環境的影響,有一種系統性的模型。在這種模型理論下,孩子們會模仿父母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式。如果父母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式是不健康的,那麼他們可能會因為模仿而習得一種天生的無助感。

其他的環境因素可能是家庭的壓力以及父母如何應對這些壓力。家長有時會給孩子施壓,強迫他們執行某些命令。有些壓力也來自孩子們在網上獲取的信息,尤其是現在一些學校正在進行網上教學。當孩子們上網時,他們可以訪問社交媒體,這就帶來了攀比心理和網絡欺凌。

由於新冠疫情的殘留影響,孩子們的娛樂活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我們在兒童中看到了比以往更高比例的壓力和抑鬱情況。他們不去上學,有些人甚至選擇逃課來迴避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也會產生壓力,有的父母會選擇把壓力通過某些行為轉嫁給孩子們,比如責怪、打罵、限制娛樂活動等。

我怎麼知道我的孩子是抑鬱症?有哪些可以判斷的依據?

孩子們的抑鬱症表現與成人有些不同。

兒童首先表現出的抑鬱症狀是易怒。雖然他們仍然會表現出抑鬱、退縮和絕望的感覺,這在成年人身上可以看到。但對孩子來說,抑鬱症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容易生氣、憤怒。根據孩子們的抑鬱情況,有時他們會根據環境、家長的監管和接觸危險物質的方便程度,對膠水、香菸和酒精等物質進行實驗。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壓力大、情緒低落,應該怎麼做?

當父母注意到這些跡象時,他們應該及時與孩子進行交流對話,詢問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狀況是否良好,並且照顧好他們。

第一種照顧方式是傾聽孩子的意見。患有抑鬱症的孩子有很多小心事,有時候甚至藏有自殺念頭,這就是為什麼傾聽是很重要的事情了。當你在聽他們說話時,保持冷靜、仔細聆聽,儘量不要打斷他們說話、也不要對他們的話語進行批評。

教他們如何照顧好自己,讓他們知道他們對你來說很重要、很有價值,提醒他們時刻注意自己的負面想法和不舒服的感覺。

如果必要的話,聯繫你所在地區的精神病醫生、心理諮詢師,為你的孩子進行專業治療。

它是可以預防的嗎?

抑鬱症相關的生物特性就目前的研究看來是不可以改變的。但我們仍舊可以嘗試改變孩子周圍的環境來減少壓力、防止抑鬱。父母的策略非常重要。孩子們需要一條能夠讓他們釋放壓力的「通道」。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嘗試根據孩子的情況來對環境做出改變。

兒童從抑鬱中恢復的速度有多快?治療需要什麼?

兒童抑鬱症的康復取決於其抑鬱的程度。通過適當的專業治療,他們很快就可以康復。如果一個孩子失去了父母或受到了創傷,他們將長期遭受焦慮和抑鬱的折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才能康復。

此外,即便孩子的抑鬱症康復了,之後還是有可能復發。這就是為什麼需要進行適當的認知行為治療。談話療法(心裡諮詢)可以幫助孩子說出自己心聲,解放內心深處的壓力。如果你幫他們治好了抑鬱症,卻不能保持環境的安全和健康,那麼他們的抑鬱症很有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復發。

我的孩子會因為抑鬱而出現其他健康併發症嗎?

會的。如果一個孩子因為抑鬱而胃口不好,他們就不能好好吃東西,就會變得營養不良。他們也有可能忽然暴飲暴食,導致肥胖。

童年時學會的生活方式很可能在成年後繼續下去。像神經性厭食症這樣的疾病就是在兒童的各種習慣導致的,他們往往由於內部的抑鬱情緒而不能正常進食。

作為父母,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來幫助我的孩子從抑鬱中恢復過來?

一旦孩子被確診患有抑鬱症,那麼父母就應當幫助他們得到正確的治療,同時給予他們最好的支持。

從護理員、醫生那裡了解作為父母,你需要做什麼。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改變環境來降低孩子們感受到的壓力。阻止抑鬱症的惡化和復發。

你也許不能改變孩子的遺傳傾向,但你可以保持冷靜,教他們如何處理問題。作為父母,最關鍵的還是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照顧和關愛,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愛著的。

很多父母只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才和他們互動,這是不對的。這說明親子關係中沒有友誼。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參與他們喜歡的活動、表揚他們、獎勵他們的正面行為,這些都有助於積極的育兒和建立友誼。

當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時,父母是關鍵。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有助於塑造他們的行為模式。孩子們通常把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理解為愛。








相關焦點

  • 當孩子說「媽媽,我抑鬱了」,父母該怎麼辦?
    我雖然在氣頭上,但對於她的「坦言」還是感到擔心,而且也納悶,孩子本屬於樂觀開朗,大大咧咧的女生,一向都是沒心沒肺開口就笑的人,怎麼會抑鬱呢。於是,忙著小心翼翼地安慰她開解她,為了使她得到放心,還煞有其事地諮詢了一位心理學老師該如何應對,老師說我的做法是對的,在我的引導下孩子一定會健康成長云云。
  • 被妖魔化的產抑鬱:聊聊我和太太如何度過產後抑鬱
    我感覺很多年輕人太容易被一些類似的極端故事左右了思維,好多人因此很害怕生孩子。」作為一個準二胎奶爸,我今天也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有心理學方面的科普,也有我自己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同時被忽視和妖魔化的概念關於「產抑鬱」,很多人也問過我「這個概念是不是被過度解讀了」。
  • 《如果我抑鬱了,請父母這樣陪伴我》
    青少年平時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家庭和學校,能與孩子接觸到的就是家長、老師和同伴。其中,父母是最主要、最有力的陪伴者。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用合適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關注。但由於專業技能的限制,父母無法做到像諮詢師一樣給予接納、尊重和積極關注。為讓更多的家長找到陪伴孩子的方向,我們將在這一節課與家長談談:陪伴抑鬱症青少年的基本技巧。
  • 抑鬱症:「如何讓一個抑鬱的孩子配合就醫?家屬應該遵循這些理念
    如何讓一個患有抑鬱症的孩子配合就醫?」 有時明明孩子沒有多大問題,但是由於父母們過於焦慮、擔憂,導致自己盲目判斷給孩子下了定義,認定孩子就是有問題。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對立面,這個時候不是父母要孩子去看看了,而是孩子也要求父母去看看了,出現這樣的對立現象,也是我經常遇到的。
  • 家長應該如何面對青少年抑鬱?
    然而,青少年抑鬱遠不止心情不好這樣簡單,它是一種可能會影響到個體生活各個方面的嚴重健康問題。幸運的是,青少年抑鬱是可以治療的,家長也可以在其中提供幫助。父母的愛、引導和支持對於抑鬱症青少年的康復、讓生活回歸正軌大有裨益。
  • 「我總感覺我抑鬱了」我是真抑鬱還是假抑鬱?
    現在隨著相關知識的普及,「抑鬱」已成一個標誌性心理學詞彙。大家在生活中對其不再避諱、不再恐懼、不再誤解。甚至有很多人在經歷情緒波動時,經常形容自己:「我感覺我抑鬱了。」 這種時候大家可能心裡有疑問:我是不是矯情?我是不是想博取他人的關注?我是不是為了得到同情?我是不是跟風抑鬱?我到底是不是真抑鬱?
  • "直升機父母"如何毀掉孩子:高壓環境引發焦慮抑鬱
    「如果我趴在地板上和蹣跚學步的孩子堆積木,究竟是在引導還是在監督他?如果我幫幼兒園的孩子完成學校課題,究竟是激勵還是專制的表現?」雖然「直升機父母」這個定義早在十年前就有了,但人們圍繞它的擔憂卻在不斷演變。
  • 冬天,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抑鬱了?|| 瑞即心理
    冬天,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抑鬱了?  而他們的爸爸媽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突然就抑鬱了?  家長1:老師,我家孩子才九歲怎麼就突然抑鬱了?是不是這個檢查結果搞錯了啊,他平常很聽話的。
  • 我聽過最惡毒的謾罵,是來自我的父母
    「我聽過最惡毒的謾罵,是來自我的父母。」臺劇《茉莉的最後一天》,就試圖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方式,向我們展示那些活在「幸福家庭」背後的孩子,是如何承受著自己的「不幸」。 這註定是一場父母與孩子的悲劇,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卻忽略了,孩子應該有權利決定他們想要的生活。
  • 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抑鬱了?||謹防兒童抑鬱症
    近日來,瑞即心理的心理諮詢老師們接待了很多跟爸爸媽媽一起過來的「小訪客」,「小訪客」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檢查出或輕或重的抑鬱傾向。而他們的爸爸媽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突然就抑鬱了?媽媽:老師,我家孩子才九歲怎麼就突然抑鬱了?是不是這個檢查結果搞錯了啊,他平常很聽話的。
  • 「年紀輕輕,怎麼就抑鬱了?」:孩子抑鬱時,父母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來源: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在心理門診,來過很多深受抑鬱困擾的青少年。 年齡跨度從十來歲到二十出頭,但無論年紀大小,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在本應該肆意綻放的年齡,因為抑鬱變得不再明媚。 抑鬱症的成因雖然非常複雜,自殺的原因也涉及多個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成因,就來自於父母的教養方式。 缺乏愛的互動的原生家庭,讓抑鬱症高發 嚴厲的父母通常以為指責和貶低就是愛。
  • 心理學:是不是抑鬱?我既怕說你是抑鬱,又怕不說而耽誤你
    心理學:是不是抑鬱?我既怕說你是抑鬱,又怕不說而耽誤你文,王彥輝經常在頭條上遇到朋友們提了一些關於抑鬱的問題。這樣的朋友,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抑鬱了。 根據他們的情況,我既不想說他是抑鬱了,又怕不說而耽誤了他。
  • 孩子成長中,我經歷過三個階段的擔憂。第三個是擔憂他不會談戀愛
    咱們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擔憂中度過: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擔憂他是否健康;孩子上學了,擔憂他學業是否優秀;孩子工作了,擔憂他婚姻是否幸福。這是親情,這是責任,割捨不掉。我也不例外。我經歷的三個階段的擔憂,現在想來,都是在自尋煩惱。
  • 當抑鬱來襲,家長如何主動出擊,找出潛伏在孩子心裡的抑鬱小怪獸
    誠如我前文所述,抑鬱症並不像強迫症或恐懼症那樣來勢猛烈容易察覺,它就像一個慢熱者,逐漸地侵入孩子的意識,不知不覺中一步步加重症狀。當抑鬱來襲,作為家長,我們如何主動出擊,找出潛伏在孩子心裡的那個抑鬱小怪獸呢?大多數人都認為,孩子如果患了抑鬱症,外表看起來會很悲傷或者情緒低落。事實上,抑鬱症還有其他的外在表現。比如憨豆的扮演者羅溫·艾金森幽默風趣,卓別林詼諧諷刺,然而,他們都是抑鬱症患者。所以,從外表我們很難去辨別。
  • 孩子玩手機上癮會導致抑鬱?面對危機,家長應該如何做?
    最近我時常聽人討論說「孩子總玩遊戲會抑鬱」,嚇得我趕緊把我家孩子大手機給沒收了,那麼事實真的會如此嗎?是的!你沒有想錯,確實會如此,因為長時間玩手機,會讓自己沉浸在其中,上癮導致情緒越來越欠佳,從而不會與外界溝通。
  • 我好好的孩子,怎麼就抑鬱了?
    因為這對夫妻之前就知道女兒抑鬱了,他們擔心她會因為情緒問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所以來找諮詢師尋求幫助。當諮詢師深聊下去才發現,好多年前,在女生大一的時候,父母就已經知道女兒抑鬱的事情。當時女兒對他們說,覺得自己可能生病了,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 我是不是抑鬱了?| 濟語
    很多人在不開心的時候都會說 心情真抑鬱 當我們在生活和工作當中長期的不率性而為就會導致情緒越來越低落 比如說孩子孩子說 我今天想買一個雞腿父母說 這個雞腿對身體有害不能吃孩子說 我想買個衣服父母說 這個衣服不適合你換別的 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沉默了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
    以下十點,只要持續兩周以上,基本可以判斷你有抑鬱傾向了,但是抑鬱傾向也叫作抑鬱情緒,它跟抑鬱症還不能掛上鉤,這需要做一些心理量表的評估以及腦電圖的檢查,再者結合詢問,等措施來進行臨床經驗的判斷。 1、突然發現自己情緒低落,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喪失興趣)。
  • 孩子裝病不想上學?如何判斷是不是真的?心理學家教你
    他們分別是大學生、社會工作者、兒童保護律師、法官、警察叔叔、父母們……雖然我們很多人以為,那些最擅長觀察人的職業崗位的人群,應該是很容易判斷孩子是否撒謊的,可結果出乎意料。當小孩說謊時,無論是什麼職業的成年人,所有人只有50%左右的正確率,這跟瞎猜是一樣的。也就是說,誰也不能準確地判斷出孩子是否在撒謊!可見小孩的演技真是神!
  • 寶媽產後抑鬱大哭:「是不是只有我沒了,你才知道我不是矯情?」
    ,許多家人卻理解不了,認為她們是故意不好好照顧孩子想要逃避,這時寶媽就會覺得非常委屈,但又不能說些什麼,只能將負面情緒壓在心裡,時間久了把自己憋出病了,「產後抑鬱」也就馬上要找上門了。>曾有一位寶媽在產後患上了抑鬱症,她的丈夫不光不照顧自己,就連孩子也不管,回到家就嚷嚷累,看一眼孩子就睡了,也不問問妻子的情況,如果妻子要多說兩句就會立馬大嚷大叫,甚至還說「產後抑鬱」都是矯情是「慣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