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Dr昕理學(ID:PKUPsyXin),作者:白鹿、張昕(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前兩天國家衛健委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了常規孕檢。這是好事,說明產前/產後抑鬱越來越受社會重視了。
正好也有讀者提問:「叨叨昕,能不能寫一寫那些產後抑鬱媽媽的心理問題?我感覺很多年輕人太容易被一些類似的極端故事左右了思維,好多人因此很害怕生孩子。」
作為一個準二胎奶爸,我今天也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有心理學方面的科普,也有我自己作為「過來人」的經驗。
同時被忽視和妖魔化的概念
關於「產抑鬱」,很多人也問過我「這個概念是不是被過度解讀了」。我的回答是「沒有」,大部分人對於「產後抑鬱」的認知仍然是不足的,對此了解較多的可能只是一些孕產婦而已。很多長輩,甚至孕產婦的丈夫、親人還會認為產後抑鬱是「找茬兒」或者是「矯情」,而不了解這是由於產後激素在短期內急劇變化+生活短期內巨大改變導致的,和產婦的「脾氣」沒有多大關係。
但是呢,產後抑鬱也沒有一些年輕人想像中那麼恐怖,畢竟很多人對產後抑鬱的了解都來自新聞報導——然而能夠上新聞的,一定都是產後抑鬱中症狀相當嚴重、導致了極端後果的(比如傷害嬰兒、自殺自殘等)。
首先,產後抑鬱並不像一些人想像中那樣高發(以為只要生了孩子就一定會發生),最新數據顯示其發病率在10%左右;其次,在發病的人群中,大約80%以上為輕症,如果輔以積極的心理諮詢或是治療,往往可在1~6個月內自行緩解,一般不會對正常生活造成太大影響。但如果是重症,那就一定要及時就診,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所以我感覺到的現狀是,一方面,大多數人對於產後抑鬱症的認識不足,不懂判斷、不會調節;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將其妖魔化,對其產生了過於恐懼的心理。所以呢,我們應該在戰略上藐視它,但是在戰術上要充分重視它。
我們首先要學會判斷,產後抑鬱的典型症狀是什麼
首先,產後抑鬱的臨床特徵與抑鬱症一樣,都伴隨著長時間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鬱鬱寡歡、易怒易悲易流淚、社交減少、自我價值感降低、生活無意義感加重、失眠或倦怠、食慾性慾減退、體重降低,嚴重者甚至有攻擊、自殘或自殺的傾向。如果上述症狀出現超過1個月,那很有可能就是產後抑鬱了。
然而,與其他抑鬱不同的是,產後抑鬱往往又與「生產」和「育兒」這件事情息息相關,所以又具備一些特有的特徵。
一種情況是,產婦過於擔心嬰兒的養育情況,過分焦慮嬰兒的健康、發育和成長狀況,總覺得自己照顧不好嬰兒,因而產生強烈的自罪自責感,覺得「我無法做個好媽媽」。
另一種情況是,產婦過於擔心嬰兒對自己原有生活軌跡的影響,擔心自己的事業、睡眠、經濟狀況、娛樂、交際、身材、夫妻關係都會受到負面影響,自我評價降低,有的會不情願餵養嬰兒,甚至不願意看到嬰兒,更有甚者會自暴自棄,覺得「我的人生已經被孩子毀了」。
一點經驗之談
當初鹿sama坐月子的時候,就是典型的第一種情況。在度過了最初的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之後,她大概在產後一周開始,突然每天以淚洗面(情緒低落),茶飯不思(食慾減退),夜不能寐(失眠)。
我問她怎麼了,有什麼煩惱可以說出來,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她說:「本身沒有什麼實際的煩惱,但我看著孩子這麼小,突然害怕我無法給他好的照顧。這個世界這麼危險,而他這麼弱小,我為什麼擅作主張帶他來到這個世上?」她的這種心理,在看了一些兒童傷害案的新聞之後更為嚴重,經常說:「如果他受到任何傷害,那我就是有罪。」(自罪心理)
家裡親人覺得她想太多了,「是不是閒的」。但我覺得,她這有點像是產後抑鬱了,除了生理症狀之外,她還出現了強烈的自責自罪感,而這種自我低評價,正是來自對養育嬰兒這件事情的過度焦慮。
一般來說要確診產後抑鬱,常用的就是愛丁堡孕產期抑鬱量表(EPDS),其判斷標準為得分≥10分為產後抑鬱症患者(同時,<13分為輕症,≥13分為重症)。當時鹿sama並沒有做這個測驗,因此我並不能很好判斷她是產後抑鬱還僅僅是抑鬱狀態。但我還是制定了一系列計劃,開啟了「戰抑」模式,在此分享給正在經歷(或是疑似經歷)產後抑鬱的讀者(不嚴重的產後抑鬱媽媽,可以嘗試一下自我調節):
一、糾正產婦的錯誤認知,扭轉她對負面因素的不合理誇大
根據我多年的相關經驗,一般來我這裡諮詢「某某事件會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的父母,往往非常顧及孩子的感受,反而是這種父母,不會給孩子留下什麼心理陰影;擔心自己照顧不好孩子的媽媽,往往對孩子非常上心,恰恰能給孩子很好的照料。在我們所看到的兒童傷害新聞中,固然有一部分是運氣不好,但這些屬於小概率事件,更大比例的是父母疏於照顧。所以新手媽媽要告訴自己,我們只需盡好自己的義務,剩下的就交給命運。
而至於另一種情況的新手媽媽(覺得人生被孩子的出生給毀了的)。同樣也是要糾正不合理認知——度過了一開始的手忙腳亂之後,絕大多數人都可以找到方法讓生活重回正軌,我還是原來的職場精英/敢闖敢做的自由靈魂/老公和父母的小仙女。
當然,這一切離不開社會支持,這裡面需要父親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共同參與到嬰兒養育的過程中來。可以說,父親除了不能親自母乳餵養,其他的所有事情都完全可以承擔起責任來——給寶寶洗澡、換尿不溼、哄睡、餵輔食等等。一方面讓妻子從養育孩子的家務中解放出來,有時間出去和朋友聚會、去遊泳健身、去見重要客戶;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老人幫忙帶孩子所產生的代際矛盾、婆媳矛盾等等。多了社交,少了家庭矛盾,產婦的心情自然會變好,產婦心情變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丈夫和孩子。
千萬不要覺得帶孩子就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如果媽媽一個人掉在帶孩子的漩渦中掙扎,怎麼可能分身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呢?
也不要覺得有外婆/奶奶/月嫂幫忙就不用爸爸參與了。丈夫共同承擔育兒責任,是增進夫妻感情,安撫妻子情緒的最重要方法。丈夫的作用,是外婆/奶奶/月嫂等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二、飲食+運動+曬太陽療法
這一套方法我應該提到過很多次。面對不嚴重的抑鬱發作,大家可以嘗試著服用維生素B、維生素D、或者喝點熱巧克力,以及適當的運動流汗、曬太陽來改善多巴胺的分泌。鹿sama當時就是每天一顆維B+維D+一杯熱巧,再做一些瑜伽、正念冥想(量力而行,月子裡不要進行太高難度、太劇烈的運動)。
另外,坐月子期間,產婦不能出門,曬不到太陽,也容易讓抑鬱症狀加重。鹿sama生產時正值盛夏,每天都是晴好的大太陽天,不過家中長輩恪守月子規矩,不能出門,不能開窗受風,我眼睜睜看著那白花花的太陽她不能曬,真是暴殄天物啊!所以,在她產後兩周之後,我會在每天中午趁著長輩睡著後,帶她「偷渡」出去散步曬太陽。(關於這一點,每個人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盲目效仿!鹿sama產後當天就已經能下地走動,三天後就已經行動如風,加上她本身體質偏熱不怕冷,夏天也不像秋冬容易著涼,所以她這麼做了沒事。但如果是體質寒涼、虛弱、怕冷怕風的產婦,還是乖乖在家休養吧。要曬太陽,就在室內靠窗靠陽臺的地方曬一曬。)
三、轉移注意力,找回意義感
絕大多數產婦在產後,都會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產假,在這個階段也不出去工作,也沒有娛樂社交。產婦除了餵奶就是帶孩子,除了帶孩子還是餵奶,很容易由於社交隔絕、育兒衝突、家庭矛盾而加重胡思亂想,甚至產生人生無望、活著沒意義的感覺。
所以,有這種情況的產婦可以找一件事情開始系統性地完成,每天充實起來,把注意力從餵奶、嬰兒身上轉移開去,就不容易鑽牛角尖。
當時我的嶽父母提出讓鹿sama去考駕照,月子裡她就開始複習理論科目,出了月子就去駕校練車,最終在產假結束前考到了駕照,並且用這個駕照搖到了新能源車的車牌號。現在北京上新能源車牌號都要排隊排上好幾年了,所以這件事情讓她很高興,覺得產假沒有荒廢,不僅自己學習了新技能,還為家庭做了貢獻,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肯定感蹭蹭上升。
所以我覺得,閒不住的小夥伴們,利用產假這段時間考個證書、考個駕照、在線學個課程、寫本書、練練字、練個馬甲線、人魚線,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願意休息的小夥伴也不用勉強自己一定要去幹嘛,就完全放空、悠哉遊哉也是應該的。)
四、「罵醒」療法
當鹿sama有時開始鑽牛角尖了,嶽母就會說「我看我是讓你日子太好過了!趕緊滾過來幫我摘菜!」這麼一當頭棒喝,鹿sama就會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後屁顛顛地去幫她媽媽做家務。
這種「罵醒」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CBT),原理和宗旨也是扭轉你的錯誤認知。但不同之處是,大部分認知行為療法都是循循善誘,好說好道的。而「罵醒」可以算是一種當頭棒喝,用一種較強的衝擊力,讓你從牛角尖裡鑽出來,回到現實的地面。(有一點類似心理諮詢中的「棒喝」療法,但區別是心理諮詢師不能罵你……)
當然,此法劍走偏鋒,使用需謹慎。尤其要注意,此法婆婆切不可用!丈夫切不可用!母女關係沒那麼親密的,也慎用。此法較為適用於關係較親密的母女、閨蜜之間。
上述的幾種方式,可能對於抑鬱狀態(或是部分輕症患者)有一定的作用,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節,產婦生活都可以回到正軌。但是如果是症狀較嚴重的產後抑鬱,比如說出現了傷害嬰兒、自殘自傷、想抱著嬰兒一起自殺等情況的患者,請務必去專業機構求助專業的心理醫生或精神科專家,根據醫囑使用抗抑鬱藥物、激素治療、物理治療等。也請產婦的家人們多加關心、學會甄別,遇到類似情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早幹預,以免小病拖成大病,造成悲劇。
當然,每個產婦的情況都各有不同,我所總結的也是我自己經歷過的經驗。如果有其他情況的產婦有不同的「戰抑」經驗,也可以分享出來給困擾其中的媽媽們參考。
最後,祝願新手媽媽們都能好好享受這一段和寶寶相處最親密的時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Dr昕理學(ID:PKUPsyXin),作者:白鹿、張昕(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