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鐵通勤時間看完美國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著作《優秀的綿羊》,這本書一直在kinde書架上,原以為是個小說就被擱置了。
無意中打開閱讀,書中的內容顛覆了我對頂級學府的傳統的認知。
本書作者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曾先後在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執教,在常春藤盟校任教了二十餘年後,將其對精英教育系統的反思和大學教育意義的思考集成了本書。
書中深刻揭露了美國頂級私立名校的教育問題,指出當前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聰明,有天賦,而且鬥志昂揚。
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他們非常善於解決手頭問題,但卻又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各方面都很優秀,但卻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有學生將這樣的狀態比喻為一群「優秀的綿羊」。
在這些教育體制下,催生出的不僅是學子,還有這些學子背後的家長們。
威廉•德雷謝維奇在書中提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出現的角色之一「直升機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直升機」父母是與「溺愛式父母」與之相對立的一種教養角色。
所謂「直升機父母」指的是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半空中,掌控著子女的發展方向,事無巨細的過問,並喜好為兒女定製他們所想的模樣的父母。
「直升機父母」的特屬共性就是掌控力強、強勢性、凡事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
今年夏天的熱播劇《小歡喜》中的丁一,考上清華、成了眾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剛進入大學不久的他就被迫休學了,丁一父親提到,由於丁一成宿成宿的失眠睡不著,導致精神狀態不是很穩定,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的上學。
丁一最後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跳樓,來換取自己的解脫,讓眾人惋惜。
丁一的爸爸說到,都怪他們,當初丁一想上的是地質大學,是夫妻兩非逼迫他學習金融。丁一的出事,他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丁一當初補習班老師的英子媽媽(陶虹演),在丁一輕生後看著一張與當時拿著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丁一以及他的家人合照的照片,照片上除了丁一目光呆滯、毫無表情外,其餘人都是滿目笑容。
英子媽媽說到:「原來你從來都不開心啊,原來開心的只是我們啊。」
在劇中,這位英子媽媽也頗引起大家的關注。
原本有教師工作的她,為了保障女兒英子高考順利而辭職,從飲食到學習,全方位把控英子的高三生活。
南京大學的天文學專業是國內最好的學校,那是英子一直夢寐以求的地方。
在學校組織參加各大高校的夏令營時,英子想去南京大學,而媽媽一心想讓她參加清華大學。
兩人意願發生衝突,英子最終沒能參加上南京大學的夏令營活動。
這件事成為了英子患上中度抑鬱症的引火點。
雖然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媽媽的意願也不是她想要的,但為了不讓媽媽傷心,一直採取的是迎合、妥協、配合媽媽。
直到與南大夏令營擦肩而過。
英子開始失眠、悶悶不樂、控制不住的想哭。
不堪重負的英子,離家出走到了深圳。
原本以為能逃離媽媽的眼界,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媽媽竟然「追」到了深圳。
被逼的無處可逃的英子,站在了河邊的臺柱上,
並如山洪爆發般的向媽媽吼叫到:「我就是想逃離你」。
這句話就像一把刀子插在了英子媽媽的心口。
英子媽媽說,「我那麼愛她,但我怎麼把她逼成這樣。我,差點成了殺她的兇手。」
以最真的愛,做最深的傷害。
丁一的父母、英子媽媽是很典型的「直升機父母」。
這樣的父母以及像丁一、英子這樣的孩子的縮影,在生活中也真實存在。
「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一個孩子?
有研究證明:過度無微不至的「直升機父母」會讓孩子相對更加不滿自己的家庭、人生,幸福感更低;患有更高的抑鬱情緒問題,更低的抗挫力,更容易出現思想偏激、極端。
覺察是預防行為發生至關重要的一個關卡。
那麼, 如何判斷自己是個直升機父母呢?
曾在人民日報上看過幾個自測自己是否是直升機父母的維度,和大家分享:
01 生活上
過度照顧孩子,不讓孩子插手家裡的一切家務勞動,包括孩子的房間﹑衣物整理,以及學習用品的整理。只要求「好好學習,其他一切都不用操心」。
02 學習上
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按自己的意願安排課外和假期的補習班,幫孩子選擇輔導書和課外書。
03 人際關係上
幫助孩子處理與同學﹑朋友的關係。比如孩子和小夥伴有了小摩擦,就立馬幫孩子「出頭」。
意識到位了,在行為上我們又如何才能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呢?
給的東西只有是對方想要的條件才是正確的付出,否則終將變成控制。
2歲開始,孩子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個性的突顯。
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不妨放慢欲望的腳步,多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空間。
小到放權可以允許孩子自己決定今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大到嘗試尊重孩子選擇自己的專業、想過的人生方式。
孩子的能力往往是能夠超乎我們所認為的,所以不要總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會走彎路。克制自己事事親力而為,擔心、焦慮、害怕孩子會吃苦。
或許,少吃的那些苦,有一天就變成了孩子成長路上的虧呢?
告訴自己:適度偷個懶,沒關係的,我的孩子也是可以的。
「我是為了你好」是一句最強大但也是最蒼白的話。
強大在它承載著最沉甸的愛和期待,蒼白在你認為的好,不是孩子想要的好。
所以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塑造孩子,強迫他去走你為他安排好的路。
放下決策者角色,做個把關者,讓孩子擁有身心健康的人格,學習力和選擇力。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條條大路都能通向羅馬。
這個時代在偷偷犒賞學習成長的人,同時也在狠狠懲罰不學習、不成長的人。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自己的焦慮,同時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能夠影響孩子形成有思辨的思維。
終生成長型的父母能夠很好規避非黑即白的二元論,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畢淑敏老師在《把人生過成喜歡的樣子》一書中說到:「放鬆,才能實現完美。」
與你共勉。
文章作者簡介:cherry娜,教育工作者,國家高級育嬰師,願用文字與你分享教育,分享愛。
本文首發cherry娜頭條號,喜歡文章多多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