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很多人都在討論過度養育的問題,大家都覺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脆弱,是因為父母做的太多了。
在育兒領域,有一種父母被稱為「直升機父母」,他們時刻監控自己的孩子,就怕孩子會發生什麼事情。
父母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畢竟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為孩子做什麼都是心甘情願的。在有些父母看來,孩子就是mini版的自己,所以,自己有責任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更值得自己付出所有來「保駕護航」。
在《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中,作者將父母對孩子的責任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進行對比,認為為人父母也有需要承擔的五大責任,分別是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保障孩子的人生安全、給孩子愛和歸屬感、培養孩子的自尊以及幫助孩子進行自我實現。
·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從孩子出生直至長大成人,可以說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一直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生活所需,尤其是食物、水和住所。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大部分的父母也是這麼做的。
·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生命安全是孩子人生的基礎,沒有這一點,孩子的一切發展都是空談。不過,想要保障孩子的人生安全也不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有些父母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很多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會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的人生受到傷害;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因為過度擔心孩子的安全,會限制孩子的各種活動,導致孩子無法做到堅強獨立,更無法獨自面對生活。
·給孩子愛和歸屬感。教育專家一直在強調,父母要給予孩子愛與歸屬感。這並不是一句空話,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給予的愛,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安全感,從而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以及各種各樣的困境。
培養孩子的自尊。所謂自尊,就是個人給予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的建立會促使個體發展成他期待的樣子。但是,在建立自尊的過程中,父母所起的作用就非常重要。父母能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評價,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是值得每一位父母思考的問題。
·幫助孩子進行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意味著孩子要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標,成為自己我們想要成為的人。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求,也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父母主動去挖掘孩子的天賦。因為讓孩子發展天賦,不僅可以促進孩子取得更多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更容易地去獲得更多的成績,這對於孩子建立自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而這也是優勢教育所倡導的內容。
我有一個朋友在看過父母的五大責任之後,告訴我,她突然間產生了強烈的疑惑,那就是我為孩子做得到底夠不夠。
從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無論父母是否做好準備,我們都知道自己要去撫養孩子長大,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但是,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很容易就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父母卻很少去琢磨,孩子需要的什麼?我給的和他想要的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兒?
也正因為父母更多地考慮了自己的想法,想要無窮無盡地為孩子去付出,就導致了一部分父母成為了「直升機父母」。
所謂直升機父母,顧名思義,就是始終盤旋在孩子頭上,時刻監管和控制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尤其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都會像直升機一樣衝過來,擋在孩子面前,替孩子去處理。
這樣的父母可能會持續不斷地監視孩子,時刻擔心孩子會出問題或意外。更誇張的是,他們甚至會幫助孩子完成作業,如果發現其他人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就會馬上衝上去與對方理論,哪怕這個人是孩子的老師也不行。
而直升機父母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他還是個孩子」,他們用這句話來支撐著自己為孩子付出,也用這句話來替孩子解圍。
就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小長假期間,一則視頻引發了網友們強烈的不滿。原來,一名年輕男子在景區遊玩時,多次用腳踢仙人掌,連續踹了五次之後,終於將一棵較大的仙人掌踹斷,然後離開。
過程中,年輕男子的母親也對他進行了明確阻止,但是他仍舊繼續自己的行為,沒有理會。
之後,二人被找到並帶回景區,母親卻說,自家兒子還只是一個孩子。而母親這樣的解釋也招來了更多的圍觀和批評。字後,母子二人被當面批評教育並要求賠償500元。
孩子都已經這麼大了,即便在自己的眼中,他還是個孩子,但是對於大眾而言,他早就應該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否則作為一個破壞規則的人,他就應該被批評和訓斥,甚至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
不過,孩子之所以會這樣,父母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味地縱容孩子,凡事都一手包辦,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沒什麼事情是需要做的,因為父母都會做,孩子也會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因為父母都會解決。而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將自己變成了「直升機父母」。
印第安納大學的克裡斯·梅諾認為,「直升機父母通常是出於好意,他們只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危險或失望的傷害」。
直升機父母的初衷可以理解,他們是想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給予孩子,但是,不得不說,做法卻很容易給孩子和老師帶來負面影響。
直升機父母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遠遠超乎於我們的想像的。
一方面,直升機父母對於孩子的監視,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時刻都處於高壓之中,一旦處理不好,孩子就容易出現過激的行為。
2013年,河南周口的一名學生,竟然花高價僱兇手來刺殺自己的父母。原因就是父母對自己的過分控制,不停地催促,讓他要努力上進,孩子實在無法忍受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選擇將父母殺害。
另一方面,直升機父母的過分包辦,會讓孩子失去獨立的能力,導致他們過分依賴父母,一旦離開父母,他們將什麼都無法解決。
我曾經接待過這樣一位學生,當時已經大四的她執意要考家鄉的公務員,但是男朋友希望兩個人可以到外面闖一闖,於是出現分歧,她想知道如何處理這段關係。
當問到她為什麼堅持要回到家鄉的時候,她的解釋是,「離不開父母」。上學的城市離家非常近,所以每個周末父母都會來替她打掃寢室,收拾衣物,所以她根本無法接受離開父母。哪怕自己也非常捨不得男朋友,但是,她不會刷碗不會做法,連洗衣服都不會,她根本無法想像,「離開父母要怎麼活」。
我有一位朋友,在初中當班主任。在她看來,現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們不怕老師了」。
還記得我們小的時候,最害怕的人就是老師。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最擔心的都是老師會批評自己,如果老師提出什麼要求,孩子們一定第一時間來完成。
但是,現在的孩子卻不再是這樣,甚至在一些孩子眼裡,老師根本是無所謂的。
當然,我們並不是希望孩子帶著害怕、恐懼的感受去與老師相處,這裡所說的害怕其實更多的是對老師的敬畏,孩子們將老師當做權威,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更好地在老師的教育和引導下去成長。
但是,當越來越多的直升機父母替孩子去處理問題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覺得自己不需要聽老師的話,畢竟出現了任何的問題,父母都可以去解決。無形中,父母的做法也就削弱了老師在孩子們心中的權威,導致學校教育的開展也受到了阻礙。
面對孩子缺乏獨立性,父母會感覺到委屈,「我無非是想讓孩子少受些苦,但是卻沒有想到走上了另一極端」。
的確如此,做父母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把握教育的度,讓孩子既能得到引導,又可以發展自己的技能。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成為60分父母。不像100分父母那樣,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給孩子留有空間發展,也不像不及格父母那樣,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孩子野蠻生長。
那父母究竟應該怎麼做呢?其實很簡答,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人生要自己過。
以學習為例,父母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事情。在生活中,父母總是喜歡督促孩子要好好學習,但是孩子卻不知道學習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他們只是會覺得自己是在為父母學習,慢慢地學習動機就會越來越弱。
作為父母,可以督促孩子學習,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明白學習是自我成長的需求,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
當孩子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他就會克服各種困難去努力學習,而不再是父母催一下,自己才會動一下了。
而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父母懂得放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感受。就像李嘉誠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不要讓孩子成為宇宙的中心,更不能因為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就像直升機父母一樣,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這樣久了,與孩子之間的邊界也就越來越模糊,他們會將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孩子會因為感覺到窒息,也會想辦法逃離。而父母也會因此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照自己的生活,從而喪失自我。
每一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方式與行為是不是能實現愛的初衷,就需要父母去思考和感受,不要因為愛折斷了孩子飛翔的翅膀,更不要因為愛讓孩子感覺到束縛,適當地選擇放手,讓孩子充滿信心地自由飛翔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