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慣的心靈」從何而來?過度保護、過度教育!

2020-12-12 廣州日報

為什麼「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名校中脫穎而出,卻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最近,眾多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線學者教授都在關注和推薦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這本書關注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過度保護導致衰弱,在三大扭曲的認知指導下,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現在開始正視這一切,還來得及。

過度保護,導致問題人格

美國大學生被過度保護和寵溺的問題,已經引起美國學者的重視。一些著作開始探討脫離社會的「精緻的綿羊」型名校學生,有的注意到「直升機父母」 過於無微不至的關懷,《嬌慣的心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書由兩位作者合著,喬納森·海特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格雷格·盧金諾夫曾是一位律師。兩位作者長期關注美國高等教育及相關領域問題,是這方面的權威專家。

兩位作者以大學生群體為切入點,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的培養方式、社會的發展趨勢、科技的革命,甚至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成長期來進行調查,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使得本書極具現實意義,發人深省與共鳴。

在書中作者展示了近年來教育中的三大人生謬論:

1. 脆弱人設: 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2. 情感推理: 永遠相信你的感覺。

3. 我們 vs 他們: 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鬥。

更快樂,更健康,更堅強——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

安全主義的盛行、「直升機父母」的過度保護、無監督玩耍的減少導致了心理問題的爆發式增長、思想極端、成熟期推後、抗壓性減弱、難適應社會等等。在美國,它們已經從校園蔓延至公司和公共領域內,它們還從美國大學向外擴展。

在作者們看來「三大謬論」的原因是:社會極化的加劇,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帶來的青少年抑鬱和焦慮的蔓延,家庭在育兒問題上愈發焦慮、把孩子保護起來、採用精心栽培型的教育方式,孩子們普遍被剝奪了自由玩耍的機會,也因此無法獲得童年冒險的經驗……本書告訴我們,過度保護如何放大了孩子們的恐懼,使他們更難成長為可以自我管理、自力更生的成年人。

在分析批判的同時,作者們並沒有將這些問題簡單化,而是追根溯源,著眼於多種彼此間相互作用的趨勢。同時,他們結合研究給出了詳實的建議——如何才能培養出更聰明、更強壯並且反脆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會茁壯成長,在大學及之後的人生道路上也能變得更獨立。他們提出,孩子們必須迎接挑戰,承受壓力,直面不同的觀點,如此方能茁壯成長。此外,作者還就如何限制並優化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怎樣助力學校、對抗謬誤等各個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總而言之,無論你的身份、背景是什麼,你都會過得更快樂,更健康, 更堅強,也更有可能成功追求自己的目標———如果你按照那三大謬論反著做:

1.時刻應對挑戰(而不是消滅或迴避任何「感覺不安全」 的人和事)。

2.將自己從認知扭曲中解放出來(而不是總相信最初的感受)。

3.更善意地理解他人,發現現實生活的複雜(而不是基於簡單的「我們vs 他們」 的道德圖譜,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

誠如諺語所言,與其為孩子鋪好路,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走好路。

《嬌慣的心靈—— 「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美]格雷格·盧金諾夫 喬納森·海特 著

田雷 蘇心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孫珺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孫珺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孫珺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謝育芬

相關焦點

  • 過度保護只會換來「嬌慣的心靈」
    《嬌慣的心靈》 (美)格雷格·盧金諾夫 喬納森·海特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年9月出版 為什麼「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
  • 過度教育和保護換來「嬌慣的心靈」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4日晚,「『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論壇在線上舉行。
  • 脆弱人設、過度保護、嬌慣心靈,「鋼鐵」是怎麼沒煉成的
    三聯書店最新出版的《嬌慣的心靈》,副標題是「『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本書譯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田雷說:「《嬌慣的心靈》講的是美國故事,但書中很多內容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有些問題在中國甚至會不會更嚴重?也值得我們的社科學者通過實證的調研來作進一步的探討。」
  • 我們是否過度保護了我們的孩子?這本書指出當下教育的癥結所在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就像一個焦慮鑄就的保護罩。我們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如果這樣,我們是否還要過度保護、過度教育我們的孩子?近日,格雷格·盧金諾夫、喬納森·海特合著,田雷、蘇心迻譯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 教育專家解讀嬌慣的心靈癥結所在
    為什麼 「虎爸虎媽」要用24小時緊盯式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在考上一流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最近出版的引發教育界學者廣泛關注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所在。
  • 專家學者一起聊《嬌慣的心靈》
    本報訊 (記者孫海悅)8月4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三聯生活周刊》等聯合在京主辦「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新書對談活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日前出版《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一書。
  • 嬌慣的心靈
    有些善意的保護可能會適得其反,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反而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脆弱的一代」。這不能簡單歸咎於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歸咎於「嬌慣」的孩子,全社會應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變。
  • 《嬌慣的心靈》: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脆弱?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這本書關注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巨嬰的人格,沒有煉成的「鋼鐵」,過度的保護導致一代人的衰弱,在三大扭曲的認知指導下,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現在開始正視這一切,還來得及。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嗎?在書中作者展示了近年來我們在教育中的三大人生謬論:1. 脆弱人設: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 過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誤區
    當前的家教存在著許多誤區,例如: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應立即著手教育,家庭應給孩子以溫暖,不能像幼兒園、學校那麼「嚴」,以及重智輕德等。但最大的誤區卻是過度期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過度保護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
  • 嬌慣的心靈與當代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反脆弱」的孩子?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新近出版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在三大謬論的認知指導下,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導致一代人的衰弱,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
  • 「過度保護」是好的,但「過度幹涉」就不要了吧
    「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 在撫養或教育孩子時,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會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有什麼區別吧。 「過度保護」是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過度幹涉」是指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幹涉。 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所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希望做的和孩子不希望做的」。
  • 專家直言都是嬌慣心靈惹的「禍」
    為什麼「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對焦慮和抑鬱毫無免疫力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新近引發教育界廣泛關注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給出了答案,8月4日晚,多位專家在線上直播,就相關問題展開對談。
  • 不要過度教育與過度學習
  • 邱建生:讓人痛心的過度教育
    過度的生產,過度的消費,過度的欲望,過度的經濟,過度的發展,過度的教育......其中最讓人痛心的是過度教育,因為它直接傷害的是孩子,傷害的是這個時代的未來。在某種程度上,其它一切的「過度」,都可以在過度教育上找到原因。當然,其它一切的「過度」,也進一步強化了教育的「過度」。那麼什麼是過度教育?教育怎麼就過度了?
  • 孩子需要時刻的保護?不,他們比想像中堅強,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
    」,就像《嬌慣的心靈》中所描述的家長一樣。 從《嬌慣的心靈》看當下的家長《嬌慣的心靈》一書的作者在書中講述了當下一些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中所存在的三大誤區——第一,認為所有傷害挫折都是導致孩子更加脆弱的罪魁禍首;第二,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利用情感進行推理,憑感覺做事;第三,影響孩子,讓他們錯誤的認為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鬥爭。
  • 你還在過度保護你的孩子嗎?
    其實,孩子的潛力就像植物一樣會不斷生長,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生長的環境,不要過度的去保護,更不要讓孩子對我們產生過度的依賴,否則的話,我們只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或者遊樂場玩的時候,和別的小朋友起了爭執,你會怎麼處理?
  • 鄧亞萍談父親的教育:過度保護,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媽媽的過度保護,不但讓女兒失去了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阻礙了女兒正常感情的發展,更成為母女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武志紅曾說過,愛是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父母過度保護的愛,如同將孩子打造成最純粹的鑽石,看似堅硬,一旦找準它的紋理,用力一敲,瞬間就會變得粉碎。
  • 豆瓣8.2高分《嬌慣的心靈》,三種謬論揭露孩子失敗的真實原因
    於是,格雷格和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一拍即合,通過理性科學的分析,並結合大量的社會現象,完成了《嬌慣的心靈》這本書。在《嬌慣的心靈》中,作者不僅指出了3種傷害青年學生的謬論,還幫助成年人,探索出了一條真正有助於孩子成長的智慧之路。下面,我們就一起跟隨作者,去學習如何讓孩子學會走好路吧。
  • 趙英男評《嬌慣的心靈》|我們的教育為何不奏效?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美]格雷格·盧金諾夫、[美]喬納森·海特著,田雷、蘇心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出版,527頁,69.00元「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總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知道。但我從來不走。為什麼?因為它太難了。」這是討論教育理念的著名影片《聞香識女人》中的一句經典臺詞。
  • 「為母累」從何而來?純屬自作自受,看完中國媽媽教育方式就懂了
    「為母累」從何而來純屬自作自受,看完中國媽媽教育方式就懂了那麼,當代媽媽的「累從何而來呢?媽媽作為過來人,對生活學習都有另一番見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希望孩子步自己的後塵。從幼兒園開始就緊抓孩子的學習,看著孩子寫完、再檢查一遍、再教育一通,怎麼可能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