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是好的,但「過度幹涉」就不要了吧

2020-11-12 優迪爾機器人教育

「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

在撫養或教育孩子時,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會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有什麼區別吧。

「過度保護」是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過度幹涉」是指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幹涉。

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所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希望做的和孩子不希望做的」。

「過度保護」實際上不是壞事嗎?

人們常認為過度保護孩子,會讓孩子長大後變得什麼都做不了,實際上並非如此。

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願望去做事,做成後會變得非常滿意,並且變得越來越獨立。例如,孩子希望父母可以聽他把自己編的故事說完;希望媽媽每天都能抱一抱他;甚至有些已經上小學的孩子希望父母能給自己穿衣服,這些其實都是正常的,每個孩子希望得到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是作為父母如果能滿足孩子的這些願望,孩子的滿足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這需要父母付出時間和精力,但是請不要說「自己動手做」這類的話,因為用不了很久,父母想滿足孩子這些願望,孩子也不一定會接受的。

「過度幹涉」是指「幹涉」打算獨立的孩子

例如:孩子已經決定自己坐公交車了,這個時候應該趁熱打鐵,而不是反覆的去問「你覺得這樣可以嗎?」如果這樣不停的去問,孩子會變得「不安」和「焦慮」。
這個時候,應該按照孩子的意願做。我們只需要偷偷地保護他。

一方面說對孩子放心,另一方面卻仍然提出各種問題或伸手幹涉,這就是「過度幹涉」了。

過度幹涉會破壞孩子的獨立性嗎?

過度幹涉就是過分幹涉,當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斷去思考和行動時,可能會遇到某些問題產生懊惱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過於搶先」幫助孩子做一些什麼,這樣會使孩子獨立的想法破滅。

很多父母還會認為自己做的很好,就這樣三番五次的幹預,這種行為與「過度保護」形成鮮明對比,孩子會一直依賴於父母,變得自立的很晚。

父母過度幹涉的內心背後隱藏的可能是是控制,即「按自己的意願撫養子女」,而不是「為了子女」。越是對熱愛孩子的人越容易陷進去,自己很難察覺到。

例如:

·父母會主動給孩子制定一天的計劃。
·父母會選擇孩子的朋友。
·父母擅自決定孩子的職業。

就撫養孩子而言,幹涉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不要過度幹涉孩子想要自立的想法。

通過機器人學習,可以讓孩子自發地培養自立心

STEAM雙師教學機器人課程使用教具零件,用於探索和搭建的過程中,在雙手的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刺激大腦的發展,繼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想像力與創造力等,還為未來的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專注的操作與興趣的啟發還培養了孩子專注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相關焦點

  • 不要總說「為孩子好」,過度幹涉孩子的決定,只會害了孩子
    媽媽給你報了一個輔導班,你周末就去上課吧,好好補習功課。孩子你太聰明了,你真是給爸爸媽媽爭光。孩子,你現在最主要的就是學習,洗衣做飯你都不需要做,你只要把學習給搞好了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回報。這是我們過於幹預孩子學習的表現,往往會讓孩子習慣性的聽父母的話,不能夠自己獨立的完成。過於幹涉孩子會讓孩子的自理能力下降。
  • 雖然偶爾發生的女學生失蹤讓家長緊張,但是這樣保護也算過度幹涉
    在某平臺收到一個女大學生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家長這樣算不算過度幹涉?我今年已經是大二的女學生了,在父母面前很多時候我感覺就是籠子裡的鳥。父母總是非常擔憂我的平安和安全,特別是看到女學生失蹤的新聞更加緊張。
  • 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少幹預好處多,你就等著樂吧
    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而且孩子自身的很多技能都是通過實踐、練習,才能得到鞏固發展的,所以家長不要抑制孩子的獨立意識。 二、父母過度保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過度的保護孩子。幹預過多會讓孩子在各個方面落後於同齡的小朋友,而且會養成孩子過於內向害羞的性格,嚴重的甚至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 教育孩子,家長要多呵護,而不能「過度幹涉」
    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心裡是真的愛孩子,真的從孩子的處境出發,時刻都在呵護孩子吧。愛孩子可以把孩子培養得主動樂觀、積極向上,而過度幹涉則掐斷孩子自立的萌芽。不是有種飢餓叫父母覺得孩子飢餓,有一種冷叫父母覺得孩子冷嗎?這種就是過度幹涉的表現。
  • 允許孩子有一定的自由,不要過度幹涉
    2.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孩子的成長過程雖然充滿了恐懼、戰戰兢兢,但也是充滿樂趣的。他們會摔跤,但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扶著孩子走,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想嘗試,那麼,你應該鼓勵孩子,讓孩子有嘗試的勇氣,而不是說:「算了,多危險,不要做了。」「小心點,你會傷害自已的!」「你不能做這個,太危險了!」這樣,孩子即使想嘗試,也會被你的提醒嚇退的。
  • 父母的過度幹涉,會讓TA的交友圈越來越窄
    中國大多數父母喜歡幹涉子女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很大程度上,這的確是出於深厚的愛意,然而以愛的名義過度幹涉子女的決定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王媽媽的女兒囡囡一直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吃穿用度一切都由家人精心照顧著,連囡囡和哪個小朋友玩都必須經過父母的同意。
  • 你還在過度保護你的孩子嗎?
    奶奶對可可的這種過度保護,導致了她對我們大人的過度依賴,不相信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不僅影響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其實,孩子的潛力就像植物一樣會不斷生長,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生長的環境,不要過度的去保護,更不要讓孩子對我們產生過度的依賴,否則的話,我們只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或者遊樂場玩的時候,和別的小朋友起了爭執,你會怎麼處理?
  • 不要過度教育與過度學習
    不要過度教育與過度學習文|王小峰(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指導師;心教育理論創始人、踐行者、傳播者;新浪知名微博「王小峰—心教育創始人」博主)我建議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儘管它是一個暫時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及獨立思考的習慣
  • 父母的過度幹涉,只會讓TA的交友圈越來越窄
    中國大多數父母喜歡幹涉子女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很大程度上,這的確是出於深厚的愛意,然而以愛的名義過度幹涉子女的決定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 這兩個事例都是父母對子女的社交圈過度幹涉的典型事例。 確實,孩子小的時候容易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妥善地處理好和其他小朋友之間的關係。父母會因此擔心,想要儘量幫助孩子交到優質的朋友,並維護好朋友關係,這是非常能理解的。
  • 對孩子過度保護,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成長
    其實這是一種過度保護,那麼過度保護的危害有哪些呢?有時候愛的太深反而傷害了孩子,而自己卻不知道,當孩子指出時還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卻不得到理解。那你應該想想,是否因為你過度的保護或者管控引發了孩子的不滿。所以,作為父母,應該自查自己是否過度保護了孩子,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幫助你自查。
  • 過度保護、過度教育!
    這本書關注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過度保護導致衰弱,在三大扭曲的認知指導下,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現在開始正視這一切,還來得及。 過度保護,導致問題人格美國大學生被過度保護和寵溺的問題,已經引起美國學者的重視。
  • 無知覺的過度保護害了孩子一生!自測五個行為,有則改之
    說實話,我老公實在是一個好爸爸。他像一條忠實的牧羊犬,只要是他的休息時間,他必定陪伴女兒左右。我肯定他的付出,但是絕大部分時間我是不認同他的做法的。他是個從頭到尾的包裹型父親,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只有字面上有保護兩個字,實際則會讓成長變得窒息,阻止孩子的發展。
  • 過度保護孩子危害極大:爸爸媽媽,該放手時就要放手
    無時無刻不在給孩子充當一個保護傘的角色,但是溫室裡的孩子真的好嗎?過度保護孩子危害你都了解嗎?每年都會有學生自殺悲劇的出現,大家都在聲討現在孩子的承受能力差,殊不知從小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當有一天父母沒有保護好自己,自己直面的挫折,他們不知道如何承受,因為他從來沒有面對過困難,於是開始害怕躲避,甚至輕生離開這個世界。
  • 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對他/她「過度保護」!
    「這就是過度保護下長大的「畸形兒」,每一次的過度保護都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攔路虎!」聊到最後,她痛心地說。美國權威雜誌《大西洋月刊》在題為《被過度保護的孩子》的專題文章中指出:「以安全之名的過度保護,已經將獨立、冒險和探索精神從孩子們的童年中剝離」。如何把握呵護的尺度,值得每個家長思考。
  • 嘿,爸爸媽媽,控制住自己,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
    當一個嬰兒出生,我們立即意識到父母是他們的保護人和照顧者,我們必須使他健康成長,不受傷害,於是嬰兒還在呼呼熟睡時,我們便開始焦慮了。其實,兒童的適應能力遠比我們想的要出色的多,我們對於他們的過度關注與保護或許會事與願違。固然,作為父母我們有更多的人生經驗,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用自己的知識來指導他們人生的每一步,可是很有可能,我們的指導過於超前了。
  • 科普:主人過度幹涉貓的行為 反而會讓貓咪的壞習慣變本加厲
    主人不要過度幹預貓的行為,並增進貓咪所處環境的豐富化因子,確保讓貓咪自主性地將生活重心轉往其他值得專注的事物上,而非將過多的精力消耗在不適當的行為中。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常見多貓家庭當中:過度幹涉貓咪透過追逐撲咬的遊戲,來展現彼此權力地位的社交活動。
  • 保護過度也許是慢性摧殘
    我們這一代00後,被譽為是祖國的花朵,在溫室中被過度保護,一旦走出舒適圈很難適應另一個世界,因為我們看見的世界都是片面的,由於被家人們關懷,我們看到的都是社會的美好......說實話,從小我就是個那種被保護過度的孩子,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住在一起,雖然是家裡的獨生子,但是也並沒有因為住在農村而養出野性,養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從小奶奶就規定我不許離開大人身邊,每當和老一輩的去農村的小賣部玩的時候,你們可能感受不到我看著朋友們玩著躲貓貓,但自己又不能參與的時候我心中的鬱悶心情。
  • 過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誤區
    但最大的誤區卻是過度期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過度保護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父母雙方的長輩也不甘落後,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也不用做。
  • 不要做過度保護的父母
    過度保護的父母本意是好的,卻往往事與願違。就是這種不間斷的「幫助」,反而可能會阻礙你孩子的成長和發育。 那麼,你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一個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呢?過度保護潛在的後果是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怎樣才能從現在開始就停止你無意間對孩子造成的「窒息」? 過度保護的父母往往致力於庇護他們的孩子免受身體上、精神上或情感上的痛苦。因為想確保孩子將來的成功,所以他們可能會選擇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減輕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對孩子的影響。
  • 寶寶的「惡習」得保護好,父母過度幹預,反倒「多管閒事」
    然而有些習慣並不是真正的壞習慣,對寶寶來說其實非常正常,父母要保護好,過度幹預反而成為了一種多管閒事。但是在父母看來吃手的這種行為非常不衛生,所以他們會想要去幹涉。然而這對寶寶來說,卻是他們自我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