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
在撫養或教育孩子時,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會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有什麼區別吧。
「過度保護」是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過度幹涉」是指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幹涉。
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所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希望做的和孩子不希望做的」。
「過度保護」實際上不是壞事嗎?
人們常認為過度保護孩子,會讓孩子長大後變得什麼都做不了,實際上並非如此。
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願望去做事,做成後會變得非常滿意,並且變得越來越獨立。例如,孩子希望父母可以聽他把自己編的故事說完;希望媽媽每天都能抱一抱他;甚至有些已經上小學的孩子希望父母能給自己穿衣服,這些其實都是正常的,每個孩子希望得到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是作為父母如果能滿足孩子的這些願望,孩子的滿足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這需要父母付出時間和精力,但是請不要說「自己動手做」這類的話,因為用不了很久,父母想滿足孩子這些願望,孩子也不一定會接受的。
「過度幹涉」是指「幹涉」打算獨立的孩子
例如:孩子已經決定自己坐公交車了,這個時候應該趁熱打鐵,而不是反覆的去問「你覺得這樣可以嗎?」如果這樣不停的去問,孩子會變得「不安」和「焦慮」。
這個時候,應該按照孩子的意願做。我們只需要偷偷地保護他。
一方面說對孩子放心,另一方面卻仍然提出各種問題或伸手幹涉,這就是「過度幹涉」了。
過度幹涉會破壞孩子的獨立性嗎?
過度幹涉就是過分幹涉,當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斷去思考和行動時,可能會遇到某些問題產生懊惱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過於搶先」幫助孩子做一些什麼,這樣會使孩子獨立的想法破滅。
很多父母還會認為自己做的很好,就這樣三番五次的幹預,這種行為與「過度保護」形成鮮明對比,孩子會一直依賴於父母,變得自立的很晚。
父母過度幹涉的內心背後隱藏的可能是是控制,即「按自己的意願撫養子女」,而不是「為了子女」。越是對熱愛孩子的人越容易陷進去,自己很難察覺到。
例如:
·父母會主動給孩子制定一天的計劃。
·父母會選擇孩子的朋友。
·父母擅自決定孩子的職業。
就撫養孩子而言,幹涉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不要過度幹涉孩子想要自立的想法。
通過機器人學習,可以讓孩子自發地培養自立心
STEAM雙師教學機器人課程使用教具零件,用於探索和搭建的過程中,在雙手的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刺激大腦的發展,繼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想像力與創造力等,還為未來的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專注的操作與興趣的啟發還培養了孩子專注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