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臺收到一個女大學生的問題,很有代表性:
家長這樣算不算過度幹涉?
我今年已經是大二的女學生了,在父母面前很多時候我感覺就是籠子裡的鳥。
父母總是非常擔憂我的平安和安全,特別是看到女學生失蹤的新聞更加緊張。不管是我上學還是返校,父母對我的行程規劃好,不聽我的意見,必須按照他們的安排來。我正常的穿衣服也受到他們的幹涉,要求我不能穿黑色會顯得成熟,衣服一般只允許我買兩類比較單一的款式。對於認識的朋友,他們也總擔心別人是騙子,可能有危險,有時候直接要求禁止往來。印象中他們也沒有誇過我鼓勵過我,從來都是「恐嚇」教育、甚至「威脅」教育。
父母這樣做,算是過度幹涉了嗎?
這的確算是過度幹涉。
在有些父母的觀點中,如果家裡是男孩子則放心很多,如果是女孩,就會更加擔憂和愛護。
就像我們在一些婚禮上看到的一樣,女兒嫁人時,父親哭得稀裡譁啦。
這本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有些父母對於女孩兒的保護也有些過度,擠壓了孩子自己的空間,缺乏了對孩子的尊重。
特別是偶爾發生的女學生失蹤案件,更加刺激了他們的神經。他們對女孩的過度保護,也逐漸演變成了過度幹涉。
王剛曾在操辦女兒婚禮時大哭(圖文無關,源網侵刪)
從這位女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相處的關係,父母把孩子置於縱向關係當中,自己默認成了強勢的「上級」,平時對孩子也沒有鼓勵,只有管教,對孩子缺乏尊重,孩子缺乏個人空間和自由。
這讓孩子怎麼成長呢?在這種「保護」下不僅不能讓孩子在精神和判斷力等方面自立地發展,而且這些方式就是一種精神暴力,反而在「摧毀」孩子。儘管他們出發點是好的。
看起來,這位女孩確實很壓抑、很憋屈、難受,她的生活真的就像在一個透明的籠子裡。
也許女孩需要父母主動放手,打開籠子,還她自由和空間,讓她也可以試著去飛翔。
可是她的父母可能意識不到啊,他們可能仍然對女孩十分擔憂,對她要儘量保護,他們不會主動打開籠子。
好在,女孩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而且已經是大學生了,她可以對自己的生活作出選擇,她可以鼓起勇氣去對這種狀態「抗爭」,為自己爭取自由的生活空間。
父母的過度保護固然對女孩造成了某種「禁錮」,但只要她內心不以此為藉口把自己封鎖在這個籠子裡,只要她鼓起勇氣和信心改變,並準備好獨自去面對生活和應對未知的風險,她就可以選擇新的生活,並一點一點展開具體地行動。
既然女孩跑到網上求助,其實我們也建議她嘗試和父母圍繞這些問題主動溝通。是溝通,但是估計溝通著溝通著,溝通就變成了吵架,接著雙方都上了情緒進行對抗。
我們建議女孩可以針對這些情況,試著去揣測父母的感受、需要,詢問他們或者幫他們說出來。
然後女孩也向父母說出她自己的感受、她自己的需要,還有她希望(或者請求)父母具體怎麼做,讓彼此在內心深處和感性層面有個深切的交流,堅持你自己的立場,不要再向他們「投降」,儘量達成理解,並獲得他們的支持。
即使父母現在並不支持,女孩也可以展開她新生活的行動,因為並沒有真正的籠子,手腳上也沒有鐐銬。
我們相信這位女孩,她一定可以的!
我們更加希望父母們能減少對孩子在語言上、精神上的「暴力」,陪伴孩子陽光地成長。
End
這裡是《有孩有家》,推崇用「阿德勒積極心理學」和「非暴力溝通模式」陪伴孩子成長。
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