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偶爾發生的女學生失蹤讓家長緊張,但是這樣保護也算過度幹涉

2020-08-27 有孩有家

在某平臺收到一個女大學生的問題,很有代表性:

家長這樣算不算過度幹涉?

我今年已經是大二的女學生了,在父母面前很多時候我感覺就是籠子裡的鳥。

父母總是非常擔憂我的平安和安全,特別是看到女學生失蹤的新聞更加緊張。不管是我上學還是返校,父母對我的行程規劃好,不聽我的意見,必須按照他們的安排來。我正常的穿衣服也受到他們的幹涉,要求我不能穿黑色會顯得成熟,衣服一般只允許我買兩類比較單一的款式。對於認識的朋友,他們也總擔心別人是騙子,可能有危險,有時候直接要求禁止往來。印象中他們也沒有誇過我鼓勵過我,從來都是「恐嚇」教育、甚至「威脅」教育。

父母這樣做,算是過度幹涉了嗎?




這的確算是過度幹涉。

1、

在有些父母的觀點中,如果家裡是男孩子則放心很多,如果是女孩,就會更加擔憂和愛護。

就像我們在一些婚禮上看到的一樣,女兒嫁人時,父親哭得稀裡譁啦。

這本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有些父母對於女孩兒的保護也有些過度,擠壓了孩子自己的空間,缺乏了對孩子的尊重。

特別是偶爾發生的女學生失蹤案件,更加刺激了他們的神經。他們對女孩的過度保護,也逐漸演變成了過度幹涉。


王剛曾在操辦女兒婚禮時大哭(圖文無關,源網侵刪)


2、

從這位女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相處的關係,父母把孩子置於縱向關係當中,自己默認成了強勢的「上級」,平時對孩子也沒有鼓勵,只有管教,對孩子缺乏尊重,孩子缺乏個人空間和自由。

這讓孩子怎麼成長呢?在這種「保護」下不僅不能讓孩子在精神和判斷力等方面自立地發展,而且這些方式就是一種精神暴力,反而在「摧毀」孩子。儘管他們出發點是好的。



3、

看起來,這位女孩確實很壓抑、很憋屈、難受,她的生活真的就像在一個透明的籠子裡。

也許女孩需要父母主動放手,打開籠子,還她自由和空間,讓她也可以試著去飛翔。

可是她的父母可能意識不到啊,他們可能仍然對女孩十分擔憂,對她要儘量保護,他們不會主動打開籠子。



4、

好在,女孩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而且已經是大學生了,她可以對自己的生活作出選擇,她可以鼓起勇氣去對這種狀態「抗爭」,為自己爭取自由的生活空間。

父母的過度保護固然對女孩造成了某種「禁錮」,但只要她內心不以此為藉口把自己封鎖在這個籠子裡,只要她鼓起勇氣和信心改變,並準備好獨自去面對生活和應對未知的風險,她就可以選擇新的生活,並一點一點展開具體地行動。



5、

既然女孩跑到網上求助,其實我們也建議她嘗試和父母圍繞這些問題主動溝通。是溝通,但是估計溝通著溝通著,溝通就變成了吵架,接著雙方都上了情緒進行對抗。

我們建議女孩可以針對這些情況,試著去揣測父母的感受、需要,詢問他們或者幫他們說出來。

然後女孩也向父母說出她自己的感受、她自己的需要,還有她希望(或者請求)父母具體怎麼做讓彼此在內心深處和感性層面有個深切的交流,堅持你自己的立場,不要再向他們「投降」,儘量達成理解,並獲得他們的支持。



即使父母現在並不支持,女孩也可以展開她新生活的行動,因為並沒有真正的籠子,手腳上也沒有鐐銬。

我們相信這位女孩,她一定可以的!

我們更加希望父母們能減少對孩子在語言上、精神上的「暴力」,陪伴孩子陽光地成長。


End


這裡是《有孩有家》,推崇用「阿德勒積極心理學」和「非暴力溝通模式」陪伴孩子成長。

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喲。

相關焦點

  • 「過度保護」是好的,但「過度幹涉」就不要了吧
    「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 在撫養或教育孩子時,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會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有什麼區別吧。 「過度保護」是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過度幹涉」是指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幹涉。 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所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希望做的和孩子不希望做的」。
  • 教育孩子,家長要多呵護,而不能「過度幹涉」
    ,行著「過度幹涉」的事。愛孩子可以把孩子培養得主動樂觀、積極向上,而過度幹涉則掐斷孩子自立的萌芽。不是有種飢餓叫父母覺得孩子飢餓,有一種冷叫父母覺得孩子冷嗎?這種就是過度幹涉的表現。那些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真正的愛,而是被家長「過度幹涉」的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他們只是家長的牽線木偶,家長的傀儡。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的思想早已被扼殺在幼小的時候。當他們有一天走向社會,才發現自己什麼決定都做不了,都是父母安排的。
  • 父母過度緊張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也正因此,一些家長難免會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過度的緊張和關心的情緒。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父母的過度關注究竟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我們先來明確一點,父母對孩子表現出適度緊張或關心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世間能有哪份母愛不慈悲,又有哪份父愛不深沉呢?
  • 國際失蹤兒童日,家長必須這樣保護孩子
    有媽媽、還有孩子但當他們走散了美好幸福的家庭將不再完整也不再充滿往日的歡聲與笑語孩子的杳無音訊永遠成了父母最大的痛那些不停地尋找、等待和內疚更成為了他們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事在嚴厲打擊拐賣兒童犯罪活動的同時我們必須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 不要總說「為孩子好」,過度幹涉孩子的決定,只會害了孩子
    1、家長眼中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在每個父母的心中都會認為孩子還小,我需要好好的保護孩子,所以就對孩子特別的寵愛,但是父母卻忘了孩子正在慢慢的成長,不管是學習方面還是生活能力都會有所提升,所以父母應該適當的讓孩子自己去安排生活,畢竟孩子總是要長大的。
  • 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少幹預好處多,你就等著樂吧
    但是媽媽總會在旁邊喊道,「朵兒,別過去,媽媽給你撿,地上有小石頭,別摔著了。」「朵兒,別跑那麼快,媽媽給你撿。」因為媽媽經常這樣,朵兒就覺得很沒趣,也就不玩皮球了。當朵兒想要拿著小桶小鏟去玩沙子時,媽媽又在旁邊說:「小心,別把衣服弄髒了,別把沙子弄進鞋裡了。」幾次之後,朵兒就什麼也不玩了,感覺很沒意思。 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 過度幹預孩子交友不可取,想讓孩子受歡迎,家長可以這樣引導
    兩位爸爸不知道的是,孩子發生矛盾後,老師就對孩子進行了開解,其實本來就是很簡單的事情,兩個小朋友沒一會就和好了,又開心的玩耍了。但是兩位爸爸可慘了,一位要在醫院縫針,一位要賠償醫藥費,還要跟警察解釋清楚。其實小男孩天生活潑好動,彼此之前產生一些小摩擦,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往往有些父母按耐不住,想要幹預孩子的交友,非要替孩子出頭,最終導致不好的後果。
  • 開學以來,已經發生發生好幾起這樣的事情,如何保護好他們
    疫情原因,全國停課,家長和孩子一家,沒有像這樣其樂融融,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學校恢復上課,學生上學本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又可以學習知識,跟同學們一起玩耍,家長也能夠上班。但是最近出現好幾起,學生上學死亡,欺凌的事件,而且還不斷地在網上發酵。
  • 過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誤區
    過多、過分的保護,使孩子和社會之間豎起了一道保護牆,使孩子在無形中遠離了社會,長大以後就難以適應他所賴以生存的社會。過度保護、包辦代替,使孩子到了該長大的年齡卻總是讓人覺得他長不大,單向的愛使他們的行為能力都退化了。
  • 家長毆打搶自家孩子玩具小孩被拘:父母最大的罪惡是過度保護孩子
    :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劇中,主人公瑪麗是一位單親媽媽,由於女兒在3歲的時候,曾差點走丟,所以瑪麗就對女兒在外特別緊張。 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瑪麗就去了一家科技公司,在薩拉的腦裡植入了晶片,讓其隨時可以監控到女兒的行蹤,還有身體各方面的情況。 這樣女兒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瑪麗都能第一時間知道,並保護女兒。 時間久了,女兒開始對瑪麗這種監控產生反感,叛逆心導致她不斷的發起反抗。
  • 對孩子過度保護,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成長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過得很好,不受到傷害。但是有的父母喜歡讓孩子專心學習,其他所有事情都不用過問,甚至洗水果都要把皮剝好,切好,遞到孩子的嘴裡。當孩子想伸手做家務時,嚴令禁止,這是過度保護孩子的表現。03、幹涉孩子的社交當孩子興高採烈的跟你說交了好朋友,而你卻在問這個孩子人品怎麼樣,學習成績怎麼樣。得到你不滿意的回答時,你告訴他不要和那個你認為的「壞孩子」一起玩耍。
  • 臺南狼師惡行起底:以「教學保護」之名大肆侵犯女學生
    臺南狼師惡行起底:以「教學保護」之名大肆侵犯女學生 2019年07月07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受害女子表示,20年前張老師曾一一叫女學生單獨進入視聽教室音控室,並且以「教你怎麼保護自己」為由,由張師扮演色狼,伸手撩起女生裙子並觸碰私處,當張師見到女學生嚇傻,還會出言要求,「你這時候要快點走開啊,再來一次!」
  • 允許孩子有一定的自由,不要過度幹涉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導者,而不是強制者,應該給孩子建議,而非命令,這樣,才能讓孩子自由成長,讓孩子感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和愛,而他們也會更加愛你。對此,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需要,讓孩子自由探索,這樣,他才有更多的生活的體驗,才能成長得更快。假如我們剝奪了孩子的這種權利,那麼,他們就體驗不到這種樂趣,也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 動漫裡有很多失蹤的家長,陽菜的爸爸如此,瀧的媽媽也是這樣
    天氣之子中陽菜、帆高和天野凪過得很拮据,故事發生的時候,陽菜的媽媽已經病逝,而帆高則是已經離家出走來到東京,他們都沒有家長的保護。天氣之子裡陽菜的爸爸連在臺詞裡都沒有出現過,而且動漫裡有很多失蹤的家長。陽菜是天氣之子裡的晴女,在她的媽媽病重之前,東京已經被雨水籠罩了幾乎一年之久, 陽菜向老天爺祈禱,希望能夠為媽媽帶來晴天。
  • 孩子社交時,家長易犯緊張綜合症
    誰知道奶奶看到後馬上說:&34;小孫子完全不明白髮生了什麼,被奶奶莫名其妙地一頓訓斥後,開始嚎啕大哭。這樣的情況發生得多了,小區裡就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生怕他奶奶從中作梗。但事實證明,家長越緊張,孩子越交不到朋友。家長對於孩子社交時的緊張感,主要會體現在三點上。
  • 孩子有爭執別教他計較,孩子有判斷標準,家長無需幹涉
    然而在不少家長眼中,這就是自己的掌上明珠被「欺負」了,當然心疼不已,甚至會教自己的孩子「下次記得還手,否則別人就會一直欺負你」。家長們仔細想想,自己有沒有這麼教孩子呢?其實,這樣的教導無疑是滋長了孩子斤斤計較的心理,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家長需要重視。
  • 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成為「金絲雀」各位家長正確的做法其實是這樣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現在這個孩子變得非常的膽小怕事,一個男孩子卻表現得非常的懦弱,稍微碰到點什麼事情就回家找媽媽,找爸爸,班上的男孩女孩都不願意和他玩,說他是「金絲雀」,「媽寶」……相信各位家長應該已經看出來了這位朋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存在著哪些問題了吧,沒錯,她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太過於保護孩子,把孩子看得太重要,慢慢地已經把孩子培養成為了一個溫室裡的花朵
  • 不要做過度保護的父母
    那麼,你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一個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呢?過度保護潛在的後果是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怎樣才能從現在開始就停止你無意間對孩子造成的「窒息」? 過度保護的父母往往致力於庇護他們的孩子免受身體上、精神上或情感上的痛苦。因為想確保孩子將來的成功,所以他們可能會選擇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減輕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對孩子的影響。
  • 過度保護孩子危害極大:爸爸媽媽,該放手時就要放手
    無時無刻不在給孩子充當一個保護傘的角色,但是溫室裡的孩子真的好嗎?過度保護孩子危害你都了解嗎?過度被保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當進入寄宿學校或者社會生活時,會被別人嘲笑是一個巨嬰,於是開始焦慮,開始懷疑自己什麼都不會。在充滿了挫敗感的心理下,孩子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缺乏安全感,嚴重自卑。
  • 孩子社交時,家長需要這麼緊張嗎?
    "小孫子完全不明白髮生了什麼,被奶奶莫名其妙地一頓訓斥後,開始嚎啕大哭。這樣的情況發生得多了,小區裡就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生怕他奶奶從中作梗。但事實證明,家長越緊張,孩子越交不到朋友。家長對於孩子社交時的緊張感,主要會體現在三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