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動,這是我娃的玩具!"孩子社交時,家長需要這麼緊張嗎?

2020-10-03 陪寶寶讀書

撰稿:Kiki

編輯:橙子

帶寶寶在小區的沙坑玩時,遇到了很多鄰居小朋友,我就愜意地坐到一旁開始和寶媽們聊天。突然聽到有位奶奶大聲喊:"別動,這是我孫子的玩具!"一旁正在堆城堡的孩子們顯然都嚇了一跳。

原來是她孫子的挖沙玩具放在沙坑裡,孩子卻跑去玩滑滑梯了。等孩子回來要挖沙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在手裡,頓時有點不知所措。奶奶馬上替孩子出頭,並把玩具要了回來。看到這一幕,我驚訝地說:"小朋友可以自己處理這種事情,大人還是少幹預比較好。"

一旁的豆豆媽媽說:"你不常來不知道,這位奶奶可厲害了,別人都不能碰她孫子的東西,上次還把自己的孫子嚇哭了。"

前兩天也是在小區遊樂場,這孩子拿著一個玩具在玩,過來一個小朋友覺得新鮮想看看他的玩具。孩子倒也大方,就遞給了對方。誰知道奶奶看到後馬上說:"這是你的玩具,你怎麼不拿好,被別人搶走了怎麼辦!"

小孫子完全不明白髮生了什麼,被奶奶莫名其妙地一頓訓斥後,開始嚎啕大哭。這樣的情況發生得多了,小區裡就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生怕他奶奶從中作梗。

孩子社交,家長犯"緊張綜合症"

當你娃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你會不會緊張呢?很多家長也許並沒有上文案例中的奶奶表現得那麼誇張,但我想,內心的焦慮應該是會有點的。

記得我娃在三歲左右的時候,當他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時,我就很緊張。因為當時寶寶正處於喜歡動手打人的階段,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可能是因為某件玩具,可能是因為地上的一片樹葉,那段時間我就會一直盯著孩子,擔心一旦發生衝突,寶寶會伸手攻擊對方。

我當時的狀態就是典型的"緊張綜合症",擔心孩子不會社交,擔心孩子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但事實證明,家長越緊張,孩子越交不到朋友

家長對於孩子社交時的緊張感,主要會體現在三點上。

第1、 插手控制孩子們遊戲的節奏,當看到某個環節比較危險時,就會過去及時喊停。

第2、 不給孩子鍛鍊處理危機的機會。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很正常,家長的緊張幹涉會讓孩子喪失處理問題的能力。

第3、 為阻止孩子"犯錯誤",帶孩子去人少的地方玩。

孩子社交時,緩解家長緊張的四個方法

孩子總歸要長大離開家長的懷抱,而小時候的社交經常被阻止,孩子自己就無法學會如何和別人的正常相處。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性格發展,也許會變得內向不合群,性格孤僻,不善言辭。想要改善家長的"緊張綜合症",試試這五個方法。

1、 不要放大正常社交行為(比如爭搶、哭鬧)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家長的過分緊張,就會讓孩子覺得爭搶是不正常的行為。這在無形中就放大了本是正常的社交行為。相反,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社交,他們就通過這些事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以及學會協商和學會解決問題。

要知道,孩子還處於學習當中,他們的處理方式可能不會那麼完美,也不可能像大人那樣做,但相信孩子,他會在學習中成長得更加優秀。

2、 家長不要成為"世界太危險的恐慌製造者"。

"拿好自己的玩具,別被別人搶走了。"

"別去人多的地方,小心擠到你。"

類似這種給孩子灌輸外面的世界很危險概念的家長不在少數,明白大家是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但邁不出接觸社會,進入社交的那一步,孩子就無法正常的成長。

3、 養育孩子就像畫國畫,既需要重墨,也需要留白

這句話說得很經典,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總是想不遺餘力地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給他最好的保護。但用力過猛,卻會抑制孩子的社交能力。遇到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給他成長空間,不要過多幹涉。

Ps:如果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跑去找家長尋求幫助,此時可以適當的給予孩子建議。

4、 不要單方面覺得自己很正義

也許有的小朋友比較手快,會搶手別人手裡的玩具。此時家長自認為的"正義"之舉,幫孩子要回玩具的行為,卻會給孩子展示一種狹隘的愛。家長內心有大愛,才能接受孩子在社交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Kiki有話說: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過多幹涉孩子的社交行為,其實是剝奪孩子自主權的表現。孩子沒有你想像得那麼脆弱,相信自己的孩子,他能處理好自己遇到的社交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別動,這是我娃的玩具!"孩子社交時,家長易犯緊張綜合症
    很多家長也許並沒有上文案例中的奶奶表現得那麼誇張,但我想,內心的焦慮應該是會有點的。記得我娃在三歲左右的時候,當他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時,我就很緊張。因為當時寶寶正處於喜歡動手打人的階段,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
  • 「媽媽,他搶走我的玩具」,娃受氣只會找家長,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但這種「搶」之後,有些家長會告訴孩子不要這樣做,但是有些家長卻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這樣做是和你家的娃鬧著玩」。但對家長來說,總是這麼哭著找自己的也不是一回事啊,到底應該怎麼教導孩子,才能讓孩子「搶」玩具後自己面對呢。一、孩子為啥愛搶玩具多數的孩子愛搶玩具是因為孩子的「佔有欲」,這種情況佔了愛搶玩具孩子的大多數。
  • 「這是我的玩具,別動」,不與別人分享的孩子,也得不到別人分享
    「別拿我的玩具」,不與別人分享的孩子,也得不到分享的快樂不管玩具是不是小李的寶寶先拿到的,只要是他喜歡的,他都會不讓其他的小朋友碰自己喜歡的玩具,動不動的就會對其他小朋友說:「就是玩的玩具別動!」有的時候也會弄哭一些小朋友,這讓老師很是為難。
  • 孩子搶玩具怎麼辦?這麼做即讓孩子不被欺負又懂分享
    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活動範圍越大,和別的孩子交往的機會就越多,以及二胎家庭的倆娃,甚至雙胞胎等摩擦也是孩子之間的家常便飯。比如,孩子之間搶玩具,是個讓家長很頭疼的問題。 兩個孩子為一個玩具爭得面紅脖子粗,家長對這種尷尬局面到底怎麼處理、要不要介入,幾乎大部分的家長都曾經有過困惑。
  • 「這是我的東西,不給!」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如何巧妙應對
    前兩天朋友帶小孩來她家做客,她想拿個女兒的玩具給朋友的小孩。結果她閨女看到了一把奪過來大喊說:「這是我的玩具,不給,別動我的玩具!」搞得她特別尷尬;中午吃完飯,又嚷嚷著不讓動她的零食,怎麼回事啊?明明以前對小夥伴挺友好的啊。
  • 「媽媽,他搶我玩具」家長的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
    導讀:「媽媽,他搶我玩具」家長的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他搶我玩具」家長的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與人交往時膽小怯懦?父母不妨試試這三招,幫助孩子提升社交力
    3、孩子社交受挫,自尊心受到傷害,逐漸習得性無助注意觀察會發現,當孩子和朋友發生摩擦時,或者一言不發的生悶氣,或者乾脆傲嬌回懟:「不跟我玩拉倒,我還不跟你玩了呢」。但孩子內心是沮喪的,這時最需要得到父母的安慰和一些具體的指導建議。
  • 牛津大學教授研究發現:孩子玩具越「多」,越不利於娃的智力發育
    但給孩子買這麼多玩具真的好嗎?很多網友在看到後驚呼:「我的天,別人家的玩具房比我家客廳還大!」結果發現一組的孩子對每個玩具都投入了很多專注力,將玩具玩出了更多的花樣;而另一組的孩子面對這麼多的玩具時,則表現出了每個玩具抓一抓、看一看,但沒有得到玩耍的樂趣。心理學家施瓦茨通過實驗得出:兒童在玩玩具時,不宜同時給孩子過多種類的玩具。
  • 孩子搶玩具是一種社交,厲害的家長都這麼處理
    雖說搶東西這事在孩子之間很普遍,但家長應對起來還真頭大。不是強行制止,就是好言相勸,但就是沒問過孩子自己到底是怎麼想。其實孩子搶東西這件事,還真是娃界的「國際化」問題,是—每個父母都會遇到的頭疼事兒,處理不好的話,這產生的問題可大著呢!一比如這群英國孩子,老師在幼兒園裡舉行了一場比賽。
  • 孩子玩具被搶了,家長應該怎樣處理?記住這兩點
    我經常在外面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玩具被別人搶走了,急得大叫,想要跑過去搶回來,然後家長就在後面拽著孩子,說:「你給他玩一下嘛,沒有關係的。」孩子更加急了,大叫:「不要!那是我的!」還是想去搶回來,然後家長就不高興了:「你怎麼那麼小氣呢,他玩一下就會還給你的。」
  • 娃的玩具被搶了,兩位寶媽的不同態度,直接影響孩子未來性格
    家長們經常遇到自己的娃的玩具被搶,這也是常有的事兒,很多孩子在這個時候第一時間會去求助媽媽,這個時候媽媽的態度很是說明問題。憑什麼讓她搶了玩具!你自己說,是不是窩囊,長大不得讓人欺負?這可怎麼好?」小青青鼓起了勇氣,一把把玩具搶了回來,此後再沒人欺負她。可是總是把別的孩子欺負哭,別的小朋友家長總是怒氣衝衝的,找上門來,讓青青爸爸很頭疼。
  • 孩子的社交準備,需要被重視
    過完這個暑假,很多孩子就要上小學啦~開學之前,都要準備啥?我們詢問了過來人媽媽,除了最常見的買文具、培養一些學習習慣,還有不少人提到:孩子的社交準備,要重視起來了。社交準備?聽起來無從下手,對家長和孩子來說,是要做什麼呢?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句教科書式社交金句,竟然是在坑娃?
    但凡帶娃在小區或遊樂場玩過的,恐怕都遇到過這個問題。當你用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去解決,詢問對方「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時,你會發現,十次有八次都不會得到繪本中那樣熱情而友好的回應:「好啊!歡迎歡迎,一起來吧!」大多數情況都和知乎上求助的那位媽媽差不多,不是被拒絕就是沒反應,或者口頭答應但行動上卻沒有接納。
  • 當娃有這3個「請求」時,家長別拒絕,否則容易耽誤孩子成長
    有些家長就比較理性了,知道不能縱容孩子,所以會衡量利弊,覺得影響孩子的要求會回絕。但很多家長都不知道,當娃提出這3種「請求」時,家長千萬不能拒絕,否則容易耽誤孩子的成長。一:當娃有這3個「請求」時,家長別拒絕
  • 孩子社交能力弱該怎麼辦
    幼兒園小朋友滑滑梯,玩貓爪老鼠的遊戲,這些個我兒子從來不參與,也一直很被動,好像從不需要除了家人以外的其他人交往,孩子這種狀況做家長的很憂慮。其實在孩子三歲的時候,我就察覺到了一些苗頭。發現我家孩子反應遲鈍,不機靈,也很少表達,擔心他是自閉症什麼的,當時帶孩子去醫院做腦部、神經發育方面的檢查,專家看了檢查報告說不是自閉症,孩子綜合能力發育偏弱。說實話孩子這樣我很擔心!
  • 七歲兒子:「你TM別動我東西」孩子說髒話,父母這麼引導就對了
    鄰居小李家做維修的,前段時間我去小李家借扳手,小李兒子今年剛七歲,虎頭虎腦的在工具間門口玩著玩具,小李對兒子說:「這是你阿姨,叫阿姨!」孩子朝我翻了翻白眼。小李說: 「嘿!小兔崽子,越來越不聽話了,你是啞巴啊?」說著還打了孩子的頭一下,孩子生氣的回打了幾下小李,小李用腳踢走孩子摞的高高的玩具:「擋著老子拿東西了。」兒子急了,脫口而出:「你TM別動我的玩具!」
  • 家長「數到3」孩子就聽話了?其實問題沒解決,還影響了娃的成長
    這讓小琪有些惱火,大聲對兒子喊道,「我數到三,你給我老老實實待著,1、2、3!」聽完母親的三個數,小傢伙果然不情願的站住了,然後老老實實的坐到旁邊的凳子上。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相信很多家長面對自己的不聽話或者磨蹭的娃,都會使用這一招。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吃飯,一不好好吃飯父親就會用「三個數」來「恐嚇我」。
  • 孩子愛打人?可能是家長這一點忽略了,影響了孩子的社交狀況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性格暴躁,愛打人發洩情緒,很多家長都歸咎於孩子的天性。愛打人並不是天性,但是這個不良習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社交以及未來的生活,家長要注意及時引導。
  • 培養孩子社交力,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多玩玩就行嗎?答案沒那麼簡單
    1開學快 1 個月了,剛 Hold 住娃「入園焦慮」這一關,新的考驗(問題)又來了媽媽,今天萌萌說「她不跟我玩了!」小麥搶我的玩具,我不跟他做朋友了!有社恐媽媽說「每天聽著娃在幼兒園遇到的社交問題,我自己都要社交焦慮了。」也有佛系媽媽說「這些現象挺正常的,讓娃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們摸爬滾打,多歷練就好啦!」
  • 3類常見玩具,是奪走孩子生命的「隱形殺手」,家長還在給娃買
    ,但這些玩具很可能含有不適合孩子的有毒物質,這也許就是導致孩子患上白血病的原因,醫生的猜測,讓陳女士後悔不已,沒有想到,為了讓孩子高興,給孩子沒了種種玩具,沒有想到儘是玩具害了娃。這些面具也是很便宜的,通常孩子在需要時,家長也都會滿足孩子的,但是,這些面具的製作材料很可能就是醫療垃圾或工業上的廢棄塑料製作而成的,這種材質的面具,如果孩子長時間帶,很可能會導致孩子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