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Kiki
編輯:橙子
帶寶寶在小區的沙坑玩時,遇到了很多鄰居小朋友,我就愜意地坐到一旁開始和寶媽們聊天。突然聽到有位奶奶大聲喊:"別動,這是我孫子的玩具!"一旁正在堆城堡的孩子們顯然都嚇了一跳。
原來是她孫子的挖沙玩具放在沙坑裡,孩子卻跑去玩滑滑梯了。等孩子回來要挖沙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在手裡,頓時有點不知所措。奶奶馬上替孩子出頭,並把玩具要了回來。看到這一幕,我驚訝地說:"小朋友可以自己處理這種事情,大人還是少幹預比較好。"
一旁的豆豆媽媽說:"你不常來不知道,這位奶奶可厲害了,別人都不能碰她孫子的東西,上次還把自己的孫子嚇哭了。"
前兩天也是在小區遊樂場,這孩子拿著一個玩具在玩,過來一個小朋友覺得新鮮想看看他的玩具。孩子倒也大方,就遞給了對方。誰知道奶奶看到後馬上說:"這是你的玩具,你怎麼不拿好,被別人搶走了怎麼辦!"
小孫子完全不明白髮生了什麼,被奶奶莫名其妙地一頓訓斥後,開始嚎啕大哭。這樣的情況發生得多了,小區裡就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生怕他奶奶從中作梗。
當你娃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你會不會緊張呢?很多家長也許並沒有上文案例中的奶奶表現得那麼誇張,但我想,內心的焦慮應該是會有點的。
記得我娃在三歲左右的時候,當他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時,我就很緊張。因為當時寶寶正處於喜歡動手打人的階段,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可能是因為某件玩具,可能是因為地上的一片樹葉,那段時間我就會一直盯著孩子,擔心一旦發生衝突,寶寶會伸手攻擊對方。
我當時的狀態就是典型的"緊張綜合症",擔心孩子不會社交,擔心孩子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但事實證明,家長越緊張,孩子越交不到朋友。
家長對於孩子社交時的緊張感,主要會體現在三點上。
第1、 插手控制孩子們遊戲的節奏,當看到某個環節比較危險時,就會過去及時喊停。
第2、 不給孩子鍛鍊處理危機的機會。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很正常,家長的緊張幹涉會讓孩子喪失處理問題的能力。
第3、 為阻止孩子"犯錯誤",帶孩子去人少的地方玩。
孩子總歸要長大離開家長的懷抱,而小時候的社交經常被阻止,孩子自己就無法學會如何和別人的正常相處。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性格發展,也許會變得內向不合群,性格孤僻,不善言辭。想要改善家長的"緊張綜合症",試試這五個方法。
1、 不要放大正常社交行為(比如爭搶、哭鬧)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家長的過分緊張,就會讓孩子覺得爭搶是不正常的行為。這在無形中就放大了本是正常的社交行為。相反,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社交,他們就通過這些事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以及學會協商和學會解決問題。
要知道,孩子還處於學習當中,他們的處理方式可能不會那麼完美,也不可能像大人那樣做,但相信孩子,他會在學習中成長得更加優秀。
2、 家長不要成為"世界太危險的恐慌製造者"。
"拿好自己的玩具,別被別人搶走了。"
"別去人多的地方,小心擠到你。"
類似這種給孩子灌輸外面的世界很危險概念的家長不在少數,明白大家是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但邁不出接觸社會,進入社交的那一步,孩子就無法正常的成長。
3、 養育孩子就像畫國畫,既需要重墨,也需要留白
這句話說得很經典,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總是想不遺餘力地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給他最好的保護。但用力過猛,卻會抑制孩子的社交能力。遇到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給他成長空間,不要過多幹涉。
Ps:如果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跑去找家長尋求幫助,此時可以適當的給予孩子建議。
4、 不要單方面覺得自己很正義
也許有的小朋友比較手快,會搶手別人手裡的玩具。此時家長自認為的"正義"之舉,幫孩子要回玩具的行為,卻會給孩子展示一種狹隘的愛。家長內心有大愛,才能接受孩子在社交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Kiki有話說: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過多幹涉孩子的社交行為,其實是剝奪孩子自主權的表現。孩子沒有你想像得那麼脆弱,相信自己的孩子,他能處理好自己遇到的社交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