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句教科書式社交金句,竟然是在坑娃?

2020-08-13 仨個寶寶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兩歲半的女兒非常喜歡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歲甚至五六歲,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

她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姐姐,我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可總是被狠狠地拒絕。

甚至有時候小朋友看見她來了就躲,或者直接跟她說我們不歡迎你,我們不想跟你玩!

如果對方是一個小朋友的時候還好,有可能就一起玩了,但是如果是一群小朋友是肯定會被拒絕的。

媽媽一開始並沒有過多幹預,後來發現每次都是這樣,女兒也經常因為被拒而眼淚打轉,媽媽都有點受打擊,有種被孤立的感覺,於是試圖跟小朋友溝通。

但結果仍然不盡人意,小朋友們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說她太小了、有的說不認識她、有的說她搗亂,總之就是不想跟她玩。

為此媽媽非常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但凡帶娃在小區或遊樂場玩過的,恐怕都遇到過這個問題。

當你用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去解決,詢問對方「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時,你會發現,十次有八次都不會得到繪本中那樣熱情而友好的回應:「好啊!歡迎歡迎,一起來吧!」

大多數情況都和知乎上求助的那位媽媽差不多,不是被拒絕就是沒反應,或者口頭答應但行動上卻沒有接納。

為什麼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效果不好?

這是因為,孩子們的社交方式跟大人完全不是一個腦迴路的,而我們常說的金句: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正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的。

所以,在給孩子提供社交技能的幫助時,切記,他們與成人的社交技能不一樣!!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很少向對方介紹自己,他們直接就開始一起玩了。他們或許會問另一個孩子的名字,但不會想到要說出自己的名字。

寶貝好幾個後來相熟的朋友,頭幾次玩完連人家名字是啥都不知道!

良好的同齡社交技能並不包括說「請」以及「謝謝」,很多父母把有禮貌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弄混了。

《媽媽他們欺負我》的作者麥可·湯普森博士曾寫道:

有時候,父母們懷抱著良好的心願,告訴孩子應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身旁,詢問「我能一起玩嗎?」但我總是教孩子們不要這麼說,因為這相當於明確地給了對方一個拒絕的機會。這種拒絕並非出於惡意,只是因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比「入群申請」更有效的融入方式是啥?

其實讓孩子站近一些,聽對方說什麼,然後再聊幾句相關的話題,給對方積極的關注,並且提供幫助是更好的方法。

在具體分析時,湯普森博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午飯後的自由活動時間,大衛想參與另外兩個正在一起搭積木的小朋友的遊戲。

他先在旁邊看了一會,然後說:「好酷啊,這是什麼?」

其中一個孩子解釋說,這是一個停車場。

大衛說:「那我去拿一些小汽車來。」隨後就向玩具架跑去。他捧來好幾輛玩具小車過來,問那兩個孩子應該把哪輛車停進這個停車場。

後來停車場不小心被他人撞壞一角,他還主動安慰情緒失落的搭建者:「我們再重新搭建一個更好的,好嗎?」

相信案例不用繼續講,我們也能想到大衛一定融入了那兩個孩子,並且玩地非常愉快。

在開頭那個問題下的回答中,有個媽媽也說了她家女兒的趣事:

她看見幾個小女生在玩一彈就可以飛上天的類似竹蜻蜓的玩具,先是在旁邊看著她玩,後來主動去幫其中一個大姐姐揀,撿到馬上就交給大姐姐。

揀了幾趟之後,她就跟大姐姐說:可不可以給我玩一下?

然後大姐姐就耐心地教她玩。

同理,小朋友踢球她就先撿球,也能很快融入。



遊戲力工作室創始人李巖老師在談論兒童社交能力時分析說,我們如果想加入一個群體,那麼我們需要表現出自己具備2個條件:

  • 我能服從群體的既有規則和秩序;
  • 我能為群體做出貢獻。

這兩點非常重要。

具體該怎麼辦呢?

明白了孩子們社交的原理,當孩子不能順利融入需要你幫忙時,建議可以分為五步走。

01

觀察

這一點真的不能省,非常重要。

孩子想要加入其他群體的原因無非有兩點:第一,覺得他們的東西好;第二,喜歡一起玩的氛圍。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表現地很明顯。

我就會引導寶貝先一起看,看看他們到底在玩什麼、說什麼,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又需要什麼,了解之後會對後邊的「加入」環節有很大幫助。

02

給予肯定並討論

還記得前邊大衛是怎麼做的麼?

他在觀察了一會兒後,問小朋友:「好酷啊!這是什麼?」

一句話就表示了對對方的肯定,而且表明姿態: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搗亂的。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

大衛的同學莎拉同樣是希望加入到一群正在畫畫的孩子。

而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上來就用一種指責語氣問其中一個孩子:「你畫的這是什麼啊?看上去什麼也不像!」這個孩子不理會她。結果她非常生氣,甚至要搶人家的鉛筆自己畫。

相信大家也都能猜出來吧!

沒錯,莎拉並沒有融入進去,而且還覺得委屈,跟老師告狀說那些孩子不讓她畫畫。

其實,在第一步她就做錯了。

試問,有哪個團體或個人會喜歡上來就指責別人,指手畫腳的人呢?

所以,如果自家娃向來好動或霸道,想跟別人玩,還想指揮別人的話,恐怕是很容易碰壁的,有想法不錯,但,不是在這個時候提,而是在真正融入和被接納之後!



03

做出貢獻

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前面回答問題那個媽媽的女兒可以說是無師自通哈。

想加入哪個群體就去給哪個群體做貢獻,這一點效率很高啊!

這一招我曾經也屢試不爽哈。

這娃向來有想法,曾經有幾次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是上來就說你應該這麼搭,那樣玩會更好等等,也曾碰的灰頭土臉的回來訴苦:「媽媽,我是好心建議,可她們不但不聽還很生氣,說我管閒事,說她們就喜歡這樣玩!」

自從我教給她可以先嘗試去做貢獻、幫助別人,等融入之後再提想法,她就沒再被拒絕過。

比如在遊樂場的積木區,她看到有幾個孩子要搭房子,她就幫她們一起運積木;比如在小區玩沙子,她會把別人沒有自己有的工具拿出來一起分享;再比如玩輪滑,有小朋友摔倒了她會幫忙把她扶起來,給她拍拍身上的土。



04

遵守秩序

畢竟是新來的,從一開始就打算破壞固有秩序的人,大家都不喜歡,無論你的建議是對的還是錯的。

大衛在幫大家拿來玩具汽車後,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更沒有要求別人什麼,而是詢問原來的成員:應該把哪輛車停進這個停車場。

他完美地表示出了:我能服從群體的既有規則和秩序。

小孩子雖然不會像大人一樣,明確問:「你願意遵守我們的規則嗎?」

但他們會在暗中觀察,這種觀察也不是特意進行的,而是一種下意識的,假如你還沒有真正融入就表現出不想服從,那麼抱歉,他們仍有可能會告訴你:我們不想跟你玩。

05

關注、關心同伴

這一點就比較深了,不僅僅是簡單的加入,而是真正的融入,並且需要孩子有足夠的同理心。

案例中大衛的做法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當有人撞壞了停車場時,他注意到負責搭建這個部分的那個孩子有些失落,於是他走過去安慰。

這一點,娃還小的話,一般做不到,但父母可以有效引導,或者主動承擔做這樣的事,慢慢的孩子也會留意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

如果孩子大一些了,比如四歲之後,我們就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做,比如安慰作品不小心被破壞的小朋友,鼓勵搭建了幾次仍沒成功的小朋友。

這也是擁有良好夥伴關係非常重要的條件。

它不僅是一種社交能力,還體現著孩子的情商能力。



社交真的是年幼的孩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於社交能力欠缺的娃而言,比交不到朋友更嚴重的是對孩子自信心的打擊。

有些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如果父母早期幹預得當,孩子很快能進入「正途」。

如果你也正在為孩子不知怎麼融入群體而發愁的話,照著這五步試一試,效果真的比「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好很多~

相關焦點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教科書式社交金句,為何是在「坑娃」?
    陽陽媽媽一聽,趕緊教兒子:「沒關係,大家都是小朋友,你去做個自我介紹,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小朋友自然就會接納你了!」陽陽懵懵懂懂地就去了,在小朋友邊上鼓起勇氣道:「大家好,我叫陽陽,我想跟你們一起玩,請讓我加入你們吧!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這教科書式幼兒社交金句,實則是坑娃?
    &34;這教科書式幼兒社交金句,實則是坑娃?網上有一位寶媽發帖訴苦,說自己的孩子交不到朋友讓她很苦惱。據寶媽介紹,她的女兒今年3歲了,9月份就要去幼兒園上學了,為此還專門搬了家。為讓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寶媽經常帶著女兒去小區的花園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 教科書級社交金句:「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竟是坑娃名言?​
    但小女孩明顯和滑梯上的那群平均5、6歲的孩子不熟,害羞地拉著媽媽的手搖了搖,此時她媽媽又接著說:「你去找哥哥姐姐玩呀,跟他們說『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沒關係的!」聽了媽媽的鼓勵,小女孩終於鼓起勇氣上前,找了離她最近的男孩小小聲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
  • 「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這句教科書式社交金句,竟然是在坑娃?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故事:兩歲半的女兒非常喜歡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歲甚至五六歲,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她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姐姐,我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甚至有時候小朋友看見她來了就躲,或者直接跟她說我們不歡迎你,我們不想跟你玩!如果對方是一個小朋友的時候還好,有可能就一起玩了,但是如果是一群小朋友是肯定會被拒絕的。
  • 「我可以一起玩嗎?」別再教孩子說這句社交金句了,很容易坑娃
    文|西紅柿媽媽孩子越長越大,很喜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特別是獨生子,家長就會教孩子一些社交金句。但這些金句並不是萬能的,還可能會坑娃,家長可別不知道哦。麗麗媽媽經常告訴女兒,要懂禮貌,做事之前要先徵得別人同意,詢問對方「可以嗎?」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孩子總被拒絕,教科書社交方式在坑娃?
    有一次,她帶著女兒在超市的兒童娛樂區玩,裡面剛好有幾個年紀稍大的孩子,寶媽就想讓女兒加入他們一起玩耍。小丫頭怯生生地走上前去,然後禮貌地對正玩得起勁的哥哥姐姐們說: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沒想到小丫頭剛說完,那頭一個男孩就沒好氣地說:我們不跟小屁孩玩。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孩子教科書式的禮貌,為何總被拒絕?
    不難發現,許多孩子非常有禮貌,他們想跟別的小朋友玩時,會乖巧地問&34;,然而效果卻似乎不盡人意。孩子教科書式的禮貌,為何總被拒絕?倩倩家有個3歲的女寶,寶寶在家長的教育下十分有禮貌,很是乖巧。這句教科書式的社交金句,為何卻屢屢在小朋友這裡碰壁?倩倩看著眼泛淚花、委屈得不行的女兒,陷入了疑惑。
  • 「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這句教科書式社交問候,其實是在坑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熱帖引來網友的關注:2歲的女孩,身邊的小朋友都是4-6歲之間,每次小女孩都會禮貌式的招呼:我能和你們一起玩耍嗎?可女孩一直被拒絕,時間長了,小朋友對她煩了,直截了當的說不希望和她玩,女孩很是委屈。女孩的媽媽看到後比較心疼,誰願意自家的孩子被孤立呢?她嘗試和小朋友溝通,誰知孩子七嘴八舌的表示,不願意和她玩,理由也不同。這讓寶媽很困擾,該咋辦?
  • 比教孩子說「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個五步法好用多了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兩歲半的女兒非常喜歡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歲甚至五六歲,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  她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姐姐,我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  但凡帶娃在小區或遊樂場玩過的,恐怕都遇到過這個問題。  當你用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去解決,詢問對方「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時,你會發現,十次有八次都不會得到繪本中那樣熱情而友好的回應:「好啊!歡迎歡迎,一起來吧!」  大多數情況都和知乎上求助的那位媽媽差不多,不是被拒絕就是沒反應,或者口頭答應但行動上卻沒有接納。
  • 我能和你玩嗎?不能!社交金句不好使,這4步更適合娃的腦迴路
    最近,3歲的兒子很喜歡跟在大孩子的屁股後面玩,喜歡和他們一起瘋跑。但是有一個問題讓他很鬱悶,每次他很有禮貌的問:「大姐姐,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得到的多數是惡狠狠的拒絕「不能」!各位寶媽,這樣的場景你們遇到過嗎?看著兒子被孤立的感覺,媽媽也非常苦惱,問題出在哪了呢?我一直反思著對兒子的社交教育,「我能和你一起玩嗎?」,為什麼這種教科書式的社交金句在實際中不好使呢?
  • 別教孩子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被拒絕多了,孩子會灰心的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昨天大家聊天,有位媽媽談起孩子的社交問題,說疫情期間孩子隨著奶奶回了鄉下,空氣好、地方大,孩子也就野了起來。可想跟其他小朋友玩,卻又跟不上節奏,尤其是剛回到鄉下的那段日子,天天哭訴沒朋友。然後奶奶就教他:下次碰見這樣的情況,你就問「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 鼓勵社交,你還在教孩子"我能跟你一起玩嗎",別傻傻坑娃還不知
    表妹的女兒小青,是一個性格內斂又膽小的孩子,每次想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都對媽媽說:&34;,看到孩子如此退縮依賴,表妹給孩子支招讓她跟對方說&34;,結果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果,小青和其他孩子也很快就玩到一起去了。
  • 「懶家長」能培養出勤快孩子嗎?
    人生在世,我認為有兩個詞最重要,一個是「信任」,一個是「責任」。父母把孩子生下來就要把他養大成人,把他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對待小孩不能因為他是聰明可愛而對他過分寵溺;也不能因為他調皮頑劣過於厭棄。同樣,父母老了孩子就要贍養父母,夫妻結為連理就要彼此為一生的幸福負責,這就是責任。
  • 為什麼不要教孩子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父母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帶孩子到小區遊樂場或者公園裡,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孩子也想加入,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出主意說:你去對他們說「你們好,我叫天天,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
  • 知愈心理:「我能跟你一起玩嗎?」經典開場白卻讓孩子交不到朋友
    不難發現,許多孩子非常有禮貌,他們想跟別的小朋友玩時,會乖巧地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然而效果卻似乎不盡人意。 01父母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帶孩子到小區遊樂場或者公園裡,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孩子也想加入,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 還在讓孩子用「教科書式」社交?孩子的朋友「反減不增」
    在這個過程中姐姐就發現,每當她讓孩子主動找組織融入時,總會被拒絕,這讓姐姐很是苦惱。我問她你是怎麼教孩子社交時,她回答我:「當然是讓他過去問小朋友能不能一起玩啊。」類似這種教科書式的打招呼後的回應,通常不像故事情節那麼美好。
  • 「一起爬山嗎?」你們為何總喜歡把金句印在手機殼上
    或許你沒有一個像張東升一樣的奧數老師,也暫時沒什麼機會爬上廣西的六峰山打卡,但還是有機會get到「張東升同款」,演員秦昊在社交網絡上曬出的「一起爬山嗎」手機殼。淘寶上各種《隱秘的角落》非官方衍生手機殼從各種「xx同款」的搜索量和銷量,你可以窺見眼下在流行什麼。
  • 千萬別教孩子這句話:「我能一起玩嗎?」
    其實這樣的情況一般會得到三種結果: 小一點的孩子會愣住,幾秒鐘後「蹭~」地跑開了;大一點的孩子會拒絕,「不可以,我只和她玩」;還有一些孩子會說,「好的」,然後大家一起愉快地玩耍。這樣的情況其實我們在平常帶孩子的時候都出現,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社交引導問題。
  • 不送她禮物她就不跟我玩了!孩子的這些社交難題怎麼辦?
    是讓媽媽買裙子嗎?顯然不是。孩子最擔心的,是「她不跟我玩了」。再翻譯一下就是:孩子擔心自己會因此失去朋友。明確了這一點,在回應孩子的時候,我們就爭取做到三點:1.還是用跟前面一樣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先引導孩子自己想想辦法——如果小A真的不跟咱們玩了,你想想咱們還可以跟誰一起玩?當然也可以直接提出建議:如果小A真的不跟咱們玩了,咱們不是還可以跟寧寧玩嗎?
  • 跟小朋友一起玩!」不會社交的孩子最不愛聽這句話
    對比之下我們發現,社交能力有時候真的是天生的。有些孩子不用老師家長引導,很自然就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有些孩子,不管怎麼引導、鼓勵,想讓他們快速融入集體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家長喜歡向孩子不停嘮叨:「去啊!跟小朋友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