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性動物,社交佔據了我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從孩童時代起,我們就要學習各種社交技巧,否則等到走進校園、步入社會,就有可能處處受到排擠,在這種狀態下,再好的天分也是很難發揮出來的。
然而孩子們的社交方式,與成年人卻有很大區別,許多成年人的社交技巧,在孩子身上就不起作用了。曾聽身邊的一位寶媽說過她女兒的「社交往事」,聽完之後就感覺孩子們的世界成年人的確很難搞懂。
這位寶媽從小就注重女兒的禮儀培養,她要求女兒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用敬語,哪怕對方是比她年紀更小的小孩。有一次,她帶著女兒在超市的兒童娛樂區玩,裡面剛好有幾個年紀稍大的孩子,寶媽就想讓女兒加入他們一起玩耍。
小丫頭怯生生地走上前去,然後禮貌地對正玩得起勁的哥哥姐姐們說: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
沒想到小丫頭剛說完,那頭一個男孩就沒好氣地說:我們不跟小屁孩玩。男孩的一句回懟直接讓小丫頭楞在那裡,轉過神來,又立馬委屈地哭了起來。
寶媽看到後,就跑過去批評那個男孩,沒想到剩下的幾個孩子也都振振有詞地說:就是不跟她玩,她年紀太小了。眼見這些孩子都這麼沒素質,寶媽非常生氣,帶著女兒就走了。這件事讓她很不解,明明女兒這麼有禮貌,怎麼還會被別的孩子拒絕呢。
類似上面的場景,相信很多寶媽都經歷過吧。都說孩子與孩子最親,可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大孩子會嫌棄小一點的孩子,而且態度還很不客氣。
這僅僅是因為他們沒素質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孩子有自己的社交模式,並且與成年人通用的社交模式大不一樣。
1.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反映的是成年人的社交思維
什麼是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其實就是成年人慣用的模式,比如上前搭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且禮貌地問能不能參與,就像上面案例中的小姑娘那樣。
因為在成年人看來,禮貌是社交的敲門磚,一個沒有禮貌的人,是很難被新集體容納的。然而這種思維,卻不適用於孩子,所以小丫頭才會被哥哥姐姐們拒絕,這也意味著,如果父母一味用自己的思路來引導孩子,非但不能讓他們變身社交達人,反而會使其頻頻收到拒絕。
2.孩子只在乎能不能一起玩,其餘方面都是次要的
那什麼樣的社交方式才更適合孩子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看你能不能跟他們玩到一起去。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性格好,為人禮貌,或者出身、長相等方面的因素,都是次要的,他最看重的,就是你能不能成為他的合格玩伴。
上面案例中,那些年紀稍大的孩子不願意跟小姑娘玩,就是覺得她不是一個合格的玩伴,雖然他們的拒絕很不禮貌,但這並不是孩子關注的事。
既然成年人的社交方式不適用於孩子,那身為家長,又該如何去引導孩子,讓他變得更加擅長社交呢?下面這些辦法,就是家長們可以去嘗試的。
1. 單刀直入,最好能做出貢獻
如果你的孩子想參與到其他孩子正在進行的遊戲項目中,最好的辦法不是事先求得允許,而是主動加入。比如為其他孩子提供輔助、思路或者便利,這些貢獻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被集體所接受,尤其是受益的一方,必然會對孩子表現出非常強烈的親近感。
2. 默默觀察,等待邀請
還有一個讓孩子快速融入集體的辦法,就是在一旁默默觀察,非必要時候就別插嘴講話。這樣可以讓其他孩子們覺得你的孩子對他們正在玩的遊戲很感興趣,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有人發出邀請,而你的孩子,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參與其中了。
以上這兩種辦法,都是非常適合孩子的社交模式,儘管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它們往往不能奏效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有句話叫做「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這其實正可以用來解釋孩子與成年人社交模式的不同,對於孩子們來說,只有適合不適合交朋友,而從不考慮與對方交朋友能否獲利,所以請把孩子的社交想得簡單一點,直接一點,這才是更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