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心理:「我能跟你一起玩嗎?」經典開場白卻讓孩子交不到朋友

2020-10-15 知愈心理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孩子們之間是怎麼交朋友的呢?

不難發現,許多孩子非常有禮貌,他們想跟別的小朋友玩時,會乖巧地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然而效果卻似乎不盡人意。

01

父母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帶孩子到小區遊樂場或者公園裡,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孩子也想加入,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時候,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出主意說:你去對他們說「你們好,我叫天天,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

我們這些年觀察發現,如果對方只是一個孩子,並且他也正想找人玩,那麼鼓勵我們的孩子主動去接近。

主動提出「我們一起玩吧」,這樣的方式很多時候還是有效的。

但是,假如對方是兩個以上的孩子,或者說是一個小群體。

那麼對一個群體的孩子說「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經常發生的是,對方孩子要麼沒反應,要麼口頭敷衍說「可以」,但是行動上不會有任何接受新成員的表示。


02

在為孩子提供社交技能的幫助時,一定要記住:童年期的核心技能與成人的技能並不完全一樣。

例如,孩子們很少向對方介紹自己,他們直接就開始一起玩了。

他們或許會問另一個孩子的名字,但不會想到要說出自己的名字。

良好的同齡社交技能並不包括說「請」以及「謝謝」,很多父母把有禮貌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弄混了。

有時候,父母們懷抱著良好的心願,告訴孩子應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身旁,詢問「我能一起玩嗎?」

但我總是教孩子們不要這麼說,因為這相當於明確地給了對方一個拒絕的機會。

這種拒絕並非出於惡意,只是因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家長只顧及自己孩子有想參與遊戲的衝動,卻沒有想到孩子介入前,別人也是有規則的。

其他孩子的規則也不希望被打破,一味詢問,沒有觀察的過程和共鳴,也不會漸入佳境。

孩子想參與,最開始就是出於好奇,他們會觀察。

但家長代替孩子做決定,沒等觀察完整就表達,就是對規則的破壞。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教孩子做呢?

03

1.留時間給孩子觀察

家長提建議之前要看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只是默不作聲、目不轉睛,不要打擾孩子,讓他先觀察一會兒,這也是好事。

孩子轉頭和你眼神交匯時,可以點點頭表示贊同,孩子就會繼續觀察,甚至會用小手指向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此時不要說太多引導的話,只要微笑、點頭就好了,讓孩子保持自己的想法。

當孩子表達出強烈意願,再告訴他:媽媽陪你看一會他們是怎麼玩的?你要我陪你過去還是自己過去?

讓孩子在足夠有安全感,做好足夠準備的情況下慢慢參與,給孩子時間就能提高被接受的可能性。

2.和孩子一起找規律

孩子觀察時,可以簡單說說對方是怎麼樣玩的,給孩子肯定,讓他按照集體的規律遊戲。

如果孩子不能撒開手自己過去,說明他還是在猶豫,覺得自己可能做不到。

耐心等待吧,如果家長開朗,可以先和那些小夥伴打個招呼,表示友好,孩子也會拉近和他們的距離。

3.做好被拒絕的準備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

如果你想和他們玩,就勇敢說出來「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他們如果說不要,那你就再觀察一會,或者下一個環節再試試。

如果孩子真的被拒絕,不要誇大問題,轉移注意力就好。

4.相信孩子能突破

孩子如果真的遇見感興趣的事物,會有內在動力探索,家長只要不給孩子貼標籤就行了。

避開低效的交往方式,培養高情商,自信滿滿的孩子才會交到更多朋友。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相關焦點

  • 「我能跟你一起玩嗎?」經典開場白卻讓孩子交不到朋友
    加入之前問其他孩子,我可以一起玩嗎?會出現三種情況:小一點的孩子會愣住,幾秒鐘後「蹭~」地跑開了,留下孩子一個人;大一點的孩子會拒絕,不可以,我只和她玩;還有一些孩子會說,好的,然後大家一起愉快地玩耍。
  • 知愈心理:你知道孩子渴望的高質量陪伴,究竟是怎樣的嗎?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我是小知,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心理學乾貨,私信我回複數字「11」,送你一份專家育兒高清視頻大禮包對於兒童健康成長來說,陪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無論有什麼樣的理由,父母缺席的、不在場的教育,無論如何都是不稱職的、危險的。因此有人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知愈心理:無論多丟臉,始終要和孩子站在一邊
    那一次次的苛責,對於孩子來說,就等於一次次的自我否定。那種孤獨和無助,只會讓孩子更加痛苦。相反,如果我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問題對立,這種理解和陪伴,反而會製造更多驚喜。要記住,共情,是一種不帶功利目的的能力,在孩子需要時,讓他知道,你永遠跟他站在一起。
  • 知愈心理:「媽媽,我想要零花錢」父母的反應,決定孩子的格局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我是小知,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心理學乾貨,關注公眾號「知愈心理空間」聊天對話框回複數字「11」,送你一份價值600元的育兒大禮包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感受,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孩子對金錢的渴望也漸漸變得強烈。很多時候,孩子會伸手向父母「索要」零花錢。
  • 知愈心理:當孩子衝你發脾氣,你應該高興才對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願每一個發脾氣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堅定平和的成長。近來很多家長被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困擾,其實孩子願意在你面前哭鬧、發脾氣,說明他願意與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孩子「發脾氣」和孩子「哈哈大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
  • 知愈心理:自從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我後悔了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培養自信、獨立的個性,快樂成長。當發現孩子喜歡討好別人,父母擔心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01珍珍今年5歲,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把爺爺奶奶接過來,請他們一起幫忙照顧珍珍。
  • 知愈心理: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難以想像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每當說起孩子到底該不該玩手機這個話題,想必許多家長第一時間肯定說不該玩手機,可偏偏這樣說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往往都喜歡玩手機。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商場,或者是在吃飯的時候,我們經常看到這些拿著手機玩遊戲或者看視頻的孩子。
  • 知愈心理:「媽媽,我被孤立了」孩子慘遭毒友誼該如何破解?
    在我們大人看來,幾個孩子每天都在一起,應該關係很不錯才對,可是平靜的湖水下也有暗流在湧動。有時候,小孩子們的世界並不是大人想的那麼簡單。某天,滿面愁容的濤濤對媽媽說了一件事,他說另外三個小夥伴已經有一個星期不跟他說話了。
  • 知愈心理:不假思索說出孩子的10個優點,你做得到嗎?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曾經有一個中國青少年研究的教授說過,成功的父母和失敗的父母區別是:前者會發現孩子的優點,挑選出來,後者則會抓住孩子的缺點,一眼就看到。
  • 別教孩子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被拒絕多了,孩子會灰心的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昨天大家聊天,有位媽媽談起孩子的社交問題,說疫情期間孩子隨著奶奶回了鄉下,空氣好、地方大,孩子也就野了起來。可想跟其他小朋友玩,卻又跟不上節奏,尤其是剛回到鄉下的那段日子,天天哭訴沒朋友。然後奶奶就教他:下次碰見這樣的情況,你就問「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 知愈心理: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我是小知,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心理學乾貨,私信我回複數字「11」,送你一份價值600元的育兒大禮包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哭,不巧的是,哭卻是孩子最喜歡最習慣的表達方式。有些父母,看見孩子哭就憤怒,於是大聲吼叫斥責,粗暴地制止孩子的眼淚。
  • 知愈心理:孩子成績背後的心理密碼,父母真的讀懂了嗎?
    ②貴州畢節七星關區田坎鄉發生一起4名兒童服食農藥自殺身亡事件,其中一名兒童留下遺書:「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我做不到。」④8歲女孩因家長不讓看電視,一氣之下從21樓躍下,不治身亡。⑤13歲男孩只因寒假作業沒有寫完,心理壓力太大,選擇跳樓自殺。 02現在的家長們教育孩子,有兩個不同的目標: 考好大學、找好工作。身心健康、活得舒服精彩、有能力讓自己幸福。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教科書式社交金句,為何是在「坑娃」?
    陽陽媽媽一聽,趕緊教兒子:「沒關係,大家都是小朋友,你去做個自我介紹,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小朋友自然就會接納你了!」陽陽懵懵懂懂地就去了,在小朋友邊上鼓起勇氣道:「大家好,我叫陽陽,我想跟你們一起玩,請讓我加入你們吧!
  • 知愈心理:「媽媽,老師好像不喜歡我!」你的回答決定孩子一生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媽媽,老師今天又批評我了!」「媽媽,為什麼老師不點我回答問題?」「媽媽,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啊?」當孩子說這些話時,你的第一想法是什麼?立刻質問孩子,是不是做錯什麼惹老師生氣了?跑去質問老師,為什麼總是針對自己的孩子?
  • 知愈心理:「別人有的,我也要!」孩子愛攀比,都是家長惹的禍?
    01我有一個朋友,她女兒叫貝貝。貝貝在一家私立幼兒園上大班,家裡條件比較優越。平時買玩具、買衣服,爸爸媽媽都會儘量滿足她的要求,家裡僅僅是芭比娃娃就不知道有幾十個。這天周末,爸爸媽媽帶著貝貝去逛公園。玩了一會兒風箏,貝貝看到路邊停了一輛很漂亮的電動車,就跑過去看。這會兒走過來一個小朋友得意地說:「這輛車是我的!」爸爸媽媽見風箏飛得好高了,就喊貝貝過來,貝貝執意不肯過來,媽媽很不解就過去問她為什麼,她衝著媽媽大聲嚷嚷:「為什麼不把我的車也帶出來!我的比他的高級多了,漂亮多了!」
  • 知愈心理:孩子為什麼不懂得心疼你?建議所有父母看看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換來的都是傷心和失望,那就請有限度地去給予。這才能打造出健康的親子關係,不然終有一天會溺愛成災!我們總是說要好好愛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問原則對錯。
  • 知愈心理: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這世上,有一種教養,是原諒不完美的父母。其實,還有另一個教養,那便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 01昨天和一個從事幼兒園的朋友聊天。
  • 以前孩子不願意跟別人玩,沒朋友,自從交了這些朋友終於開竅了
    我住的這一層就沒有能跟孩子一起玩的同伴。樓上樓下倒有,就是沒有那麼方便。孩子沒有朋友,社交能力就難鍛鍊。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不想跟別人玩,可能是因為不認識所以不敢;或者孩子慢熱,需要有一個過程;或者是經常一個人玩,不適應。這跟孩子成長環境和性格也有很大關係。記得以前孩子還小,我們都很忙,他呆在家裡時間多,出去了也不跟別人玩,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句教科書式社交金句,竟然是在坑娃?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兩歲半的女兒非常喜歡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歲甚至五六歲,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她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姐姐,我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可總是被狠狠地拒絕。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孩子總被拒絕,教科書社交方式在坑娃?
    有一次,她帶著女兒在超市的兒童娛樂區玩,裡面剛好有幾個年紀稍大的孩子,寶媽就想讓女兒加入他們一起玩耍。小丫頭怯生生地走上前去,然後禮貌地對正玩得起勁的哥哥姐姐們說: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沒想到小丫頭剛說完,那頭一個男孩就沒好氣地說:我們不跟小屁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