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教孩子說「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個五步法好用多了

2020-09-05 親寶寶育兒說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兩歲半的女兒非常喜歡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歲甚至五六歲,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

  她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姐姐,我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可總是被狠狠地拒絕。

  甚至有時候小朋友看見她來了就躲,或者直接跟她說我們不歡迎你,我們不想跟你玩!

  如果對方是一個小朋友的時候還好,有可能就一起玩了,但是如果是一群小朋友是肯定會被拒絕的。

  媽媽一開始並沒有過多幹預,後來發現每次都是這樣,女兒也經常因為被拒而眼淚打轉,媽媽都有點受打擊,有種被孤立的感覺,於是試圖跟小朋友溝通。

  但結果仍然不盡人意,小朋友們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說她太小了、有的說不認識她、有的說她搗亂,總之就是不想跟她玩。

  為此媽媽非常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但凡帶娃在小區或遊樂場玩過的,恐怕都遇到過這個問題。

  當你用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去解決,詢問對方「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時,你會發現,十次有八次都不會得到繪本中那樣熱情而友好的回應:「好啊!歡迎歡迎,一起來吧!」

  大多數情況都和知乎上求助的那位媽媽差不多,不是被拒絕就是沒反應,或者口頭答應但行動上卻沒有接納。

  說怎麼辦之前,我們先看看原因。

1

為什麼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效果不好?

  這是因為,孩子們的社交方式跟大人完全不是一個腦迴路的,而我們常說的金句: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正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的。

  所以,在給孩子提供社交技能的幫助時,切記,他們與成人的社交技能不一樣!!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很少向對方介紹自己,他們直接就開始一起玩了。他們或許會問另一個孩子的名字,但不會想到要說出自己的名字。

  我女兒好幾個後來相熟的朋友,頭幾次玩完連人家名字是啥都不知道!

  良好的同齡社交技能並不包括說「請」以及「謝謝」,很多父母把有禮貌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弄混了。

  《媽媽他們欺負我》的作者麥可·湯普森博士曾寫道:

  有時候,父母們懷抱著良好的心願,告訴孩子應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身旁,詢問「我能一起玩嗎?」但我總是教孩子們不要這麼說,因為這相當於明確地給了對方一個拒絕的機會。這種拒絕並非出於惡意,只是因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2

比「入群申請」更有效的融入方式是啥?

  其實讓孩子站近一些,聽對方說什麼,然後再聊幾句相關的話題,給對方積極的關注,並且提供幫助是更好的方法。

  在具體分析時,湯普森博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午飯後的自由活動時間,大衛想參與另外兩個正在一起搭積木的小朋友的遊戲。

  他先在旁邊看了一會,然後說:「好酷啊,這是什麼?」

  其中一個孩子解釋說,這是一個停車場。

  大衛說:「那我去拿一些小汽車來。」隨後就向玩具架跑去。他捧來好幾輛玩具小車過來,問那兩個孩子應該把哪輛車停進這個停車場。

  後來停車場不小心被他人撞壞一角,他還主動安慰情緒失落的搭建者:「我們再重新搭建一個更好的,好嗎?」

  相信案例不用繼續講,我們也能想到大衛一定融入了那兩個孩子,並且玩地非常愉快。

  在開頭那個問題下的回答中,有個媽媽也說了她家女兒的趣事:

  她看見幾個小女生在玩一彈就可以飛上天的類似竹蜻蜓的玩具,先是在旁邊看著她玩,後來主動去幫其中一個大姐姐揀,撿到馬上就交給大姐姐。

  揀了幾趟之後,她就跟大姐姐說:可不可以給我玩一下?

  然後大姐姐就耐心地教她玩。

  同理,小朋友踢球她就先撿球,也能很快融入。

  遊戲力工作室創始人李巖老師在談論兒童社交能力時分析說,我們如果想加入一個群體,那麼我們需要表現出自己具備2個條件:

  我能服從群體的既有規則和秩序;

  我能為群體做出貢獻。

  這兩點非常重要。

3

具體該怎麼辦呢?

  明白了孩子們社交的原理,當孩子不能順利融入需要你幫忙時,建議可以分為五步走。

  1、觀察

  這一點真的不能省,非常重要。

  孩子想要加入其他群體的原因無非有兩點:第一,覺得他們的東西好;第二,喜歡一起玩的氛圍。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表現地很明顯。

  我就會引導女兒先一起看,看看他們到底在玩什麼、說什麼,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又需要什麼,了解之後會對後邊的「加入」環節有很大幫助。

  2、給予肯定並討論

  還記得前邊大衛是怎麼做的麼?

  他在觀察了一會兒後,問小朋友:「好酷啊!這是什麼?」

  一句話就表示了對對方的肯定,而且表明姿態: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搗亂的。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

  大衛的同學莎拉同樣是希望加入到一群正在畫畫的孩子。

  而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上來就用一種指責語氣問其中一個孩子:「你畫的這是什麼啊?看上去什麼也不像!」這個孩子不理會她。結果她非常生氣,甚至要搶人家的鉛筆自己畫。

  相信大家也都能猜出來吧!

  沒錯,莎拉並沒有融入進去,而且還覺得委屈,跟老師告狀說那些孩子不讓她畫畫。

  其實,在第一步她就做錯了。

  試問,有哪個團體或個人會喜歡上來就指責別人,指手畫腳的人呢?

  所以,如果自家娃向來好動或霸道,想跟別人玩,還想指揮別人的話,恐怕是很容易碰壁的,有想法不錯,但,不是在這個時候提,而是在真正融入和被接納之後!

  3、做出貢獻

  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前面回答問題那個媽媽的女兒可以說是無師自通哈。

  想加入哪個群體就去給哪個群體做貢獻,這一點效率很高啊!

  這一招我曾經也屢試不爽哈。

  我家娃向來有想法,曾經有幾次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是上來就說你應該這麼搭,那樣玩會更好等等,也曾碰的灰頭土臉的回來訴苦:「媽媽,我是好心建議,可她們不但不聽還很生氣,說我管閒事,說她們就喜歡這樣玩!」

  自從我教給她可以先嘗試去做貢獻、幫助別人,等融入之後再提想法,她就沒再被拒絕過。

  比如在遊樂場的積木區,她看到有幾個孩子要搭房子,她就幫她們一起運積木;比如在小區玩沙子,她會把別人沒有自己有的工具拿出來一起分享;再比如玩輪滑,有小朋友摔倒了她會幫忙把她扶起來,給她拍拍身上的土。

  4、遵守秩序

  畢竟是新來的,從一開始就打算破壞固有秩序的人,大家都不喜歡,無論你的建議是對的還是錯的。

  大衛在幫大家拿來玩具汽車後,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更沒有要求別人什麼,而是詢問原來的成員:應該把哪輛車停進這個停車場。

  他完美地表示出了:我能服從群體的既有規則和秩序。

  小孩子雖然不會像大人一樣,明確問:「你願意遵守我們的規則嗎?」

  但他們會在暗中觀察,這種觀察也不是特意進行的,而是一種下意識的,假如你還沒有真正融入就表現出不想服從,那麼抱歉,他們仍有可能會告訴你:我們不想跟你玩。

  5、關注、關心同伴

  這一點就比較深了,不僅僅是簡單的加入,而是真正的融入,並且需要孩子有足夠的同理心。

  案例中大衛的做法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當有人撞壞了停車場時,他注意到負責搭建這個部分的那個孩子有些失落,於是他走過去安慰。

  這一點,娃還小的話,一般做不到,但父母可以有效引導,或者主動承擔做這樣的事,慢慢的孩子也會留意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

  如果孩子大一些了,比如四歲之後,我們就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做,比如安慰作品不小心被破壞的小朋友,鼓勵搭建了幾次仍沒成功的小朋友。

  這也是擁有良好夥伴關係非常重要的條件。

  它不僅是一種社交能力,還體現著孩子的情商能力。

相關焦點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句教科書式社交金句,竟然是在坑娃?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兩歲半的女兒非常喜歡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歲甚至五六歲,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她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姐姐,我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可總是被狠狠地拒絕。
  • 為什麼不要教孩子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父母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帶孩子到小區遊樂場或者公園裡,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孩子也想加入,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出主意說:你去對他們說「你們好,我叫天天,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
  • 別教孩子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被拒絕多了,孩子會灰心的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昨天大家聊天,有位媽媽談起孩子的社交問題,說疫情期間孩子隨著奶奶回了鄉下,空氣好、地方大,孩子也就野了起來。可想跟其他小朋友玩,卻又跟不上節奏,尤其是剛回到鄉下的那段日子,天天哭訴沒朋友。然後奶奶就教他:下次碰見這樣的情況,你就問「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教科書式社交金句,為何是在「坑娃」?
    陽陽媽媽一聽,趕緊教兒子:「沒關係,大家都是小朋友,你去做個自我介紹,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小朋友自然就會接納你了!」陽陽懵懵懂懂地就去了,在小朋友邊上鼓起勇氣道:「大家好,我叫陽陽,我想跟你們一起玩,請讓我加入你們吧!
  • 教科書級社交金句:「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竟是坑娃名言?​
    但小女孩明顯和滑梯上的那群平均5、6歲的孩子不熟,害羞地拉著媽媽的手搖了搖,此時她媽媽又接著說:「你去找哥哥姐姐玩呀,跟他們說『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沒關係的!」聽了媽媽的鼓勵,小女孩終於鼓起勇氣上前,找了離她最近的男孩小小聲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
  • 五步法培養好習慣,抓住孩子習慣敏感期
    聽了鄭懿老師的直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想讓寶寶以後學習好,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生活習慣不拖學習習慣的後腿,好的生活習慣就要從小開始培養,因為一個習慣的建立需要很長時間,而兩到三歲正是孩子習慣建立的敏感期,所以寶媽們要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鄭老師教給大家一個「五步法」,我覺得很不錯。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孩子總被拒絕,教科書社交方式在坑娃?
    有一次,她帶著女兒在超市的兒童娛樂區玩,裡面剛好有幾個年紀稍大的孩子,寶媽就想讓女兒加入他們一起玩耍。小丫頭怯生生地走上前去,然後禮貌地對正玩得起勁的哥哥姐姐們說: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沒想到小丫頭剛說完,那頭一個男孩就沒好氣地說:我們不跟小屁孩玩。
  • 知愈心理:「我能跟你一起玩嗎?」經典開場白卻讓孩子交不到朋友
    不難發現,許多孩子非常有禮貌,他們想跟別的小朋友玩時,會乖巧地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然而效果卻似乎不盡人意。 01父母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帶孩子到小區遊樂場或者公園裡,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孩子也想加入,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 「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這句教科書式社交金句,竟然是在坑娃?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故事:兩歲半的女兒非常喜歡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歲甚至五六歲,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她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姐姐,我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但結果仍然不盡人意,小朋友們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說她太小了、有的說不認識她、有的說她搗亂,總之就是不想跟她玩。為此媽媽非常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父母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帶孩子到小區遊樂場或者公園裡,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孩子也想加入,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 你走開,我不跟你玩!當孩子交友遭拒絕,請用ICPS法幫助孩子
    有一群小孩子圍成一圈玩丟手絹遊戲,歌聲和笑聲吸引我家孩子一路尖叫著朝他們奔去,一同圍過去的還有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負責在別人身後藏手絹的小姑娘,伸手指著這個4歲的男孩大聲說:「你走開,我不跟你玩。」小男孩愣了一下,還是走上前想靠近。
  • 「你走開,我不跟你玩!」當孩子交友遭拒絕,請用ICPS法幫助孩子
    負責在別人身後藏手絹的小姑娘,伸手指著這個4歲的男孩大聲說:「你走開,我不跟你玩。」小男孩愣了一下,還是走上前想靠近。於是小姑娘跺著腳又重複了一遍:「你走開,我說了不跟你玩,討厭鬼。」說完,還用手刮臉做怪相。
  • 詳解PUA五步陷阱法
    以前當我有心事的時候,我會對著礦泉水瓶子說,隨後把水倒進泥裡,再把那塊土埋起來。今天我是因為喝多了,才會跟你講這些,所以請你一定不要告訴其他人。」「你為何要對我這麼好呢?你肯定在跟我開玩笑吧!女人天性就喜歡開玩笑,我根本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真的,別跟我開玩笑好嘛?」
  • 千萬別教孩子這句話:「我能一起玩嗎?」
    寶媽不適合假期,這個在一個育兒群裡寶媽們的勵志名言。 在這個長假裡,群裡面的寶媽都開始約起來了,帶著孩子一起出去親近親近大自然啊,但是很多時候小朋友都很膽怯,又不時常在一起玩,基本都是依賴在媽媽身邊。 正在這個時候一位媽媽主動出擊了,給兒子說,你主動給他們交流一下。你可以說:我們可以一起玩嗎?
  • 「我可以一起玩嗎?」別再教孩子說這句社交金句了,很容易坑娃
    哪知道,三歲女兒把這個規矩,用到了玩耍上,結果卻淪為人家的小跟班,被人嫌棄。事情是這樣的,女兒麗麗玩耍時,總喜歡跟樓下五六歲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玩,不樂意跟同齡三歲左右的小孩子玩。可惜,「大孩子」根本就不理會她,嫌棄她才三歲,就是個小不點,直接拒絕了。
  •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孩子教科書式的禮貌,為何總被拒絕?
    這天倩倩帶著女兒到遊樂園玩,女兒看著幾個哥哥姐姐聚在一塊玩耍,便拉了拉媽媽的手,說:&34;倩倩讓女兒過去加入,沒想到過一會兒女兒委屈地回來了。原來,孩子過去的時候幾個小朋友玩得正高興,女兒禮貌地說:&34;孩子們卻停下動作,表示拒絕:&34;甚至還有小朋友往後躲。
  • 鼓勵社交,你還在教孩子"我能跟你一起玩嗎",別傻傻坑娃還不知
    表妹的女兒小青,是一個性格內斂又膽小的孩子,每次想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都對媽媽說:&34;,看到孩子如此退縮依賴,表妹給孩子支招讓她跟對方說&34;,結果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果,小青和其他孩子也很快就玩到一起去了。
  • 兒童讀書五步法,輔導孩子讀書不再為難
    甚至遠比在學校學習的項目還要多。不少家長反應孩子的學習任務明顯加重。但實話說,如果合理安排時間,還是可以圓滿完成學習的。只不過家長得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陪讀。也只有眼下這種全面歇業、足不出戶的狀態才能達成。孩子認真學也就罷了,遇到孩子懶惰的時候,各種脫滑能把家長給逼瘋,恨不得自己幫她把作業給做了來應付老師。
  • 豆瓣9.1分《與打鬧和溺愛說拜拜》:五步解決育兒難題
    一方面擔心孩子睡眠不足影響成長,另一方面越來越晚的入睡時間也讓我的黑眼圈日益擴張。我被孩子的睡覺問題搞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直到我看了豆瓣評分9.1分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0-6歲,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幫孩子養成好習慣》,運用了其中的育兒問題「五步法」,孩子的睡覺問題突然就迎刃而解了。
  • 著名心理學家「情感五步法」,用情緒圖表幫助孩子處理情緒
    對孩子來說,焦慮、緊張、生氣、難過等情緒他可能都只能用哭來表達,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小哭包」,給爸爸媽媽的感覺就是「動不動就哭」。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在任何年齡階段都能學會「情感語言」,但是它和其他語言一樣,最佳的學習時期仍是在兒童時代。心理學家馬克·布雷克特利用「RULER」五步法,來幫助孩子理解和處理他們的情緒。
  • 孩子想一起玩被拒絕,因家長喜歡教這句話,提升孩子社交力有技巧
    小女孩點點頭,女孩奶奶接著說:「那你自己去說,你們好,我叫思琪,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思琪並沒有聽從奶奶的建議,而是要奶奶去跟小朋友說。奶奶鼓勵了幾次她也沒動,但嘴裡一直讓奶奶去說。最後,奶奶帶著她一起,對玩遊戲的小朋友說:「小朋友,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其中一個小女孩說:「不可以,我們正在烤鮮香味的羊肉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