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故事:
兩歲半的女兒非常喜歡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歲甚至五六歲,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
她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姐姐,我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可總是被狠狠地拒絕。
甚至有時候小朋友看見她來了就躲,或者直接跟她說我們不歡迎你,我們不想跟你玩!
如果對方是一個小朋友的時候還好,有可能就一起玩了,但是如果是一群小朋友是肯定會被拒絕的。
媽媽一開始並沒有過多幹預,後來發現每次都是這樣,女兒也經常因為被拒而眼淚打轉,媽媽都有點受打擊,有種被孤立的感覺,於是試圖跟小朋友溝通。但結果仍然不盡人意,小朋友們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說她太小了、有的說不認識她、有的說她搗亂,總之就是不想跟她玩。為此媽媽非常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父母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帶孩子到小區遊樂場或者公園裡,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孩子也想加入,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時候,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出主意說:你去對他們說「你們好,我叫天天,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我們這些年觀察發現,如果對方只是一個孩子,並且他也正想找人玩,那麼鼓勵我們的孩子主動去接近,主動提出「我們一起玩吧」,這樣的方式很多時候還是有效的。但是,假如對方是兩個以上的孩子,或者說是一個小群體,那麼對一個群體的孩子說「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為什麼說「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的效果往往不好呢?兒童心理學家,資深青少年諮詢師麥可 · 湯普森博士在他《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孩子解決社交難題》做出了解釋:孩子的核心社交技能與成人不同。在為孩子提供社交技能的幫助時,一定要記住:童年期的核心技能與成人的技能並不完全一樣。
例如,孩子們很少向對方介紹自己,他們直接就開始一起玩了。他們或許會問另一個孩子的名字,但不會想到要說出自己的名字。良好的同齡社交技能並不包括說「請」以及「謝謝」,很多父母把有禮貌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弄混了。有時候,父母們懷抱著良好的心願,告訴孩子應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身旁,詢問:「我能一起玩嗎?」但我總是教孩子們不要這麼說,因為這相當於明確地給了對方一個拒絕的機會。這種拒絕並非出於惡意,只是因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沒人直接問,大家只會在暗中觀察,而且對於孩子,這種觀察大多數時候都不是有意識進行的,都是在下意識中進行的。因此,新成員必須通過某些行動,主動表現出來自己符合加入的條件。
也就是說,我們幫助孩子加入群體時,應該不只是鼓勵他去接近小朋友,而是還要給予更具體的技巧上的幫助。
比如——
對方孩子在玩過家家,那他們在需要什麼東西嗎,我們可以幫助找到這些東西嗎?
對方孩子在踢球,那在球被踢飛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去幫助撿球嗎?對方孩子在地上畫畫,我們可以先幫他們遞粉筆嗎?對方孩子在追跑打鬧,一個孩子摔倒了,我們可以過去把他扶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嗎?
總之,觀察發現對方的需要,用行動提供幫助、做出貢獻,是被對方接受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