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兔+熊,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不同性格的小朋友們圍在一起上課的場景。
對比之下我們發現,社交能力有時候真的是天生的。
有些孩子不用老師家長引導,很自然就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
有些孩子,不管怎麼引導、鼓勵,想讓他們快速融入集體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許多家長喜歡向孩子不停嘮叨:「去啊!跟小朋友一起玩!」
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就得出一個結論:「這孩子膽小、不合群。」
為什麼鼓勵孩子去交朋友,往往沒效果?
孩子在社交場景中表現出「膽小、不合群」時,其實他真正的意思是:
我不知道怎麼做!
別說孩子了,許多成年也有著類似的困惑。
當我們來到一個滿是陌生人的環境,並且試圖加入他們時,我們也會猶豫:
我該怎麼打招呼?我要聊點什麼?萬一沒人理我怎麼辦?
孩子第一次社交時,內心的壓力和你一樣。
並且孩子的承受能力更弱,所以表現出抗拒的反應也會更明顯。
這時候如果我們還一直推著他們說:
「快去啊。為什麼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不但完全沒有幫助,還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但是家長看著孩子不會社交而無動於衷也不對,社交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孩子可以不必太外向,可以適當享受自己的時光,但是繼續具備基礎的社交能力。
所以我們在幫助孩子邁出社交第一步的時候,光鼓勵不夠,還得在技巧上給孩子一些幫助和支持。
美國兒童社交專家麥可·湯普森博士說:很多父母把有禮貌和社交技能弄混了!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社交,並不是簡單的說一句「你好」或者「謝謝」這麼簡單。
有時候,孩子主動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說了一句「你好」之後對方卻沒有回應,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而那些孩子不做出回應,也並非出於惡意,只是因為他們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麥可·湯普森博士講過一個例子:
一個一年級班的自由活動時間,大衛走向兩個正在搭積木的孩子。他先看了一會兒,然後說:「好酷啊,這是什麼?」
一個孩子解釋說,這是一個停車場。大衛說:「那我去拿一些小汽車來。」
隨後向玩具架跑去,捧了好幾輛玩具小車過來,很自然地加入了遊戲。
這也湯普森博士對孩子如何社交給出的答案。
我們也發現,許多社交力好的孩子,往往沒有正式的介紹,也沒有打招呼的環節,而是很自然的就一起玩兒了。
這就是我們說的,在孩子之間,有禮貌和會社交是兩回事。
孩子不需要成人那樣的社交套路,只要他們有共同的樂趣,共同的目標,他們自然就會成為好朋友。
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扭轉思維方式。
孩子往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想要加入一場遊戲,往往先想到的是我要去玩,而不是我能給小夥伴提供什麼。
因此當孩子不知道如何邁出社交第一步的時候,我們就要提點一下孩子:
不要太自我,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我能給別的小朋友提供什麼。
這就是孩子社交的核心技能,也是關鍵的第一步。
當然也會有意外發生。
孩子想要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但遭到拒絕時,我們也要及時開導孩子。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別的小朋友不和你一起玩,不是他不喜歡你。可能他就是想自己玩,或者他們人員已經滿了,不需要多一個人加入了。」
孩子的情感非常敏銳,但不善於解釋。
我們要幫孩子用正向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遭遇,這就是教育的作用。
同時,運動場也是最適合孩子的「社交場」。
運動中沒有冷場,不怕尷尬,「慢熱」的孩子也可以變成「自來熟」。
有趣的團隊運動,還能夠讓孩子學會配合,享受集體,這些都是社交力的體現。
不焦慮、不忽視,幫助孩子積累社交自信,體驗交朋友的愉悅感。
每個孩子,都可以是「社交達人」。
兔+熊兒童運動館
專注為2-8歲中國兒童提供運動啟蒙教育
通過各類運動方式
對孩子進行性格教育
最終打造健康體魄
培養健全人格
全面提升綜合素質能力
讓孩子更健康、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