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煩惱?
娃兒在家愛唱愛跳,見到鄰居一說問好就往你身後躲?
在學校上了一學期的課,卻還是一個沒有好朋友的「小透明」?
遊樂場裡,明明很想和別人一起玩,卻總讓你去說,自己只敢眼巴巴地瞅著?
膽小、怯生、孤僻,不懂得如何跟人相處……這些讓父母困擾的問題,其癥結在於孩子缺乏社交力。
心理學研究發現,社交力強的孩子,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而缺乏同伴交往的孩子容易出現孤僻行為,成年後也容易遇到人際關係處理方面的困難。
孩子不論個體才能多優異,最終都要走向社會,作為父母我們也都希望他能成為受歡迎的人。因此,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和相處,是每個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於四歲半孩子的媽媽對於幼兒社交能力培養的思考。文章主要分兩大部分: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社交力弱?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
1、早期社交力的培養未引起家庭的足夠重視
英國BBC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提到:小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他們大腦中負責社交的部分就開始啟動了。
科學家用腦部掃描儀,對剛出生一周孩子的大腦進行分析發現,孩子在看代表非社交刺激會旋轉的機械玩具時,大腦活動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但當看到代表社會刺激的人臉時,大腦負責社交功能的組成部分立馬活躍起來。
同時,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 Allan N. Schore 研究得出:人類的大腦皮層在出生後增加了其最終 DNA 總量的 70%,而大腦容量的擴張直接受早期豐富的環境和社交體驗的影響。
由此可見,孩子的社交力從嬰孩時期就可以啟動,而且早期的社交活動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但在很多家庭,孩子出生後交由老人照看,不少長輩認為嬰幼兒階段只要管好吃喝拉撒、健康安全就夠了,交朋友是幼兒園之後的事情,於是很少帶孩子出門,缺少和外界的互動,錯失了培養孩子社交力的重要時期。
2、父母只重視孩子的技能培訓,忽視孩子的交友需求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是典型的學霸,是父母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在學校裡卻被同學孤立。當老師向他媽媽善意提醒孩子不合群時,卻被反唇相譏。在他媽媽眼裡,只有成績是最重要的,交朋友根本不重要。朱朝陽最終的「黑化」,與母親的教育理念自然分不開。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技能培養,從娃很小甚至兩三歲開始,就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上各種類型的培訓班,間接剝奪了孩子的交友權利。
心理學家李伯曼通過核磁共振對大腦的掃描顯示,當人們遭遇拒絕時,大腦中被刺激到的區域與遭受身體疼痛時被刺激的區域完全一致,這也證明社交之「痛」真實存在。
長期被忽視社交需求的孩子,由於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更容易遭遇失敗的人際互動。它所引起內心真實的痛苦,會讓孩子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逐漸不敢與人交往,久了就成為大家眼中的「獨行俠」。
3、孩子社交受挫,自尊心受到傷害,逐漸習得性無助
注意觀察會發現,當孩子和朋友發生摩擦時,或者一言不發的生悶氣,或者乾脆傲嬌回懟:「不跟我玩拉倒,我還不跟你玩了呢」。但孩子內心是沮喪的,這時最需要得到父母的安慰和一些具體的指導建議。
很多父母的回答卻是:「人家都不願意借你玩,你還巴巴地跟著幹什麼」,或「不玩就不玩,有什麼好哭的,沒骨氣」。
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個回應,孩子都會從中吸收到父母傳遞的私人邏輯。私人邏輯,簡單理解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向他灌輸的,對目前事情的看法和觀念,這些又會成為孩子今後的行為準則。
在生活中,正是由於我們對孩子的回應方式,經常背離我們的期待,給了孩子錯誤的行動指導。比如我們希望孩子自信勇敢,卻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我們希望孩子溫文爾雅,卻給孩子做出霸道的反面示範。孩子會因為害怕被同伴拒絕,害怕被父母嘲笑,而儘量迴避和他人的交往,合作能力、溝通能力都會受到阻礙。
1、父母應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習得社交技能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你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嗎?
你了解孩子社交發展的不同階段嗎?
(一)你的孩子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
BBC記錄片《北鼻異想世界》裡,心理學家EmilyJohnes通過測試發現,面對不確定性的陌生環境,有些寶寶內向害羞,有些則外向活潑。
由此可見,孩子的氣質類型和遺傳因素有關,也是一個人個性的起點。外向氣質的孩子,往往更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能很快融入集體。內向氣質的孩子相比更喜歡獨立思考,傾向於自己去探索事物。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各有優勢,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不應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他們。
作為父母,首先要從心裡接納孩子天生的氣質。如果我們的孩子恰好本身比較內向,當他們被因性格被誤解甚至否定時,要及時的溝通引導,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只有父母和孩子都能接納最真實的樣子,才能讓孩子在順應本心的前提下,在人際交往中發揮魅力,收穫友誼。
對於內向的孩子,我們可以通過「遞梯子」幫助他儘快適應新環境:
a、耐心的引導孩子說說內心的感受:「新的環境和朋友有點陌生,讓你有點害怕,是嗎?」(接納孩子,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
b、「沒關係,深呼吸。我們可以先在旁邊看一看,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排解社交焦慮的方法)
c、當孩子看了一段時間,稍微放下緊張之後,我們可以說「上次你去參加一個活動,一開始也是很緊張,後來我們不是也交到很多好朋友嗎?」(回顧過去成功的經驗,喚起信心)
d、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直到他自己願意邁出第一步。(看到孩子的進步,記得及時鼓勵)
採取「遞梯子」式的陪伴,可以幫助內向型孩子逐步完成社交挑戰、獲取社交自信,逐步建立正循環。
(二)了解孩子社會化的兩個階段
① 社會化第一階段——來自家庭的愛
剛出生的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已經可以通過哭、笑、目光接觸、肢體語言等肢體信號,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了。可以說,孩子社會化(合群)的第一階段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因此,這個時期來自父母的撫摸、親吻、語言、及時的回應,會為孩子提供對這個世界滿滿的安全感。在這種關愛的保障下,孩子才能感覺良好,並且安心的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未來嘗試與不同的人建立良好關係。
②社會化第二階段——來自朋友的交往
隨著孩子成長,原本的小世界開始拓展,同齡的小朋友會變得更加重要。研究表明,孩子們很早就會對其他孩子產生興趣,他們似乎特別關注小孩,觀察與他們相似的小孩,模仿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在玩耍中練習如何與他人交流。作為父母,我們在這一階段應該做什麼呢?
a、主動給孩子打造「社交圈」,與小朋友多接觸
鼓勵孩子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者帶著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既可以請進來,也可以走出去,給孩子創造扎堆玩耍的機會,在群體曝光中習得社交技能。
當然室內畢竟是一個狹小的空間,可以多到小區或者社區公園,帶娃和其他小朋友騎車、踢球、賽跑,認識更多的同齡人,減少對陌生人的恐懼感。
b、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給社交印象加分
教會孩子如何與人打招呼、問路、請教,回答他人的問題等等,同時鼓勵孩子大膽表達。比如在購物時,讓孩子自己說「請售貨員阿姨拿一下貨架上的水槍」、「請問要付多少錢」、「謝謝」等等。
孩子如果能熟練使用禮貌用語,通常會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這會無形中增加孩子的信心,進一步增加孩子主動交往的願望和能力。
在豐富的社交活動中,孩子不僅通過自己與他人的互動發展出了社交能力,也在觀察大人的社交行為中,耳濡目染地習得社交習慣。其實社交就和學遊泳一樣,一定要孩子親自下水試了才能學會,多與人交往,能力自然就發展出來了。
2、利用ICPS技巧,讓孩子獨立解決社交難題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說到:「童年是經歷各種自發體驗的過程,既有溫暖的支持理解,也有激烈的口角衝突,嬉笑怒罵構成童年百態。孩子本身對各種體驗沒有評判,全然經歷過,就會既不執著也不恐懼任何一種狀態,發展出真正理智和自由的心智。」
孩子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矛盾。很多家長的下意識反應,就是立即去替孩子解決問題,但父母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作為家長首先要意識到,教會孩子「如何思考解決的辦法」比「立刻正確的解決問題」更重要。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莫娜舒爾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中,提出了ICPS(I can problem solve)訓練法。通過讓孩子學會如何思考,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做,並思考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最終獨立解決社交問題。不妨以常見的在遊樂場裡孩子爭奪玩具為例,運用一下:
①明確問題所在
當孩子爭搶玩具時,家長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往往是想儘快的息事寧人,劈頭蓋臉的就是一頓教育,甚至粗暴的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拿走。但對孩子來說,問題在於「別人搶我玩具,我也想玩,我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以成人的立場妄下結論。
②能夠理解雙方的感受
只有孩子理解了別人的感受,才能在做事情時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從而謹慎的做出決定。
父母可以通過讓孩子觀看一些表情圖片,像笑臉、哭臉、生氣的臉、難過的臉,識別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樣的心情,比如「開心、傷心、生氣、難過」。
也可以在講故事時,讓孩子體會不同角色的心情,把具體的事情和情緒聯繫起來。比如我帶孩子讀《艾瑪和丟失的泰迪熊》時,我會問她:小象丟了泰迪熊,心裡什麼感受?她會這樣描述,小象會很失落,就像我丟了佩奇一樣難過會哭。
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判斷對方的感受,孩子才能夠有更強的同理心,會更加敏銳的觀察到別人的社交信號,及時調整互動方式,讓雙方的需求都得到滿足,自然社交能力也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③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只有孩子明白一個問題有不同解決辦法,他才不會任性哭鬧或者輕言放棄。家長可以不妨試試和孩子玩「找辦法」的遊戲。以我和女兒的對話為例:
媽媽:想像我們現在在遊樂場裡,你的朋友強強現在想玩亮亮的遊戲車,怎麼才能幫強強玩到遊戲車?
女兒:可以去搶。
媽媽:寫下來(不要評價孩子做法正確與否,目的是鼓勵孩子想出更多解決辦法)。繼續問有沒有其他解決辦法。
女兒:拿玩具交換。
媽媽:很好,你想到了不同的辦法。
繼續鼓勵女兒想更多辦法。
女兒:和他一起玩。
媽媽:現在有三種不同辦法了,還有其他辦法嗎?
女兒:強強可以等亮亮玩夠了,再去玩。
媽媽:很棒,你想到了四種不同解決辦法,你有什麼感受?
女兒:開心、很驕傲。
這個方法類似頭腦風暴,目的是讓孩子明白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種解決路徑,這樣孩子在一個辦法行不通時,不容易氣餒,也可以更靈活。要知道思考過程比思考結果更重要,所以更需要付出耐心等待孩子的答案,而不是著急的評判、否定甚至直接灌輸。
④考慮後果,做出選擇
那孩子提出的解決辦法的確不合理怎麼辦?不妨利用「如果……可能」的遊戲,讓孩子思考:如果採用了某個辦法,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然後再重新評估辦法的好壞。繼續剛剛和女兒的對話:
媽媽:剛剛你說強強想玩玩具,可以去搶,那這時候亮亮會怎樣?
女兒:亮亮會傷心,而且以後不想再和強強玩。(因為之前做過感受練習,所以孩子能理解)
媽媽:對,所以這是個好辦法嗎?女兒搖頭。
媽媽:那好,強強拿著玩具去交換,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女兒:亮亮同意交換。
媽媽:那如果亮亮不願意交換呢?因為他也很想玩那個玩具。
女兒:那強強可以請求他們一起玩。
媽媽:強強可以這樣做,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女兒:他們一起玩…….亮亮也許不同意一起玩。
媽媽:對,如果亮亮同意,強強就可以玩玩具。但如果亮亮不同意,強強怎麼辦?
女兒:他可以等亮亮玩完。
媽媽:是的,強強可以嘗試不同辦法。當結果證明第一個辦法不是好辦法時,我們總是可以嘗試另一種辦法。
英國詩人託馬斯·胡德曾說:「一分鐘的思考抵得過一小時的嘮叨。」
考慮後果的訓練多了,孩子遇事就不會盲目衝動,而是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合理恰當,之後才會採取行動。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事情就可以自己梳理並且正確解決了。
在遊戲過程中,你會驚喜的發現,孩子想到的辦法比你多。因為當孩子把「媽媽覺得我應該」變為「我主動選擇」時,他更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孩子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反覆實踐時,他會因為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本來被別人拒絕的事變成了接受,由此成生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疊加,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3、教會孩子「你傳我接」的對話遊戲,打開社交之門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孩子鼓足勇氣開啟了一場對話,可是簡單幾句問候之後就草草結束。我們討論的社交能力,當然不僅表面上的「打招呼」,更應關心交流的深淺、談話質量的高低等等。
美國心理學家James Dobson博士發明了「你傳我接」的對話方式,通過傳球來做遊戲,幫助孩子明白如何進行友好而持續性的交流。以我和女兒悅悅的一次談話為例,為大家拆解如何運用:
①即興確定談論話題
這一步家長需要準備好一個球,和孩子們隔開一定的距離,面對面站好。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個球就是我們談話的過程,它停在我們的手裡,需要我們「有效發力」,才能夠傳遞給我們想傳遞的人。比如我和女兒悅悅某天臨時確定的主題是「談談你喜歡的動畫人物」。
②其中一方發球,並提出問題
父母需要把球傳給孩子,並問一個問題,比如我問悅悅:「你喜歡《汪汪隊立大功》這部動畫片嗎?」
如果悅悅的回答只是簡單的一個詞「喜歡」,那麼球只能停在她手裡,不能再傳給我。
但是如果她說:「喜歡。因為它講了六隻本領高強的狗狗,互相合作,總能克服各種困難,完成危險的救援任務的故事。」 那麼她就可以把球再傳給我。
③讓孩子理解規則,並且持續進行直至話題結束
我會跟女兒說:「為了把我們的談話繼續下去,我會把球傳給你,並問:『你最喜歡裡面的哪些角色?』
如果你只是回答:『萊德和毛毛。』那麼你又不能把球傳給我了。」
但是如果你說:『我喜歡萊德,因為他是一隻聰明熱心的狗狗隊長,負責給大家分配任務。我喜歡毛毛,因為他是一隻非常有責任心的消防犬。媽媽,你最喜歡誰?』那麼你就可以把球傳回給我。」
遊戲的核心在於把話題比喻為球,球要傳下去,就需要我們持續提供有效的溝通內容。因為有傳球的步驟,孩子一般都能夠很快掌握規則,並且「無釐頭」地進行下去,一來二回,理解力和溝通力也會很快進步。
④遷移知識,回憶孩子生活中的其他對話場景
最後,我們可以提示孩子以前發生過的類似的對話場景,讓孩子學會遷移運用,觸類旁通。
比如我會跟女兒說:「還記得前天,你阿姨邀請去他家和天天一起玩,吃飯時她問你今天玩得開不開心?她想跟你開始一個對話。但是你只說『開心』,你覺得這樣能把「球」傳回給她嗎?」
這時孩子明白我的意思了,「球」——也就是話題,停在了他的手中,沒法進行了。
然後我和女兒討論她能夠怎麼回答,把「球」再傳出去。
「我可以說,我玩得很高興,我和天天一起拼了一個非常酷的變形金剛。」女兒回答。
我說:「很好。那阿姨可能會說:『你今天能來玩,阿姨真高興』」。
女兒說:「謝謝您的邀請。希望阿姨這周末有空帶天天來我們家玩,我有一套新的樂高玩具想和天天分享。」
我鼓勵女兒:「這真是一個好的開始,你開始留意對話的作用,並且可以順利的把談話的球接住同時傳給對方。」
一場好的關係始於對話,就好像傳球一樣你來我往,除了接受信息,孩子更應學會提出問題,保持好奇心。當孩子開始注意到對話的質量和作用時,這孩子便積累了社交能力非常重要的一步。
《小王子》裡說: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的痛苦,都源自於「關係」。一個人處理各種關係、與他人相處的社交能力,直接影響到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
社交能力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與社會、集體和他人聯接的一項重要技能。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社交力並非天生不變,而是可以靠後天培養。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及不同階段的社交特徵,引導孩子在群體曝光中習得社交技能;運用「ICPS」原則,獨立解決社交難題;學會「你來我往」的對話遊戲,打開社交之門,從而逐步積累在社交上的自信,擁有更加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最終走向更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