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行為,也是一種必要的行為。人類自古以來就習慣了群居生活,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卻從原先的群居生活中脫離出來,並冠以自己「社交恐懼」的頭銜。而現在很多恐懼社交的也不僅僅是成年人,不少孩子也成為恐懼社交人員的一分子。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觀開朗的,但有不少孩子卻表現出想要逃離人群,或在人群之中比較冷漠的一面。
相信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家中的性格非常開朗,敢說敢做,甚至有點霸道。但他們一旦出門之後,性格就會變得非常膽小,與家中的樣子判若兩人。尤其是不少父母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或有很多同齡人的地方時,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內向和害羞,有的孩子還會在生人面前非常不自在,會出現強行拉著家長要離開的行為。如果此時父母鼓勵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有可能還會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
以上種種行為其實都是由於孩子對於社交抱有抗拒的心理,因此對於正常的人際交往非常牴觸。導致社交恐懼的很大原因其實與家庭因素有關,想要糾正孩子的社交方式,也必須從家庭方式下手。
社交恐懼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哪些
1.對孩子的其他能力造成影響
很多孩子有一顆想要進行社交的心,卻不知該從何下手。想要進行社交時又害怕自己不被接受,無法主動改變自己的性格邁出第一步。這種有想法卻無法實現的心理會極大的影響他們做其它事情的信心,很多時候在面對一些困難時不敢突破自我,也不敢主動改變。只能被動著等別人來推自己,以此前進。但這種學不會主動的性格會讓他們面對一些事情時又會表現得比較遲鈍,從而放棄很多機會。
2.性格內向,容易怯場
有些孩子內向的性格是由遺傳決定的,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天生的社交能力相對弱很多。但性格可以通過後天進行重塑,如果父母沒有塑造孩子積極社交的意識,那麼孩子就可能會一直內向下去。這樣的孩子性格更為安靜,或許可以憑藉一人之力完成很多事情。但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中,他們的性格缺點就會被放大。他們會在陌生場合變得比較容易緊張,容易怯場,更會因為不想與陌生人產生交集而錯失許多不錯的發展機會。
3.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
每個孩子在一定年齡開始的時候就會產生社交需求,有一些孩子會較早地顯現出想要社交的願望,並且他們非常善於社交,這就是很多人說的「自來熟」。「自來熟」的孩子雖然會引起一些不太喜歡社交的孩子的反感甚至是牴觸,但他們卻能吸引一些同樣喜歡社交的孩子的目光,從而擴大自己的交往範圍。並且逐漸在與不同的孩子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社交體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一些孩子的人緣非常好,走到哪裡都有認識的夥伴。但有一些孩子卻因為不善於社交從而主動屏蔽社交需求,並且對人際關係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父母怎樣幫助孩子走出社交恐懼
1.多讚美孩子,培養孩子積極自信的心態
讚美是美德的影子。 ——塞·巴特勒
如果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外向和開朗,不如多讚美他們,讓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也讓他們變得更加有自信和別人進行交往。而且經常讚美孩子的父母還可以讓孩子的心態變得更加積極,遇到事情也不會輕易氣餒,反而很有勇氣嘗試挑戰自己。因為他們經常會受到讚美,讚美就代表著肯定。來自父母的肯定會很快幫助一個孩子建立對自己的肯定。
2.帶孩子多接觸一些陌生事物
父母如果太過擔心孩子的社交問題,可以先從轉移他們的注意力開始。很多孩子對於陌生環境非常抗拒的願意是因為他們接觸外界的機會太少,見到的東西和人也太少,所以對此很不適應。所以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見識一些外面的世界,讓他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社交。沒有孩子不喜歡玩耍,因此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去一個離家裡有一些距離的地方,給孩子帶來一些新鮮感。不要總讓孩子一個人待在家裡,這樣會導致孩子有輕微的人群恐懼。而且長時間進行戶外運動的孩子性格也會變得更加活潑和開朗,他們的性格也會變得非常膽大,對於陌生事物更多的是產生好奇而非抗拒。
3.改變社交環境和社交對象
如果孩子在陌生環境中非常拘謹,父母不妨將社交環境改為孩子熟悉的家中。並且可以通過要求別的孩子來家中玩耍,從而達到促使孩子進行社交的目的。但邀請的孩子最好不要數量過多,否則會造成場面的混亂,從而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緊張。而且,邀請的孩子最好是平時與自己的孩子有過照面,並且相對不是很陌生的孩子。這樣更能調動孩子社交的積極性。社交恐懼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如果對方給孩子的觀感並不是非常陌生,那就有利於孩子建立最初的社交意識,起碼不會產生抗拒和畏懼的心理。而且在家進行社交有一個好處就是家長可以進行引導和陪伴,這樣孩子也不容易緊張。
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性格熱情而開朗,最好有很多朋友,永遠不會寂寞和無聊。但一些天生比較孤僻的孩子難以達到這種要求,父母如果使用的引導方式不恰當,就會讓孩子對社交產生牴觸和抗拒,甚至是恐懼心理。
馬克思曾經說過,交往是人類的必然伴侶。
社交能力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孩子無法邁出社交的第一步,父母也不要進行強制性地改變,而是要耐心的引導,才能讓孩子產生主動進行社交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