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交恐懼會有哪些影響?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恐懼?

2020-12-17 萌娃兒baby

社會交往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行為,也是一種必要的行為。人類自古以來就習慣了群居生活,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卻從原先的群居生活中脫離出來,並冠以自己「社交恐懼」的頭銜。而現在很多恐懼社交的也不僅僅是成年人,不少孩子也成為恐懼社交人員的一分子。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觀開朗的,但有不少孩子卻表現出想要逃離人群,或在人群之中比較冷漠的一面。

相信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家中的性格非常開朗,敢說敢做,甚至有點霸道。但他們一旦出門之後,性格就會變得非常膽小,與家中的樣子判若兩人。尤其是不少父母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或有很多同齡人的地方時,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內向和害羞,有的孩子還會在生人面前非常不自在,會出現強行拉著家長要離開的行為。如果此時父母鼓勵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有可能還會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

以上種種行為其實都是由於孩子對於社交抱有抗拒的心理,因此對於正常的人際交往非常牴觸。導致社交恐懼的很大原因其實與家庭因素有關,想要糾正孩子的社交方式,也必須從家庭方式下手。

社交恐懼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哪些

1.對孩子的其他能力造成影響

很多孩子有一顆想要進行社交的心,卻不知該從何下手。想要進行社交時又害怕自己不被接受,無法主動改變自己的性格邁出第一步。這種有想法卻無法實現的心理會極大的影響他們做其它事情的信心,很多時候在面對一些困難時不敢突破自我,也不敢主動改變。只能被動著等別人來推自己,以此前進。但這種學不會主動的性格會讓他們面對一些事情時又會表現得比較遲鈍,從而放棄很多機會。

2.性格內向,容易怯場

有些孩子內向的性格是由遺傳決定的,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天生的社交能力相對弱很多。但性格可以通過後天進行重塑,如果父母沒有塑造孩子積極社交的意識,那麼孩子就可能會一直內向下去。這樣的孩子性格更為安靜,或許可以憑藉一人之力完成很多事情。但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中,他們的性格缺點就會被放大。他們會在陌生場合變得比較容易緊張,容易怯場,更會因為不想與陌生人產生交集而錯失許多不錯的發展機會。

3.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

每個孩子在一定年齡開始的時候就會產生社交需求,有一些孩子會較早地顯現出想要社交的願望,並且他們非常善於社交,這就是很多人說的「自來熟」。「自來熟」的孩子雖然會引起一些不太喜歡社交的孩子的反感甚至是牴觸,但他們卻能吸引一些同樣喜歡社交的孩子的目光,從而擴大自己的交往範圍。並且逐漸在與不同的孩子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社交體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一些孩子的人緣非常好,走到哪裡都有認識的夥伴。但有一些孩子卻因為不善於社交從而主動屏蔽社交需求,並且對人際關係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父母怎樣幫助孩子走出社交恐懼

1.多讚美孩子,培養孩子積極自信的心態

讚美是美德的影子。 ——塞·巴特勒

如果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外向和開朗,不如多讚美他們,讓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也讓他們變得更加有自信和別人進行交往。而且經常讚美孩子的父母還可以讓孩子的心態變得更加積極,遇到事情也不會輕易氣餒,反而很有勇氣嘗試挑戰自己。因為他們經常會受到讚美,讚美就代表著肯定。來自父母的肯定會很快幫助一個孩子建立對自己的肯定。

2.帶孩子多接觸一些陌生事物

父母如果太過擔心孩子的社交問題,可以先從轉移他們的注意力開始。很多孩子對於陌生環境非常抗拒的願意是因為他們接觸外界的機會太少,見到的東西和人也太少,所以對此很不適應。所以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見識一些外面的世界,讓他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社交。沒有孩子不喜歡玩耍,因此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去一個離家裡有一些距離的地方,給孩子帶來一些新鮮感。不要總讓孩子一個人待在家裡,這樣會導致孩子有輕微的人群恐懼。而且長時間進行戶外運動的孩子性格也會變得更加活潑和開朗,他們的性格也會變得非常膽大,對於陌生事物更多的是產生好奇而非抗拒。

3.改變社交環境和社交對象

如果孩子在陌生環境中非常拘謹,父母不妨將社交環境改為孩子熟悉的家中。並且可以通過要求別的孩子來家中玩耍,從而達到促使孩子進行社交的目的。但邀請的孩子最好不要數量過多,否則會造成場面的混亂,從而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緊張。而且,邀請的孩子最好是平時與自己的孩子有過照面,並且相對不是很陌生的孩子。這樣更能調動孩子社交的積極性。社交恐懼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如果對方給孩子的觀感並不是非常陌生,那就有利於孩子建立最初的社交意識,起碼不會產生抗拒和畏懼的心理。而且在家進行社交有一個好處就是家長可以進行引導和陪伴,這樣孩子也不容易緊張。

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性格熱情而開朗,最好有很多朋友,永遠不會寂寞和無聊。但一些天生比較孤僻的孩子難以達到這種要求,父母如果使用的引導方式不恰當,就會讓孩子對社交產生牴觸和抗拒,甚至是恐懼心理。

馬克思曾經說過,交往是人類的必然伴侶。

社交能力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孩子無法邁出社交的第一步,父母也不要進行強制性地改變,而是要耐心的引導,才能讓孩子產生主動進行社交的想法。

相關焦點

  • 孩子有社交恐懼怎麼辦?父母不要著急,這三點幫助孩子無障礙溝通
    其實,孩子對他人表現的內向和膽小,很有可能都是社交恐懼的表現。孩子社交恐懼的表現(1)在一些公眾場所,例如學校、遊樂園、公園或者商場、親戚家,孩子們會感到極度的恐慌、焦慮或者緊張。(3)性格敏感性格敏感的孩子,也會很容易害怕他人的看法和眼光,害怕得罪別人,不敢和別人說話,怕說出口的話別人不愛聽,從而會考慮很多,所以會更加害怕恐慌與他人交流。有社交恐懼心理的孩子,是一種封閉的、自我的狀態,缺少更多交流和成長的機會,對孩子的品格,心態、能力都會產生影響。
  • 有社交恐懼的孩子,通常會有三種表現,父母早日引導還能改善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就具備優良的社交技能,有些孩子往往在面對社交時會存在「恐懼」,從日常的小細節中就能發現,所以家長還需格外注意。其次,即使碰見熟人也會表現出假裝沒看見的樣子,不願意打招呼。當孩子出現見到同院的叔叔阿姨,從來不叫,或死命地拽著家長的衣角往身後躲時,父母就要警惕了,其實這很可能就是一種孩子社交恐懼的表現。
  • 你的孩子恐懼社交嗎?家長要了解圈子效應,讓孩子變得自信且堅強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跟孩子的心理原因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有直接關係的。家長也不要驚慌,需要進一步了解社交恐懼的成因,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孩子為什麼會恐懼社交?3、父母本身的社交圈小,沒有教會孩子使用有效的社交技巧。孩子的習性是父母最真實的寫照,孩子會在生活相處中不斷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假如父母都是缺乏社交技巧的人,那麼也就不可能教會孩子如何克服恐懼去交往朋友。
  • 孩子社交恐懼是心理疾病?成因多和家庭有關,要學會「引導孩子」
    有社交恐懼的人往往表現得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這只是表象。這類人內心其實非常渴望與他人交流,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被不認可,所以他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另外,他們也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常常會產生不愉快,從而會影響社交的效果。
  • 治癒電影《奇蹟男孩》:讓所有有缺陷的孩子,都能克服社交恐懼
    正是因為家人的鼓勵,使得二級旺旺去走出自己內心的傷害,慢慢去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懼。同時在學校當中他受到了老師的幫助以及尊重,學校的校長看到二級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斥以及嘲諷。孩子的心理問題造成了孩子的社交恐懼,孩子一旦出現了社交恐懼,將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影響到孩子和其他人的相處,從而會引發到孩子以後長大所有的問題會影響到孩子孤僻的性格以及觀念的形成。所以要去克服孩子的社交恐懼,父母要有一定的措施,讓孩子能夠走出自己封閉的世界,去接納外面的世界。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不愛說話、情緒差、膽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項表現是由於焦慮引起的,孩子可能在成長道路上受其困擾,身心無比疲憊。如果父母了解了焦慮形成的原理及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孩子怎麼面對焦慮,從而孩子憑自身能力成功應對,走出焦慮泥潭。
  • 幾招教你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孩子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害怕和恐懼,可以使其避開某些危險。除了極端性事件對孩子產生的刺激,形成的恐懼症之外,恐懼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可以預測和消除的。孩子恐懼的對象有哪些?滿世界都是孩子的恐懼對象,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讓孩子不再那麼焦慮和害怕呢? 正視孩子的情緒,不要單純地告訴孩子勇敢不害怕。對於孩子的恐懼,不應該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你膽子怎麼這麼小」、「你要勇敢一點啊」。我們應該正視孩子的恐懼情緒,接納其存在。
  • 小孩「社交恐懼」並非心理疾病,根源在家長,試試「系統脫敏法」
    其實家長也不用過分焦慮,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小朋友生下來都是那麼開朗活潑的,總會有那麼幾個小朋友相對喜歡安靜和獨處。不少的名人,比如牛頓、拿破崙等等,小時候都是內向型性格。然而,社交是每個人成長必須要經歷的,社交恐懼若任由發展,必將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很多消極影響。如果孩子不喜歡社交,那就有必要找一找背後的原因,針對性地幫孩子解決問題。
  • 重視社交恐懼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
    你有過因為要上臺而緊張渾身發抖的經歷嗎?你有過在聚會上發言因為緊張而導致語無倫次,羞愧難當的經歷嗎?你有因為緊張無法無法通過論文答辯,無法通過面試的慘痛嗎?你擔心在眾目睽睽下出醜或遭羞辱嗎?這些典型的表現就是社交恐懼。有時社交恐懼並不易分辨,當你感覺自己在集體中成為焦點被評價時,就會產生恐懼;當產生的恐懼過多成為廣泛性社交恐懼。
  • 孩子為何會產生恐懼心理
    正確對待孩子的恐懼心理  恐懼、害怕是人類為了躲避傷害而表現出的自我防禦反應,它不是一種可怕的不良行為習慣,相反有其積極的一面。因此,當孩子表現出膽小畏懼時,父母不用過於擔心。許多時候,隨著年齡增長,恐懼會逐漸消失,並不影響孩子的生活、行為與社會活動。但如果孩子的恐懼心理過度強烈,以致影響到他正常的發展,就需要進行必要的幹預了。
  • 孩子突然變得膽小還黏人,家長做好4件事,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怕什麼,對太小的孩子來說,可能無法正確表達,需要家長日常多關注,找出孩子恐懼原因,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例如,孩子不敢靠近小動物,家長可以牽著孩子的手,一點點靠近,讓他慢慢適應,再試著伸手摸一摸;害怕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長可以先給孩子示範如何與小朋友交談、玩耍,再引導孩子獨立與小朋友溝通,同時注意教孩子一些溝通和交友技巧,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擴大社會交往面。
  • 孩子「怕生」不愛說話?其實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父母要重視
    社交恐懼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 4、帶孩子走出家門,去了解更廣闊的世界 孩子走的越遠,看的越多,了解的世界更大,才會更開朗。父母可以帶孩子走出家門,嘗試去公園,動物園,旅遊景點等地方,孩子見識到了更多的人和風景,慢慢的就會成長,從根本意義上克服對社交的恐懼。
  • 孩子拒絕打針?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最關鍵
    每次打預防針,當孩子拒絕時,常聽到有家長說,「不痛不痛的,一下子就好了,真的不痛,就像蚊子咬了一下」。還有家長見小孩痛,安慰說,「不要哭了,你要勇敢,你是男子漢,你長大了,這點痛算什麼呀,」。甚至有些家長還會上升高度,批評道,「這點痛都承受不了,將來還能幹什麼啊!?」上面這些做法都不可取。大概率上,孩子不但沒有克服恐懼,反而反抗得更猛烈。
  • 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父母需要警醒,孩子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其實這是孩子患上了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社交焦慮障礙,多表現為過分和不合理地害怕、恐懼周圍的事物或者環境。這種恐懼是難以控制的,而且許多有這種症狀的人知道自己這樣是不對的,但是還是會抵抗不了這種恐懼,從而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
  • 認識孩子情緒的發展,幫助孩子克服兒童期常見的恐懼
    白天偶爾聽到鄰居媽媽說起她家四歲女兒本來都自己睡了由於近期怕黑又要陪睡的事情,其實大多數這個年齡段兒童都曾有過怕黑怕怪獸怕動物的這些的常見恐懼,他們與兒童的認知及情緒發展有關。到了4歲後才逐漸理解觀念如何引發行為並了解到內心狀態如何引起情緒反應。幼兒還能預測同伴表現出特定情緒之後會有什麼行為反應。4歲兒童知道,生氣的孩子可能會打人,高興的小孩就可能與別人分享東西。他們甚至能使用有效方式來緩解他人的消極情緒,如給人一個擁抱。
  • 孩子有社交恐懼症,家長千萬別忽視,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的確,孩子們的世界就是這麼簡單,但是為什麼孩子還會患有社交恐懼症呢?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樂觀開朗的性格,對於性格內向膽小容易害羞的孩子來說,會患有非常嚴重的社交恐懼症。,比如說孩子在家中經常受到父母嚴厲的責罵,甚至有些父母會體罰孩子。
  • 家長正確引導,不要讓舞臺恐懼影響孩子的一生
    與很多恐懼症一樣,它也是一種特定情境的恐懼,表現為害怕一個人站在舞臺上,會緊張、焦慮,在有追光燈的情況下更為明顯,會出現出虛汗,臉發白等一系列虛脫前兆。舞臺恐懼症身心皆有症很多父母可能都不清楚舞臺恐懼症到底有怎樣的表現。
  • 抑鬱症:父母如何幫助患有抑鬱症的孩子,克服社交恐懼症?
    文/阿秋抑鬱症的孩子多少都會存在一些社交恐懼症的心理,所謂的社交恐懼症就是:「跟人打交道覺得有困難、有恐懼感、有壓力感了,情緒體驗也是非常的負面。」那麼這些恐懼症來自哪裡呢?還是因為本身孩子就存在一些社交恐懼症的心理問題,加之抑鬱情緒的徒增,導致這種社交恐懼症不斷地加深呢?其實,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問題,因為,抑鬱症會導致社交恐懼症的發生,而本身就有社交恐懼心理的人或者存在其它心理問題的人,也會因為抑鬱症的影響,使得社交恐懼心理的症狀凸顯出來。
  • 《奶奶的紅披風》: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直面恐懼,快速適應新環境
    《奶奶的紅披風》教會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媽媽,我怕!」中國式家長在如何幫助克服內心恐懼這件事上,往往喜歡去打擊孩子的恐懼,給孩子貼上膽小、內向等標籤,更喜歡把一時的恐懼和孩子長大是否有出息關聯到一起,這樣不但不會讓孩子變得勇敢,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恐懼。
  • 孩子害怕學習英語,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現在大部分學校都已經開學了,家長發現孩子上學的時候會出現偏科的情況,常見的偏科就是學習語文比較好,學習英語就比較差,因為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從小就接觸,所以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害怕學習英語,關鍵的因素是沒有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如果家長沒有及早發現,很可能會讓孩子有厭學情緒,不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