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怕「,雖然只有18個月,但女兒已經學會用她那有些蹩腳的普通話,嘣出3個字來向我們表達她的害怕與恐懼的情感,我知道她是真的有一些害怕。她的害怕很簡單,有時只是因為第一次玩滑滑梯或者蕩鞦韆。
一開始我並不能理解女兒的心為何這麼敏感脆弱,後來我發現很多孩子面對新事物都會有同樣的牴觸與害怕,要讓他們接受並不是隨便說幾句鼓勵的話那麼簡單。
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成年人也會習慣性去選擇自己相對熟悉的人與環境去接觸,所以孩子亦是如此。
那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家長該如何去引導孩子戰勝恐懼呢?無意中發現美國著名繪本作家蘿倫.卡斯提羅在繪本《奶奶的紅披風》中給出了答案。
奶奶的紅披風
書中的小男孩對於奶奶居住的陌生城市充滿恐懼與害怕,但奶奶送了他一條紅披風,讓他獲得了勇敢,他學著去發現這座城市的美,慢慢敞開心扉,接受與包容一切,最後他也開始喜歡上這座城市。
《奶奶的紅披風》是2015年凱迪克銀獎獲獎繪本,凱迪克獎是美國最具權威的繪本獎,它每年會從上萬本繪本中評選出金獎1個、銀獎2-4個,所有的得獎作品均為舉世公認的繪本傑作,可見《奶奶的紅披風》在繪本界中的高品質。
當時買這本書時,完全是衝著它的獲獎頭銜去的,到貨後隨手翻看了一遍,卻被它溫暖的畫風,輕柔簡單的文字感染。故事以第一人稱展開,講述我(小男孩)和奶奶以及這座城市的故事。
1、我愛奶奶,也愛奶奶的城市
爸爸把我送去奶奶那住幾天,這是我第一次來奶奶的城市。
我要去和奶奶住幾天
地鐵裡烏泱泱的全是人,每個人走路都特別趕。
這個城市很忙碌
馬路上都是喇叭聲,吵得我只能捂著耳朵。
這個城市很嘈雜
路上還有兇惡的狗朝我狂吠,有個髒兮兮的「怪叔叔」拿著個杯子追著我。
這個城市很可怕
這座城市忙碌、嘈雜又可怕。可奶奶和我說,這是一個很棒的城市。
奶奶說這裡很棒
夜深人靜,奶奶還在燈下織東西。
奶奶燈下織披風
早晨醒來,奶奶給我披上織好的紅披風,它給了我勇氣,我迫不及待的要穿著它,跑遍整座城市。
奶奶送給我一件紅披風
我變勇敢啦
我要帶著披風出去
我和奶奶來到了公園,這裡的人悠閒自在;
這個城市很忙碌
我們還去看了街頭藝人表演,歌好聽,舞也好看;
這個城市很嘈雜
奶奶還買了幾塊餅,送給街角的乞丐,叔叔還說了一聲:謝謝;
這個城市並不可怕
我還摸了路上的小狗。這座城城市真的繽紛多彩。我開始喜歡這裡了。
這個城市太神奇了
分別的日子到了,臨走前,我把紅披風給奶奶繫上,讓紅披風保護奶奶。
2、作者在《奶奶的紅披風》裡藏的「小秘密」
《奶奶的紅披風》整體用色很溫和,雖沒有很精緻的畫風,但裡面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多看幾遍。繪本的主題顏色是紅色,代表奔放、火熱、幸福與激情。同時書裡還出現了對比鮮明的綠色,代表平和、寧靜與舒適。作者巧妙地在紅色與綠色間切換,以此刻畫奶奶和「我」的心理變化。
奶奶出場時戴著紅色眼鏡,背著紅色包,穿著紅色的鞋子,戴著紅色的帽子,可以看出奶奶性格很開朗陽光,熱愛生活。
但在回到公寓後,奶奶換上了綠色的眼鏡,這是奶奶接受「我」的恐懼害怕,尊重我的個人情感表達,不強迫「我」立馬接受這座城市。而奶奶原先織的不是紅披風,卻是綠披風,這也是作者給的暗示。
如果你多讀幾遍,就會發現作者在一些細節處真的頗費心思。一個很簡單的故事,裡面卻有「我」和奶奶多種情緒的變化起伏,是奶奶的包容、陪伴讓「我」走出恐懼,教會「我」不要逃避,而要主動去順應新環境與變化。
「媽媽,我怕!」
「這有啥好怕的呀?」
「你怎麼這麼膽小!」
「這點小事都怕,將來長大你還能幹啥啊!」
.........
中國式家長在如何幫助克服內心恐懼這件事上,往往喜歡去打擊孩子的恐懼,給孩子貼上膽小、內向等標籤,更喜歡把一時的恐懼和孩子長大是否有出息關聯到一起,這樣不但不會讓孩子變得勇敢,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恐懼。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總結《奶奶的紅披風》給出的答案:
1、家長接受孩子的恐懼,並一起面對
《奶奶的紅披風》裡奶奶一眼就發現了」我「內心的恐懼,但奶奶沒有斥責」我「,而是告訴」我「這其實是座很棒的城市。
《正見》裡有句話,大意是說人更多的恐懼源於對未知的恐懼,而克服恐懼的唯一的辦法就是面對恐懼。任何人都會有恐懼的時候,孩子也不例外,家長首先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恐懼。
恐懼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它能激發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只有感到恐懼,人才會懂得保護自己,就像感覺到疼痛才知道是不是流血了,要及時止血。
孩子的恐懼其實是在尋求大人幫助的一種方式。很多父母對於在孩子表達害怕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別怕、沒事的或者是怕什麼要勇敢。
這個時候孩子並不需要你安慰和鼓勵的話語,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希望你能發現他的緊張和壓力,他正在尋求你的幫助。那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怕。
2、找到恐懼的根源
克服恐懼的第二步就是找到恐懼的根源,在《奶奶的紅披風》中的「我」對這座城市的恐懼來源於未知的環境,奶奶就帶著「我」去發現不一樣,讓「我」親手摸摸小狗的頭看看它們會不會咬我;帶我去熱鬧的公園,看到忙碌的人也會有放鬆的時候;乞丐拿了奶奶給的餅,會說聲「謝謝」,幫助他人也能收穫快樂。
孩子的恐懼有很多種原因,可能是來自對陌生人的恐懼,可能是來自對某些聲音的害怕,可能是對某個動物的害怕,或者是對從沒做過的事情的害怕。
針對孩子不同的恐懼原因,家長要採用不同的解決辦法。例如我女兒第一次玩滑滑梯時,對於從高處滑下來她很害怕,我會牽著她的手先讓她摸一摸滑滑梯,先抱著她從中間段往下滑,中間兩隻手都拉著她,如果她不拒絕,就慢慢增加高度。
害怕、恐懼是每個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忽視,應該理解孩子的情緒,分析原因,逐個擊破,和他一起度過恐懼,成長為更好的人。
孩子閱讀能力發展,圖像先於文字,經典的國外繪本,每一頁只有寥寥數語,卻因為雋永、鮮活的插圖流傳於世。所以繪本的閱讀,家長要充分發揮想像拓展思維,不能只念書中的幾行字,要拓展的說明書中的圖片,甚至是封面,扉頁。下面分享下我是如何給女兒讀這本《奶奶的紅披風》的:
1、封面、扉頁重點讀,用紅色點題
一本繪本的封面和扉頁包含了本書最精髓的內容,讀繪本一定不能省掉這兩部分,必須認真的給孩子介紹。
我會先和女兒說下繪本的名字,然後開始介紹封面上的奶奶和哥哥,先講講奶奶的著裝特點,「奶奶的包、帽子、鞋子,連眼鏡都是紅色的,奶奶好喜歡紅色啊!「,再說說哥哥的身上有一件紅色的披風,哥哥看上去很喜歡奶奶,描繪下他們的神情。
扉頁裡是兩隻貓咪,因為我女兒特別喜歡貓,所以我會和她說,」不會我們去書裡看看是不是有貓,有的話你就指給媽媽看。「後面在書裡看到貓時,她會特別開心的指著貓,告訴我」貓,貓「,這樣繪本的互動性就有了。
簡單的介紹封面和扉頁的內容,試著找出孩子可能感興趣的點,勾起孩子閱讀的欲望,帶著一兩個問題去書裡找答案。
2、多指指書裡的色彩和圖案,再加上一些肢體語言
這本繪本中有很多地點場景:地鐵、大馬路、不起眼的街角、公園、公寓等,翻到每個地點時指著對應的物體,給孩子描繪下顏色、形狀、聲音等,對於圖畫書中的物體一定要指讀,幫助孩子把名稱和物體對上,增加認知。
當書中的某個物體,身旁就有,可以問問孩子在哪裡,讓孩子指指,第一遍以讀故事為主,提問帶一些,不用過多。
一些帶聲音的物體,讀到的時候可以擬聲,例如火車是哐當哐當,計程車是滴滴,只要我給女兒模仿聲音,她就會聽的特別的入神,還會跟著我學。
3、與生活結合聊聊自己孩子的害怕,給孩子也披上紅披風
繪本裡」我「害怕狗,很多孩子也會有怕狗的情況,那讀到這裡可以讓孩子也摸摸繪本中的小狗,給每隻小狗取個名字,再和他聊聊狗狗的忠誠,小狗的喜好,試著輕聲學學狗叫,漸漸讓孩子放下對某些動物的害怕。
再比如讀到奶奶給流浪者買餅時,問問孩子:」你猜猜叔叔會和奶奶說什麼?叔叔會說謝謝。那平時阿姨給你好吃的,我們也應該說一聲謝謝。「讀繪本要多和孩子平時行為習慣結合一起。
讀到奶奶給」我「披上紅披風時,也給孩子披上一件隱形的紅披風,再做個總結問問孩子平時都怕些什麼,為什麼會害怕,那下次再遇到我們有紅披風了,是不是就不用那麼怕了。
奶奶給的紅披風其實就是普通的披風,它並沒有什麼魔力,而是大人教會了孩子鼓起勇氣克服恐懼。孩子的恐懼可能來自打針,來自刺耳的聲音,來自黑暗的屋子,來自......我們要為孩子縫製一件特別的」披風「,給他們力量,告訴他們勇敢去克服恐懼,這世界並沒有那麼多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