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邁入幼兒園是孩子進入集體生活的第一步,也是他們獨立面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第一次。這對他們來說是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有恐懼,父母有擔心,從而交織成了入園焦慮症。
秋高氣爽的九月終於到了,媽媽非常開心,因為琪琪終於要去上幼兒園了。這意味著自己也輕鬆一點。可是沒想到琪琪上幼兒園的道路顯得如此艱難。每天早上起床,琪琪就會回先掙扎一場,嚷著不去上幼兒園。
到了幼兒園門口,還會扒著門不願意進去。好幾次老師在中途都給媽媽發信息,說琪琪睡午覺的時候睡不著,上廁所時也不願意上。媽媽發現好幾次琪琪都要大便憋回來,到家後再如廁。
眼看著一周快過去了,琪琪的入園焦慮好像還沒有得到緩解。原本以為可以輕鬆一下的媽媽感覺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入園焦慮可能是每個上幼兒園的孩子都面臨過的問題,沒有經歷過的孩子應該算是天使寶寶了。那麼作為父母到底應該做,才能使孩子順利邁過這道坎呢?不妨聽小編來支支招。
入園焦慮表現在哪些方面?
1、過於依賴父母不願意去幼兒園
過於依賴父母,缺乏對陌生環境的適應性是入園焦慮的最主要原因。首先,孩子在家裡大多是父母的掌中寶。他們已經習慣了在熟悉的環境裡面和熟悉的養育者相處。
因此在面對陌生環境時就會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抓住家長不準離開或者家長一離開就號啕大哭。而有一些孩子則會認定某一位老師。當看不到這位老師時,他就難以控制情緒。
2、生理出現紊亂
情況嚴重的孩子會出現一些生理紊亂。比如拒絕在幼兒園獨立進餐,不願意上廁所,不聽老師的指令等等。有的孩子中午午睡必須要老師的陪伴。而且一些入園前已經具備的自理能力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退化。
特別是在如廁方面,很多孩子在剛剛入園的時候可能無法順利處理大小便,出現尿褲子的現象。更有甚者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非要憋回家去如廁。
3、不願意融入環境,總是單打獨鬥
有一些孩子由於平時的生活圈子太窄因而社交能力不足。剛剛進入到集體生活之後,他們不知道如何與陌生人相處,於是選擇單打獨鬥,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和別的小朋友來往。
缺乏良好的同伴關係又處在完全陌生的環境裡,這也會加重一些孩子的心理負擔,從而轉化為入園焦慮。
其實孩子入園焦慮表象的背後都有著對應的原因,有因必有果,所以搞懂了原因,才能幫助父母理解為什麼孩子產生焦慮,從而明白如何去幫助孩子緩解焦慮。
引起孩子入園焦慮的原因有哪些呢?
1、自身的性格特質
孩子產生入園焦慮和他自身的氣質類型、性格特質有關係。比如性格內向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入園焦慮。因為他們比較膽怯羞澀,不能勇敢地區探索一個新環境,並且不敢主動與人接觸交往。
而有一部分孩子則是對刺激的敏感度較高,對陌生環境帶來的刺激反應強烈,大哭大鬧是這類孩子的主要表現。
2、父母的過分不舍和依戀
父母的情緒和反應也會影響到孩子。比如在入園的時候父母們心神不寧,對孩子依依不捨。明明孩子已經順利入園了,可還是在窗口或者門口翹首觀望。而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夠隱約感受到家長的焦慮。
這種焦慮會讓孩子覺得要獨自面對的將是一個危險的、令人擔心的環境。所以如果父母過於嚴重的焦慮會反過來影響到孩子對新環境的判斷和適應。
3、缺乏獨立自主性
從當今的生活空間來看很多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高樓裡,和自己的養育人長期單獨相處。他們缺乏和他人之間的交往,也缺乏和同齡人之間的正常社交。與外界過少的接觸導致了孩子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容易產生壓力感。
而且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長輩的過度溺愛也造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過分依賴家長、依戀家長就會造成孩子嚴重的入園焦慮。
3招教你幫孩子順利適應新環境?
1、提前熟悉環境和老師
現在的幼兒園其實都允許新生在正式入園之前去熟悉新環境。所以父母一定要找時間帶孩子多到幼兒園去玩一玩、逛一逛,如果可以最好能到教室去認識一下老師。在父母的陪同下熟悉新環境會讓孩子更加容易接受和適應。
2、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入園前自理能力的培養異常重要,建議可以提前半年就開始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自主進食、自主如廁、自主睡覺等等。
另外在生活自理能力之外,語言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要,因為老師的注意力有限。當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
3、在家提前訓練幼兒園的作息規律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在家裡適應幼兒園的作息規律。比如父母可以提前要一份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表,讓孩子明白在幼兒園的時間不是自由自在的,是有時間規定的。
父母可以提前一個月按時間表來訓練孩子,比如起床時間,比如午睡時間,比如吃飯時間等等。除了讓孩子有時間觀念以外,也能讓孩子對未來可能面對的流程有一定了解,不至於一片空白地進入到陌生環境中。
總而言之,入園焦慮只會存在一時,當孩子體會到幼兒園的快樂之處後,樂不思蜀的情況也是常見的。所以父母也無需過於焦慮,只有自己的內心放鬆了,才能傳遞給孩子輕鬆地正能量,幫助孩子儘快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