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很多父母都喜歡讓孩子在親朋好友面前展示才藝,然而,有的孩子任憑父母絞盡腦汁使用各種辦法,都不願意表演,牴觸情緒異常激烈;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強迫下,甚至會出現面色發白、出冷汗等不適症狀。很多人覺得可能是孩子膽小、內向、害羞,其實還可能是孩子得了舞臺恐懼症。
關於恐懼症,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比如婚姻恐懼症、密集恐懼症、選擇恐懼症……舞臺恐懼症也是其中的一種。與很多恐懼症一樣,它也是一種特定情境的恐懼,表現為害怕一個人站在舞臺上,會緊張、焦慮,在有追光燈的情況下更為明顯,會出現出虛汗,臉發白等一系列虛脫前兆。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清楚舞臺恐懼症到底有怎樣的表現。有相關研究對舞臺恐懼症從心理到生理進行了四種分類:
1.生理變化,如心率加快,出冷汗,呼吸短促,顫抖,手指麻木,口乾,胃部不適,噁心,腹瀉等。
2.心理情緒變化,如過分的恐懼情緒、害怕失敗、急躁。
3.認知問題,如失去自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缺失,音樂表現缺乏生命力和色彩。
4.行為變化,如不斷地舔嘴唇、手臂和頸部僵硬、面部無表情等[1]。
如果孩子在面對表演時出現以上這些症狀,很可能就是患上了舞臺恐懼症。
舞臺恐懼症是很多孩子面臨的問題,但是每個人產生舞臺恐懼症的原因各不相同。可能源於先天的遺傳因素,也有可能是後天環境等因素造成的。
遺傳是先天因素
有些父母可能不知道,「舞臺恐懼症」也是可以遺傳的,如果父母或祖父母有舞臺恐懼症,那麼孩子有舞臺恐懼症的風險就會增加。美國埃默裡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讓實驗鼠對櫻花的氣味產生恐懼感後,這些實驗鼠的後代乃至第三代小鼠都會對這種氣味做出恐懼反應。也就是說,在基因的DNA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發生了改變,而它的後代腦結構和相關基因也出現了同樣的改變[2]。
性格是內在風險
性格內向的人大多不喜歡在公眾場合和人多的地方表現自我,並對外界反應比較敏感。面對家長帶有強迫性質的表演時,性格外向的孩子會直接拒絕,並且很快遺忘;而性格內向的孩子表面上不敢反抗,內心又十分牴觸,這會使孩子變得更加地焦慮、緊張,越來越抗拒表演。
父母的態度是推手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過高且過於嚴苛,孩子收到的反饋多是父母的批評和不滿,很難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鼓勵,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增加了極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產生恐懼和焦慮交織的情緒,導致「舞臺恐懼症」的發生。
舞臺恐懼症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心緒低落,不願參與展示自我的活動,會給學習甚至以後的工作帶來不良影響,長期的壓抑心理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甚至是生理健康,所以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面對恐懼、克服恐懼,對孩子的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早日擺脫舞臺恐懼症。
把握時機,建立自信
要想成功克服舞臺恐懼,讓孩子建立自信很重要,不能急於求成,在孩子剛開始學習且沒有把握的時候,不要讓孩子進行表演。國外學者在研究中發現,表演者的受訓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它會給表演者一個心理的暗示,同時也會幫他建立表演信心[1]。所以要給予孩子更多練習的時間,等孩子對自己有信心且願意表演的時候,父母再把握時機給孩子創設表演的機會,讓孩子進行展示。
階梯練習,逐漸克服恐懼
除了要把握時機,幫孩子建立自信外,家長還可以通過制定階梯練習,幫孩子逐步克服恐懼。有實驗和個案研究表明:表演的形式與觀眾的數量,在表演時都會影響到表演者的發揮,是產生舞臺恐懼症的一個重要因素[1]。父母可以從表演的形式、觀看人數上制定訓練目標,如讓孩子從小規模的團體表演,逐步過渡到一個人參與大規模的正式表演,讓孩子一點點適應,克服恐懼。
給予鼓勵肯定,正確引導
其實很多孩子不是真的恐懼表演這件事,他們恐懼的是父母和周圍人的評價。孩子在表演過程中出現錯誤是無法避免的,但父母如果表現出埋怨、指責的態度,會導致孩子有自卑、牴觸的情緒。此時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表揚、鼓勵,以及引導、傳授孩子如何面對失敗。
如果以上方法依然不能緩解孩子對舞臺的恐懼,家長就需要帶孩子及時就醫,尋求專業醫生,進行專業治療。
參考文獻:
[1]彭莉莉,楊希. 關於舞臺恐懼症的文獻綜述[J]. 群文天地,2012(13):191-191.
[2]劉石磊. 恐懼症也會遺傳[J]. 發明與創新:綜合(A),2014,000(001):54-54.
*文章內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如需了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