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2020-08-06 願你慢慢長大J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知乎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當孩子害怕滑梯或者其他娛樂項目,家長有沒有必要進行強制訓練?

從心理學角度看,恐懼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心理現象。

恐懼心理的表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廣泛存在的。比如,有的孩子害怕拍照、有的怕黑、有的怕某種動物,「害怕」源自於孩子對新事物接受的過程,這也是孩子認知建立的過程。

另一方面,孩子的認知和大人不同,孩子接受某一樣事物是有個過程的,並且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都是階段性的,越小的孩子表現的越明顯。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一.恐懼心理源自於孩子認知建立過程產生的不安全感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認知發展理論中指出:人們是借用已有的知識和經歷去解釋他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和正在經歷的事情,而孩子認知的建立過程和外部環境緊密相關。

換句話說,成年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建立在已有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基礎上,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來自於外部環境,簡而言之,孩子是在觀察和學習中構建認知。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之所以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恐懼心理,是因為他們面臨或者接觸到的事物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圍,讓他們產生了不安全感,而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才會通過情緒宣洩。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二.恐懼也是孩子「氣質」的一種表現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說到:「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都帶有自己的行為風格和傾向。有的善於交際、更加開朗愛笑。有的則更害羞、膽小,或者不願去接觸新環境。研究者把兒童的行為風格,以及對環境的主要反應模式,稱作氣質。」

有時候,孩子膽小甚至恐懼源自於父母的遺傳和影響,如果父母的膽子小或者表現出特別害怕某些事物,那麼孩子在出生可能以後也會有與父母一樣的表現。比如,我害怕各種蟲子,一見到就會不自覺的躲開,這就讓我家寶寶有同樣的表現。

另一方面,有時候外界事物的突然刺激驚嚇到孩子,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從而出現牴觸的行為。我家寶寶一歲的時候,家裡人看電視換臺,突然調到一個聲音很大的臺嚇到她,之後有段時間一開電視她就哭。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徵,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表現,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孩子的害怕、牴觸的行為都是暫時性表現,只要給孩子一個正面引導,幫助她面對困難,慢慢就會重新接受。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三.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當孩子表現出害怕的行為,我們要做的不是強制性訓練,而是分階段幫助孩子認識、面對直至接受所害怕的事物。

1、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就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釋放心中的感受。

當孩子表現出害怕、牴觸情緒時,首先要做是安撫孩子的情緒,等孩子平靜下來,在詢問孩子的感受。

想要糾正孩子的一些行為看起來很不容易,其實卻很簡單,重點就是能夠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根源所在。找到問題的源頭之後,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孩子一起解決。

只有和孩子保持充滿愛心而富有滋養的互動,才會更好的建立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成長。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2、幫助孩子建立認知,獲得安全感

等孩子平靜下來,接下來可以想辦法讓孩子逐漸認識、接受所害怕或恐懼的事物。

孩子對於新事物的認知是有個過程的,第一步要讓她明白這件事情很安全,而且有爸爸媽媽在沒關係。

舉個例子,我家寶寶1歲左右帶她去遊樂場,看到旋轉木馬很開心,在旁邊一直鼓掌,等我帶她上去坐的時候,卻怎麼也不肯,還一直哭。

後來我換了個方式,帶她坐兩人座椅的,抱著她一起坐了一次,第二次再把她放到馬背上她就願意了。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3、表現出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接受的過程

孩子害怕某樣事物,這時候父母如果顯得不耐煩、發脾氣甚至覺得這是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往往就會讓孩子的恐懼心理加劇,甚至產生持續恐懼,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除了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再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消化,有時候等待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四.寫在最後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著各種各樣階段性的行為,那是他們長大的標誌。

作為父母能給予的就是用多一點的耐心和理解去幫助孩子認識這個世界,讓他們成長的更好。

相關焦點

  • 家長正確引導,不要讓舞臺恐懼影響孩子的一生
    正確引導,遠離舞臺恐懼症舞臺恐懼症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心緒低落,不願參與展示自我的活動,會給學習甚至以後的工作帶來不良影響,長期的壓抑心理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甚至是生理健康,所以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面對恐懼、克服恐懼,對孩子的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早日擺脫舞臺恐懼症。
  • 孩子讀繪本突然感動落淚,是共情的建立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兩歲的孩子處於懵懂階段,好奇心很重,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用哭來表達。孩子被帶入故事情節,以至於分不清現實和故事,這跟孩子認知的發展,共情能力的建立都有關係,也是孩子正常的成長曆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 孩子對某樣東西的恐懼,可能源自「條件反射」,家長試試這樣做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某些東西特別的恐懼。但是家長會覺得很困惑,也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恐懼這些東西。實際上,孩子對某樣東西特別恐懼,有可能是源自「條件反射」。有的家長甚至會用孩子害怕的事物恐嚇孩子,就僅是為了讓孩子變得聽話,卻不知這嚴重加劇了孩子對害怕的事物的恐懼心理。
  • 提高孩子自我認知,強化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有些孩子在父母看來非常聰明,可孩子卻不自信,認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需要很長時間,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想要正確的評估自己,其實是很難的,如果想讓孩子發展的好,那麼就要能夠正確評估自己,而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 孩子恐懼黑暗不敢一個人睡,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也許家長們會說,孩子還小這很正常啊,長大了自然就會好。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估計不在少數。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在和媽媽一起睡。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孩子恐懼黑暗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由於後天因素造成。所以家長們務必要引起重視,並加以正確引導。
  • 孩子克服膽小的心理,家長不要盲目的引導,用對方法很重要
    其實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顆樂觀,自信的心,所以孩子一旦這樣,家長不免心理就很難受,也替孩子難受,感覺有些壓抑。正確對待他的恐懼每個人都有害怕的地方,孩子也不例外。因為他們的思想不成熟,他們不太了解恐懼的感情,作為父母應該讓他們意識到這種感覺,並克服他們的恐懼。
  • 孩子喜歡亂扔東西,是在提高認知,父母正確引導很重要
    寶寶3歲前會有很多不理解的行為,大部分都是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小部分則和情緒、心理有一定的關係。從發展心理學角度,扔東西可以提高認知一般來說,不到一歲的孩子已經會扔東西了,尤其剛剛學會的時候,會很興奮,甚至一度反覆扔,這是孩子新學會的本領,所以期待被表揚。通常來說,這種現象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等孩子找到新的玩法,就不會再扔了。但是,在這過程中,家長也要正確的去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規則意識。
  • 孩子總是「低頭做人」,這是自卑心理在作祟,家長應正確引導
    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表揚、贊善和寵愛中長大的孩子一般都對自我有正面的認知,表現出來的性格也是積極陽光、自信開朗的;相反,在批評、責罵和忽視中長大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負面的自我認知,表現出來的性格也是羞怯膽小、自卑懦弱的。自卑心理作祟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
  • 6-18歲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徵和有效溝通方式,建議家長收藏
    這12年中,孩子會從懵懂的小屁孩逐漸蛻變成能獨立思考、有思維能力的青少年,作為老師和父母的我們,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至關重要的12年,首先得了解孩子這段時期獨特的認知和心理特徵,還得學會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近代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能分別在認知、人格塑造兩方面幫助我們,更好、更清楚地理解進入學齡期的孩子。
  • 6-18歲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徵和有效溝通方式,強烈建議家長收藏!
    近代知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能分別在認知、人格塑造兩方面幫助我們,更好、更清楚地理解進入學齡期的孩子。以下整理的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6-18歲)的認知心理特徵及溝通重點,強烈建議家長、老師收藏,供大家參考哈,留著慢慢看。
  • 遵從孩子的性別認知發展,用淡定從容的態度,正確正向地引導孩子
    對此,胡佳威曾坦言,只有我們能夠坦然地就與性有關的話題和孩子進行溝通,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如果今天我們支支吾吾、遮遮掩掩地和孩子談性,那麼孩子也會覺得性是一個非常羞恥的話題。當他對性感到好奇和困惑的時候,他很可能就不會選擇向自己的家長求助,我們也就失去了給孩子提供正確、健康信息的機會。03.
  • 「媽媽,我不敢」孩子退縮怎麼辦?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別做錯了
    ①缺乏對外界的認知,恐懼源於未知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則源自未知。——克拉夫特《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十八九世紀曾出現過著名的《泛靈心理》理論,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他認為孩子們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源自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不健全,
  • 6-18歲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徵和有效溝通方式,強烈建議老師、家長收藏!
    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6-18歲)的認知心理特徵及溝通重點都在這裡啦!強烈建議家長、老師收藏,供大家參考哈。 近代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能分別在認知、人格塑造兩方面幫助我們,更好、更清楚地理解進入學齡期的孩子。 以下整理的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6-18歲)的認知心理特徵及溝通重點,強烈建議家長、老師收藏,供大家參考哈,留著慢慢看。
  • 孩子怕黑、怕怪物等恐懼心理是膽小嗎?幫助孩子戰勝恐懼
    如何幫助孩子戰勝恐懼推薦繪本《胡羅卜怪》 關鍵詞 心理 恐懼 怕鬼怪 孩子「恐懼」常被大人誤解為負面的詞語,與膽小、怯懦相連。然而恐懼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根據皮亞傑「兒童泛靈論」的說法,孩子在2-7歲的認知發展過程中,無法區分物體的生命屬性,默認所有物體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加上其豐富的聯想力,繪製出很多「讓人害怕」的場景。這其實就是孩子大多數恐懼產生的原因。
  • 「別人有,我也要」,孩子愛攀比未必是壞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很多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這樣的一個階段,這很正常的一個現象,家長不要慌亂,要正確對待幼兒的攀比心理。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如果家長重視不夠、引導不當,長大後這種攀比心理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促使孩子走上彎路。
  • 德琳分享 | 6-18歲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徵和有效溝通方式,建議家長收藏!
    近代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能分別在認知、人格塑造兩方面幫助我們,更好、更清楚地理解進入學齡期的孩子。認知特徵:開始逐步形成直觀、具體、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
  • 孩子在幼年需要「心理撫養」,父母要進行正確的「情感引導」
    在親子教育裡面有不少的家長,有一種觀念就是他們會認為孩子的暴力行為,喜歡逃學,頂撞父母,不禮貌等,一系列異常的行為都是孩子的品行出現了問題,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孩子「天生」就不是一個好孩子,但是只有很少的家長才會把孩子的這種行為聯繫到他們的心理狀態的變化上,這種出現在12歲到24歲之間的行為狀況,都跟孩子的「心理髮病期」有關,而這出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在12歲之前父母對於孩子的撫養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
  • 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家長試試這3招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襁褓中的嬰兒會用啼哭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長大後的孩子,同樣會用情緒說明自己的心理感受。當孩子肆無忌憚的發脾氣時,家長們該注意了,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很有必要,這些方面父母不能不知道。
  • 【賀蘭一小丨家長在線】轉載:6-18歲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徵和有效溝通方式,強烈建議老師、家長收藏!
    近代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能分別在認知、人格塑造兩方面幫助我們,更好、更清楚地理解進入學齡期的孩子。心理特徵: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正在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但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限,社會交往經驗缺乏,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如果不注重引導,這些小的困難很可能引發孩子的不安,從而幹擾他的學習。
  • 爭強好勝是把雙刃劍,家長的引導很重要,要幫孩子樹立恰當輸贏觀
    爭強好勝的心理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能恰當地引導,孩子就會表現出強大的驅動力,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人際關係當中,都會表現的很突出,但是如果這種心理沒有經過恰當的引導,就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脆弱,一旦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內心就會產生很大的挫敗感,讓孩子變得消極、沮喪,這樣很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