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當孩子害怕滑梯或者其他娛樂項目,家長有沒有必要進行強制訓練?
從心理學角度看,恐懼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心理現象。
恐懼心理的表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廣泛存在的。比如,有的孩子害怕拍照、有的怕黑、有的怕某種動物,「害怕」源自於孩子對新事物接受的過程,這也是孩子認知建立的過程。
另一方面,孩子的認知和大人不同,孩子接受某一樣事物是有個過程的,並且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都是階段性的,越小的孩子表現的越明顯。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認知發展理論中指出:人們是借用已有的知識和經歷去解釋他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和正在經歷的事情,而孩子認知的建立過程和外部環境緊密相關。
換句話說,成年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建立在已有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基礎上,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來自於外部環境,簡而言之,孩子是在觀察和學習中構建認知。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之所以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恐懼心理,是因為他們面臨或者接觸到的事物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圍,讓他們產生了不安全感,而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才會通過情緒宣洩。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說到:「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都帶有自己的行為風格和傾向。有的善於交際、更加開朗愛笑。有的則更害羞、膽小,或者不願去接觸新環境。研究者把兒童的行為風格,以及對環境的主要反應模式,稱作氣質。」
有時候,孩子膽小甚至恐懼源自於父母的遺傳和影響,如果父母的膽子小或者表現出特別害怕某些事物,那麼孩子在出生可能以後也會有與父母一樣的表現。比如,我害怕各種蟲子,一見到就會不自覺的躲開,這就讓我家寶寶有同樣的表現。
另一方面,有時候外界事物的突然刺激驚嚇到孩子,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從而出現牴觸的行為。我家寶寶一歲的時候,家裡人看電視換臺,突然調到一個聲音很大的臺嚇到她,之後有段時間一開電視她就哭。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徵,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表現,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孩子的害怕、牴觸的行為都是暫時性表現,只要給孩子一個正面引導,幫助她面對困難,慢慢就會重新接受。
當孩子表現出害怕的行為,我們要做的不是強制性訓練,而是分階段幫助孩子認識、面對直至接受所害怕的事物。
1、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就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釋放心中的感受。
當孩子表現出害怕、牴觸情緒時,首先要做是安撫孩子的情緒,等孩子平靜下來,在詢問孩子的感受。
想要糾正孩子的一些行為看起來很不容易,其實卻很簡單,重點就是能夠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根源所在。找到問題的源頭之後,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孩子一起解決。
只有和孩子保持充滿愛心而富有滋養的互動,才會更好的建立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成長。
2、幫助孩子建立認知,獲得安全感
等孩子平靜下來,接下來可以想辦法讓孩子逐漸認識、接受所害怕或恐懼的事物。
孩子對於新事物的認知是有個過程的,第一步要讓她明白這件事情很安全,而且有爸爸媽媽在沒關係。
舉個例子,我家寶寶1歲左右帶她去遊樂場,看到旋轉木馬很開心,在旁邊一直鼓掌,等我帶她上去坐的時候,卻怎麼也不肯,還一直哭。
後來我換了個方式,帶她坐兩人座椅的,抱著她一起坐了一次,第二次再把她放到馬背上她就願意了。
3、表現出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接受的過程
孩子害怕某樣事物,這時候父母如果顯得不耐煩、發脾氣甚至覺得這是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往往就會讓孩子的恐懼心理加劇,甚至產生持續恐懼,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除了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再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消化,有時候等待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著各種各樣階段性的行為,那是他們長大的標誌。
作為父母能給予的就是用多一點的耐心和理解去幫助孩子認識這個世界,讓他們成長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