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某樣東西的恐懼,可能源自「條件反射」,家長試試這樣做

2020-12-23 虎媽陪寶寶成長

文丨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或許有對某樣東西特別恐懼。比如電視劇裡的怪獸,現實中的雞,鵝,小鳥等。其實,可能都是源自於條件反射的一種。

------引言

我舅媽的兒子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看見狗就會害怕得大哭,即使小狗沒有對著他大叫或者咬他。剛開始,我們都認為是他還小,膽子比較小。

但是後來發現,他對狗的害怕更加嚴重了。我們對此很不解,所以我們耐心、關愛地問他為什麼這麼害怕狗。他哭著說,他看到狗對著人大叫而且咬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某些東西特別的恐懼。但是家長會覺得很困惑,也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恐懼這些東西。實際上,孩子對某樣東西特別恐懼,有可能是源自「條件反射」。

01一、孩子對某樣東西恐懼的原因

1、後天形成的條件反射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做過一個實驗——《小艾伯特實驗》:他讓小艾伯特和自己最喜歡的小白鼠呆在一起,但是呢,當小艾伯特在碰到小白鼠的時,他會用鐵錘敲擊東西發出刺耳的聲響,小艾爾伯特受到了驚嚇,然後他又重複了幾次這個動作。

這個實驗是反人道的

後來再讓小艾伯特在與小白鼠待在一起的時候,他會因特別的害怕小白鼠而大聲哭鬧。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對某樣東西或者類似事物。恐懼,很可能是由於自身因刺激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

2、先天遺傳因素

實際上,如果父母的膽子小或者特別害怕某些事物,那麼孩子在出生可能以後也會有與父母一樣的表現。例如,父母有一方害怕狗,那麼他的孩子也有可能會因為遺傳作用而變得害怕狗。

3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小孩子在年幼時都會有些調皮,家長又往往束手無策,因為實在沒有辦法,所以會編一些恐嚇類的故事去使孩子聽自己的話。

有的家長甚至會用孩子害怕的事物恐嚇孩子,就僅是為了讓孩子變得聽話,卻不知這嚴重加劇了孩子對害怕的事物的恐懼心理。

02二、孩子的恐懼感持續存在會給孩子造成不利影響

首先,那可能會使孩子產生不良心理,影響孩子性格的發育,比如變得膽小懦弱、退縮等不良性格;其次,恐懼感持續存在,可能會使孩子變得焦慮,從而身體難以健康成長;最後,由於害怕某類事物造成不良性格,會進而阻礙他對新事物的探索,孩子會缺乏創新性與冒險性。

03三、面對孩子對某樣事物特別恐懼,家長應該這樣做

1家長應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為使孩子聽話去恐嚇孩子

家長用孩子恐懼的事物去恐嚇孩子,以為了達到孩子聽話的目的。孰不知,這種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所以,家長們應該要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恰當引導,要把握住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

2、家長應鼓勵並恰當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恐懼的某類東西

首先,家長應告訴孩子關於孩子恐懼的事物的特徵,比如說孩子怕兔子,你就告訴孩子,兔子其實是不會輕易咬人的而且兔子的毛摸起來很舒服的等兔子的特性。然後,家長應從正面去告訴孩子這類事物實際是不恐怖的,而且它還有可愛的地方。

最後,可以藉助視頻、圖片讓孩子看到這類事物的有趣及可愛之處,接著可以適當引導他接觸他恐懼的東西。

當然,不能強迫孩子去接觸。這樣,他可能會慢慢地走出陰影,從而消除恐懼感。

3、可以適當諮詢專業人員

家長們在試圖努力消除孩子恐懼感後,若仍然沒有得到好的反饋的話,那麼不要再對孩子繼續進行相關教育了,否則會造成更糟糕的結果。

這個時候,家長們可以適當地諮詢相關的專業人員,讓他們給你一些更好的方法。

04虎式總結

孩子對某些東西特別恐懼,那並不是沒有理由的,造成此類現象有許多原因,家長們應該學會冷靜分析。在分析之後,家長們應該要知道,這種恐懼感持續存在對孩子健康成長以及以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得到有效消除。

當然,以上這些建議及原因分析希望可以幫助家長們有效消除孩子對某類東西的恐懼感,從而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與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本文由虎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從小恐懼「某樣事物」?生物學實驗告訴你,這其實是條件反射
    聽鄰居說,他家小孩從小就懼怕帶毛的東西,比如毛絨玩具,或者是小貓小狗等寵物,剛開始時,孩子對毛絨事物的排斥的反應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但時隔十年,孩子依舊對帶有毛絨的事物感到恐懼。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曾做過這樣一個殘酷的生物實驗:又名「小艾伯特實驗」,這個實驗的殘忍之處在於對象是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第一步讓嬰兒去接觸一些未知事物,比如燃燒著的火焰,狗狗,或者是小白鼠,起初孩子對這些事物並不恐懼,對小白鼠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 孩子的恐懼由何而來?約翰華生的殘忍實驗,印證了「條件反射」
    成年人恐懼的戰爭,小女孩卻不怕,那麼恐懼一定不是與生俱來的。膽小不是天生的,那麼它到底從何而來呢?很多科學家在早些年就一直疑惑孩子的「恐懼」和「膽小」由何而來,但奈於人性的限制,他們無法用嬰兒和孩子來做實驗印證自己關於「恐懼情緒」的猜測。
  •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家長有沒有必要進行強制訓練?另一方面,孩子的認知和大人不同,孩子接受某一樣事物是有個過程的,並且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都是階段性的,越小的孩子表現的越明顯。有時候,孩子膽小甚至恐懼源自於父母的遺傳和影響,如果父母的膽子小或者表現出特別害怕某些事物,那麼孩子在出生可能以後也會有與父母一樣的表現。比如,我害怕各種蟲子,一見到就會不自覺的躲開,這就讓我家寶寶有同樣的表現。另一方面,有時候外界事物的突然刺激驚嚇到孩子,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從而出現牴觸的行為。
  • 孩子床頭不適宜擺放4樣東西,尤其第2樣,多數家長可能明知故犯
    於是,童童媽就把這件事情分享給了好友,她一聽到童童的床頭擺放了百合花後,趕忙說道:「趕緊把花拿走,不出一周,你家孩子就能恢復精氣神!」聽到這話後,童童媽雖然不懂得這樣做的原因,但還是照做了,結果童童真的恢復了精力,上課也不再犯困了。
  • 重視孩子的第一次看牙醫,試試這樣幫助孩子克服看牙醫的恐懼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身邊的媽媽抱怨說,想帶孩子去看下牙醫檢查下牙齒,可孩子就是非常抗拒,甚至連踏出門都不願意,在家哭天喊地。可是媽媽們又非常擔心孩子的蛀牙會繼續惡化和擔心影響其周邊健康牙齒,所以有些家長不得已最後強行拖拉孩子去看牙科,並且不得不將孩子捆綁在病床上讓醫生檢查和治療(兒童醫院的牙科在面對不願意配合的孩子,是這這樣做的哦)。
  • 孩子太粗心,總是丟三落四,不妨試試這些方法
    沒有教會孩子愛惜物品 現在的家庭生活條件好,孩子丟了一塊橡皮,一支筆,可能不算什麼,丟掉了不會受懲罰,而且家長很快就會買新的。  訓練孩子的記憶能力 我們出門前下意識地檢查有沒有帶鑰匙買東西首先想到要帶錢,這些都是通過每天無數次的重複形成的條件反射。對於管理能力不足的孩子來說,條件反射還沒有建立,所以才會經常忘東忘西。
  • 小孩「社交恐懼」並非心理疾病,根源在家長,試試「系統脫敏法」
    4.孩子屢次遇挫如果,其他小朋友在一同玩耍的時候曾經欺負過孩子,或者家長曾經當著一大群人的面責罵過孩子,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法在社交中得到很好的滿足感和安全感,久而久之也就覺得社交對於他們而言沒有什麼必要性了。這樣,孩子在社交方面越來越不自信,慢慢地就會演變成所謂的內向型人格了。
  • 兒童心理學:家長如何幫你的孩子克服恐懼和日常害怕的東西
    家長說以為孩子是個適應力很強的孩子,以為她的恐懼會在幾天後消失,但沒想到竟然越來越嚴重。孩子們可能會對針頭、狗、黑暗以及更多的東西產生恐懼,這很正常,但一定要科學處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來支招幫你克服孩子的心理問題。
  • 孩子有不良習慣,家長可以用「條件反射理論」,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一些家長平時不注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長時間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會讓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從而導致不良習慣的出現。例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大吼大叫,那麼孩子就可能出現脾氣爆炸、與他們交往時也會大吼大叫的行為。
  • 孩子習慣難培養?用「條件反射理論」,讓孩子輕鬆養成好習慣
    通俗點來講就是:兩樣本來沒有任何聯繫的東西,因為長期一起出現,以後,當其中一樣東西出現的時候,便無可避免地聯想到另外一樣東西。巴甫洛夫進行的實驗就是建立狗與哨聲之間的條件反射。每次餵食的時候都會吹哨,時間長了,鈴聲已成為進食的"信號"了,即使沒有餵食,僅僅是吹哨,狗也會有唾液分泌。
  • 孩子太膽小,經常有恐懼心理?別在孩子面前露出害怕的情緒
    孩子也是一樣的,她們可能出於天性,也有可能出於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而害怕某樣東西。而正因為「懼怕」這種情緒是很折磨人的,一個人一旦害怕某樣東西,那麼她將會經常能體會到「懼怕」的情緒。所以,為了讓孩子的一生不會因為懼怕某樣東西而陷入到更深的負面情緒中,讓孩子的人生「無怕」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 孩子出現「自私」行為,家長強制他學會分享並不可取,試試這樣做
    那麼,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會被人認為比較自私。這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有些家長會採取強制手段,讓孩子去與他人分享,這樣的方法真的可取嗎?長久以來,孩子就會產生這樣一種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就應該享受最好的,不願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俗話說得好,三十天養成一個習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溺愛又何止三十天?
  • 出生在普通家庭,孩子很難「見世面」嗎?其實父母不妨試試這樣做
    那麼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外出旅遊的機會就會少了,那麼他就很難見到世面嗎?或者說天天出去旅遊,外出玩的人是真正的見到世面了嗎?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想說見世面,家長也可以試試這樣做。1.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其實在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裡面,就是想讓孩子的成績進步,他認為孩子如果說成績進步的話,那麼他以後的生活就會過得越來越好,但是事實往往並不是這樣,有很多的抑鬱症孩子都是因為家長給予的壓力過大。
  • 媽媽,我怕黑,不要說媽媽在不怕,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孩子怕黑主要與環境有關,是對環境做出的一種條件反射。心理學家榮格就認為:怕黑源自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只要孩子的害怕不影響到正常生活,做個「膽小」的孩子又何妨。家有怕黑寶寶,家長該怎麼做呢?接受孩子恐懼的情緒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恐懼,可以先對孩子說:「媽媽知道寶寶怕黑」,然後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但是,黑暗裡沒有藏著可以傷害你的東西」。
  • 不管工資多少,建議家長給孩子買這3樣東西,幫孩子戒掉手機癮
    全國中小學生陸陸續續開學了,家長在開心的同時,也不禁在擔心:那個愛玩手機的孩子,戒不掉「手機癮」,沒法好好學習,怎麼辦?為了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癮,建議家長給孩子買"這3樣東西",不管你工資多少。為什麼我這麼說呢?
  • 如果孩子突然害怕洗澡,你可以試試這樣做
    如果你家裡有小baby不愛洗澡,一洗澡就開始哭鬧,那麼請暫時放棄嘗試讓孩子進入浴缸的想法。一歲以上的baby,已經成長到可以擁有自己的想法和想要的東西,我們不知道是什麼讓他害怕離開曾經喜愛過的浴缸,但是當孩子產生恐懼時,接受恐懼就至關重要,雖然有時候,孩子的恐懼在大人看來這似乎不合理。
  • 孩子總是很多壞毛病?了解「條件反射理論」,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孩子吃飯的時候只顧著看電視,吃到最後不僅飯也涼了,腸胃也未得到正常的進食,又或者放學一回家就直撲電視和手機,將自己的課後作業拋之腦後等等平時的小習慣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發展……然而面對這麼多講不聽的壞毛病,家長究竟該怎麼辦呢?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什麼方法呢?
  • 不要讓孩子的害怕演變為恐懼,鼓勵孩子大膽需要方法
    孩子總說自己害怕怎麼辦?家長的行為是治癒恐懼的良方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大膽勇敢一些,面對孩子膽小怯懦的行事作風,父母也是恨鐵不成鋼。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從出生之後都會被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激發嘗試的行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反而變得膽小了,父母有沒有想過原因可能是教育的方式錯誤導致的。
  • 孩子壞習慣多,善用條件反射理論,幫助孩子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一、條件反射理論的定義和特徵巴普洛夫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將狗關在籠子裡拿一塊肉在他面前晃悠。但不讓他吃到,在狗流口水的同時,拿著鈴鐺不停地搖,這樣反覆幾次之後就會發現,可一聽到鈴鐺響就不自覺的流口水,這就是條件反射理論。
  •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的應對方式很重要,試試這樣做
    有的家長選擇敷衍,有的家長選擇仔細回答,那麼怎麼面對回答孩子的問題,可能才是正確的呢?孩子有這些問題是好事嗎?在問問題的同時表達自己的情緒很多孩子在提出奇怪的問題時,其實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孩子會問,這個東西好不好吃呀?這個玩具好不好玩呀?其實他想得到的答案並不是好吃或者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