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很多壞毛病?了解「條件反射理論」,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2020-12-14 涵媽寶貝心經

作者\銀子

編輯\小雅

相信每位寶媽在育兒的過程中免不了會對孩子存在的許多壞毛病束手無策,孩子的習慣培養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更離不開父母的正確的教育方式。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孩子吃飯的時候只顧著看電視,吃到最後不僅飯也涼了,腸胃也未得到正常的進食,又或者放學一回家就直撲電視和手機,將自己的課後作業拋之腦後等等平時的小習慣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發展……

然而面對這麼多講不聽的壞毛病,家長究竟該怎麼辦呢?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什麼方法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條件反射理論",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巴浦洛夫認為一種刺激條件和另一種帶有其他情況的無條件刺激有密切的聯繫,促使個體能夠學會在呈現某一種刺激條件的時候,也能引發其他條件反應。

這項經典的"條件反射理論"自從提出來後,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甫洛夫利用小狗狗的唾液條件反射來有力且生動的證明這個理論的形成。

巴浦洛夫致力於研究小狗狗的消化系統,他通過層層遞進的實驗研究不僅獲得了諾貝爾獎,同時也最終提出"讓小狗的胃液發生分泌活動的,不但可以是小狗長期用於吃東西的盤子,還可能是一個總是餵養小狗的人"的理論結果。以上的非條件刺激是完全不同於生理反射的那種分泌活動。

因此巴甫洛夫認為生物的條件反射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反射(physiological reflex),另一種是心理反射(psychic reflex),又稱為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而條件反射的特徵又分為四種,分別是獲得、消退、恢復、泛華。

通過對"條件理論反射"的了解,我們能感受到巴浦洛夫所說的"我們的一切培育、學習和訓練,一切可能的習慣都是很長系列的條件的反射。"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若我們能夠對孩子進行不斷地培育、學習和訓練,孩子在長期的條件反射下自然能夠形成好習慣,改掉壞毛病!

寶媽可以通過反射條件的特徵分為四個階段來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首先,利用"獲得"將刺激多次呈現。例如面對孩子吃飯期間只顧看電視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食物作為刺激條件,比如小朋友平時喜歡吃餅乾,就可以利用飯後點心讓孩子吃飯的時間必須在半個小時之內,若是沒有按時吃完碗裡的飯,將會獲得洗碗的"懲罰"。

經過獎懲的多次實現之後,孩子就會獲得條件反應和加強條件反應,久而久之,吃飯的時候就會習慣控制在半個小時之內,而不再因為心思都在電視上而影響吃飯的進度。

接著,利用"消退"停止刺激的強化。小孩子一般對新鮮事物比較新奇,利用飯後點心和洗碗的方式能夠在一段時間內達到效果,但是當小朋友對點心跟洗碗已經開始不會再有強烈的反應時,寶媽應該立即停止重複呈現刺激,之後,孩子們對於這種刺激的反應也將會逐漸消失。因此,即使孩子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之內,他也對飯後點心沒了興趣,甚至會主動去洗碗。

再者,利用"恢復"喚起孩子的自然反應。經過前期寶媽對孩子的不斷刺激之後,小朋友已經開始出現自然反應現象,即使我們不再重複的呈現刺激,不再予以強化,孩子消失了的反應也會再次被激發,即是自然恢復作用。從而在他的自然反應裡,他已經潛意識地認為自己吃飯的時候需要避免專注於電視,不然就會超過半個小時。

最後,利用"泛華"培養孩子的其他好習慣。在起初我們使用某種特定條件來對孩子的反應進行刺激時,孩子已經產生了條件反射的機能,之後,與之類似的刺激自然也能激發相同的條件反應。因此,在我們運用"條件反射理論"來養成孩子的習慣時,孩子應該接受了刺激的作用,因此不論是顧著看電視而吃飯慢吞吞,又或者是顧著看電視不願意寫作業等類似的很多壞毛病都可以將其改正。

孩子的習慣很重要,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以及未來的作風舉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壞毛病的改正總是不容忽視,因此"條件反射理論"的學習也是不容小覷。今天我們的育兒方法就學習到這裡,希望各位寶媽在育兒的道路上可以順利尋找到正確的方法、順利尋找到有效的方式,合理運用"條件反射理論"順利糾正寶寶的壞習慣,讓自己的寶寶可以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從而使他們在成長的路途中能夠花開見彩虹、處處留芬芳。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日常分享育兒身邊事,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為您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孩子習慣難培養?用「條件反射理論」,讓孩子輕鬆養成好習慣
    其實這位寶媽的情況,相信許多家長也經歷過相同的感受,孩子太小、缺乏自制力,許多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衍生出來,家長發現後急於糾正卻有心無力,找不到突破點,尋不到正確的管理方法。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試著定下規矩實行起來卻仿佛登天一樣難。那麼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重要性?
  • 孩子壞習慣多,善用條件反射理論,幫助孩子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壞毛病多得數不清楚。不僅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嚴重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每天都被他的壞習慣氣得牙痒痒,可是想要教育卻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法。上身很多家長同姐姐一樣對孩子的壞習慣深惡痛絕,但一樣手無足措,為了教育他們改掉壞習慣不知道看了多少書,費了多少腦細胞,卻絲毫不見成效。面對這種情況我特地去。
  • 孩子有不良習慣,家長可以用「條件反射理論」,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上周到朋友小美家做客,她家裡有一個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小美跟我抱怨說:這孩子讓她特別頭疼,因為孩子每天放學回來總是不主動寫作業,好不容易勸她去寫作業,而在寫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想著玩手機,從而導致作業不能及時寫完,這讓小美很無奈。
  • 孩子有壞習慣怎麼辦?心理學:父母可使用「條件反射理論」
    當家長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在完成事情時不僅不拖拉,而且還自覺效時,都忍不住思考自己在教育孩子時,是不是有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既然一般的批評已經不管用了,而且家長都覺得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表示,父母可以使用"條件反射理論"。
  • 孩子習慣不好該怎麼辦?心理學:父母可以參考下「條件反射理論」
    好習慣的養成,對每一個人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孩子,如果從小能夠養成好的習慣,那麼將會讓他們的一生都受益無窮。然而雖然很多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習慣的養成,可我們也很難確保每個孩子都不會有錯誤行為出現。要麼遇到孩子習慣不好時,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 孩子的臭毛病太多很難改咋辦?教你2個策略,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能養成一些好習慣,比如,早睡早起,有禮貌,學習自覺等,同時希望孩子改掉一些壞習慣,比如,丟三落四,沉迷電視和遊戲等。但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已養成了太多壞習慣,臭毛病太多了,咋辦?重複多少次呢,相關理論也有很多,最常見的是21天理論和66天理論,因人因事而異。好習慣為何比壞習慣難養成?但很多父母很快發現,好習慣建立起來非常困難,比如,之前說到的早睡早起,學習自覺之類的習慣,就算父母拿著棍子,站在孩子身後,時時盯著,重複100次也未必有好的效果。
  • 孩子的臭毛病太多很難改咋辦?教你2個策略,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能養成一些好習慣,比如,早睡早起,有禮貌,學習自覺等,同時希望孩子改掉一些壞習慣,比如,丟三落四,沉迷電視和遊戲等。但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已養成了太多壞習慣,臭毛病太多了,咋辦?今天給大家分享2個策略,讓你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 孩子總是粗心大意,家長這樣教培養孩子細心的好習慣
    孩子總是粗心大意怎麼辦?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很粗心,不是考試馬虎就是東西丟三落四……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竟然養成了這個壞毛病。這讓許多家長非常擔心孩子的情況,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呢?鄰居家豔豔就是其中一個。前段時間和她媽媽聊天時,她說每次接豔豔放學,豔豔都是第一個出來,最後一個走的。
  • 養成這些好習慣 讓孩子受益一生
    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那麼,孩子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自立自強的習慣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要讓孩子自己動手,比如先試著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慢慢再給孩子提供和創造動手的機會。孩子的人生早晚都是他自己的,所以應該讓他在很小的時候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 睿智燈塔-孩子總是粗心大意怎麼辦,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
    孩子總是粗心大意怎麼辦?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很粗心,不是考試馬虎就是東西丟三落四……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竟然養成了這個壞毛病。這讓許多家長非常擔心孩子的情況,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呢?鄰居家豔豔就是其中一個。前段時間和她媽媽聊天時,她說每次接豔豔放學,豔豔都是第一個出來,最後一個走的。
  • 孩子挑食滿屋子追著餵飯,沒有養成好習慣,再好的孩子也難帶
    6歲以前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從小沒有養成好習慣,長大只會越來越糟糕!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孩子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滾,等他14歲拒絕他的時候,他就會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
  • 為什麼不要嫌棄"壞毛病"很多的孩子?
    ,壞毛病多的孩子人見人棄,但壞毛病的孩子真的有那麼差嗎?不見得,有些壞毛病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貼標籤貼出來的。事實上,幾乎所有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壞毛病,只不過有些孩子某方面特長(比如成績好),自身的長處耀眼,掩蓋了壞毛病。而那些學習成績不好、行為比較怪異的孩子,稍加一點壞毛病,往往就被父母嫌棄得一無是處。
  • 性格養成黃金期,3-6歲的孩子身上毛病多,實在沒辦法該揍就得揍
    該打就得打,不要積累壞毛病。壞毛病一:不高興亂扔東西喜歡家裡的孩子,也不代表很了解孩子的脾氣。很多的孩子不會找理由,只是單純的認為自己對,而這也是年齡段的特點,摔東西要是不加以引導,對其進行規勸,孩童的脾氣會變壞。今天摔玩具,明天扔飯碗,養成不良行為。壞毛病二:撒嬌不聽話有時候,孩童也會不順從父母。這時候,作為家長會選擇妥協,想要什麼就給你唄。2歲以上的小孩,會由著自己的想法,不滿足自己就搗蛋。心裡時常這樣想,不讓我玩布娃娃,不吃飯抗議。
  • 教你三招,馬上糾正孩子丟三落四的壞毛病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家長對孩子深惡痛絕的壞習慣:丟三落四說起孩子丟三落四這個毛病,大多數父母都很苦惱。不是作業落在家裡,就是文具盒忘帶了。更讓父母感到頭疼的是,無論怎麼說孩子,孩子就是改不掉這個壞習慣。這裡首先離不開家長的包辦替代,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全部,總是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一切。認為孩子只需好好學習,其他什麼事情都不用管。很多父母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放下放下,這些事情不是小孩子該做的,你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
  • 性格養成期,3-6歲的孩子身上毛病多,父母別視而不見該打就得打
    家長有時候不喜歡調皮的孩子,說好話不聽,不得已不會動粗。而寶寶在3-6歲的時候,自我性格開始養成,對於外界的交流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時候,作為家長,要發揮引導者角色,讓自己的孩子別慣壞了,養成不好的行為。
  • 父母這3個「壞毛病」,會讓孩子「越變越笨」,很多父母都正在做
    父母這3個「壞毛病」,會讓孩子「越變越笨」,很多父母都正在做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家長的悉心照料的,很多事家長不知道的應該多去學習一下,以上這幾點還是希望家長們能重視和避免。​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在孩子成才的路上,自己的無意識行為很可能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 孩子丟三落四?4個小妙招,改掉孩子的壞毛病
    為了改掉孩子的這個習慣,大人也是苦口婆心的教育了一遍又一遍,然後都沒有什麼效果,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呢。大人也可以給孩子選擇一款分層設計的文具盒,方便他取拿東西,養成及時收納的好習慣,增加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 資深班主任提醒:不改掉以下「壞毛病」,孩子成績只會越來越滑坡
    文|暖時光舅媽在我們縣城當了幾十年的人民教師,並且做了多年班主任,可以說是教過很多學生了。作為一名資深班主任,在和她談論有關孩子學習成績的時候,舅媽表示,想要提高孩子成績,家長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了這幾種「壞毛病」,並且還不糾正,那麼孩子的成績只會越來越滑坡。
  • 孩子的書桌總是亂糟糟的,如何培養孩子有條理整理物品的好習慣?
    於是,她翻遍了鉛筆盒、書包、桌子上等等很多地方,都沒有發現橡皮的蹤影。最後,竟然在一本書裡發現了它。正在欣喜之餘,她剛想用橡皮把剛才錯誤的地方擦掉,卻發現桌子已經被自己翻得亂七八糟,作業本又不知道被自己翻哪去了,於是她又開始找作業本。這麼一番折騰後,半個小時就過去了。最後她因為拖延了完成作業的時間,心愛的動畫片也沒有看成。
  • 培養孩子有耐心、堅持,學會三個方法,能夠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家長一點也捨不得孩子做些比較重的活,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家長也會把他拖走,換上孩子喜歡的。這樣孩子不管做什麼都有人幫忙,養成很多的壞毛病。其中無法堅持只是其中之一,孩子造成這樣也是家長教育出現問題。很多家長教育孩子都是認為孩子年紀還小,現在這樣做沒有事,等孩子稍微大一點我在改正過來。這樣的想法家長不在少數,很多家長想法是好的,但是實際操作就是困難重重。當孩子一些壞的行為,已經成為習慣,影響到了孩子的一點一滴想要改正,需要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