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銀子
編輯\小雅
相信每位寶媽在育兒的過程中免不了會對孩子存在的許多壞毛病束手無策,孩子的習慣培養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更離不開父母的正確的教育方式。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孩子吃飯的時候只顧著看電視,吃到最後不僅飯也涼了,腸胃也未得到正常的進食,又或者放學一回家就直撲電視和手機,將自己的課後作業拋之腦後等等平時的小習慣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發展……
然而面對這麼多講不聽的壞毛病,家長究竟該怎麼辦呢?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什麼方法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條件反射理論",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巴浦洛夫認為一種刺激條件和另一種帶有其他情況的無條件刺激有密切的聯繫,促使個體能夠學會在呈現某一種刺激條件的時候,也能引發其他條件反應。
這項經典的"條件反射理論"自從提出來後,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甫洛夫利用小狗狗的唾液條件反射來有力且生動的證明這個理論的形成。
巴浦洛夫致力於研究小狗狗的消化系統,他通過層層遞進的實驗研究不僅獲得了諾貝爾獎,同時也最終提出"讓小狗的胃液發生分泌活動的,不但可以是小狗長期用於吃東西的盤子,還可能是一個總是餵養小狗的人"的理論結果。以上的非條件刺激是完全不同於生理反射的那種分泌活動。
因此巴甫洛夫認為生物的條件反射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反射(physiological reflex),另一種是心理反射(psychic reflex),又稱為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而條件反射的特徵又分為四種,分別是獲得、消退、恢復、泛華。
通過對"條件理論反射"的了解,我們能感受到巴浦洛夫所說的"我們的一切培育、學習和訓練,一切可能的習慣都是很長系列的條件的反射。"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若我們能夠對孩子進行不斷地培育、學習和訓練,孩子在長期的條件反射下自然能夠形成好習慣,改掉壞毛病!
寶媽可以通過反射條件的特徵分為四個階段來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首先,利用"獲得"將刺激多次呈現。例如面對孩子吃飯期間只顧看電視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食物作為刺激條件,比如小朋友平時喜歡吃餅乾,就可以利用飯後點心讓孩子吃飯的時間必須在半個小時之內,若是沒有按時吃完碗裡的飯,將會獲得洗碗的"懲罰"。
經過獎懲的多次實現之後,孩子就會獲得條件反應和加強條件反應,久而久之,吃飯的時候就會習慣控制在半個小時之內,而不再因為心思都在電視上而影響吃飯的進度。
接著,利用"消退"停止刺激的強化。小孩子一般對新鮮事物比較新奇,利用飯後點心和洗碗的方式能夠在一段時間內達到效果,但是當小朋友對點心跟洗碗已經開始不會再有強烈的反應時,寶媽應該立即停止重複呈現刺激,之後,孩子們對於這種刺激的反應也將會逐漸消失。因此,即使孩子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之內,他也對飯後點心沒了興趣,甚至會主動去洗碗。
再者,利用"恢復"喚起孩子的自然反應。經過前期寶媽對孩子的不斷刺激之後,小朋友已經開始出現自然反應現象,即使我們不再重複的呈現刺激,不再予以強化,孩子消失了的反應也會再次被激發,即是自然恢復作用。從而在他的自然反應裡,他已經潛意識地認為自己吃飯的時候需要避免專注於電視,不然就會超過半個小時。
最後,利用"泛華"培養孩子的其他好習慣。在起初我們使用某種特定條件來對孩子的反應進行刺激時,孩子已經產生了條件反射的機能,之後,與之類似的刺激自然也能激發相同的條件反應。因此,在我們運用"條件反射理論"來養成孩子的習慣時,孩子應該接受了刺激的作用,因此不論是顧著看電視而吃飯慢吞吞,又或者是顧著看電視不願意寫作業等類似的很多壞毛病都可以將其改正。
孩子的習慣很重要,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以及未來的作風舉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壞毛病的改正總是不容忽視,因此"條件反射理論"的學習也是不容小覷。今天我們的育兒方法就學習到這裡,希望各位寶媽在育兒的道路上可以順利尋找到正確的方法、順利尋找到有效的方式,合理運用"條件反射理論"順利糾正寶寶的壞習慣,讓自己的寶寶可以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從而使他們在成長的路途中能夠花開見彩虹、處處留芬芳。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日常分享育兒身邊事,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