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交恐懼的孩子,通常會有三種表現,父母早日引導還能改善

2020-08-17 母嬰參考

很多家長沒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一些細節就能看出娃有沒有社交恐懼。

執筆:王豔微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社交並不是成人才會進行的活動,在孩子的時間裡,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社交活動,學會交朋友,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也能讓其具備獨有的人格魅力。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就具備優良的社交技能,有些孩子往往在面對社交時會存在「恐懼」,從日常的小細節中就能發現,所以家長還需格外注意。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張女士的女兒妞妞在家時活潑亂跳一點事也沒有,但是一旦有陌生人就會很害怕,並且在幼兒園裡也不太願意和小朋友相處。

這天,為了鍛鍊女兒堅強的性格,張女士帶著妞妞去了遊樂場,在玩耍時,如果只有孩子一個人,就可以撒歡一樣跑來跑去玩的特別盡興,可一旦有其他小朋友的入侵,女兒就會立刻停止自己的活動,並躲進媽媽的懷裡。

回家的路上亦是如此,在地鐵上,女兒妞妞總是把頭埋進張女士的肩膀裡,始終不肯自己單獨入座,在電梯裡如果有陌生人就會一聲不吭,並且還把頭扎的低低地。

針對女兒的這種的情況,張女士感到苦惱不已。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不敢與人接觸或講話,有時還會出現說話結巴的情況,這其實都反映了娃有社交恐懼。

孩子的哪些細節也許社交恐懼症的表現

1、走路低頭不願打招呼

有些孩子走路時總是低著頭,說話時也喜歡躲閃別人的視線,更也不敢直面陌生人與他們交談,或者見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熱,行動不自然等。其次,即使碰見熟人也會表現出假裝沒看見的樣子,不願意打招呼。

當孩子出現見到同院的叔叔阿姨,從來不叫,或死命地拽著家長的衣角往身後躲時,父母就要警惕了,其實這很可能就是一種孩子社交恐懼的表現。

2、不願意結交新朋友

在孩子年幼的年紀,通常情況下是十分樂意結交新朋友的,但如果家長發現孩子並沒有結交朋友的意願和想法時,總是獨來獨往時,就需要引起注意的了。甚至別人發出邀請也會表現出拒絕的反應時,這很有可能是其出現了社交恐懼。

3、有迴避行為

有社交恐懼的孩子往往都有迴避型行為,比如,不願意與人交流,不願去自己害怕的場合,不參加集體活動、體育課,總是逃離陌生的環境等。

或者即使勉強去到公眾的場所,一旦有陌生人的靠近後,常常表現出過分糾纏父母、和父母寸步不離,或哭喊、發脾氣、生氣等。這些都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父母應該怎麼做

研究表明:成人的人際關係往往與年幼時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未來發展,當孩子出現社交恐懼時,父母還需正確引導孩子減輕心理壓力,甚至走出社交恐懼症。

本書通過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幫助家長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性格和行為,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養成開朗、活潑、樂觀的性格,從而在社交時學會展現自己的魅力。

其次,這套本書幫助父母教會孩子基本的社交技巧和方法,引導其學會接納和尊重別人,並能在社交衝突中學會解決問題,讓他們學會分離和等待。

具體方法如下:

1、孩子迴避時,恰當的引導

當家長發現孩子刻意的迴避其他小朋友的舉動或總是躲在身後的時候,可以摟住孩子一起走過去同其它小朋友打招呼,等孩子逐漸不排斥的時候,再逐漸引導其融入孩子群體。

但要注意的是,家長切不可逼迫孩子與人打招呼和與人交往,否則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結果,讓其更加排斥與人交往。

2孩子嘗試時,給予欣賞和鼓勵

當孩子出現出現與人交往行為的時候,比如第一次主動與小朋友打招呼,此時,父母應當進行及時的鼓勵,豎起大拇指,毫不吝嗇的讚美,而家長的肯定的行為會讓其逐漸變得有自信,敢於表達。

久而久之,能讓孩子反覆重現這種行為,克服社交恐懼。因為自信是建立在每一次嘗試新鮮事物並且成功後的一種滿足感。

3、多帶孩子出去玩

世界那麼大,家長可以儘量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有些孩子出現社交恐懼,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與人接觸太少,接觸的環境太局限。

所以父母可以提供多樣的環境和機會,讓孩子可以產生主動與人交往的行為,對於其社會適應性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相關焦點

  • 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父母需要警醒,孩子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其實這是孩子患上了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社交焦慮障礙,多表現為過分和不合理地害怕、恐懼周圍的事物或者環境。這種恐懼是難以控制的,而且許多有這種症狀的人知道自己這樣是不對的,但是還是會抵抗不了這種恐懼,從而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
  • 孩子社交恐懼會有哪些影響?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恐懼?
    人類自古以來就習慣了群居生活,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卻從原先的群居生活中脫離出來,並冠以自己「社交恐懼」的頭銜。而現在很多恐懼社交的也不僅僅是成年人,不少孩子也成為恐懼社交人員的一分子。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觀開朗的,但有不少孩子卻表現出想要逃離人群,或在人群之中比較冷漠的一面。
  • 班級裡「沒地位」的孩子,通常有三種特徵,父母正面引導或能改善
    班級裡「最沒地位」的孩子,通常有三種特徵,就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而這類討好型人格的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也不懂得拒絕,往往在班級裡並不會受到同學們的尊重。其實,他們往往很會看別人的臉色,即使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討好別人,這樣反而會受到同學的欺負,通常都是吃力不討好,不僅委屈了自己,還受不到歡迎,甚至還會被奴役。
  • 孩子有社交恐懼怎麼辦?父母不要著急,這三點幫助孩子無障礙溝通
    社交恐懼,不僅僅會發生在我們成年人的身上,在一些膽小或者內向的孩子們身上也會經常發生,但是會讓很多人誤以為這是孩子們老實聽話的表現。如果家長們沒有多加關心留意,就很容易導致自己的孩子擁有社交恐懼症,這會嚴重的影響孩子們心理和性格發展。我朋友的兒子,在去親戚家玩耍的時候,孩子雖然表現得很高興,但是他都不太喜歡去叫人,這就讓我的朋友感覺很為難。
  • 孩子有社交問題?父母不妨這樣做!讓孩子快速提高社交能力
    有社交問題的孩子通常有哪些表現1、性格內向,不愛交流有社交問題的孩子,通常性格都是安靜、內向的,喜歡獨處,不喜歡去公共場合。其實,也有可能是孩子有社交恐懼造成的。他們為了偽裝自己內心的恐懼,只好「先下手為強」,目的是不想別人和他靠近,因此通過打架的方式來逃避社交。
  • 智商120+的孩子,通常會有下列特徵,父母正確引導尤為關鍵
    執筆:張蒙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擁有超高的智商,但其實娃的智力水平,除了受遺傳因素影響,父母后天的培養也功不可沒,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高智商的一面高智商的孩子對世界有更強敏銳度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通常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多種,比如最開始只會從外觀、顏色、形狀、氣味等方面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才逐漸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結構和屬性。
  • 父母一方內向害羞,有社交恐懼,會遺傳給下一代嗎?
    社交恐懼症的概述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恐怖症,它是對特殊場景或特殊對象的一種過度懼怕,主要表現為:凡是與人發生交往的場合,就特別的緊張和懼怕;有部分學說將赤面恐怖、口吃恐怖、異性恐怖都歸於社交恐懼症的一部分;社交恐懼症的病因主要跟自身和外界因素有關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家長應該都遇到過趙先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自己,不敢進行社交活動。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又或者是遇到其他問題了?時間長了,孩子會本能地產生對社交的恐懼。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給孩子的負面情緒一個發洩的地方,也可以讓孩子減輕對表現和社交的恐懼感。
  • 家長正確引導,不要讓舞臺恐懼影響孩子的一生
    現在的很多父母都喜歡讓孩子在親朋好友面前展示才藝,然而,有的孩子任憑父母絞盡腦汁使用各種辦法,都不願意表演,牴觸情緒異常激烈;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強迫下,甚至會出現面色發白、出冷汗等不適症狀。很多人覺得可能是孩子膽小、內向、害羞,其實還可能是孩子得了舞臺恐懼症。
  • 孩子表現得怯懦不自信?家長注意正向引導,培養小孩有妙招
    嘉嘉從小就比較膽小,在跟其他孩子相處的時候,總是會以哭來解決問題。很多孩子對於一些事情,都會有勇氣去完成,可是對於嘉嘉來說,內心卻覺得很恐懼,她不願意去嘗試,只有看著其他孩子玩的份。孩子為什麼會表現得很膽小,更多原因是出自恐懼的心理孩子產生的恐懼其實是來自於內心的,他們的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對於很多事情首先表現出的就是敏感,當然這個敏感程度還是有限的,因此恐懼不僅出自自身,還有後天的經歷和環境。
  • 孩子社交恐懼是心理疾病?成因多和家庭有關,要學會「引導孩子」
    有社交恐懼的人往往表現得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這只是表象。這類人內心其實非常渴望與他人交流,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被不認可,所以他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另外,他們也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常常會產生不愉快,從而會影響社交的效果。
  • 有這3種特徵的孩子,班級裡通常"沒地位",父母要正確引導
    有這3種特徵的孩子,班級裡通常"沒地位"甚至有一些內向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同學之間有老師不知道的小秘密,這也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孩子卻喜歡把這些秘密告訴老師,勢必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很多孩子,都會刻意避開喜歡打小報告的人。
  • 陷入早戀的孩子,通常會有三種表現,中一個父母就要注意了
    如果孩子放棄了打遊戲的時間,用來聊天,說明正在和他聊天的這個人對他蠻重要,一般這種學校的戀愛因為有學業要完成,所以實際上兩個人接觸的時間比較少,需要靠手機上的聊天來完成情感的聯繫。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總是忍不住看手機,在鍵盤是上敲敲打打,還時不時情緒起伏比較大,偷笑或者皺眉冷臉,都可能是早戀的表現。
  • 「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從小就有這4種表現,將來情商會很高
    「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從小就有這4種表現1、會「假哭」在大人社會中社交的過程中,「哭」並不是一個好的行為,因為「哭」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然而在小朋友的社會中,「哭」是一種本能,有些小朋友在社交中懂得用「假哭」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緩解社交中的矛盾。
  • 「孩子偷拿父母100元」,有這行為不要緊,關鍵看父母如何引導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相信不少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偷偷拿過父母的錢吧,小到一毛兩毛,大到幾十一百,有人將孩子偷父母錢的行為定義為偷,認為這是道德品質敗壞的表現。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孩子偷拿父母錢是正常行為,可以說是孩子成長之路必經的,而孩子偷拿錢後父母的態度,引導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
  • 寶寶特別害怕小動物,父母應循序漸進引導,幫助他們消除恐懼心理
    其實,叮叮這種情況也很普遍,有些孩子平時很勇敢,但是看到小貓小狗就會非常恐懼,完全不敢靠近。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改善呢?孩子為什麼會恐懼小動物1.父母經常用動物恐嚇當孩子不聽話時,很多父母會用一些小動物來對他們進行恐嚇,希望他們能夠停止錯誤行為。
  • 「情商低」的孩子,通常有這3種表現,家長發現了要及時引導
    有句老話說得好,智商決定著你的上限、情商決定著你的下限。一個人的成功,不光取決於他的智商,情商也是非常重要的!智商是父母遺傳的,而情商則需要後天培養出來的,如果你家的孩子從小情商就很低,那麼將來可能無法在社會中立足。
  • 低情商的孩子,通常會有這4種表現,父母別不當回事
    現在有很多人開始學習情商,開始了解情商,但是卻沒有真正懂情商到底是什麼。有的人認為情商就是會說話,說些別人愛聽的,但事實上這不叫情商,而叫「虛偽」。父母們要知道,情商是一個很強大的技能,情商不僅可以充分了解自己,還能夠讓別人喜歡上自己,願意和自己做朋友。
  • 內向與社交恐懼有什麼區別?
    提到社交恐懼症,相信很多人們對其都不感到陌生,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來自各方面的心理壓力也都逐漸增大,自然各種心理問題也會慢慢出現,社交恐懼症則是近年來逐漸普遍起來的一種心理疾病。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常見的恐懼症亞型包括廣場恐懼、社交恐懼和特殊恐懼症三種。
  • 當寶寶開口說話,父母別有三種行為,會逼著孩子退步
    導讀:當寶寶開口說話,父母別有三種行為,會逼著孩子退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寶寶開口說話,父母別有三種行為,會逼著孩子退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