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2020-10-06 溫柔虎爸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趙先生去學校開家長會,班主任說他的孩子有點內向,平時叫起來回答問題,都扭扭捏捏的。而且在學校裡朋友也不多,班主任經常想辦法搞一些小組活動,以增加小趙的社交機會,但他卻總是當一個小透明,在小組裡不聲不響的。

班主任擔心他有社交恐懼症,就特地和趙先生說了這件事情。聽到班主任的話後,趙先生也擔憂不已。

回到家他和兒子小趙談話,問道:"兒子,你在學校為什麼不敢表現,為什麼不敢交朋友呀?"小趙想了一下說:"我覺得我自己會做不好,老師點我名回答問題,別人肯定都看著我,等著我答錯看笑話。"

原來,兒子有一次回答問題答錯了,有幾個同學背後說他答錯了。小趙就很尷尬,自此以後他都生怕老師會點到自己回答問題。趙先生聽後,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兒子,你不要擔心這個,別人才不會一直盯著你看呢,好好做你自己就行。"小趙也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家長應該都遇到過趙先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自己,不敢進行社交活動。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又或者是遇到其他問題了?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

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害怕出糗;不敢社交,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們出現了"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 )"指的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周圍人群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焦點效應"也叫做社會焦點效應。

比如當一個人在聚餐的時候,不小心把一杯飲料弄灑了,然後他會覺得很尷尬,認為周圍人都會看自己的笑話,覺得自己很失敗,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儘管如此,這個人接下來的一舉一動,都會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再出現尷尬的情況。

而當孩子出現"焦點效應"以後,會覺得自己一直被周圍人觀察, 別人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自己身上。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對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感到膽怯。慢慢地就變得不敢進行社交活動,或者進行社交時瞻前顧後,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焦點效應"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①讓孩子恐懼社交

如果孩子有了焦點效應,會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別人"監控",然後產生很多的聯想,比如為什麼別人那麼關注自己,然後猜測自己身上是不是哪裡有什麼不妥。時間長了,孩子會本能地產生對社交的恐懼。

②讓孩子變得自卑

前面提到過,出現焦點效應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一直被人群關注,尤其之前曾經出現過尷尬情況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焦點效應之中。害怕自己失敗,害怕自己犯錯,不敢表現自己,這就是典型的自卑情緒。如果長期如此,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

③讓孩子變得內向

孩子因為焦點效應出現社交恐懼,不願意接觸陌生人,也不願意和別人交朋友。孩子不願意踏出第一步和別人交朋友,變得十分內向。而內向的孩子,在學校裡容易被孤立,以後出到社會,沒有社交能力的孩子,也不容易適應。

如果孩子出現"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3步走引導孩子!

①先傾聽孩子

父母要先學會傾聽孩子,一來可以了解孩子心中的鬱結所在,二來父母可以做好榜樣,教孩子學會傾聽。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人們各種交往的方式中,聽力佔40%,語言表達佔30%,讀書佔16%,寫作佔6%。所以一個人傾聽的能力直接影響他的社交能力。當孩子學會傾聽之後,他們往往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歡迎,進而減弱"焦點效應"的影響。

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給孩子的負面情緒一個發洩的地方,也可以讓孩子減輕對表現和社交的恐懼感。

②鼓勵孩子嘗試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說:"鼓勵表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父母的鼓勵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積極作用。

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去嘗試,並且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鼓勵孩子上課多多積極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就算不一定能完全回答正確,也可以鍛鍊自己的勇氣。嘗試的次數多了,孩子對於當眾回答問題這件事情,就不會那麼抗拒了,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可以讓孩子慢慢克服"焦點效應"。

③引導孩子走出第一步

首先,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要在意周圍人的看法,別人並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和時間關注你自己。然後嘗試引導孩子走出第一步。

比如平時可以帶孩子去家附近的公園、兒童遊樂場所等地方,鼓勵孩子去主動認識朋友,踏出第一步。如果孩子能夠鼓起勇氣走出第一步,對他們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有了主動社交的經驗,孩子再遇到社交場合,就不會因為"焦點效應"而變得膽怯不敢社交。

小貼士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問題。對於心性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一些心理問題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影響到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所以,父母平時要多多注意自己的孩子,多了解一些兒童心理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做到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敢於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何總喜歡逃避?可能是焦點效應搞的鬼,父母的引導很重要
    而一旦出現這樣的想法,那就意味著焦點效應在我們的身上出現了。而孩子也會擁有這樣的想法,但實際結果證明,生活中其實並沒有太多的人會關注到我們的孩子,這一切都是他們的想像而已。就好比上文中的那個孩子,就是因為焦點效應的出現,所以才導致他不太願意去補課班學習。
  • 孩子不敢走出社交的第一步?或是焦點效應在起作用,可用3步引導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在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會不會有社交恐懼症,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什麼變化來判斷孩子是否在社交方面存在障礙呢?孩子不願社交究竟什麼原因呢?孩子不敢走出社交的第一步,家長們可以如何去幫助孩子呢?這些都是當今家長們的困惑與迷思。
  • 孩子喜歡玩拼圖,突然不願嘗試,是「焦點效應」在作用
    本以為小超聽了媽媽的話會備受鼓勵,可他卻突然將拼圖扔到了地上,還說自己以後再也不玩拼圖了。此後,無論媽媽怎麼說,怎麼引導,孩子都不願再嘗試玩拼圖。這也讓媽媽十分不解。究竟自己哪裡做錯了呢?其實,小超之所以突然反感玩拼圖的這種行為就屬於「焦點效應」。
  • 孩子偷錢怎麼辦?父母可以試試「潘多拉效應」,正向引導更有效
    ,或者不小心碰碎了同學的東西等,內向的孩子不敢開口,或者不想讓父母擔心,就會用偷錢這種方式去解決自己的麻煩。父母可以試試「潘多拉效應」,正向引導更有效潘多拉效應簡而言之,就是孩子生活的環境,物質條件充裕的話,孩子也就不容易痴迷某種東西,這也是為什麼窮人對金錢的渴望非常非常渴望錢,但是有些富人卻說自己不喜歡錢,喜歡揮金如土,這種情況其實是非常有可能出現的。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何為"焦點效應"?焦點效應也稱為社會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於自己行為和外表關注度的一種表現。陷入焦點效應的人會不自覺的將自己當做世界中心,過分的看重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孩子存在"焦點效應"時會有的表現:對於焦點效應,很多父母不以為然,這樣是不正確的。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父母期望過高,孩子壓力過大 大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瓦倫達效應",是因為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過高,以至於孩子背負上巨大的壓力。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補習班,並且總是和孩子強調"我給你花了那麼多錢,一定要考個好成績"。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①父母期望過高,孩子壓力過大大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瓦倫達效應",是因為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過高,以至於孩子背負上巨大的壓力。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補習班,並且總是和孩子強調"我給你花了那麼多錢,一定要考個好成績"。
  •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知道的道理:利用"馬太效應"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反而是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學習,天天想著和同學玩手機遊戲,成績也一落千丈,變成了班裡的&34;。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學習不好,也不聰明,父母就想著要刺激一下他們,讓他們知恥而後勇。但最終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不僅沒有知恥後勇努力向上,反而變得越來越墮落。其實,這就是&34;的影響。
  • 孩子長大後"窮"與"富"?馬太效應:其實早已決定,父母要懂
    要知道,潛在認知對一個人行為舉止的影響是特別顯著的,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他們一旦從小形成錯誤的思維,那麼長大以後這些固化了的想法將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父母自然是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在此之前,父母們應該先清楚,究竟什麼樣的言行舉止屬於"認命"呢?不防看一個鮮明的例子。
  • 孩子做事積極性不高怎麼辦?父母用「霍桑效應」,幫助孩子更自覺
    很多時候,當孩子正在做作業的時候,父母會發現自己監督孩子做作業會讓孩子做的更快,但是一旦沒有監督孩子做作業之後,他們就會開始表現得很懶散,做事積極性非常低,這其實是霍桑效應。>父母要想利用霍桑效應,最主要應該要多和孩子進行談心活動。
  • 孩子"人來瘋"未必是活潑,父母過度放縱,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文章/妮妮編輯/妮妮鄰居家的孩子是個&34;,見到家裡來了客人就非常咋呼,非常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不僅僅是在家裡,在外去到人多的地方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集體當中的焦點,有時孩子的行為像是在對別人&34;一樣,去過鄰居的家中看見這樣的孩子,之後就不太敢到她家去做客了。
  • 孩子總是發揮失常?「瓦倫達效應」在作怪,家長要培養孩子平常心
    文丨虎爸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鄰居家的孩子口才很好,很擅長演講,於是在最近的一次學校演講比賽中,孩子被老師選中代表班級去參加學校裡的演講比賽,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當然也是一個挑戰
  • 「我怕做不好」經常自我否定,父母用「羅森塔爾效應」來引導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原本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孩子,這個階段一遇到問題就選擇逃避,弄的父母有些不知所措。父母想幫著解決,卻又無從下手。我不行!」「我不敢!」「我不會!很多小孩在出現一些問題後,自己通過直接放棄、或者逃避的方式去解決,就是因為焦點效應的影響。很多父母並不了解,所以會感覺莫名其妙。之所以喜歡自我否定,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父母總是以完美主義的態度來要求他們,令他們被包圍在批評、指責之中。
  • 優秀的孩子需要父母引導,巧用期待效應,讓孩子能夠快速成長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都是需要父母一定的引導,如果沒有了父母的引導,這些孩子很容易就就會陷入迷茫,繼而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來。有的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使用一些方式,比如使用善意的謊言來引導孩子。
  •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孩子們的性格雖然有天生的因素,但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有些孩子很有自信,對某件事可以無憂無慮地做好。但是有些孩子很膽小,不敢上前,遇到困難時不知所措,也有依賴父母的幫助的情況。
  • 孩子出現暴力傾向咋辦?盲目打罵不可取,父母要正確引導
    文丨貞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對於很多父母來說照顧孩子是他們每天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孩子在平常表現的比較好,那麼對於這些父母來說就會很省心,但是有一些孩子卻給父母帶來了不少麻煩。
  • 有社交恐懼的孩子,通常會有三種表現,父母早日引導還能改善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不敢與人接觸或講話,有時還會出現說話結巴的情況,這其實都反映了娃有社交恐懼社交恐懼症的表現1、走路低頭不願打招呼有些孩子走路時總是低著頭,說話時也喜歡躲閃別人的視線,更也不敢直面陌生人與他們交談,或者見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熱,行動不自然等。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 被「聚光燈效應」浸染的小孩「說不得」的怪病,三種方式方法引導
    生活中孩子犯錯誤是很常見的事情,這個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希望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犯錯的原因,避免下次出現類似情況。但是有些孩子對於父母的教導表現出很明顯的抵制,他們這種「說不得」的樣子令不少家長倍感苦惱。